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赵砚川的过去,张勤震惊。-《国运七零,嫌我女娃?我科研兴邦》

  你的底线,就是国家的底线。”江校长看着张勤。

  “这个项目,不是京科大的,也不是北工大的,它是国家的。”

  “我们赌上一切,就是为了在计算机领域,追上去!”

  江校长绕过办公桌,走到张勤面前。

  “我劝回赵砚川,顶着压力保他,不是因为我个人欣赏他。”

  “是因为他在国外那几年,不是在混日子。”

  “他在麻省理工,参与了整个阿帕网的后期维护和升级,他是真刀真枪摸过全世界最先进网络系统的人!”

  阿帕网!

  张勤的瞳孔缩了一下。

  互联网的前身。

  “不止。”江校长继续说。

  “去年,科学院那台最新的大型机,运算速度为什么能提升百分之三十?”

  “因为赵砚川匿名提交了一份两百页的系统架构优化建议。”

  “他一个人,顶科学院一个团队半年的活儿!”

  江校长看着张勤,声音有些沙哑。

  “张勤同学,我承认,你在理论创新上,是百年不遇的天才。”

  “但在工程实践上,在对现有顶尖技术的理解上,赵砚川,比你走得更远。”

  “他才是我们现在最需要的‘老兵’!”

  “把他和你放在一起,就是想让你们一个开拓未来,一个补齐现在。”

  “让理论和实践,拧成一股绳!”

  江校长的话说完了。

  张勤放在膝盖上的手,无意识地收紧,又慢慢松开。

  她一直以为自己是执棋人。

  原来,棋盘上还有她看不见的棋子。

  她抬起头,看向一直低着头的赵砚川。

  眼神里,没了审视,也没了戒备。

  “关于指令集。”张勤开口,声音很平。

  “精简指令集和复杂指令集,你怎么看?”

  赵砚川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

  这是在考他。

  也是在给他台阶。

  他深吸一口气。

  “cISc指令强,代码密度高,对编译器要求低。但设计复杂,执行慢,硬件难。”

  “RISc指令简单,易于实现流水线,执行效率高。但代码量大,极度依赖编译器优化。”

  他看着张勤,说出结论。

  “短期,只能选cISc,我们没有强大的编译器技术。”

  “但长期,RISc才是未来。想设计自己的cpU,这是我们唯一能追赶的路。”

  条理清晰,逻辑缜密。

  字字在理。

  张勤听完,没说话。

  她不得不承认,江校长说得对。

  赵砚川,是个真正的帅才。

  办公室里,再次陷入沉默。

  打破沉默的,是赵砚川。

  他站起身,走到张勤面前,微微欠身。

  “张勤同学。”

  “不,张总工。”他改了口。

  “从现在开始,项目由你主导。”

  “我,还有我的团队,全力配合你。”

  “我做你的副手。”

  张勤看着他,没有客气,也没有推辞。

  “好。”

  ——————————

  第二天。

  苏院士背着手,溜达到了“栋梁班”的临时教室。

  他想看看这群小家伙适应得怎么样。

  一进门,他就愣住了,脚下顿住了。

  他看着黑板前的两个人,以为自己走错了教室。

  教室里,张勤正站在黑板前。

  赵砚川在她身侧,手里拿着半截粉笔。

  “硬件组负责架构,这是龙骨。第一阶段,我要拿出完整的RISc架构方案。”张勤用粉笔在黑板上敲了敲。

  “编译器必须同步跟上。”赵砚川立刻接话,在旁边写下一行代码,“如果用你这个思路,现有的内核必须重写,至少要三个月。”

  “两个月。”张勤说。

  “两个月?”赵砚川皱眉,“除非软件组的人不睡觉。”

  “他们可以睡,但你不行。”

  赵砚川看着张勤,忽然笑了。

  “行。”

  周围,“栋梁班”的学生们拿着小本子,奋笔疾书,一个个表情严肃。

  苏院士站在门口,揉了揉眼睛。

  昨天不还听说这两人差点打起来吗?

  “咳咳。”他干咳了两声,走了进去。

  “苏院士!”

  张勤和赵砚川同时回头。

  “你们……这是在干嘛?”苏院士好奇地问。

  “苏院士,您来得正好。”张勤把一份计划书递了过去,“这是我们初步拟定的科研安排,您看看?”

  苏院士接过计划书,一目十行地扫过。

  越看,他脸上的惊讶越浓。

  从项目分组,到具体到每个阶段的时间节点和预期目标。

  详尽,周密,大胆,又可行。

  “好!好啊!”苏院士一拍大腿,“就这么干!”

  他看着张勤和赵砚川,满脸都是笑。

  “我没意见!你们放手去干!缺什么,直接跟我说!我就是你们的总后勤!”

  ——————————

  接下来的一周。

  “栋梁班”彻底融入了京科大的学习氛围。

  他们扑进了计算机系的课堂。

  从《离散数学》到《计算机组成原理》,从早到晚,课排得满满当当。

  京科大的学生们很快就发现了这群“入侵者”。

  他们不怎么说话,但每个人都坐在第一排。

  他们不怎么提问,但老师留下的思考题,第二天总能看到他们拿出好几种解法。

  一周的时间,转瞬即逝。

  周一清晨。

  一辆挂着特殊牌照的灰色大巴车,停在留学生公寓楼下。

  “栋梁班”全体成员,背着简单的行李,安静上了车。

  车子缓缓驶出校园,一路向西。

  路边的建筑越来越少,哨卡越来越多。

  最后,大巴车在一扇巨大的,没有任何标识的钢铁门前停下。

  “701研究所。”

  车门打开。

  赵砚川穿着一身蓝色的工装,早已等在门口。

  他看着走下车的张勤,和她身后那一群带着一丝紧张的脸。

  “欢迎来到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