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一场考试而已-《国运七零,嫌我女娃?我科研兴邦》

  说干就干。

  吴校长和邹老立刻行动起来。

  华大和文大的几位带队老师脸上还挂着尴尬,但学生们已经把梯子架好了,他们只能硬着头皮上。

  一群平均年龄超过五十岁的教授,被学生逼着,在角落里围成一圈紧急出题。

  “物理部分,我来!”邹老当仁不让,掏出纸笔,“就考相变临界点的计算,不能太简单。”

  华大一位物理系教授推了推眼镜:“邹老,这对本科生来说,超纲了。”

  “超纲?”邹老眼睛一瞪,“我的学生,字典里就没这两个字!”

  那教授被噎了一下,没再说话。

  “计算机部分,考算法。”江玉菊的导师,一位精干的女教授开口,“就考最短路径,看谁逻辑更优。”

  “可以。”北工大这边的老师点头。

  “材料学……”

  “高分子……”

  出题过程快得惊人。

  没有客套,全是专业领域最直接的碰撞。

  不到两个小时,一套涵盖五大学科的综合试卷,新鲜出炉。

  每一道题,都是一座山。

  下午一点。

  考试开始。

  阶梯教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

  左边,是栋梁班的二十五人。

  右边,是方淮、江玉菊他们选出的二十五人。

  陆明远早就不知道溜去了哪里。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

  李向阳额头上全是汗,盯着一道金属疲劳裂纹的题目,牙都快咬碎了。

  赵亚男眉头紧锁,草稿纸上写满了公式。

  对面的方淮和江玉菊,同样不好过。

  这份试卷,是天才为另一群天才量身定做的。

  下午四点。

  铃声响起。

  所有人几乎都是在最后一秒停笔。

  收卷,密封。

  吴校长站到讲台上,声音洪亮。

  “所有试卷,当场批改,当场公布分数!”

  几张大桌子拼在一起,十几位老师一字排开,流水线作业。

  分数,被实时写在黑板上。

  “栋梁班,李向阳,物理,17分!”

  “华大,王涛,物理,19分!”

  “文大,方淮,物理,22分!”

  黑板上的分数交替上升。

  所有学生都站着,死死盯着那两列数字。

  一开始,华大、文大联队的分数一路领先。

  他们在基础学科上的功底确实扎实。

  栋梁班这边,不少人拳头都攥紧了。

  李向阳的脸有些发白。

  “完了……要输……”

  张勤站在他旁边,一言不发。

  批改进行到一半,轮到材料学和机械工程。

  风向开始变了。

  “栋梁班,赵亚男,材料学,24分!满分!”

  “栋梁班,吕为民,机械制图,23分!”

  “栋梁班,张勤……”

  负责批改张勤试卷的,正是邹老。

  他忽然举起手里的卷子,声音都在抖。

  “满分!全部满分!”

  全场一片死寂。

  邹老指着卷子上的一处解法,激动地对旁边的教授说:“你看这里!标准答案的思路是A,可她的解法是b!这个思路一旦实现,能把成本压低一半!她不是在答题,她是在革新!”

  黑板上,栋梁班的总分开始疯狂追赶!

  反超!

  又被追平!

  再次反超!

  两边的分数死死咬在一起。

  所有人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

  终于,最后一份试卷批改完毕。

  吴校长拿着统计结果,走上讲台。

  他深吸一口气。

  “我宣布,本次学术交流测试,最终结果!”

  他顿了顿。

  “华大、文大联队,总分,两千三百六十一分!”

  华大那边,有人刚想欢呼,又硬生生憋了回去。

  因为吴校长还没说完。

  “北方工业大学,栋梁班,总分……”

  吴校长看着手里的纸,声音微微发颤。

  “两千三百六十九分!”

  八分!

  仅仅八分的差距!

  栋梁班这边,立马安静了下来。

  下一秒。

  “赢了——!”

  李向阳第一个吼了出来,他一把抱住旁边的吕为民,又蹦又跳!

  “我们赢了!!”

  整个栋梁班的方阵瞬间沸腾。

  有人相拥,有人嘶吼,有人直接哭了出来。

  对面。

  方淮、江玉菊他们,呆呆地看着黑板上的分数。

  输了。

  真的输了。

  方淮的肩膀垮了下来。

  他走到张勤面前,伸出手,声音沙哑。

  “我们输了,输得心服口服。”

  江玉菊也走了过来,她看着张勤,重重地点了点头。

  “你们比我们强。”

  张勤没去握手。

  她看了一眼狂喜的队友,又回头看向方淮。

  “一场考试而已。”

  她说完,话锋一转,目光落在江玉菊身上。

  “你是华大计算机系的?”

  方淮和江玉菊都愣住了。

  话题的跳跃让他们完全没反应过来。

  江玉菊下意识点头:“是。”

  “你们学校,现在能搞到国外的最新设备?”张勤问。

  “是……系里刚成立了几个新实验室,主攻操作系统和网络协议。”

  张勤又看向方淮。

  “文大的移动通讯项目,到哪一步了?”

  方淮彻底懵了,他看着张勤,想了会儿继续回答道。

  “还在……还在理论阶段。”

  张勤点了点头,不出所料。

  她轻声说:“我们北工大这边,以前也有相关的重点项目,但是后来……因为一些原因,都被取消了。”

  在场所有人都知道那个“原因”,就是那些叛逃的专家。

  一个学校的科研命脉,就这么被硬生生斩断。

  “我听说,国内这方面最顶尖的,其实都在京市的科技大学那边。”张勤看向江玉菊。

  江玉菊点头:“对,没错。科技大学有国家级的重点实验室。”

  张勤心里有数了。

  她的目光扫过眼前的方淮和江玉菊,又看了看远处那些同样优秀的同龄人。

  她忽然笑了。

  “看来,我得抓紧时间了。”

  她没再解释,只留下一句话。

  “也许明年,我们就可以在京市见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