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迎战阿凡达?我先用大圣破你金身!-《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

  会议室的门被轻轻带上,路阳的脚步声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走廊尽头。

  原本略显拥挤的会议室,此刻只剩下李扬、宋轶,《大圣归来》项目的有关人员。

  以及角落里那个努力降低自身存在感,却终究无法被忽视的杨蜜。

  眼见着其他人都领了任务离开,自己这个“编外人员”却仍被留下。

  杨蜜感觉,接下会有更重要的事要商议。

  她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几分,指尖无规律地绞动着衣角,坐姿也愈发显得不自在起来。

  她正犹豫着是否该主动起身告辞,以免打扰接下来的正事,却见主位上的李扬随意地摆了摆手,语气平淡却不容置疑:

  “杨蜜,你先坐着,不用急着走。”

  一句话,让她刚刚抬起的身体又缓缓落了回去。

  她的心中那份混合着忐忑与期待的情绪,如同被投入石子的湖面,涟漪层层扩散开来。

  她不知道李扬单独留下她的用意,但直觉告诉她,这或许是她等待已久的一个信号。

  李扬没有过多解释,他的目光已经转向了白板上剩下的最后一个项目——

  《大圣归来》!

  原本因为顺利敲定前两个项目而略显松弛的神色,此刻重新被一种沉静的、如临大敌的专注所取代。

  宋轶敏锐地察觉到了他情绪的变化,轻声问道:“接下来是动画电影……

  压力很大?”

  李扬缓缓吐出一口气,目光似乎穿透了会议室雪白的墙壁,投向了遥远时空之外.。

  那个注定要载入影史的2010年春节档,那个名为《阿凡达》的巨影正携着颠覆世界的视觉风暴,呼啸而来。

  “不是很大,”李扬的声音低沉而清晰,“是必须严阵以待,不容有失。”

  他脑海中浮现出原有时空里,《阿凡达》第一部横空出世时带给全球观众的震撼。

  那不仅仅是电影,那是一场技术革命,一次对观影体验的彻底重塑。

  卡梅隆用极致绚烂的潘多拉星奇观,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将全球电影工业,尤其是3d和视觉特效技术,强行推进了一个新时代。

  在那样的降维打击面前,同期许多电影都显得黯淡无光。

  李扬认真思考过,《阿凡达》最成功、最无解的一点,就是它建立在高科技壁垒之上的‘视觉奇观’。

  他不能指望卡梅隆突然降智,把特效做得一塌糊涂。

  那么,想要在视效层面削弱它的战力,就只有两个方向。

  第一,想办法让它的‘奇观’效果,在我们内地观众看来,不那么‘奇’了。

  第二,把我们自己的水平提上来,并且在视觉风格上,打出我们自己的差异化优势。

  在无法降低《阿凡达》本身制作水平的前提下,如何给它的奇观效果打折扣?

  办法就是,让这种奇观,至少在咱们内地观众这里,变得‘见怪不怪’。

  其实这个办法并非没有先例可循。

  李扬的回忆里,想起来后来《阿凡达》的第二部、第三部。

  那个时候,技术更先进了,画面更精细了。

  但在国内上映时,引起的轰动效应和票房成绩,跟第一部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当时很多媒体和观众讨论,虽然画面依旧漂亮,但似乎……

  没有当初那种颠覆性的冲击力了。

  甚至有不少观众反映,看《阿凡达2》或者《阿凡达3》的时候,感觉‘像是在看一部制作还算精良的动画片。

  为什么?

  因为经过第一部洗礼之后,观众的视觉阈值被极大地提高了,更重要的是。

  而在这期间……

  全球包括国内的电影视效水平都在进步。

  各种宏大的cG场景、虚拟拍摄技术不再是好莱坞的独门秘籍。

  当‘奇观’变得不再独一无二,它的魔力自然就打折扣了。

  而这,就是他为什么要在资金和时间都如此紧张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紧急上马《大圣归来》这部动画电影的核心原因!

  李扬在心中想着:

  “我要在《阿凡达》这只巨鳄正式登陆之前,先用一部属于我们自己的、具备顶级视效水准的动画电影,给全国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来一场真正的、属于东方美学的‘动画特效奇观’洗礼!”

  “我要让所有观众提前适应,甚至习惯于在银幕上看到波澜壮阔的想象世界,看到不输于好莱坞的视觉呈现!”

  于是,他选择了《大圣归来》,不仅仅因为它是一个好故事,更因为它在原来的那条时间线上,如同一声惊雷,炸响在沉寂多年的中国动画电影市场之上。

  它用破纪录的票房和现象级的口碑,向所有人证明了“中国动画也能行”,“中国特效也行”。

  它赋予了无数动画从业者以及投资人前所未有的信心,堪称中国动画电影工业化的“强心针”和“里程碑”。

  东方美学风格和扎实的动画技术所展现出的特效奇观,在某种意见上说,这种特效奇观,和阿凡达的特效奇观有其通之处,都是想象不可能存在的世界。

  《流浪地球》则不必担心,它不一样,它是现实硬科幻的写实风,所幻想的,是未来可能存在的真实世界。

  和《阿凡达》在在风格上,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至于第二点,提升自身的特效水平,抹平甚至在某些领域超越《阿凡达》的技术差距。

  这一直都是李扬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他从很早之前就开始布局的。

  从自建聂华军的特效团队开始,到感觉国内基础薄弱、远水难解近渴。

  他又果断斥资收购澳大利亚的Fuel VFx公司。

  这一切,都是为了积累自身的核心技术力量。

  但是……

  还不够,远远不够……

  面对《阿凡达》这样的对手,面对卡梅隆那种近乎偏执的技术追求,现有的力量,依然显得单薄。

  他并非没有想过更激进的办法。

  比如继续挥舞支票簿,收购更多好莱坞或其他地区的顶尖特效公司,快速壮大实力。

  但从现实角度考量,这困难重重。

  首先,青锋影业目前的资金压力巨大。

  《战狼》的收益尚未完全落袋,银行贷款需要偿还。

  同时启动四个项目已捉襟见肘,根本没有余力进行大规模并购。

  其次,时间上也来不及,收购、整合、消化需要一个周期,而《流浪地球》的制作周期卡在那里,等不起。

  所以,他选择了一条不同的路。

  想到这里,李扬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

  那是一种在资源有限条件下,敢于运用宏大战略思维的魄力。

  他要用‘人海’换时间,再用争取到的时间,去换取未来发展的‘空间’!

  为此,他制定了庞大而详尽的计划。

  对于这个计划,在这个办公室里,目前最有切身体会的,应该就是《大圣归来》的导演,田小鹏了。

  李扬的目光转向一旁,对田小鹏说:“接通了吗?”

  田小鹏闻言,立刻站起身来。

  他深吸一口气,拿起桌上的笔记本电脑,声音清晰地向李扬汇报:

  “李总,按照您的安排,郭凡导演和饺子(杨宇)导演那边,已经通过qq视频连线接通,正在线上等待,准备向您详细汇报‘归星计划’的初步进展。”

  李扬点了点头,目光投向会议室前方那块已经亮起的投影屏幕,沉声道:

  “好,接进来吧。”

  “让我们听听,他们在太平洋彼岸,为我们带回了什么好消息。”

  会议室的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彻底凝固。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那块即将亮起的屏幕上!

  一场关乎中国电影工业未来、与时间赛跑的远征,其前沿战报,即将呈现在众人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