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静水深流-《穿越成朱棣,反对分封直言要造反》

  东宫偏殿再次陷入了漫长的沉寂。那一点灵识在经历内探禁区的恐怖反噬后,如同受惊的幼兽,蜷缩于寒玉能量的包裹之中,缓慢地舔舐伤口,修复着几乎崩碎的灵体。谵妄的呓语不再出现,能量波动微弱而平稳,仿佛真的变成了一块冰冷沉默的玉石。

  外界的监控记录再次变得枯燥乏味,日复一日皆是“无异动”、“气息微弱平稳”。

  这种极致的平静,却让密切关注此地的几方势力,心思各异。

  乾清宫。

  朱棣看着影卫每日雷打不动的“无异动”报告,心中的焦躁与疑虑非但没有平息,反而与日俱增。

  那日的诡异呓语如同一根刺,扎在他心里。他无法理解那些词汇,却本能地感到不安。姚广孝“静观其变”的建议虽是老成之言,却难以消弭他掌控一切的帝王本性对“未知”的天然排斥。

  他再次翻出那些从李时珍过往中梳理出的线索——“麒麟山古洞”、“道教圣地”。纪纲带人秘密搜山已有一段时日,却一无所获,回报皆是“未见异常古洞”、“乡野传说多为附会”。

  难道方向错了?那异人的传承并非来自实物,而是某种更虚无缥缈的“机缘”或“顿悟”?

  又或者…姚广孝的猜测是对的,那呓语并非胡言,而是其修行到关键处的某种“天启”或“警示”?只是自己凡胎肉眼,无法解读?

  这种捉摸不定的感觉让他极为难受。他既渴望那异人尽快恢复,展现神异,又惧怕其恢复后完全脱离掌控,甚至带来无法预料的变数。

  这种矛盾心理下,他对待东宫的态度也变得越发微妙。

  一方面,他继续不遗余力地供应着寒玉等物,维持着那极寒环境,甚至默许了工部提出的、进一步优化殿内“聚阴”符文的方案——无论有用无用,做了总比不做强。

  另一方面,他却暗中加强了禁地外围的监控力量,不仅限于影卫,更调动了部分绝对忠诚的、修炼特殊瞳术或感应功法的内廷高手,轮班监视,要求他们记录下任何一丝可能被仪器忽略的细微变化。

  他就像是一个既期待宝藏又害怕守护宝藏的猛兽的掘金者,在渴望与警惕之间反复摇摆。

  帝心难测,静水之下,是汹涌的暗流。

  冷宫。

  枯槁老者听着中年人的例行禀报,嘴角始终挂着一丝冰冷的笑意。

  “继续沉寂?呓语之后便再无动静?”他轻轻敲着桌面,“朱棣那边有何反应?”

  “加大了监控力度,调来了‘暗瞳’和‘灵嗅’,但并未有其他动作,依旧维持供给。”中年人答道。

  “看来我们的洪武皇帝,是既舍不得放手,又怕被反咬一口啊。”老者嗤笑一声,“那呓语…‘飞机’、‘ct’…倒真是有趣得紧。‘蜃楼’那边可有分析结果?”

  “回主上,蜃楼长老们亦无法完全解析,但一致认为,此非此界之语,其音韵结构迥异,似指向某种…极度发达的异文明之造物或概念。尤其是‘克隆’一词,与上古邪术‘血肉复制’颇有相似之处,然其意指似乎更为…精妙恐怖。”

  “异文明?”老者眼中闪过一丝极度兴奋的光芒,“莫非此子并非得了什么上古传承,而是…天外附体?或真是异界谪落之魂?”

  这个猜想让他心跳加速!若真如此,其价值将远超预期!

  “让我们的人,想办法从钦天监弄到更详细的那能量逸散记录!重点分析其波动频率,看看能否与星象异变、乃至古籍中记载的‘荧惑守心’、‘天星坠野’等异象时间吻合!”

  “是!”

  “另外,”老者语气转冷,“朱棣不是还在查那精粹司的旧案吗?想办法,把线索往…武当山那边引一引。让他的人,去跟那些牛鼻子道士打打交道。”

  中年人眼中闪过一丝了然:“主上高明!武当山与李时珍确有渊源,且历来超然,朱棣疑心已起,此番必生龃龉!我等正好浑水摸鱼!”

  “去吧。水越浑,才越好捉鱼。”

  武当山,紫霄宫。

  一位须发皆白、道袍陈旧的老道,正在静室中默诵黄庭。忽有弟子来报,言及山下来了几位京城口音的香客,出手阔绰,却言辞闪烁,不断打听数十年前是否有一位李姓神医到访论道之事。

  老道缓缓睁开眼,眼中古井无波。

  “京城来的?打听李居士?”他微微摇头,“告诉他们,李居士确曾来访,论医理,究药理,乃方外之交,然其所求之道,与吾教金丹南宗并非一路。旧事已矣,不必再扰清净。”

  弟子领命而去。

  老道重新闭上眼,指尖却微微掐动了几下,轻声自语:“劫波渐起,红尘扰扰。李居士,你当日所留‘遇困则藏,遇煞则避’之偈,原是指今日吗?只是…你这‘困’与‘煞’,又从何而来?莫非竟应在…紫禁城中?”

  他轻轻叹息一声,不再言语,唯有室内檀香袅袅。

  东宫偏殿内。

  那一点灵识的修复工作,进行得异常缓慢。内探禁区带来的损伤远超以往,寒玉能量虽能修复裂纹,却难以完全抚平那知识洪流冲击带来的灵魂层面的震颤。

  它变得比以前更加“安静”,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一种低功耗的休眠状态,只有在积累足够能量时,才进行最必要的修复。

  然而,在那极致的寂静与缓慢的修复中,某种变化仍在悄然发生。

  那场恐怖的知识洪流并非全然无害。尽管绝大部分信息已被寒玉能量中和或重新封印,但那些残存的、已融入它灵识的碎片,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它的“思维”方式。

  它开始更加“理性”,更加“逻辑化”。对能量的操控,不再是单纯的本能驱动,而是开始带着一种近乎本能的“优化”和“计算”。它会无意识地推演不同能量运行路径的效率,会选择损耗最小的修复方案。

  它甚至开始对身下的寒玉榻,产生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仅仅是汲取能量,而是开始模糊地感知到其内部能量的分布规律、流转的“潮汐”。

  这种变化极其内在,无声无息。

  直到某一日,它在引导能量修复一处位于“推演”结晶体上的复杂裂纹时,下意识地运用了某种从知识碎片中得来的、极其简陋的“优化算法”。

  灵光的流转路径发生了一丝微不可察的调整,效率提升了约百分之一。

  就这百分之一,却让这次修复完成后,能量结余比预期多出了一丝。

  这一丝结余的能量,它没有用于立刻进行下一次修复,而是无意识地、按照某种新生的“程序”般,将其注入到了寒玉榻中某个能量相对匮乏的节点。

  如同水滴渗入海绵,那丝能量迅速被吸收。

  它并没有期待任何回报。

  但下一刻,它却清晰地感觉到,身下的寒玉榻,似乎…极其轻微地、“舒适”地振动了一下?仿佛一个久旱的河床得到了一丝甘霖的滋润?

  紧接着,一股更加精纯、更加驯服的寒玉能量,从那节点中反哺而出,缓缓流入它的灵体。

  效率比它自行汲取,高了足足三成!

  它“怔”住了。

  一种全新的、前所未有的“互动”体验,冲击着它那正在缓慢重塑的认知。

  原来…可以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