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震老师那带着颗粒感的烟嗓最后一丝余韵,终于被温热的夜风吹散。台下掌声和口哨声混成一片,荧光棒汇成的光海还在起伏。靠近舞台的摇滚青年区爆出一嗓子:“再来一个!”引发一阵哄笑和更响亮的掌声。田震爽朗一笑,冲台下挥挥手鞠躬,干脆利落地转身,身影消失在侧幕的阴影里。
后台临时隔出的区域,空调冷风呼呼吹着,几个姑娘抓紧宝贵的几分钟恢复体力、补妆、换装。体香味、定型喷雾的香气和新衣服的味道混在一起。
“苏苏,右边,簪花有点松!”黄文文的声音带着点喘。她动作麻利地套上一件橄榄绿的改良军装短袖上衣,金色的排扣一丝不苟地扣到领口下第二颗,露出里面挺括的白色背心。下身是同色系的军装百褶短裙,裙摆利落,长度在膝盖上方。她正对着镜子,小心地将一朵用红绸仔细扎成的刺桐花发簪,别在自己栗色长发的右耳侧。那抹鲜亮的红,撞在军装的冷硬底色上,格外显眼。
陈静站在屋子中央,迅速扣好一件挺括的白色府绸短袖衬衫的最后一粒纽扣。衬衫领口翻折得一丝不苟,短袖下露出清晰的手腕骨和紧实的小臂线条。下身是一条深棕色的高腰直筒西裤,垂坠感绝佳,衬得双腿笔直修长。脚上一双深棕色的及踝短靴。她抓起一瓶矿泉水猛灌几口,水珠顺着紧绷的下巴滚落,滴在锁骨凹窝里。
“簪花都弄紧点,别上台掉了。”她声音有点哑,眼神却亮得灼人。她拿起另一朵红得刺眼的刺桐花簪,简洁有力地别在自己利落短发的左鬓角,紫粉色的挑染在灯光下闪过一抹亮色。
“来了来了!”姜姜的声音有点慌。她正把另一件橄榄绿军装短袖衬衫往身上套,里面是件简单的白色小吊带。她的衬衫还没来得及扣上,就那么敞着,露出吊带和纤细的腰身。下身是条略宽松的军绿色工装短裤,裤脚在膝盖上方。她一边笨拙地对付扣子,一边凑到苏苏旁边,“苏苏姐,快帮我弄一下。”她指着自己左耳上方。苏苏放下手里的木梳,拿起一朵刺桐花簪,指尖温柔而稳当地将它别在姜姜蓬松的栗色卷发上。
苏苏自己穿一件月白色的斜襟盘扣棉麻短衫,领口缀着细密的同色系暗纹。下身是一条深墨绿色的及踝百褶长裙,裙摆宽大。乌黑的长发柔顺地披在肩头,只在左侧鬓角簪了一朵小巧的白色茉莉绢花。她微微弯着腰,仔细整理自己的裙摆。
“时间到了,张楚老师念白快结束了。”助理小杨的催促的声音从门口传了进来。
四人眼神一碰,同时深吸一口气。陈静的白衬衫深棕长裤干练飒爽,鬓角的红花是燃烧的火种;黄文文军装短裙英气利落,耳侧的红花是柔韧的标记;姜姜敞怀工装短裤随性活力,耳边的红花透着跳脱;苏苏棉麻长裙温婉沉静,鬓边的白花是纯净的守望。四朵簪花,红白交织。她们推开门,快步走向那片被沉重念白笼罩的舞台。
前台,所有的喧嚣渐渐消失。
一束孤冷的、高色温的深蓝色切割光,冰冷精准地打在舞台角落的立麦上。张楚老师站在那里,身影在光柱中显得瘦削。他那被岁月磨砺得沙哑低沉的声音,穿透黑暗:
“温陵城,天后路。”
仅仅一个地名,前排的叶茂华身体瞬间绷紧,下意识侧头看向身边的丈母娘伍清婉。老太太放在膝盖上的手,指节微微蜷缩了一下,腰背挺直。
“一位年轻的妻子,簪着花站在刺桐树下。”张楚的声音平缓,像在翻阅一本浸满雨水的旧日记,“细雨沾湿了她的鬓角。她手里,紧紧攥着一把油纸伞。伞面上,红艳艳的刺桐花……”
观众席里,有温陵本地的乡亲发出低低的、心领神会的叹息。
“她腹中,正孕育着新生命。而她的丈夫,那个叫陈连裕的男人,此刻正披上戎装,要奔赴北方那片燃烧着战火、阻挡着强敌的土地……”
念白的声音在这里有了一瞬极短的凝滞。
“临别时,他对她说:‘清婉,这次的对手很强。如果我们输了,让敌人跨过了那条江……我们的家,就危险了。’”
“她站在雨中,看着丈夫的背影消失在长街尽头。雨丝很细,风也轻。刺桐树的叶子在风里摇……” 声音里突然掺进一丝极难察觉的颤抖,“仿佛想替他们,挡开这尘世所有的离别。”
“这是她第一次送他出征。却不是最后一次……”
“1954年,他回来了。带着满身的硝烟味和疲惫的笑容。”
“1960年,中缅边境的号角又响了。繁华的老街口,她一手牵着一个孩子,再一次目送他远去……”
“1965年……”
“直到1979年,南疆。最终等来的,只有他牺牲的消息……”
“她手中那把刺桐花伞,早已褪色、残破。可那份等待……从未熄灭。”
“而在苏省的一座山里,有个村子……”张楚的声音转向更深的苍凉,“村里有个老人,和她男人是私奔出来的,没儿没女。后来啊,男人也去打仗了,只回来一柄染血的小号。村里人劝她趁着年轻改嫁,她谁的话也不听,经常坐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手里不是绣着男人
后台临时隔出的区域,空调冷风呼呼吹着,几个姑娘抓紧宝贵的几分钟恢复体力、补妆、换装。体香味、定型喷雾的香气和新衣服的味道混在一起。
“苏苏,右边,簪花有点松!”黄文文的声音带着点喘。她动作麻利地套上一件橄榄绿的改良军装短袖上衣,金色的排扣一丝不苟地扣到领口下第二颗,露出里面挺括的白色背心。下身是同色系的军装百褶短裙,裙摆利落,长度在膝盖上方。她正对着镜子,小心地将一朵用红绸仔细扎成的刺桐花发簪,别在自己栗色长发的右耳侧。那抹鲜亮的红,撞在军装的冷硬底色上,格外显眼。
陈静站在屋子中央,迅速扣好一件挺括的白色府绸短袖衬衫的最后一粒纽扣。衬衫领口翻折得一丝不苟,短袖下露出清晰的手腕骨和紧实的小臂线条。下身是一条深棕色的高腰直筒西裤,垂坠感绝佳,衬得双腿笔直修长。脚上一双深棕色的及踝短靴。她抓起一瓶矿泉水猛灌几口,水珠顺着紧绷的下巴滚落,滴在锁骨凹窝里。
“簪花都弄紧点,别上台掉了。”她声音有点哑,眼神却亮得灼人。她拿起另一朵红得刺眼的刺桐花簪,简洁有力地别在自己利落短发的左鬓角,紫粉色的挑染在灯光下闪过一抹亮色。
“来了来了!”姜姜的声音有点慌。她正把另一件橄榄绿军装短袖衬衫往身上套,里面是件简单的白色小吊带。她的衬衫还没来得及扣上,就那么敞着,露出吊带和纤细的腰身。下身是条略宽松的军绿色工装短裤,裤脚在膝盖上方。她一边笨拙地对付扣子,一边凑到苏苏旁边,“苏苏姐,快帮我弄一下。”她指着自己左耳上方。苏苏放下手里的木梳,拿起一朵刺桐花簪,指尖温柔而稳当地将它别在姜姜蓬松的栗色卷发上。
苏苏自己穿一件月白色的斜襟盘扣棉麻短衫,领口缀着细密的同色系暗纹。下身是一条深墨绿色的及踝百褶长裙,裙摆宽大。乌黑的长发柔顺地披在肩头,只在左侧鬓角簪了一朵小巧的白色茉莉绢花。她微微弯着腰,仔细整理自己的裙摆。
“时间到了,张楚老师念白快结束了。”助理小杨的催促的声音从门口传了进来。
四人眼神一碰,同时深吸一口气。陈静的白衬衫深棕长裤干练飒爽,鬓角的红花是燃烧的火种;黄文文军装短裙英气利落,耳侧的红花是柔韧的标记;姜姜敞怀工装短裤随性活力,耳边的红花透着跳脱;苏苏棉麻长裙温婉沉静,鬓边的白花是纯净的守望。四朵簪花,红白交织。她们推开门,快步走向那片被沉重念白笼罩的舞台。
前台,所有的喧嚣渐渐消失。
一束孤冷的、高色温的深蓝色切割光,冰冷精准地打在舞台角落的立麦上。张楚老师站在那里,身影在光柱中显得瘦削。他那被岁月磨砺得沙哑低沉的声音,穿透黑暗:
“温陵城,天后路。”
仅仅一个地名,前排的叶茂华身体瞬间绷紧,下意识侧头看向身边的丈母娘伍清婉。老太太放在膝盖上的手,指节微微蜷缩了一下,腰背挺直。
“一位年轻的妻子,簪着花站在刺桐树下。”张楚的声音平缓,像在翻阅一本浸满雨水的旧日记,“细雨沾湿了她的鬓角。她手里,紧紧攥着一把油纸伞。伞面上,红艳艳的刺桐花……”
观众席里,有温陵本地的乡亲发出低低的、心领神会的叹息。
“她腹中,正孕育着新生命。而她的丈夫,那个叫陈连裕的男人,此刻正披上戎装,要奔赴北方那片燃烧着战火、阻挡着强敌的土地……”
念白的声音在这里有了一瞬极短的凝滞。
“临别时,他对她说:‘清婉,这次的对手很强。如果我们输了,让敌人跨过了那条江……我们的家,就危险了。’”
“她站在雨中,看着丈夫的背影消失在长街尽头。雨丝很细,风也轻。刺桐树的叶子在风里摇……” 声音里突然掺进一丝极难察觉的颤抖,“仿佛想替他们,挡开这尘世所有的离别。”
“这是她第一次送他出征。却不是最后一次……”
“1954年,他回来了。带着满身的硝烟味和疲惫的笑容。”
“1960年,中缅边境的号角又响了。繁华的老街口,她一手牵着一个孩子,再一次目送他远去……”
“1965年……”
“直到1979年,南疆。最终等来的,只有他牺牲的消息……”
“她手中那把刺桐花伞,早已褪色、残破。可那份等待……从未熄灭。”
“而在苏省的一座山里,有个村子……”张楚的声音转向更深的苍凉,“村里有个老人,和她男人是私奔出来的,没儿没女。后来啊,男人也去打仗了,只回来一柄染血的小号。村里人劝她趁着年轻改嫁,她谁的话也不听,经常坐在村口那棵老槐树下,手里不是绣着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