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新任的征虏大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遥望着眼前这座坚城,心中充满了志在必得的豪情。在他看来,燕王朱棣带走了主力,北平城内不过是些老弱残兵和文官世子,拿下此城,易如反掌。
“传我将令!” 李景隆拔出佩剑,向前一指,“全军听令,即刻攻城!先登城者,赏银千两,官升三级!”
“攻城!攻城!” 数十万大军齐声呐喊,声浪震天,士气看似高昂。
一时间,北平城下,箭如飞蝗,石似流星。朝廷军士兵扛着云梯,推着攻城车,密密麻麻地向城墙涌去,场面蔚为壮观。
北平城头,燕王世子朱高炽身着甲胄,神情凝重地注视着城下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 他身边站着姚广孝、朱能、顾成等文武官员。尽管敌军势大,但城头上的燕军将士,在朱高炽的沉着指挥下,秩序井然,毫无慌乱之色。
“放箭!” 朱高炽一声令下。
城头上的弓箭手弯弓搭箭,箭雨如注,向攻城的朝廷军射去。冲在最前面的朝廷军士兵纷纷中箭倒地,惨叫着坠入护城河或城下。
“投石!砸!”
巨大的礌石被燕军士兵奋力推下,砸在攻城的士兵和云梯上,血肉模糊,木断人亡。
“滚木!热油!”
一根根燃烧的滚木和滚烫的热油从城头浇下,城下顿时一片火海,惨叫声、哭喊声不绝于耳。
朝廷军的攻势虽然猛烈,但北平城作为燕王的封地治所,经过多年经营,城防极为坚固。城墙高大厚实,护城河宽深,加之燕军将士士气高昂,防守得法,李景隆的第一次猛攻,很快便被击退,城下留下了数千具朝廷军的尸体。
李景隆在中军帐内听闻攻城失利,脸色铁青。他没想到北平城的防御如此顽强。
“废物!一群废物!” 李景隆对着败退回来的将领们怒吼,“五十万大军,连一个小小的北平城都攻不下来?!”
众将被骂得狗血淋头,却敢怒不敢言。他们也没想到燕军如此凶悍,城防如此坚固。
“将军,北平城防坚固,燕军防守严密,我军强攻损失太大,不如……” 一位将领小心翼翼地建议。
“不如什么?” 李景隆怒视着他,“难道要本帅撤军?本帅刚刚接任大将军,尚未建功,岂能撤退?!”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传令下去,明日继续攻城!日夜不休,轮番冲击,我就不信攻不下这座破城!”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景隆调动大军,对北平城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攻。丽正门、彰义门、安定门、德胜门…… 几乎所有城门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李景隆甚至用上了各种攻城器械,如云梯、楼车、攻城锤、挖地道等,无所不用其极。他坚信,只要持续施加压力,北平城的防御总会有崩溃的那一刻。
然而,他低估了朱高炽的韧性和燕军将士的忠诚,更低估了姚广孝的智谋。
朱高炽虽然年轻,且不擅武功,但在守城方面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他身先士卒,与士兵们同吃同住,日夜坚守在城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他根据不同城门的情况,合理调配兵力,做到了守御有序,滴水不漏。
姚广孝则如同定海神针,在关键时刻总能提出有效的建议。他建议朱高炽利用城内有限的资源,制造更多的守城器械,如改进的床弩、抛石机等,并组织妇女、老人甚至宗室子弟参与守城,搬运物资,送水送饭,形成了全民皆兵的局面。
朱能、顾成等武将,则在各个城门之间来回调度,哪里危急就出现在哪里,指挥士兵们奋勇杀敌。尤其是朱能,更是勇猛绝伦,多次亲率敢死队,将爬上城头的朝廷军士兵杀退。
在彰义门,朝廷军一度攻上了城头,形势危急。 燕军守将陈质(虚构,代表守城勇将)奋力抵抗,身负重伤。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朱高炽带着亲兵赶到,亲自督战。他大声疾呼:“将士们!城在人在,城亡人亡!随我杀贼!”
燕军将士见世子如此英勇,士气大振,纷纷奋勇向前,与朝廷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最终,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终于将攻上城头的朝廷军击退,重新夺回了阵地。
这样的攻防战,日复一日地在北平城头上演。李景隆的大军虽然人数众多,但面对众志成城、防守严密的北平城,却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反而因为连日猛攻,损失惨重,士气也渐渐低落下来。
与此同时,朱棣亲率燕军主力,正在永平城下与江阴侯吴高展开激战。
吴高听闻朱棣亲率主力前来,本就心虚胆怯。朱棣利用这一点,先是致书吴高,对其晓以利害,劝其退兵;同时又故意将书信泄露给吴高的副将杨文,造成吴高与杨文之间的猜忌。
果然,吴高接到朱棣的书信后,更加惶恐不安,又怕杨文出卖自己,不敢恋战,连夜烧毁营寨,率军狼狈逃回辽东。朱棣不战而屈人之兵,轻松解除了永平之围。
解除永平之围后,朱棣并没有立刻回师北平。他知道,李景隆大军正在猛攻北平,此刻回师,正好与李景隆主力正面碰撞,胜负难料。他要等一个更好的时机。
“王爷,北平军情紧急,世子殿下正苦苦支撑,我等还是尽快回师吧!” 张玉有些焦急地劝道。
朱棣却微微一笑:“张将军稍安勿躁。李景隆虽人多势众,但攻坚乏力,高炽有能力守住北平。我们现在回师,李景隆必有防备。不如……”
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我们去取大宁!”
大宁,即大宁都司,位于北平东北方向,是明朝北方重要的军事重镇,拥有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的雄厚实力,尤其是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更是战斗力极强的精锐。镇守大宁的是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手中握有重兵,且与朱棣关系素来不错。
姚广孝抚掌赞道:“王爷英明!大宁兵强马壮,若能得大宁之兵,尤其是朵颜三卫,我军实力将大增!届时回师北平,李景隆何足惧哉!”
朱棣点点头:“正是!李景隆以为我回师救北平,我偏不去,给他来个出其不意!”
于是,朱棣留下少量兵力镇守永平,自己则亲率主力,悄悄向大宁方向进军。
宁王朱权得知朱棣大军前来,不禁大惊失色。 他虽然与朱棣关系尚可,但朱棣此刻是 “叛逆” 之身,他不敢公然与之勾结。
“燕王此来何意?” 朱权在王府内焦急地踱步。
朱棣派人送信给朱权,声称自己兵败势穷,前来大宁求救,希望弟弟念及手足之情,收留自己。
朱权犹豫再三,最终念及兄弟情谊,且也对朝廷削藩心存不满,便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入城。
朱棣入城后,对朱权表现得极为恭敬,每日与朱权饮酒叙旧,只字不提借兵之事,暗中却派张玉、朱能等人联络大宁的将领和朵颜三卫的首领,许以重利。大宁将领多与朱棣相识,且不满朝廷削藩,又见朱棣实力尚存,纷纷表示愿意归顺。朵颜三卫的蒙古首领,也被朱棣许以的丰厚赏赐所打动。
几天后,朱棣在城外设下伏兵,然后以辞行为名,邀请朱权出城相送。朱权不疑有他,欣然前往。
刚出城门,伏兵四起,将朱权及其亲卫团团围住。
“十七弟,事已至此,委屈你了!” 朱棣策马来到朱权面前,脸上露出一丝歉意,但语气却不容置疑,“朝廷削藩,骨肉相残,你我兄弟,岂能坐以待毙?不如随我靖难,清君侧,安社稷!”
朱权见状,知道自己已经被架空,大宁的兵权已落入朱棣之手,无奈之下,只得同意与朱棣合兵一处。
就这样,朱棣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大宁的兵马,尤其是得到了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实力大增,兵力达到了十余万。
此时,北平城下的李景隆,已经苦攻北平近一个月,损兵折将数万,却依旧无法攻克北平城。 天气渐渐寒冷,士兵们衣甲单薄,粮草也开始出现短缺,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就在李景隆焦头烂额之际,探马来报:“将军!不好了!燕王朱棣已吞并大宁兵马,亲率十余万大军,正向北平杀来!”
“什么?!” 李景隆如遭雷击,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朱棣不是在永平吗?怎么会去了大宁?还…… 还吞并了大宁兵马?”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将李景隆最后的信心彻底击垮。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围攻北平近一个月,不仅没能攻克,反而让朱棣在外面扩充了实力!
“将军,事不宜迟!我们是继续攻城,还是回师迎战燕王?” 副将马溥焦急地问道。
李景隆此刻方寸已乱,他想继续攻城,拿下北平作为依托,但又怕朱棣大军赶到,自己腹背受敌;想回师迎战,又怕北平城内的燕军趁机杀出。
“将军!燕王大军将至,我军若再不做决断,恐陷入被动!” 马溥再次催促。
李景隆咬了咬牙,做出了决定:“撤!放弃攻城!全军回师,在郑村坝(今北京东坝)一带列阵,迎击朱棣!” 他认为自己兵力仍占优势,只要在野外与朱棣决战,未必没有胜算。
于是,李景隆下令解除对北平的包围,率领大军向北移动,在郑村坝一带布下营阵,准备迎战朱棣。
建文元年十一月,朱棣率领着士气高昂的燕军,以及刚刚收编的大宁兵马和朵颜三卫骑兵,抵达郑村坝,与李景隆的朝廷军遥遥相对。
此时的燕军,经过收编大宁兵马,实力已今非昔比,尤其是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更是让燕军的冲击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朱棣看着李景隆连绵数十里的营寨,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李景隆匹夫,不知兵法,营寨连绵,首尾不能相顾,此乃败亡之道!”
姚广孝也道:“王爷,李景隆大军久攻北平不下,士气低落,又值天寒地冻,粮草不济,正是破敌良机!”
朱棣点点头:“传令下去,今夜,全军出击!”
当晚,夜色漆黑,寒风呼啸。李景隆的大军因为连日征战疲惫,又缺乏警惕,许多士兵都已进入梦乡。
突然,燕军营地鼓声大作,喊杀声震天!朱棣亲率主力,分兵数路,如同猛虎下山般,向李景隆的营寨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一马当先,他们如同黑夜中的幽灵,速度极快,冲击力极强,瞬间便冲破了李景隆大营的数道防线。
燕军将士也是士气如虹,紧随其后,奋勇杀敌。
李景隆的大军猝不及防,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士兵们从睡梦中惊醒,在黑暗中分不清敌我,只能各自为战,四散奔逃。
李景隆在中军帐内听到喊杀声,吓得魂飞魄散,连盔甲都来不及穿戴整齐,在亲兵的保护下,仓皇向南方逃窜。
主帅一逃,朝廷军更是群龙无首,彻底崩溃。
燕军趁势掩杀,砍瓜切菜般地屠戮着毫无抵抗之力的朝廷军士兵。
这场战斗,从深夜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李景隆的数十万大军,在燕军的突袭下,溃不成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燕军大获全胜,斩首数万级,俘虏十余万人,缴获战马、粮草、军械无数。
李景隆率领残兵败将,一路向南逃窜,狼狈不堪,一直逃到德州,才勉强稳住阵脚。
郑村坝大捷的消息传到北平城,城内一片欢腾。 朱高炽、姚广孝等人得知燕王大胜归来,且实力大增,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几天后,朱棣率领着凯旋的燕军,抵达北平城下。朱高炽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
“父王!” 朱高炽看到朱棣,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忙上前拜见。
朱棣翻身下马,扶起朱高炽,拍了拍他的肩膀,欣慰地说道:“高炽,你做得很好!北平能守住,你居功至伟!”
“此乃儿臣分内之事,全赖将士用命,姚大师运筹帷幄。” 朱高炽谦逊地说道。
朱棣与姚广孝、朱能等人一一见面,君臣相见,分外高兴。
北平城终于解围,燕军不仅守住了根据地,还通过吞并大宁兵马和击败李景隆,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靖难之役的天平,开始逐渐向朱棣倾斜。
而远在应天府的建文帝朱允炆,得知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不仅未能攻克北平,反而在郑村坝被朱棣打得大败,损兵折将数十万,几乎全军覆没,气得浑身发抖,险些晕了过去。
“李景隆!这个废物!朕要杀了他!朕要杀了他!” 朱允炆在宫殿内歇斯底里地咆哮着。
齐泰、黄子澄二人也面如死灰,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力荐的 “大将之才”,竟然会败得如此之惨。
“陛下息怒,” 黄子澄颤颤巍巍地说道,“李景隆兵败,罪该万死。然,燕贼势大,当务之急,是再选良将,调集兵马,以防燕贼南下。”
“选将?选谁?还有谁可用?!” 朱允炆怒吼道,他对自己的这两位心腹大臣,也渐渐失去了信任。
建文朝廷,因为李景隆的惨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而朱棣,则在北平休养生息,整顿兵马,准备迎接新的挑战。靖难之役,才刚刚开始。
“传我将令!” 李景隆拔出佩剑,向前一指,“全军听令,即刻攻城!先登城者,赏银千两,官升三级!”
“攻城!攻城!” 数十万大军齐声呐喊,声浪震天,士气看似高昂。
一时间,北平城下,箭如飞蝗,石似流星。朝廷军士兵扛着云梯,推着攻城车,密密麻麻地向城墙涌去,场面蔚为壮观。
北平城头,燕王世子朱高炽身着甲胄,神情凝重地注视着城下如潮水般涌来的敌军。 他身边站着姚广孝、朱能、顾成等文武官员。尽管敌军势大,但城头上的燕军将士,在朱高炽的沉着指挥下,秩序井然,毫无慌乱之色。
“放箭!” 朱高炽一声令下。
城头上的弓箭手弯弓搭箭,箭雨如注,向攻城的朝廷军射去。冲在最前面的朝廷军士兵纷纷中箭倒地,惨叫着坠入护城河或城下。
“投石!砸!”
巨大的礌石被燕军士兵奋力推下,砸在攻城的士兵和云梯上,血肉模糊,木断人亡。
“滚木!热油!”
一根根燃烧的滚木和滚烫的热油从城头浇下,城下顿时一片火海,惨叫声、哭喊声不绝于耳。
朝廷军的攻势虽然猛烈,但北平城作为燕王的封地治所,经过多年经营,城防极为坚固。城墙高大厚实,护城河宽深,加之燕军将士士气高昂,防守得法,李景隆的第一次猛攻,很快便被击退,城下留下了数千具朝廷军的尸体。
李景隆在中军帐内听闻攻城失利,脸色铁青。他没想到北平城的防御如此顽强。
“废物!一群废物!” 李景隆对着败退回来的将领们怒吼,“五十万大军,连一个小小的北平城都攻不下来?!”
众将被骂得狗血淋头,却敢怒不敢言。他们也没想到燕军如此凶悍,城防如此坚固。
“将军,北平城防坚固,燕军防守严密,我军强攻损失太大,不如……” 一位将领小心翼翼地建议。
“不如什么?” 李景隆怒视着他,“难道要本帅撤军?本帅刚刚接任大将军,尚未建功,岂能撤退?!”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传令下去,明日继续攻城!日夜不休,轮番冲击,我就不信攻不下这座破城!”
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景隆调动大军,对北平城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猛攻。丽正门、彰义门、安定门、德胜门…… 几乎所有城门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李景隆甚至用上了各种攻城器械,如云梯、楼车、攻城锤、挖地道等,无所不用其极。他坚信,只要持续施加压力,北平城的防御总会有崩溃的那一刻。
然而,他低估了朱高炽的韧性和燕军将士的忠诚,更低估了姚广孝的智谋。
朱高炽虽然年轻,且不擅武功,但在守城方面却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 他身先士卒,与士兵们同吃同住,日夜坚守在城头,极大地鼓舞了士气。他根据不同城门的情况,合理调配兵力,做到了守御有序,滴水不漏。
姚广孝则如同定海神针,在关键时刻总能提出有效的建议。他建议朱高炽利用城内有限的资源,制造更多的守城器械,如改进的床弩、抛石机等,并组织妇女、老人甚至宗室子弟参与守城,搬运物资,送水送饭,形成了全民皆兵的局面。
朱能、顾成等武将,则在各个城门之间来回调度,哪里危急就出现在哪里,指挥士兵们奋勇杀敌。尤其是朱能,更是勇猛绝伦,多次亲率敢死队,将爬上城头的朝廷军士兵杀退。
在彰义门,朝廷军一度攻上了城头,形势危急。 燕军守将陈质(虚构,代表守城勇将)奋力抵抗,身负重伤。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朱高炽带着亲兵赶到,亲自督战。他大声疾呼:“将士们!城在人在,城亡人亡!随我杀贼!”
燕军将士见世子如此英勇,士气大振,纷纷奋勇向前,与朝廷军展开激烈的肉搏战。最终,在付出巨大代价后,终于将攻上城头的朝廷军击退,重新夺回了阵地。
这样的攻防战,日复一日地在北平城头上演。李景隆的大军虽然人数众多,但面对众志成城、防守严密的北平城,却始终无法越雷池一步。反而因为连日猛攻,损失惨重,士气也渐渐低落下来。
与此同时,朱棣亲率燕军主力,正在永平城下与江阴侯吴高展开激战。
吴高听闻朱棣亲率主力前来,本就心虚胆怯。朱棣利用这一点,先是致书吴高,对其晓以利害,劝其退兵;同时又故意将书信泄露给吴高的副将杨文,造成吴高与杨文之间的猜忌。
果然,吴高接到朱棣的书信后,更加惶恐不安,又怕杨文出卖自己,不敢恋战,连夜烧毁营寨,率军狼狈逃回辽东。朱棣不战而屈人之兵,轻松解除了永平之围。
解除永平之围后,朱棣并没有立刻回师北平。他知道,李景隆大军正在猛攻北平,此刻回师,正好与李景隆主力正面碰撞,胜负难料。他要等一个更好的时机。
“王爷,北平军情紧急,世子殿下正苦苦支撑,我等还是尽快回师吧!” 张玉有些焦急地劝道。
朱棣却微微一笑:“张将军稍安勿躁。李景隆虽人多势众,但攻坚乏力,高炽有能力守住北平。我们现在回师,李景隆必有防备。不如……”
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我们去取大宁!”
大宁,即大宁都司,位于北平东北方向,是明朝北方重要的军事重镇,拥有 “带甲八万,革车六千” 的雄厚实力,尤其是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更是战斗力极强的精锐。镇守大宁的是宁王朱权,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手中握有重兵,且与朱棣关系素来不错。
姚广孝抚掌赞道:“王爷英明!大宁兵强马壮,若能得大宁之兵,尤其是朵颜三卫,我军实力将大增!届时回师北平,李景隆何足惧哉!”
朱棣点点头:“正是!李景隆以为我回师救北平,我偏不去,给他来个出其不意!”
于是,朱棣留下少量兵力镇守永平,自己则亲率主力,悄悄向大宁方向进军。
宁王朱权得知朱棣大军前来,不禁大惊失色。 他虽然与朱棣关系尚可,但朱棣此刻是 “叛逆” 之身,他不敢公然与之勾结。
“燕王此来何意?” 朱权在王府内焦急地踱步。
朱棣派人送信给朱权,声称自己兵败势穷,前来大宁求救,希望弟弟念及手足之情,收留自己。
朱权犹豫再三,最终念及兄弟情谊,且也对朝廷削藩心存不满,便打开城门,迎接朱棣入城。
朱棣入城后,对朱权表现得极为恭敬,每日与朱权饮酒叙旧,只字不提借兵之事,暗中却派张玉、朱能等人联络大宁的将领和朵颜三卫的首领,许以重利。大宁将领多与朱棣相识,且不满朝廷削藩,又见朱棣实力尚存,纷纷表示愿意归顺。朵颜三卫的蒙古首领,也被朱棣许以的丰厚赏赐所打动。
几天后,朱棣在城外设下伏兵,然后以辞行为名,邀请朱权出城相送。朱权不疑有他,欣然前往。
刚出城门,伏兵四起,将朱权及其亲卫团团围住。
“十七弟,事已至此,委屈你了!” 朱棣策马来到朱权面前,脸上露出一丝歉意,但语气却不容置疑,“朝廷削藩,骨肉相残,你我兄弟,岂能坐以待毙?不如随我靖难,清君侧,安社稷!”
朱权见状,知道自己已经被架空,大宁的兵权已落入朱棣之手,无奈之下,只得同意与朱棣合兵一处。
就这样,朱棣兵不血刃地吞并了大宁的兵马,尤其是得到了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骑兵,实力大增,兵力达到了十余万。
此时,北平城下的李景隆,已经苦攻北平近一个月,损兵折将数万,却依旧无法攻克北平城。 天气渐渐寒冷,士兵们衣甲单薄,粮草也开始出现短缺,士气低落到了极点。
就在李景隆焦头烂额之际,探马来报:“将军!不好了!燕王朱棣已吞并大宁兵马,亲率十余万大军,正向北平杀来!”
“什么?!” 李景隆如遭雷击,脸色瞬间变得惨白,“朱棣不是在永平吗?怎么会去了大宁?还…… 还吞并了大宁兵马?”
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将李景隆最后的信心彻底击垮。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围攻北平近一个月,不仅没能攻克,反而让朱棣在外面扩充了实力!
“将军,事不宜迟!我们是继续攻城,还是回师迎战燕王?” 副将马溥焦急地问道。
李景隆此刻方寸已乱,他想继续攻城,拿下北平作为依托,但又怕朱棣大军赶到,自己腹背受敌;想回师迎战,又怕北平城内的燕军趁机杀出。
“将军!燕王大军将至,我军若再不做决断,恐陷入被动!” 马溥再次催促。
李景隆咬了咬牙,做出了决定:“撤!放弃攻城!全军回师,在郑村坝(今北京东坝)一带列阵,迎击朱棣!” 他认为自己兵力仍占优势,只要在野外与朱棣决战,未必没有胜算。
于是,李景隆下令解除对北平的包围,率领大军向北移动,在郑村坝一带布下营阵,准备迎战朱棣。
建文元年十一月,朱棣率领着士气高昂的燕军,以及刚刚收编的大宁兵马和朵颜三卫骑兵,抵达郑村坝,与李景隆的朝廷军遥遥相对。
此时的燕军,经过收编大宁兵马,实力已今非昔比,尤其是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更是让燕军的冲击力得到了质的提升。
朱棣看着李景隆连绵数十里的营寨,嘴角露出一丝冷笑:“李景隆匹夫,不知兵法,营寨连绵,首尾不能相顾,此乃败亡之道!”
姚广孝也道:“王爷,李景隆大军久攻北平不下,士气低落,又值天寒地冻,粮草不济,正是破敌良机!”
朱棣点点头:“传令下去,今夜,全军出击!”
当晚,夜色漆黑,寒风呼啸。李景隆的大军因为连日征战疲惫,又缺乏警惕,许多士兵都已进入梦乡。
突然,燕军营地鼓声大作,喊杀声震天!朱棣亲率主力,分兵数路,如同猛虎下山般,向李景隆的营寨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一马当先,他们如同黑夜中的幽灵,速度极快,冲击力极强,瞬间便冲破了李景隆大营的数道防线。
燕军将士也是士气如虹,紧随其后,奋勇杀敌。
李景隆的大军猝不及防,顿时陷入一片混乱。士兵们从睡梦中惊醒,在黑暗中分不清敌我,只能各自为战,四散奔逃。
李景隆在中军帐内听到喊杀声,吓得魂飞魄散,连盔甲都来不及穿戴整齐,在亲兵的保护下,仓皇向南方逃窜。
主帅一逃,朝廷军更是群龙无首,彻底崩溃。
燕军趁势掩杀,砍瓜切菜般地屠戮着毫无抵抗之力的朝廷军士兵。
这场战斗,从深夜一直持续到第二天清晨。李景隆的数十万大军,在燕军的突袭下,溃不成军,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燕军大获全胜,斩首数万级,俘虏十余万人,缴获战马、粮草、军械无数。
李景隆率领残兵败将,一路向南逃窜,狼狈不堪,一直逃到德州,才勉强稳住阵脚。
郑村坝大捷的消息传到北平城,城内一片欢腾。 朱高炽、姚广孝等人得知燕王大胜归来,且实力大增,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几天后,朱棣率领着凯旋的燕军,抵达北平城下。朱高炽率领文武百官出城迎接。
“父王!” 朱高炽看到朱棣,激动得热泪盈眶,连忙上前拜见。
朱棣翻身下马,扶起朱高炽,拍了拍他的肩膀,欣慰地说道:“高炽,你做得很好!北平能守住,你居功至伟!”
“此乃儿臣分内之事,全赖将士用命,姚大师运筹帷幄。” 朱高炽谦逊地说道。
朱棣与姚广孝、朱能等人一一见面,君臣相见,分外高兴。
北平城终于解围,燕军不仅守住了根据地,还通过吞并大宁兵马和击败李景隆,实力得到了极大的增强。 靖难之役的天平,开始逐渐向朱棣倾斜。
而远在应天府的建文帝朱允炆,得知李景隆率领五十万大军不仅未能攻克北平,反而在郑村坝被朱棣打得大败,损兵折将数十万,几乎全军覆没,气得浑身发抖,险些晕了过去。
“李景隆!这个废物!朕要杀了他!朕要杀了他!” 朱允炆在宫殿内歇斯底里地咆哮着。
齐泰、黄子澄二人也面如死灰,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力荐的 “大将之才”,竟然会败得如此之惨。
“陛下息怒,” 黄子澄颤颤巍巍地说道,“李景隆兵败,罪该万死。然,燕贼势大,当务之急,是再选良将,调集兵马,以防燕贼南下。”
“选将?选谁?还有谁可用?!” 朱允炆怒吼道,他对自己的这两位心腹大臣,也渐渐失去了信任。
建文朝廷,因为李景隆的惨败,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而朱棣,则在北平休养生息,整顿兵马,准备迎接新的挑战。靖难之役,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