皇帝的旨意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东宫偏殿的炭盆被撤走,烛火数量减半且换成了光线更幽暗、几乎无烟的长明灯,厚重的帘幕垂下,隔绝了大部分的光线与声响。宫女太监行走其间皆踮着脚尖,屏息凝神,如同幽灵。这里彻底变成了一处冰冷、幽暗、寂静得令人窒息的所在。
对于那一点正在艰难“刮骨疗毒”的灵识而言,这环境的变化,却如同久旱逢甘霖。
外部的热源与干扰降至最低,使得殿内温度更接近寒玉本身的低温。这极大地减少了它维持自身低温状态的消耗,也让它与寒玉能量之间的共鸣变得稍微容易了那么一丝丝。绝对的寂静则让它能更加专注内视,不受打扰地进行那精细至极的能量操作。
它如同一个得到了最适合工具的工匠,效率虽然依旧低下,却终于摆脱了之前那种事倍功半的窘境。
冰髓润枯的过程,开始加速。
它“刮擦”丹毒的速度依旧缓慢,但每一次成功的“冰镇”加冲刷,能清除的毒素量肉眼可见地增加了。那如黑色淤泥般附着在能量网络上的丹毒,开始以极其缓慢却坚定的速度,一点一点地被剥离、稀释、带走。
灵光的旋转,也因此变得更加稳定,那冰冷的韵律中,逐渐重新焕发出一丝微弱的、属于它本源的生机活力。虽然依旧黯淡,却不再是摇摇欲坠,而是如同北极星般,在极寒的夜空中稳定地散发着的微光。
它对寒玉能量的汲取也变得更加熟练。成功的次数在缓慢增加,每次引动的能量丝线似乎也粗壮了那么微不足道的一丝。这些精纯的寒性能量,不仅用于镇压毒素和维系自身,还有极少的一部分,开始尝试着去滋润那枯竭萎缩的经脉。
这个过程依旧痛苦而漫长,但希望的光芒,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晰。
殿外的记录,终于开始出现一些真正有意义的变化。
“戌时初刻,殿内寒意较昨日同期似有加剧,呵气成霜现象明显。” “子时整,观测记录:偏殿上方无形寒雾汇聚持续时间较前日延长十息。” “卯时末,殿门开启送换长明灯时,内侍感觉其中气息冰寒刺骨,远超以往。”
这些变化依旧细微,却不再是毫无意义的琐碎噪音,而是指向了一个明确的趋势——殿内的温度,正在以一种异常的方式,持续降低!
钦天监的官员也呈上了更专业的观测报告:“东宫偏殿区域,地气阴寒异常,天象显示其上空‘太阴’之力汇聚,然非自然流转,似有内引之象,疑与殿内之物相关。”
一份份报告送入乾清宫,朱棣的目光越来越亮,心中的激动难以抑制。
果然!果然如此!
他的判断是对的!此异人果然需要极寒环境!他正在主动吸纳阴寒之力疗伤!
那些报告中的术语他未必全懂,但“寒意加剧”、“寒雾汇聚”、“太阴之力”、“内引之象”这些词汇,无比清晰地告诉他:里面正在发生着超乎想象的变化!那异人非但没有死,反而在以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方式, actively (主动地) 恢复着!
狂喜之后,是更深的好奇与探究。
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吸纳阴寒之力?这莫非是古籍中记载的某种上古炼气之法?他恢复到了何种程度?那丹毒清除了多少?他何时才能…再次开口?
一个个问题挠抓着朱棣的心。他渴望知道更多,却又不敢再像以前那样粗暴探查,生怕惊扰了这脆弱的进程。
他再次来到东宫偏殿之外,这一次,他没有进入,只是远远地站着,如同一个耐心的猎人,凝视着那座如同冰封墓穴般的宫殿。
他运转目力,试图看穿那厚重的宫墙和帘幕。他凝聚耳力,试图捕捉那寂静之下的细微声响。
然而,除了那如有实质的寒意和死一般的寂静,他什么也感知不到。
那异人将自身隐藏得很好,所有的变化都发生在最深的内部,如同冰面下的暗流,表面波澜不惊。
朱棣的心中,第一次对那殿中之人生出了一丝…敬畏?
那是对未知的、无法理解的强大力量的天然敬畏。
他沉默地站了许久,最终缓缓离去。
回到书房,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需要一双“眼睛”,一双能替他时刻关注殿内细微变化、却又不会引起那异人警觉的“眼睛”。
他召来了影卫指挥使,低声吩咐道:“挑选两名最擅长隐匿、观察入微的影卫,日夜潜伏于东宫偏殿梁上。朕不需要他们做任何事,只需看,只需听,记录一切异常,哪怕是…那位的眼皮颤动了一下,呼吸节奏改变了一丝,都要报朕!”
“记住,绝不可泄露丝毫气息,绝不可惊动于他!若有丝毫差池,提头来见!”
“是!”影卫指挥使心头一凛,领命而去。
很快,两名如同影子般的影卫,悄无声息地融入了东宫偏殿的黑暗之中,他们的呼吸与心跳几乎与殿内的寂静融为一体,目光如同最精密的仪器,开始一刻不停地扫描着寒玉榻上的每一丝细微变化。
朱棣则如同一个接收最高机密情报的统帅,每日都会收到来自影卫的、比之前详细精准十倍的观察报告。
“目标于丑时三刻,眉心微不可察蹙起,持续约五息,似有痛楚。” “寅时正,目标右手小指指尖轻微抽动一次。” “辰时初,目标咽喉部位曾有一次极其微弱吞咽动作,疑似津液自生。” “今日观察到,目标耳后青黑之色较三日前似有微末减退。”
这些信息琐碎到了极致,在旁人看来毫无意义。但在朱棣眼中,却如同拼图一般,一点点勾勒出那异人内部正在发生的、缓慢却真实的向好变化!
他通过这些外在的细微表征,仿佛能“看”到那冰面之下,暗流正在如何一点点冲刷掉毒素,生机正在如何一丝丝复苏。
这种“窥探”带来的满足感和掌控感,奇异地缓解了他之前的焦躁。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开始享受这种“观察”和“发现”的过程,仿佛在观摩一场无声而伟大的奇迹上演。
对于那一点正在艰难“刮骨疗毒”的灵识而言,这环境的变化,却如同久旱逢甘霖。
外部的热源与干扰降至最低,使得殿内温度更接近寒玉本身的低温。这极大地减少了它维持自身低温状态的消耗,也让它与寒玉能量之间的共鸣变得稍微容易了那么一丝丝。绝对的寂静则让它能更加专注内视,不受打扰地进行那精细至极的能量操作。
它如同一个得到了最适合工具的工匠,效率虽然依旧低下,却终于摆脱了之前那种事倍功半的窘境。
冰髓润枯的过程,开始加速。
它“刮擦”丹毒的速度依旧缓慢,但每一次成功的“冰镇”加冲刷,能清除的毒素量肉眼可见地增加了。那如黑色淤泥般附着在能量网络上的丹毒,开始以极其缓慢却坚定的速度,一点一点地被剥离、稀释、带走。
灵光的旋转,也因此变得更加稳定,那冰冷的韵律中,逐渐重新焕发出一丝微弱的、属于它本源的生机活力。虽然依旧黯淡,却不再是摇摇欲坠,而是如同北极星般,在极寒的夜空中稳定地散发着的微光。
它对寒玉能量的汲取也变得更加熟练。成功的次数在缓慢增加,每次引动的能量丝线似乎也粗壮了那么微不足道的一丝。这些精纯的寒性能量,不仅用于镇压毒素和维系自身,还有极少的一部分,开始尝试着去滋润那枯竭萎缩的经脉。
这个过程依旧痛苦而漫长,但希望的光芒,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清晰。
殿外的记录,终于开始出现一些真正有意义的变化。
“戌时初刻,殿内寒意较昨日同期似有加剧,呵气成霜现象明显。” “子时整,观测记录:偏殿上方无形寒雾汇聚持续时间较前日延长十息。” “卯时末,殿门开启送换长明灯时,内侍感觉其中气息冰寒刺骨,远超以往。”
这些变化依旧细微,却不再是毫无意义的琐碎噪音,而是指向了一个明确的趋势——殿内的温度,正在以一种异常的方式,持续降低!
钦天监的官员也呈上了更专业的观测报告:“东宫偏殿区域,地气阴寒异常,天象显示其上空‘太阴’之力汇聚,然非自然流转,似有内引之象,疑与殿内之物相关。”
一份份报告送入乾清宫,朱棣的目光越来越亮,心中的激动难以抑制。
果然!果然如此!
他的判断是对的!此异人果然需要极寒环境!他正在主动吸纳阴寒之力疗伤!
那些报告中的术语他未必全懂,但“寒意加剧”、“寒雾汇聚”、“太阴之力”、“内引之象”这些词汇,无比清晰地告诉他:里面正在发生着超乎想象的变化!那异人非但没有死,反而在以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方式, actively (主动地) 恢复着!
狂喜之后,是更深的好奇与探究。
他究竟是如何做到的?吸纳阴寒之力?这莫非是古籍中记载的某种上古炼气之法?他恢复到了何种程度?那丹毒清除了多少?他何时才能…再次开口?
一个个问题挠抓着朱棣的心。他渴望知道更多,却又不敢再像以前那样粗暴探查,生怕惊扰了这脆弱的进程。
他再次来到东宫偏殿之外,这一次,他没有进入,只是远远地站着,如同一个耐心的猎人,凝视着那座如同冰封墓穴般的宫殿。
他运转目力,试图看穿那厚重的宫墙和帘幕。他凝聚耳力,试图捕捉那寂静之下的细微声响。
然而,除了那如有实质的寒意和死一般的寂静,他什么也感知不到。
那异人将自身隐藏得很好,所有的变化都发生在最深的内部,如同冰面下的暗流,表面波澜不惊。
朱棣的心中,第一次对那殿中之人生出了一丝…敬畏?
那是对未知的、无法理解的强大力量的天然敬畏。
他沉默地站了许久,最终缓缓离去。
回到书房,他做出了一个决定。
他需要一双“眼睛”,一双能替他时刻关注殿内细微变化、却又不会引起那异人警觉的“眼睛”。
他召来了影卫指挥使,低声吩咐道:“挑选两名最擅长隐匿、观察入微的影卫,日夜潜伏于东宫偏殿梁上。朕不需要他们做任何事,只需看,只需听,记录一切异常,哪怕是…那位的眼皮颤动了一下,呼吸节奏改变了一丝,都要报朕!”
“记住,绝不可泄露丝毫气息,绝不可惊动于他!若有丝毫差池,提头来见!”
“是!”影卫指挥使心头一凛,领命而去。
很快,两名如同影子般的影卫,悄无声息地融入了东宫偏殿的黑暗之中,他们的呼吸与心跳几乎与殿内的寂静融为一体,目光如同最精密的仪器,开始一刻不停地扫描着寒玉榻上的每一丝细微变化。
朱棣则如同一个接收最高机密情报的统帅,每日都会收到来自影卫的、比之前详细精准十倍的观察报告。
“目标于丑时三刻,眉心微不可察蹙起,持续约五息,似有痛楚。” “寅时正,目标右手小指指尖轻微抽动一次。” “辰时初,目标咽喉部位曾有一次极其微弱吞咽动作,疑似津液自生。” “今日观察到,目标耳后青黑之色较三日前似有微末减退。”
这些信息琐碎到了极致,在旁人看来毫无意义。但在朱棣眼中,却如同拼图一般,一点点勾勒出那异人内部正在发生的、缓慢却真实的向好变化!
他通过这些外在的细微表征,仿佛能“看”到那冰面之下,暗流正在如何一点点冲刷掉毒素,生机正在如何一丝丝复苏。
这种“窥探”带来的满足感和掌控感,奇异地缓解了他之前的焦躁。他不再急于求成,而是开始享受这种“观察”和“发现”的过程,仿佛在观摩一场无声而伟大的奇迹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