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口碑核爆,来自互联网的海啸-《整顿华娱:我先开刀路川太郎!》

  十二月二十二日,北京刮着凛冽的寒风,但位于东城区的一家影院门口却排起了长队。

  早上八点,距离第一场点映开始还有一个小时,影迷们已经裹着厚厚的羽绒服,踩着脚取暖,眼睛却紧紧盯着售票窗口。

  “还有票吗?”

  “今天下午的也行!”

  “我只要一张,站票都可以!”

  这样的场景在全国三十个重点城市、超过五百家影院同时上演。

  《南京照相馆》的大规模点映,以一种近乎疯狂的方式拉开了序幕。

  点映首日结束后,互联网世界仿佛被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

  天涯论坛影视版块当晚就被刷屏。

  一个标题为《刚看完〈南京照相馆〉点映,不吐不快,含泪写这篇影评》的帖子以惊人的速度被顶成热帖。

  “楼主坐标上海,托了三层关系才搞到一张票。”

  “进场前我还想,一个学生作品能有多好看?”

  “两个小时后我走出影院,脸被打得啪啪响。”

  “这不是电影,这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没有刻意煽情,没有宏大场面,就是一个照相馆学徒的视角,却让我哭完了整整一包纸巾。”

  “那个摔婴的镜头...我实在不忍心描述,但相信我,你会永远记住那个画面。”

  “这才是对历史的尊重,不是靠堆砌明星和投资就能做到的。”

  “最后说一句:李扬,牛逼!宋轶,未来可期!”

  这个帖子下面跟了上千条回复:

  “mark,等上映!”

  “楼主别剧透啊,但看你这么说我更想看了!”

  “南京人表示,这才是我爷爷奶奶那辈人经历的真实历史!”

  另一个技术分析帖《深度解析〈南京照相馆〉的视听语言。

  为什么它比〈南京!南京!〉高级十倍》也引发热议。

  楼主从镜头运用、色彩象征、声音设计等专业角度进行了详细对比分析。

  豆瓣电影上,《南京照相馆》的页面一夜之间涌入了上万条短评和数百篇长评,评分直接飙升至9.3分。

  “不是煽情,是真情。五星不足以表达我的敬意。”

  “暗房里的红光象征得太妙了,那是血与火的颜色,也是希望的颜色。”

  “从电影院出来,我和女朋友一路无话,走了二十分钟才平复心情。这就是好电影的力量。”

  一个名为“2007年度必看华语电影”的豆列被疯狂收藏,《南京照相馆》高居榜首。

  贴吧更是炸开了锅。

  电影吧、南京吧、甚至一些不相干的贴吧都在讨论这部电影。

  “求问广州哪里还能买到点映票?在线等,急!”

  “刚看完,纸巾根本不够用,建议以后影院售卖这部电影配套纸巾。”

  “比起某大导演的‘艺术’,我更喜欢这种真诚的讲述。”

  新浪博客上,知名影评人周黎明的博文《〈南京照相馆〉:小成本电影的大格局》被推荐到首页。

  “在李扬这部处女作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电影久违的诚意和对历史的敬畏...”

  “这部电影的成功,预示着中国观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和中国电影创作方向的正确转变...”

  不仅是他,许多文化学者、作家都在自己的博客上发表了观后感,从各个角度分析这部电影的价值。

  qq空间被彻底刷屏。

  无数年轻人的空间里转载着影评,发布着感性的话语:

  “这辈子看过最震撼的电影,没有之一!”

  “《南京照相馆》,12月30日,别忘了去电影院接受洗礼。”

  配图是电影海报或者被泪水浸湿的票根。

  各种“观影哭晕在厕所”、“看完需要心理疏导”的表情包和段子开始在qq群中流传。

  虽然画质粗糙,却充满了那个年代特有的网络幽默感。

  土豆网和优酷网上,虽然还没有正片内容,但点映现场的观众采访视频点击量爆棚。

  画面中,一个个眼睛红肿的观众对着镜头哽咽:

  “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就是...大家都应该去看看...”

  “我爷爷经历过那个年代,我想带他再来看一次...”

  某位博主制作的《全网疯传!〈南京照相馆〉点映口碑全记录》视频合集,三天内点击量突破百万。

  在这场口碑的海啸中,几个金句被广泛传播:

  “尊重历史,尊重观众。”

  “小成本,大格局。”

  “不是煽情,是真情。”

  “这才是中国人想看的南京题材电影。”

  院线经理们的电话被打爆了。

  “孙总,我是万达的老王,咱们能不能再增加点排片?观众需求太大了!”

  “余先生,我是广州金逸的,我们愿意拿出最好的厅,只要《南京照相馆》能多给我们一些拷贝!”

  中影的孙斌看着节节攀升的数据报告,忍不住给韩三坪打电话。

  “韩总,爆了,彻底爆了!四天点映票房两千一百万!场均人次破百!这还没正式上映呢!”

  韩三坪在电话那头沉默片刻,只说了一句:“告诉李扬,他做到了。”

  青锋影业那间小小的办公室里,王紫逸几乎住在电脑前,不停地刷新着各个平台的页面。

  “扬子!快看!豆瓣9.3了!”

  “天涯又有一个千楼热帖!”

  “咱们上《南方都市报》娱乐版头条了!”

  宋轶则默默收集着所有报道和重要影评,整理成厚厚的剪报本。

  她的眼睛因为感动和熬夜而微微发红,但嘴角始终带着笑意。

  李扬相对冷静,但他也会在深夜独自浏览那些评论。

  当他看到一条“谢谢你们让我相信中国电影还有希望”的留言时,手指在鼠标上停留了很久。

  四天的点映结束后,《南京照相馆》已经未映先火。

  从专业影评人到普通观众,从线下影院到线上平台,所有人都在这场口碑的核爆中变成了电影的“自来水”。

  正式公映的倒计时牌一页页翻过,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所有人都预感到,中国电影市场的历史,即将被改写。

  窗外的北京依然寒冷,但每个期待《南京照相馆》的人心中,都燃着一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