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地里的煤油灯忽明忽暗,陆小龙揉了揉发酸的眼睛,将刚批阅完的军需清单推到一旁。帐篷外传来巡逻士兵规律的脚步声,远处偶尔有几声犬吠划破寂静的夜。
“营长,岩坎教官派人送东西来了。”警卫员小陈掀开门帘,抱着一个沉甸甸的木箱。
陆小龙抬头,略显诧异。岩坎教官半个月前被调往东部前线督导防御工事建设,这时候派人送东西来,定有深意。
“送东西的人呢?”
“已经回去了,说是岩坎教官嘱咐不必见面,东西送到就行。”
陆小龙示意小陈将木箱放在桌上。那是一个普通的军用木箱,但锁扣处贴着封条,上面有岩坎特有的签名标记——一只简笔画的猎鹰。
拆开封条,打开箱盖,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十几本书籍,最上面放着一封没有封口的信。陆小龙拿起信,岩坎刚劲有力的字迹跃然纸上:
“小龙:
近日整理旧物,寻得这些书籍。你如今独当一面,当知古今战事,明兴衰之理。特赠予你,望勤加研读,学以致用。
另:近日局势诡谲,慎之慎之。
岩坎笔”
陆小龙放下信,小心地翻看箱中的书籍。这些书显然年代久远,书页泛黄,有些甚至是用中文繁体字印刷的。他一本本取出,在煤油灯下仔细辨认书名:
《论持久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越南战争中的非对称战术》、《山地游击战十六字诀》、《根据地建设初步》...
还有一些是关于国际局势的分析,甚至包括几本英文军事理论着作的翻译手抄本,页边有岩坎用红笔做的注释和批注。
陆小龙随手翻开那本最薄的《山地游击战十六字诀》,书页间飘落一张便签,上面是岩坎的笔迹:“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此十六字看似简单,实为游击战精髓。我军初期弱小,当深悟此道。”
他又拿起那本《论持久战》,书脊已经磨损,显然被反复阅读过。翻开内页,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阅读者的思考:“第一阶段:战略防御...第二阶段:战略相持...第三阶段:战略反攻...”
陆小龙深吸一口气,将这些书籍重新整齐放回箱中。他明白岩坎的良苦用心——作为SNLA新生代指挥官,他需要的不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勇猛,更需要战略眼光和历史视野。
“小陈,通知下去,明天上午的训练由岩迈副营长负责。没有紧急军情,不要打扰我。”
“是,营长!”
次日清晨,陆小龙简单用过早餐后,便将自己关在指挥部内,开始沉浸在这些历史着作中。
他首先拿起的是《越南战争中的非对称战术》。书中详细分析了越南游击队如何以弱胜强,对抗装备精良的美军。陆小龙越读越入神,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
“利用地形优势,化整为零...”他喃喃自语,想起自己刚带队时的那次山谷伏击战。当时他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将小队分散布置,成功伏击了吴登的一支运输队。现在看来,这与书中所说的战术不谋而合。
但书中也指出了越南游击队的局限性:过度依赖外部援助,后勤保障薄弱,最终虽拖垮了美军,自己也元气大伤。陆小龙若有所思,SNLA目前也面临类似困境——武器弹药严重依赖跨境走私,一旦通道被切断,战斗力将大打折扣。
中午时分,岩迈端着午饭进来,见陆小龙正对着一幅手绘的地图沉思,桌上摊开着《根据地建设初步》。
“看什么这么入神?”岩迈将饭菜放在桌角。
陆小龙抬头,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老岩,你看这个。”
他指着书中的一段描述:“‘巩固的根据地不仅提供兵源和物资,更是政治影响力的象征。’我们之前只把控制区当作军事据点,从未想过如何将其建设成真正的根据地。”
岩迈凑近细看,眉头逐渐舒展:“有道理。比如我们在勐卯的据点,如果能好好经营,不仅可以解决部分粮草问题,还能争取当地民众支持。”
“正是!”陆小龙站起身,在帐篷内踱步,“我们总是抱怨后勤不足,却从未系统性地思考如何建立自给自足的根据地体系。”
下午,陆小龙开始阅读《论持久战》。毛泽东对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分析让他震撼不已。他第一次意识到,战争不仅是战术层面的胜负,更是政治、经济、民心的综合较量。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陆小龙反复咀嚼这句话,想起自己小时候听父亲讲述的中国历史故事。父亲曾说过,历代王朝更替,得民心者得天下。
他合上书,走到帐篷门口,望着远处山坡上劳作的农民。这些平日里被他们视为背景板的普通人,或许才是决定战争最终走向的关键。
傍晚,陆小龙让人叫来营里的文化教员老周——一个因战乱流落至此的前中学教师。
“老周,从明天开始,文化课增加一项内容:教士兵们认字写字,特别是常见的农作物名称和日常用语。”
老周略显惊讶:“营长,这是为何?战士们更关心如何打枪扔手榴弹。”
陆小龙目光深远:“我们要扎根这片土地,就要真正理解这片土地。识字是第一步。”
随后的几天,陆小龙白天处理军务,晚上则沉浸在那些历史着作中。他不仅阅读,还开始将理论联系实际,思考SNLA的战略方向。
一天深夜,陆小龙正在阅读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兵法的书籍,外面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报告!”侦察排长扎图的声音带着紧张,“吴登部队有异动,约一个连的兵力正向黑水河谷方向移动,疑似准备建立前哨站。”
若是往常,陆小龙会立即下令派出部队进行拦截。但这次,他沉思片刻,走到地图前。
“黑水河谷...那里有几个村寨?”他问扎图。
“三个,都是傈僳族寨子,人口不多,但控制着通往山区的要道。”
陆小龙想起刚读到的关于争取民众支持的章节,心生一计。
“传我命令:一、侦察排继续监视,但不主动交火;二、让岩迈带一个小队,化装成平民,提前进入河谷村寨;三、后勤组准备一批食盐和药品,明日随我一同前往。”
扎图目瞪口呆:“营长,我们不打吗?”
“打,但要换种打法。”陆小龙嘴角微扬,“我们要让吴登的人成为过街老鼠,而不是把他们逼成困兽。”
次日,陆小龙带着满载物资的小队悄然进入黑水河谷。他们首先拜访了村寨的头人,以SNLA的名义赠送了急需的食盐和药品,并承诺如果村寨保持中立,将定期提供更多援助。
与此同时,岩迈的小队散播消息,称吴登部队计划在河谷建立哨所后,将强征寨民劳役并提高税赋。消息迅速传开,本就对吴登统治不满的村民情绪激愤。
当吴登的部队抵达河谷时,迎接他们的不是预期的顺从,而是村民们的冷漠和抵触。更糟的是,当晚就有几名士兵在巡逻时遭到不明身份人员的袭击,武器被夺,人被绑在树上羞辱。
三天后,吴登部队灰溜溜地撤出河谷,向上级报告“当地民风彪悍,不宜建立前哨”。
初战告捷,陆小龙更加坚信历史经验的价值。他召集营连级军官,开办了第一期“战略研讨班”,亲自讲解从历史着作中学到的经验教训。
“我们过去总想着一次大战定胜负,这是错误的。”陆小龙站在简易黑板前,上面画着他根据《论持久战》整理的三个阶段示意图。
“对吴登和缅甸政府军而言,我们是他们身上的疥癣之疾,他们想通过一两次大规模清剿解决问题。但如果我们转变思路,不追求速胜,而是通过持久战消耗他们,局势就会完全不同。”
台下,岩迈、扎图等军官聚精会神地听着。这种宏观的战略分析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视角。
“营长,具体该怎么做?”一位连长提问。
陆小龙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根据地建设、民心争取、经济自持、灵活战术。”
他详细解释了每个概念的含义和实施方法,并结合SNLA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初步设想:
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不仅仅是为了军事防御,更要发展生产,争取民众支持;战术上避免正面硬拼,采取骚扰、伏击、破坏后勤等非对称作战方式;长期目标是逐步扩大影响力,形成事实上的控制区。
研讨班结束后,军官们议论纷纷,大多数人表示启发很大,但也有质疑的声音。
“营长变得书生气了,”一位老兵出身的连长私下抱怨,“打仗就是真刀真枪干,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这话传到陆小龙耳中,他只是笑笑,并不辩解。
接下来的一个月,陆小龙开始将理论付诸实践。他选择了一个相对偏远的山谷作为试点,派遣工作队帮助村民修建水利、提供医疗援助,同时秘密组织民兵训练。
他还建立了简易的军工厂,利用缴获的设备和本地材料,生产简单的武器和弹药。虽然产量有限,但这是迈向自给自足的第一步。
最引人注目的是,陆小龙改革了征兵方式。以往SNLA征兵往往带有强制性,导致民众抵触。现在,他改为志愿兵制,并承诺士兵的家庭将获得土地和税收优惠。出乎意料的是,报名人数远超预期。
两个月后,岩坎教官意外到访。他没有提前通知,直接来到了陆小龙的营地。
“教官!”陆小龙惊喜地迎上前,“您怎么来了?”
岩坎没有寒暄,直接问道:“那些书,看了吗?”
“看了,受益匪浅。”陆小龙引岩坎参观营地的变化,“我们正在尝试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效果初显。”
岩坎仔细观察:士兵们的精神面貌明显改善,营地与当地民众的关系更加融洽,甚至有了初步的生产设施。在听取陆小龙的详细汇报后,他严肃的脸上终于露出赞许的笑容。
“不错,你没有死读书,而是活学活用。”岩坎拍拍陆小龙的肩膀,“但记住,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不能照搬。金三角的情况特殊,你需要找到适合这里的发展道路。”
当晚,师徒二人长谈至深夜。岩坎分享了他在各地观察到的局势变化,指出缅甸政府军正在调整对民族武装的策略,可能采取更灵活的分化瓦解手段。
“政府军最近与克伦民族联盟接触频繁,”岩坎透露,“他们可能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这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陆小龙沉思片刻:“也就是说,未来我们不仅要应对政府军的军事压力,还要防范他们与其他民族武装结盟?”
“正是。所以了解历史、把握大势,比单纯的战术胜利更重要。”
临别前,岩坎又送给陆小龙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国际法中的民族自决原则》。
“这是?”陆小龙疑惑地接过。
“看看无妨,”岩坎目光深邃,“我们不仅要在战场上取胜,还要在道义上站稳脚跟。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岩坎离开后,陆小龙独自坐在帐篷内,翻看着新得到的小册子。书的扉页上,岩坎写了一行小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下大势,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陆小龙走到帐篷门口,望着满天星斗,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开阔感。他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一个更宏大棋局的边缘,而历史,正是照亮前路的明灯。
“通讯员!”他转身下令,“明天开始,各连队增设文化课,教授基础历史和政治常识。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战士,更是有思想的军人。”
夜空下,陆小龙的目光坚定而深远。历史的教训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根,而新的传奇,才刚刚开始书写。
“营长,岩坎教官派人送东西来了。”警卫员小陈掀开门帘,抱着一个沉甸甸的木箱。
陆小龙抬头,略显诧异。岩坎教官半个月前被调往东部前线督导防御工事建设,这时候派人送东西来,定有深意。
“送东西的人呢?”
“已经回去了,说是岩坎教官嘱咐不必见面,东西送到就行。”
陆小龙示意小陈将木箱放在桌上。那是一个普通的军用木箱,但锁扣处贴着封条,上面有岩坎特有的签名标记——一只简笔画的猎鹰。
拆开封条,打开箱盖,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十几本书籍,最上面放着一封没有封口的信。陆小龙拿起信,岩坎刚劲有力的字迹跃然纸上:
“小龙:
近日整理旧物,寻得这些书籍。你如今独当一面,当知古今战事,明兴衰之理。特赠予你,望勤加研读,学以致用。
另:近日局势诡谲,慎之慎之。
岩坎笔”
陆小龙放下信,小心地翻看箱中的书籍。这些书显然年代久远,书页泛黄,有些甚至是用中文繁体字印刷的。他一本本取出,在煤油灯下仔细辨认书名:
《论持久战》、《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越南战争中的非对称战术》、《山地游击战十六字诀》、《根据地建设初步》...
还有一些是关于国际局势的分析,甚至包括几本英文军事理论着作的翻译手抄本,页边有岩坎用红笔做的注释和批注。
陆小龙随手翻开那本最薄的《山地游击战十六字诀》,书页间飘落一张便签,上面是岩坎的笔迹:“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此十六字看似简单,实为游击战精髓。我军初期弱小,当深悟此道。”
他又拿起那本《论持久战》,书脊已经磨损,显然被反复阅读过。翻开内页,密密麻麻的批注记录着阅读者的思考:“第一阶段:战略防御...第二阶段:战略相持...第三阶段:战略反攻...”
陆小龙深吸一口气,将这些书籍重新整齐放回箱中。他明白岩坎的良苦用心——作为SNLA新生代指挥官,他需要的不再仅仅是战术层面的勇猛,更需要战略眼光和历史视野。
“小陈,通知下去,明天上午的训练由岩迈副营长负责。没有紧急军情,不要打扰我。”
“是,营长!”
次日清晨,陆小龙简单用过早餐后,便将自己关在指挥部内,开始沉浸在这些历史着作中。
他首先拿起的是《越南战争中的非对称战术》。书中详细分析了越南游击队如何以弱胜强,对抗装备精良的美军。陆小龙越读越入神,不时在笔记本上记录要点。
“利用地形优势,化整为零...”他喃喃自语,想起自己刚带队时的那次山谷伏击战。当时他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将小队分散布置,成功伏击了吴登的一支运输队。现在看来,这与书中所说的战术不谋而合。
但书中也指出了越南游击队的局限性:过度依赖外部援助,后勤保障薄弱,最终虽拖垮了美军,自己也元气大伤。陆小龙若有所思,SNLA目前也面临类似困境——武器弹药严重依赖跨境走私,一旦通道被切断,战斗力将大打折扣。
中午时分,岩迈端着午饭进来,见陆小龙正对着一幅手绘的地图沉思,桌上摊开着《根据地建设初步》。
“看什么这么入神?”岩迈将饭菜放在桌角。
陆小龙抬头,眼中闪着兴奋的光芒:“老岩,你看这个。”
他指着书中的一段描述:“‘巩固的根据地不仅提供兵源和物资,更是政治影响力的象征。’我们之前只把控制区当作军事据点,从未想过如何将其建设成真正的根据地。”
岩迈凑近细看,眉头逐渐舒展:“有道理。比如我们在勐卯的据点,如果能好好经营,不仅可以解决部分粮草问题,还能争取当地民众支持。”
“正是!”陆小龙站起身,在帐篷内踱步,“我们总是抱怨后勤不足,却从未系统性地思考如何建立自给自足的根据地体系。”
下午,陆小龙开始阅读《论持久战》。毛泽东对抗日战争三个阶段的分析让他震撼不已。他第一次意识到,战争不仅是战术层面的胜负,更是政治、经济、民心的综合较量。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陆小龙反复咀嚼这句话,想起自己小时候听父亲讲述的中国历史故事。父亲曾说过,历代王朝更替,得民心者得天下。
他合上书,走到帐篷门口,望着远处山坡上劳作的农民。这些平日里被他们视为背景板的普通人,或许才是决定战争最终走向的关键。
傍晚,陆小龙让人叫来营里的文化教员老周——一个因战乱流落至此的前中学教师。
“老周,从明天开始,文化课增加一项内容:教士兵们认字写字,特别是常见的农作物名称和日常用语。”
老周略显惊讶:“营长,这是为何?战士们更关心如何打枪扔手榴弹。”
陆小龙目光深远:“我们要扎根这片土地,就要真正理解这片土地。识字是第一步。”
随后的几天,陆小龙白天处理军务,晚上则沉浸在那些历史着作中。他不仅阅读,还开始将理论联系实际,思考SNLA的战略方向。
一天深夜,陆小龙正在阅读一本关于中国古代兵法的书籍,外面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报告!”侦察排长扎图的声音带着紧张,“吴登部队有异动,约一个连的兵力正向黑水河谷方向移动,疑似准备建立前哨站。”
若是往常,陆小龙会立即下令派出部队进行拦截。但这次,他沉思片刻,走到地图前。
“黑水河谷...那里有几个村寨?”他问扎图。
“三个,都是傈僳族寨子,人口不多,但控制着通往山区的要道。”
陆小龙想起刚读到的关于争取民众支持的章节,心生一计。
“传我命令:一、侦察排继续监视,但不主动交火;二、让岩迈带一个小队,化装成平民,提前进入河谷村寨;三、后勤组准备一批食盐和药品,明日随我一同前往。”
扎图目瞪口呆:“营长,我们不打吗?”
“打,但要换种打法。”陆小龙嘴角微扬,“我们要让吴登的人成为过街老鼠,而不是把他们逼成困兽。”
次日,陆小龙带着满载物资的小队悄然进入黑水河谷。他们首先拜访了村寨的头人,以SNLA的名义赠送了急需的食盐和药品,并承诺如果村寨保持中立,将定期提供更多援助。
与此同时,岩迈的小队散播消息,称吴登部队计划在河谷建立哨所后,将强征寨民劳役并提高税赋。消息迅速传开,本就对吴登统治不满的村民情绪激愤。
当吴登的部队抵达河谷时,迎接他们的不是预期的顺从,而是村民们的冷漠和抵触。更糟的是,当晚就有几名士兵在巡逻时遭到不明身份人员的袭击,武器被夺,人被绑在树上羞辱。
三天后,吴登部队灰溜溜地撤出河谷,向上级报告“当地民风彪悍,不宜建立前哨”。
初战告捷,陆小龙更加坚信历史经验的价值。他召集营连级军官,开办了第一期“战略研讨班”,亲自讲解从历史着作中学到的经验教训。
“我们过去总想着一次大战定胜负,这是错误的。”陆小龙站在简易黑板前,上面画着他根据《论持久战》整理的三个阶段示意图。
“对吴登和缅甸政府军而言,我们是他们身上的疥癣之疾,他们想通过一两次大规模清剿解决问题。但如果我们转变思路,不追求速胜,而是通过持久战消耗他们,局势就会完全不同。”
台下,岩迈、扎图等军官聚精会神地听着。这种宏观的战略分析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视角。
“营长,具体该怎么做?”一位连长提问。
陆小龙转身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关键词:“根据地建设、民心争取、经济自持、灵活战术。”
他详细解释了每个概念的含义和实施方法,并结合SNLA的实际状况提出了初步设想:
建立稳固的根据地,不仅仅是为了军事防御,更要发展生产,争取民众支持;战术上避免正面硬拼,采取骚扰、伏击、破坏后勤等非对称作战方式;长期目标是逐步扩大影响力,形成事实上的控制区。
研讨班结束后,军官们议论纷纷,大多数人表示启发很大,但也有质疑的声音。
“营长变得书生气了,”一位老兵出身的连长私下抱怨,“打仗就是真刀真枪干,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
这话传到陆小龙耳中,他只是笑笑,并不辩解。
接下来的一个月,陆小龙开始将理论付诸实践。他选择了一个相对偏远的山谷作为试点,派遣工作队帮助村民修建水利、提供医疗援助,同时秘密组织民兵训练。
他还建立了简易的军工厂,利用缴获的设备和本地材料,生产简单的武器和弹药。虽然产量有限,但这是迈向自给自足的第一步。
最引人注目的是,陆小龙改革了征兵方式。以往SNLA征兵往往带有强制性,导致民众抵触。现在,他改为志愿兵制,并承诺士兵的家庭将获得土地和税收优惠。出乎意料的是,报名人数远超预期。
两个月后,岩坎教官意外到访。他没有提前通知,直接来到了陆小龙的营地。
“教官!”陆小龙惊喜地迎上前,“您怎么来了?”
岩坎没有寒暄,直接问道:“那些书,看了吗?”
“看了,受益匪浅。”陆小龙引岩坎参观营地的变化,“我们正在尝试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效果初显。”
岩坎仔细观察:士兵们的精神面貌明显改善,营地与当地民众的关系更加融洽,甚至有了初步的生产设施。在听取陆小龙的详细汇报后,他严肃的脸上终于露出赞许的笑容。
“不错,你没有死读书,而是活学活用。”岩坎拍拍陆小龙的肩膀,“但记住,历史经验可以借鉴,不能照搬。金三角的情况特殊,你需要找到适合这里的发展道路。”
当晚,师徒二人长谈至深夜。岩坎分享了他在各地观察到的局势变化,指出缅甸政府军正在调整对民族武装的策略,可能采取更灵活的分化瓦解手段。
“政府军最近与克伦民族联盟接触频繁,”岩坎透露,“他们可能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这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
陆小龙沉思片刻:“也就是说,未来我们不仅要应对政府军的军事压力,还要防范他们与其他民族武装结盟?”
“正是。所以了解历史、把握大势,比单纯的战术胜利更重要。”
临别前,岩坎又送给陆小龙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国际法中的民族自决原则》。
“这是?”陆小龙疑惑地接过。
“看看无妨,”岩坎目光深邃,“我们不仅要在战场上取胜,还要在道义上站稳脚跟。这个世界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
岩坎离开后,陆小龙独自坐在帐篷内,翻看着新得到的小册子。书的扉页上,岩坎写了一行小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天下大势,方可立于不败之地。”
陆小龙走到帐篷门口,望着满天星斗,心中涌起前所未有的开阔感。他意识到,自己正站在一个更宏大棋局的边缘,而历史,正是照亮前路的明灯。
“通讯员!”他转身下令,“明天开始,各连队增设文化课,教授基础历史和政治常识。我们要培养的不仅是战士,更是有思想的军人。”
夜空下,陆小龙的目光坚定而深远。历史的教训正在这片土地上悄然生根,而新的传奇,才刚刚开始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