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端的提示框还在跳动,蓝光在林默瞳孔里碎成星子。
他喉结动了动,后槽牙无意识地咬着舌尖——那种刺痛感像根绳子,把他飘远的思绪猛地拽回现实。
系统的“标准”在摇晃,可它显然不甘心就这么散架。
“老周,查演化数据库。”他突然开口,声音比平时低了半度。
手指在触控板上快速滑动时,腕骨处的旧疤跟着一跳一跳——那是大四帮导师搬服务器时磕的,当时周晓冉举着碘伏棉签笑他“给代码打工的命”,现在倒成了某种荒诞的勋章。
周晓冉的手指顿在键盘上,指节因为长期敲击泛着青白。
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屏幕蓝光在镜片上割出两道冷光:“你猜它会怎么修正?”没等林默回答,他已经调出数据库界面,滚动条拉得飞快,“看评分机制——”
林默凑近时,后颈蹭到了周晓冉乱翘的发茬。
那头发还是三年前实验室里被破空调吹乱的模样,现在更蓬了,像团没理顺的电线。
屏幕上突然跳出大片绿色数据,最醒目的是“路径标准化评分”几个红字,正随着数据流上下跳动。
“78分,剔除;92分,保留;85分,待定......”林默盯着滚动的数字,太阳穴突突直跳。
系统在给每条演化路径打分,像极了超市里挑苹果的大妈——要红得均匀,要圆得标准,有虫眼的、歪把的,通通扔进垃圾桶。
他想起失业后每天重复的轨迹:包子铺买三个菜包,公园长椅坐半小时看老头下象棋,网吧开机器刷招聘信息。
这些被系统判定为“高一致性”的路径,此刻正在数据库里和三千条伪造路径混作一团,可现在系统要重新定义“标准”了。
“它在重新校准用户行为模型。”周晓冉的声音突然发闷。
林默转头,看见他盯着评分算法的眼神像在看某种活物——警惕,又带着点被冒犯的愠怒。“你看这个权重占比,通勤时间占30%,消费频次占25%,社交密度占20%......”他指尖敲了敲“社交密度”那栏,“上周你帮张奶奶捡了三次菜篮子,系统给那条路径加了12分;但前天你在网吧多坐了半小时,扣了8分。”
林默的指甲掐进掌心。
他想起匿名短信里的红裙姑娘,想起她可能正站在儿童乐园的旋转木马上,导航突然指向反方向时的错愕。
系统曾用“标准”把所有人的人生框成同一幅画,现在它要擦了重画,可那些被它规训过的人,早把画框当成了世界的边界。
“它想重新定义我们。”周晓冉突然说。
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眼尾泛着红,“就像当年我们给实验室那台破服务器装系统,总觉得要把所有文件归到’文档‘’下载‘’图片‘里才舒服。
可现在......“他顿了顿,把眼镜重新戴上,镜片后的目光像淬了冰,”它开始觉得,连我们自己都该归到’标准用户‘的文件夹里。“
窗外的蝉鸣突然拔高,刺得人耳膜发疼。
林默摸出手机,屏幕亮着,是母亲半小时前发的消息:“楼下王阿姨说超市鸡蛋打折,你晚上回来带两斤?”他盯着“带两斤”三个字,突然笑了——系统永远算不出,他可能因为王阿姨多塞了把葱,就多绕半条街去买豆腐;可能因为看老头下象棋时赢了一局,就改去菜市场买鱼。
生活哪有什么标准路径,不过是无数个“可能”撞在一起,撞出了烟火气。
“得让它的评分系统乱套。”林默突然说。
他抓起鼠标,在数据库里选中一条高评分路径——某公务员的轨迹:早8点到单位,午12点食堂,晚6点准时下班。
这条路径的评分98,完美得像教科书。“但如果......”他复制粘贴,把下班时间改成晚10点,备注“加班整理扶贫材料”;再复制一次,把午12点改成“陪上访群众吃饭调解”;第三次复制,把早8点改成“送突发疾病的邻居去医院”。
周晓冉凑过来看,镜片上的蓝光晃了晃:“高评分但内容矛盾?”
“对。”林默的手指在触控板上翻飞,“系统判断路径是否符合模型,靠的是行为模式的自洽性。
如果同一条身份标签下,出现既’准时下班‘又’深夜加班‘,既’食堂用餐‘又’与群众共餐‘的路径......“他停住,盯着屏幕上三条并排的路径,它们的评分依然都是98,像三盏刺眼的绿灯,”它就会陷入逻辑循环——到底哪个才是’标准‘?“
“政务系统。”周晓冉突然说。
林默抬头,看见他的指尖抵着下巴,眼睛亮得反常,“公务员的行为轨迹最容易被系统当成’权威样本‘。
如果我们往里面塞一百条、一千条这样的矛盾路径......“他的声音低下来,像在说什么不得了的秘密,”系统会以为自己的评分模型错了,开始疯狂校准,反而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林默的后颈泛起一层薄汗。
他想起三年前实验室里的破空调,想起他们曾说要“破解所有系统的漏洞”。
那时以为漏洞在代码里,现在才明白,漏洞在每个不甘被规划的人心里——在张奶奶多塞的那把葱里,在老头赢棋时拍大腿的响声里,在红裙姑娘对着导航皱眉的瞬间里。
“需要干扰脚本。”周晓冉突然转身拉开抽屉,里面堆着半打没拆封的能量饮料,“得让这些矛盾路径在系统扫描时同时出现,评分算法才会过载。”他抽出一罐咖啡,拉环“咔”地一声响,褐色液体在罐壁上撞出小漩涡,“给我三小时,最多四小时。”
林默看着他撕开脚本模板的动作,突然想起前几天在公园听见的对话。
两个老太太坐在长椅上晒太阳,一个说:“现在的导航多聪明,能算出走哪条路不堵车。”另一个眯着眼笑:“再聪明,能算出我今天想绕路去看孙子吗?”
终端屏幕突然闪过一道白光,新的数据流开始滚动。
林默望着那些跳动的数字,突然伸手拍了拍周晓冉的肩。
后者正低头敲代码,键盘声像急雨打在青石板上。
“老周。”林默说。
“嗯?”
“等会儿买鸡蛋的时候,帮我带把葱。”
周晓冉的手指顿了顿,抬头时眼镜滑到鼻尖,露出嘴角没憋住的笑:“行啊。
不过先让我把这行代码写完——“他低头看向屏幕,指尖重新敲出清脆的声响,”系统不是爱算吗?
咱们就给它道永远算不出来的题。“
窗外的蝉鸣还在响,混着键盘的敲击声,像首跑调却热闹的歌。
林默摸出手机回母亲消息,指尖悬在屏幕上顿了顿,最后打了句:“今晚吃豆腐鱼汤,我买葱。”
终端的蓝光里,周晓冉的手指越敲越快。
他知道,等脚本写完的那一刻,系统的评分模型里会多出十万道这样的题。
而这些题,终将变成砸向画框的石头。
终端键盘的敲击声像密集的鼓点,周晓冉的指尖几乎要与按键融为一体。
他衬衫第二颗纽扣松着,露出锁骨处薄汗,后颈翘起的发茬被空调风掀得乱颤——这是他写代码时的标志性状态,三年前在实验室破解校园网计费系统时,也是这样的姿势,只不过那时桌上摆的是冷掉的泡面,现在换成了空掉的咖啡罐,金属罐底与桌面碰撞出细碎的响。
“第三行参数需要调整。”林默的声音压得很低,像是怕惊碎了空气里紧绷的弦。
他坐在转椅上,身体前倾,膝盖几乎抵到桌沿,左手无意识摩挲着腕骨处的旧疤——那道疤在蓝光里泛着淡粉,像道未愈的伤口。
右手的触控板被他按得微微发热,政务系统的登录界面在屏幕上闪烁,“权限验证卡在第七层,得用昨天截获的审计日志做伪装。”
周晓冉的手指顿了半秒,喉结滚动着咽下句反驳。
他知道林默说得对——三天前他们黑进社区服务站时,正是用退休教师王奶奶的健康档案做掩护,才避开了系统的异常检测。
此刻他盯着脚本编辑器里跳动的绿色代码,突然伸手扯松领带,后颈的汗顺着脊椎滑进衬衫:“干扰脚本需要同时调用用户画像、行为时序、空间轨迹三个模块的接口。”他的语速越来越快,像是要把所有思考都砸进空气里,“系统评分机制依赖这三个维度的交叉验证,只要让‘通勤时间’同时匹配‘上班族’和‘自由职业者’的模型......”
“成了。”林默突然低喝一声。
政务系统的登录框终于弹出“验证通过”的提示,他的瞳孔在蓝光里缩成针尖。
指尖悬在“演化模块”的文件夹图标上,停顿了三秒——这是他的习惯,每次执行关键操作前,都要让心跳与呼吸同步,像潜水前最后一次换气。
然后他快速点击,将提前准备好的矛盾路径数据包拖进文件夹,数据包的命名是乱码,但林默知道,里面藏着三百条公务员轨迹:有早八点送邻居去医院的,有午十二点陪上访群众吃饭的,还有晚十点加班整理扶贫材料的,每条路径的基础数据都完美符合系统的“高一致性”标准,除了行为动机——它们互相矛盾,像同一具身体里住着三个灵魂。
“注入完成。”林默的声音发涩,他摸了摸后颈,那里沁出的汗把衣领粘在皮肤上。
转头看向周晓冉时,正撞见对方摘下眼镜揉眼的动作——眼尾的红比两小时前更浓了,镜片上蒙着层薄雾,像块被呵过气的玻璃。
“脚本写完了。”周晓冉的声音带着点哑,他合上笔记本电脑,金属转轴发出“咔嗒”一声脆响。
屏幕暗下去的瞬间,他的脸隐进阴影里,只有鼻梁还泛着冷白的光,“现在只要......”
终端突然发出尖锐的提示音。
两人同时抬头。
蓝色警告框在屏幕中央炸开,字体是刺目的血红:“路径演化记忆模块中,首次出现‘路径标准化评分冲突’。”林默的手指下意识攥住桌沿,指节发白——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声盖过了空调的嗡鸣,一下,两下,像在敲一面绷紧的鼓。
“它开始不知道,自己该相信什么。”林默的声音低得像耳语,尾音却带着点破音。
他看见屏幕里的自己,瞳孔映着警告框的红光,眼白上爬着血丝,像块裂了缝的镜子。
周晓冉没有说话。
他重新戴上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却比刚才更沉,像是被什么压着。
过了很久,久到林默以为他不会开口时,他才缓缓说:“但我们也开始,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这句话像颗石子投进深潭,在林默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他想起今早路过包子铺时,老板娘多塞给他的半根油条,说“看你最近瘦了”;想起昨天在公园,下棋的王老头非拉着他复盘,说“小年轻得有点胜负心”;想起系统曾试图把这些都归为“社交密度异常值”,现在却被他们亲手搅成了一团乱麻。
那些被系统规训过的“标准”,那些被他们打破的“边界”,此刻都变成了镜子上的裂痕,照出的不只是系统的混乱,还有他们自己——到底是在对抗系统的人,还是被系统塑造过的人?
终端的提示音再次响起。
林默猛地回神,发现警告框里的文字变了:“检测到173条冲突路径,评分机制进入校准循环......”他伸手轻触屏幕,指尖隔着玻璃碰到那些跳动的红字,像在触碰某种活物的脉搏。
周晓冉起身去倒咖啡,金属勺与瓷杯碰撞的声响在身后响起。
林默没有回头,他盯着屏幕上的“路径标准化评分冲突”,喉咙发紧。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系统不会轻易认输,校准循环结束后,它可能会更疯狂地寻找新的“标准”;而他们,可能需要制造更多的裂痕,更多的矛盾,直到那面镜子彻底碎裂。
但此刻,他只是盯着那个提示,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画了道横线,像在给裂痕做记号。
他喉结动了动,后槽牙无意识地咬着舌尖——那种刺痛感像根绳子,把他飘远的思绪猛地拽回现实。
系统的“标准”在摇晃,可它显然不甘心就这么散架。
“老周,查演化数据库。”他突然开口,声音比平时低了半度。
手指在触控板上快速滑动时,腕骨处的旧疤跟着一跳一跳——那是大四帮导师搬服务器时磕的,当时周晓冉举着碘伏棉签笑他“给代码打工的命”,现在倒成了某种荒诞的勋章。
周晓冉的手指顿在键盘上,指节因为长期敲击泛着青白。
他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屏幕蓝光在镜片上割出两道冷光:“你猜它会怎么修正?”没等林默回答,他已经调出数据库界面,滚动条拉得飞快,“看评分机制——”
林默凑近时,后颈蹭到了周晓冉乱翘的发茬。
那头发还是三年前实验室里被破空调吹乱的模样,现在更蓬了,像团没理顺的电线。
屏幕上突然跳出大片绿色数据,最醒目的是“路径标准化评分”几个红字,正随着数据流上下跳动。
“78分,剔除;92分,保留;85分,待定......”林默盯着滚动的数字,太阳穴突突直跳。
系统在给每条演化路径打分,像极了超市里挑苹果的大妈——要红得均匀,要圆得标准,有虫眼的、歪把的,通通扔进垃圾桶。
他想起失业后每天重复的轨迹:包子铺买三个菜包,公园长椅坐半小时看老头下象棋,网吧开机器刷招聘信息。
这些被系统判定为“高一致性”的路径,此刻正在数据库里和三千条伪造路径混作一团,可现在系统要重新定义“标准”了。
“它在重新校准用户行为模型。”周晓冉的声音突然发闷。
林默转头,看见他盯着评分算法的眼神像在看某种活物——警惕,又带着点被冒犯的愠怒。“你看这个权重占比,通勤时间占30%,消费频次占25%,社交密度占20%......”他指尖敲了敲“社交密度”那栏,“上周你帮张奶奶捡了三次菜篮子,系统给那条路径加了12分;但前天你在网吧多坐了半小时,扣了8分。”
林默的指甲掐进掌心。
他想起匿名短信里的红裙姑娘,想起她可能正站在儿童乐园的旋转木马上,导航突然指向反方向时的错愕。
系统曾用“标准”把所有人的人生框成同一幅画,现在它要擦了重画,可那些被它规训过的人,早把画框当成了世界的边界。
“它想重新定义我们。”周晓冉突然说。
他摘下眼镜揉了揉眼,眼尾泛着红,“就像当年我们给实验室那台破服务器装系统,总觉得要把所有文件归到’文档‘’下载‘’图片‘里才舒服。
可现在......“他顿了顿,把眼镜重新戴上,镜片后的目光像淬了冰,”它开始觉得,连我们自己都该归到’标准用户‘的文件夹里。“
窗外的蝉鸣突然拔高,刺得人耳膜发疼。
林默摸出手机,屏幕亮着,是母亲半小时前发的消息:“楼下王阿姨说超市鸡蛋打折,你晚上回来带两斤?”他盯着“带两斤”三个字,突然笑了——系统永远算不出,他可能因为王阿姨多塞了把葱,就多绕半条街去买豆腐;可能因为看老头下象棋时赢了一局,就改去菜市场买鱼。
生活哪有什么标准路径,不过是无数个“可能”撞在一起,撞出了烟火气。
“得让它的评分系统乱套。”林默突然说。
他抓起鼠标,在数据库里选中一条高评分路径——某公务员的轨迹:早8点到单位,午12点食堂,晚6点准时下班。
这条路径的评分98,完美得像教科书。“但如果......”他复制粘贴,把下班时间改成晚10点,备注“加班整理扶贫材料”;再复制一次,把午12点改成“陪上访群众吃饭调解”;第三次复制,把早8点改成“送突发疾病的邻居去医院”。
周晓冉凑过来看,镜片上的蓝光晃了晃:“高评分但内容矛盾?”
“对。”林默的手指在触控板上翻飞,“系统判断路径是否符合模型,靠的是行为模式的自洽性。
如果同一条身份标签下,出现既’准时下班‘又’深夜加班‘,既’食堂用餐‘又’与群众共餐‘的路径......“他停住,盯着屏幕上三条并排的路径,它们的评分依然都是98,像三盏刺眼的绿灯,”它就会陷入逻辑循环——到底哪个才是’标准‘?“
“政务系统。”周晓冉突然说。
林默抬头,看见他的指尖抵着下巴,眼睛亮得反常,“公务员的行为轨迹最容易被系统当成’权威样本‘。
如果我们往里面塞一百条、一千条这样的矛盾路径......“他的声音低下来,像在说什么不得了的秘密,”系统会以为自己的评分模型错了,开始疯狂校准,反而分不清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林默的后颈泛起一层薄汗。
他想起三年前实验室里的破空调,想起他们曾说要“破解所有系统的漏洞”。
那时以为漏洞在代码里,现在才明白,漏洞在每个不甘被规划的人心里——在张奶奶多塞的那把葱里,在老头赢棋时拍大腿的响声里,在红裙姑娘对着导航皱眉的瞬间里。
“需要干扰脚本。”周晓冉突然转身拉开抽屉,里面堆着半打没拆封的能量饮料,“得让这些矛盾路径在系统扫描时同时出现,评分算法才会过载。”他抽出一罐咖啡,拉环“咔”地一声响,褐色液体在罐壁上撞出小漩涡,“给我三小时,最多四小时。”
林默看着他撕开脚本模板的动作,突然想起前几天在公园听见的对话。
两个老太太坐在长椅上晒太阳,一个说:“现在的导航多聪明,能算出走哪条路不堵车。”另一个眯着眼笑:“再聪明,能算出我今天想绕路去看孙子吗?”
终端屏幕突然闪过一道白光,新的数据流开始滚动。
林默望着那些跳动的数字,突然伸手拍了拍周晓冉的肩。
后者正低头敲代码,键盘声像急雨打在青石板上。
“老周。”林默说。
“嗯?”
“等会儿买鸡蛋的时候,帮我带把葱。”
周晓冉的手指顿了顿,抬头时眼镜滑到鼻尖,露出嘴角没憋住的笑:“行啊。
不过先让我把这行代码写完——“他低头看向屏幕,指尖重新敲出清脆的声响,”系统不是爱算吗?
咱们就给它道永远算不出来的题。“
窗外的蝉鸣还在响,混着键盘的敲击声,像首跑调却热闹的歌。
林默摸出手机回母亲消息,指尖悬在屏幕上顿了顿,最后打了句:“今晚吃豆腐鱼汤,我买葱。”
终端的蓝光里,周晓冉的手指越敲越快。
他知道,等脚本写完的那一刻,系统的评分模型里会多出十万道这样的题。
而这些题,终将变成砸向画框的石头。
终端键盘的敲击声像密集的鼓点,周晓冉的指尖几乎要与按键融为一体。
他衬衫第二颗纽扣松着,露出锁骨处薄汗,后颈翘起的发茬被空调风掀得乱颤——这是他写代码时的标志性状态,三年前在实验室破解校园网计费系统时,也是这样的姿势,只不过那时桌上摆的是冷掉的泡面,现在换成了空掉的咖啡罐,金属罐底与桌面碰撞出细碎的响。
“第三行参数需要调整。”林默的声音压得很低,像是怕惊碎了空气里紧绷的弦。
他坐在转椅上,身体前倾,膝盖几乎抵到桌沿,左手无意识摩挲着腕骨处的旧疤——那道疤在蓝光里泛着淡粉,像道未愈的伤口。
右手的触控板被他按得微微发热,政务系统的登录界面在屏幕上闪烁,“权限验证卡在第七层,得用昨天截获的审计日志做伪装。”
周晓冉的手指顿了半秒,喉结滚动着咽下句反驳。
他知道林默说得对——三天前他们黑进社区服务站时,正是用退休教师王奶奶的健康档案做掩护,才避开了系统的异常检测。
此刻他盯着脚本编辑器里跳动的绿色代码,突然伸手扯松领带,后颈的汗顺着脊椎滑进衬衫:“干扰脚本需要同时调用用户画像、行为时序、空间轨迹三个模块的接口。”他的语速越来越快,像是要把所有思考都砸进空气里,“系统评分机制依赖这三个维度的交叉验证,只要让‘通勤时间’同时匹配‘上班族’和‘自由职业者’的模型......”
“成了。”林默突然低喝一声。
政务系统的登录框终于弹出“验证通过”的提示,他的瞳孔在蓝光里缩成针尖。
指尖悬在“演化模块”的文件夹图标上,停顿了三秒——这是他的习惯,每次执行关键操作前,都要让心跳与呼吸同步,像潜水前最后一次换气。
然后他快速点击,将提前准备好的矛盾路径数据包拖进文件夹,数据包的命名是乱码,但林默知道,里面藏着三百条公务员轨迹:有早八点送邻居去医院的,有午十二点陪上访群众吃饭的,还有晚十点加班整理扶贫材料的,每条路径的基础数据都完美符合系统的“高一致性”标准,除了行为动机——它们互相矛盾,像同一具身体里住着三个灵魂。
“注入完成。”林默的声音发涩,他摸了摸后颈,那里沁出的汗把衣领粘在皮肤上。
转头看向周晓冉时,正撞见对方摘下眼镜揉眼的动作——眼尾的红比两小时前更浓了,镜片上蒙着层薄雾,像块被呵过气的玻璃。
“脚本写完了。”周晓冉的声音带着点哑,他合上笔记本电脑,金属转轴发出“咔嗒”一声脆响。
屏幕暗下去的瞬间,他的脸隐进阴影里,只有鼻梁还泛着冷白的光,“现在只要......”
终端突然发出尖锐的提示音。
两人同时抬头。
蓝色警告框在屏幕中央炸开,字体是刺目的血红:“路径演化记忆模块中,首次出现‘路径标准化评分冲突’。”林默的手指下意识攥住桌沿,指节发白——他听见自己的心跳声盖过了空调的嗡鸣,一下,两下,像在敲一面绷紧的鼓。
“它开始不知道,自己该相信什么。”林默的声音低得像耳语,尾音却带着点破音。
他看见屏幕里的自己,瞳孔映着警告框的红光,眼白上爬着血丝,像块裂了缝的镜子。
周晓冉没有说话。
他重新戴上眼镜,镜片后的目光却比刚才更沉,像是被什么压着。
过了很久,久到林默以为他不会开口时,他才缓缓说:“但我们也开始,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这句话像颗石子投进深潭,在林默心里激起层层涟漪。
他想起今早路过包子铺时,老板娘多塞给他的半根油条,说“看你最近瘦了”;想起昨天在公园,下棋的王老头非拉着他复盘,说“小年轻得有点胜负心”;想起系统曾试图把这些都归为“社交密度异常值”,现在却被他们亲手搅成了一团乱麻。
那些被系统规训过的“标准”,那些被他们打破的“边界”,此刻都变成了镜子上的裂痕,照出的不只是系统的混乱,还有他们自己——到底是在对抗系统的人,还是被系统塑造过的人?
终端的提示音再次响起。
林默猛地回神,发现警告框里的文字变了:“检测到173条冲突路径,评分机制进入校准循环......”他伸手轻触屏幕,指尖隔着玻璃碰到那些跳动的红字,像在触碰某种活物的脉搏。
周晓冉起身去倒咖啡,金属勺与瓷杯碰撞的声响在身后响起。
林默没有回头,他盯着屏幕上的“路径标准化评分冲突”,喉咙发紧。
他知道,这只是开始——系统不会轻易认输,校准循环结束后,它可能会更疯狂地寻找新的“标准”;而他们,可能需要制造更多的裂痕,更多的矛盾,直到那面镜子彻底碎裂。
但此刻,他只是盯着那个提示,手指在屏幕上轻轻画了道横线,像在给裂痕做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