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定鼎安疆
运河火并,阉党余孽与莲尊教水匪两败俱伤的消息,如同一阵强劲的东风,吹散了笼罩在朝堂上空的最后一丝阴霾。太子朱常洛的威望借此事件再次攀升,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形象深入人心。朝中那些原本摇摆观望的墙头草,此刻也彻底收敛心思,不敢再有异动。
时机已然成熟!
朱常洛不再犹豫,在取得卧病皇帝的默许后,于朝会之上,以监国太子之名,颁布雷霆钧旨:
其一,任命心腹大将为主帅,统率京营精锐并抽调部分边军,以剿灭危害漕运、劫掠官船、实为莲尊教羽翼的运河“水匪”为名,水陆并进,对遭受重创的匪帮残余势力发动犁庭扫穴般的总攻!旨意中明确指出,务必擒杀匪首,肃清运河,凡有抵抗,格杀勿论!
其二,鉴于西北、东北边疆因连年抽调兵力内剿阉党、邪教,防务有所空虚,部分原本臣服的小部落受残余阉党或外部势力蛊惑,开始蠢蠢欲动,劫掠边民,试探朝廷底线。太子决定,御驾亲临边境,巡视防务,宣示天威,安抚或慑服诸部,以定边疆!
此二旨一出,朝野震动!
剿匪乃顺理成章,无人异议。但太子要在此刻离京,亲赴边疆,却让不少大臣心生忧虑。
“殿下!京师初定,百废待兴,陛下龙体欠安,殿下乃国之根本,岂可轻离?边疆之事,遣一重臣前往即可!”有老臣跪地恳切劝阻。
“是啊殿下!边疆苦寒,局势复杂,若有闪失,如之奈何?”
朱常洛端坐其上,目光扫过众臣,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众卿之忧,孤岂不知?然,内忧虽暂平,外患不可不防!运河匪患,乃疥癣之疾,孤遣将征讨,必可克日平定。而边疆安宁,关乎社稷根本,非孤亲往,不足以显朝廷重视,不足以慑服宵小,亦不足以凝聚边军将士之心!”
他站起身,走到御阶之前,朗声道:“父皇虽静养,然精神尚可,朝中尚有诸位阁老重臣辅政,制度井然,孤离京期间,政务照常运转,有何可虑?孤意已决,三日后启程!”
太子意志坚决,且理由充分,反对之声渐渐平息。
……
三日时间,转瞬即过。
京郊大营,旌旗招展,刀枪如林。三万精锐京营将士盔明甲亮,肃立无声,散发出凛冽的杀气。中军大纛之下,朱常洛一身金甲,英姿勃发,虽面容尚显年轻,但眉宇间已具帝王威仪。林雪并未身着宫装,而是一身利落的银白色软甲,外罩素色披风,青丝束起,容颜清丽绝伦,眼神冷静如寒潭,静静地立于朱常洛身侧稍后的位置。她伤势未愈,武功恢复不足三成,但执意随行。顾清风与伤势大为好转的韩奎,则作为侍卫统领与先锋官,紧随左右。
“呜——呜——呜——”
低沉的号角声划破长空。
“出发!”朱常洛拔出佩剑,直指北方!
大军开拔,铁流滚滚,向着边境方向迤逦而行。
就在太子离京后不久,运河剿匪之战也正式打响。朝廷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横扫那些因内讧而实力大损、惊魂未定的水匪残余。战斗几乎呈一边倒的态势,匪帮据点被逐一拔除,匪首在绝望抵抗中被乱箭射杀,少数残匪四散奔逃,很快便被地方卫所擒获或格杀。困扰漕运多时的“水匪”之患,在太子离京期间,被迅速、彻底地荡平。捷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追向太子北巡的队伍。
……
边境,雁门关外。
时已深秋,塞外草黄,寒风萧瑟。朱常洛率领的大军并未直接进入边境重镇,而是在关外一片水草丰茂、同时也是几个摇摆部落活动区域的交界处扎下大营。
太子御驾亲临的消息,早已像风一样传遍了草原。那些原本蠢蠢欲动的小部落,顿时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与犹豫之中。他们没想到年轻的太子竟有如此胆魄,敢亲涉险地。
大营刚刚立稳,朱常洛便连续做出了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他并未立刻召集各部首领问罪,而是先派出使者,携带茶叶、丝绸、盐巴等草原急需的物资,分头前往各个部落,言明朝廷此次前来,是为安抚,是为互通有无,只要各部安分守己,承认大明宗主地位,以往过错,可既往不咎,并可开放更多边市,允其公平贸易。
同时,他命令大军严守营盘,不得擅自出击,更不得骚扰附近牧民。甚至,当一支小股部落骑兵按捺不住,前来挑衅试探时,朱常洛也只是下令将其驱离,擒获的俘虏亦好吃好喝款待后释放,并让其带回太子的亲笔信函,信中重申安抚之意,但也明确警告,若再执迷不悟,天兵一至,玉石俱焚!
软硬兼施,恩威并济。
太子的诚意与决心,随着使者的往来和释放的俘虏,迅速在草原上传播开来。
几日后,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摇摆部落——乌洛部的老首领,终于带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明军大营。
中军大帐内,朱常洛并未端坐于高高在上的主位,而是设下宴席,与乌洛首领相对而坐。林雪坐于朱常洛身侧,顾清风、韩奎按剑立于帐门两旁,目光如电。
宴席并非山珍海味,而是烤羊肉、马奶酒等草原常见食物。朱常洛举止从容,谈笑风生,并不谈论军事压迫,反而问起草原风俗、部落生计、牛羊马匹,言语间充满了尊重与理解。
酒过三巡,气氛渐渐缓和。乌洛老首领见太子年轻却气度非凡,言辞恳切,毫无天朝上国的傲慢,心中戒备去了大半。
就在这时,帐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一名部落勇士急匆匆闯入,用胡语惊慌禀报,说是部落供奉的“圣石”所在的山谷,突然被一群来历不明的黑衣人占据,族人无法靠近祭祀,人心惶惶。
“圣石”是乌洛部信仰的图腾,意义重大。老首领闻言脸色大变。
朱常洛与林雪对视一眼,眼中皆闪过一丝了然。莲尊教余孽,果然无处不在,竟想借此挑起事端,破坏安抚大计!
“首领勿忧。”朱常洛放下酒杯,神色平静,“既然此事关乎贵族信仰,孤既在此,岂能坐视?顾卿。”
“臣在!”顾清风踏步出列。
“你带一队精锐,随乌洛部的勇士前去查看,若真有不法之徒占据圣地,驱离即可,勿伤人命,但需查明其来历。”朱常洛吩咐道,语气淡然,却自有一股威严。
“遵旨!”
顾清风领命,点了五十名身手最好的侍卫,随着那名报信的乌洛勇士,快马加鞭而去。
不过两个时辰,顾清风便率队返回,不仅驱散了那些装神弄鬼的黑衣人,还擒获了两名头目,并从他们身上搜出了莲尊教的信物!
证据确凿!
当那莲尊教的邪异信物被扔在乌洛老首领面前时,老首领又惊又怒,彻底明白了过来!原来一直蛊惑他们与朝廷作对的,竟是这些邪恶的妖人!
“太子殿下明察秋毫!救我部落于水火!老朽……老朽糊涂啊!”乌洛老首领离席跪地,老泪纵横,彻底归心,“乌洛部愿永世臣服大明,绝无二心!”
有了乌洛部的榜样,其他观望的小部落再无犹豫,纷纷前来归附。朱常洛一一接见,重申朝廷政策,赏赐有加,并当场下令,在边境增设三处官办边市,允许各部公平交易,同时派遣汉人教授农耕、纺织之术,帮助其改善生计。
恩泽如春风化雨,迅速抚平了边境的躁动。
太子御驾在边境驻扎月余,期间巡视关隘,犒劳边军,处置了几个与阉党、莲尊教有牵连的边将,整肃了军纪。边疆局势,迅速稳定下来。
当朱常洛率领大军,携带着各部敬献的良马、皮毛等贡品,以及边军将士与归附部落的衷心拥戴,班师回朝之时,运河剿匪的最终捷报也恰好送达。
内匪荡平,外疆绥靖!
太子朱常洛,以其过人的胆识、果决的手段与怀柔的智慧,在他正式登基之前,便已奠定了不容动摇的权威,为大明的“天启中兴”,扫清了最后的内外障碍。
凯旋的队伍中,林雪骑在马上,望着身边意气风发的年轻储君,又回头看了一眼那逐渐远去的、广袤而宁静的草原,清冷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芒。
定鼎安疆之路,他已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而她的路,似乎也与这片江山的命运,更加紧密地缠绕在了一起。只是,那隐藏在历史阴影与血脉深处的谜团,依旧如同草原上空盘旋的苍鹰,等待着下一个俯冲的时机。
运河火并,阉党余孽与莲尊教水匪两败俱伤的消息,如同一阵强劲的东风,吹散了笼罩在朝堂上空的最后一丝阴霾。太子朱常洛的威望借此事件再次攀升,其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形象深入人心。朝中那些原本摇摆观望的墙头草,此刻也彻底收敛心思,不敢再有异动。
时机已然成熟!
朱常洛不再犹豫,在取得卧病皇帝的默许后,于朝会之上,以监国太子之名,颁布雷霆钧旨:
其一,任命心腹大将为主帅,统率京营精锐并抽调部分边军,以剿灭危害漕运、劫掠官船、实为莲尊教羽翼的运河“水匪”为名,水陆并进,对遭受重创的匪帮残余势力发动犁庭扫穴般的总攻!旨意中明确指出,务必擒杀匪首,肃清运河,凡有抵抗,格杀勿论!
其二,鉴于西北、东北边疆因连年抽调兵力内剿阉党、邪教,防务有所空虚,部分原本臣服的小部落受残余阉党或外部势力蛊惑,开始蠢蠢欲动,劫掠边民,试探朝廷底线。太子决定,御驾亲临边境,巡视防务,宣示天威,安抚或慑服诸部,以定边疆!
此二旨一出,朝野震动!
剿匪乃顺理成章,无人异议。但太子要在此刻离京,亲赴边疆,却让不少大臣心生忧虑。
“殿下!京师初定,百废待兴,陛下龙体欠安,殿下乃国之根本,岂可轻离?边疆之事,遣一重臣前往即可!”有老臣跪地恳切劝阻。
“是啊殿下!边疆苦寒,局势复杂,若有闪失,如之奈何?”
朱常洛端坐其上,目光扫过众臣,声音沉稳而有力,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众卿之忧,孤岂不知?然,内忧虽暂平,外患不可不防!运河匪患,乃疥癣之疾,孤遣将征讨,必可克日平定。而边疆安宁,关乎社稷根本,非孤亲往,不足以显朝廷重视,不足以慑服宵小,亦不足以凝聚边军将士之心!”
他站起身,走到御阶之前,朗声道:“父皇虽静养,然精神尚可,朝中尚有诸位阁老重臣辅政,制度井然,孤离京期间,政务照常运转,有何可虑?孤意已决,三日后启程!”
太子意志坚决,且理由充分,反对之声渐渐平息。
……
三日时间,转瞬即过。
京郊大营,旌旗招展,刀枪如林。三万精锐京营将士盔明甲亮,肃立无声,散发出凛冽的杀气。中军大纛之下,朱常洛一身金甲,英姿勃发,虽面容尚显年轻,但眉宇间已具帝王威仪。林雪并未身着宫装,而是一身利落的银白色软甲,外罩素色披风,青丝束起,容颜清丽绝伦,眼神冷静如寒潭,静静地立于朱常洛身侧稍后的位置。她伤势未愈,武功恢复不足三成,但执意随行。顾清风与伤势大为好转的韩奎,则作为侍卫统领与先锋官,紧随左右。
“呜——呜——呜——”
低沉的号角声划破长空。
“出发!”朱常洛拔出佩剑,直指北方!
大军开拔,铁流滚滚,向着边境方向迤逦而行。
就在太子离京后不久,运河剿匪之战也正式打响。朝廷大军以泰山压顶之势,横扫那些因内讧而实力大损、惊魂未定的水匪残余。战斗几乎呈一边倒的态势,匪帮据点被逐一拔除,匪首在绝望抵抗中被乱箭射杀,少数残匪四散奔逃,很快便被地方卫所擒获或格杀。困扰漕运多时的“水匪”之患,在太子离京期间,被迅速、彻底地荡平。捷报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追向太子北巡的队伍。
……
边境,雁门关外。
时已深秋,塞外草黄,寒风萧瑟。朱常洛率领的大军并未直接进入边境重镇,而是在关外一片水草丰茂、同时也是几个摇摆部落活动区域的交界处扎下大营。
太子御驾亲临的消息,早已像风一样传遍了草原。那些原本蠢蠢欲动的小部落,顿时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与犹豫之中。他们没想到年轻的太子竟有如此胆魄,敢亲涉险地。
大营刚刚立稳,朱常洛便连续做出了一系列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他并未立刻召集各部首领问罪,而是先派出使者,携带茶叶、丝绸、盐巴等草原急需的物资,分头前往各个部落,言明朝廷此次前来,是为安抚,是为互通有无,只要各部安分守己,承认大明宗主地位,以往过错,可既往不咎,并可开放更多边市,允其公平贸易。
同时,他命令大军严守营盘,不得擅自出击,更不得骚扰附近牧民。甚至,当一支小股部落骑兵按捺不住,前来挑衅试探时,朱常洛也只是下令将其驱离,擒获的俘虏亦好吃好喝款待后释放,并让其带回太子的亲笔信函,信中重申安抚之意,但也明确警告,若再执迷不悟,天兵一至,玉石俱焚!
软硬兼施,恩威并济。
太子的诚意与决心,随着使者的往来和释放的俘虏,迅速在草原上传播开来。
几日后,第一个,也是最大的一个摇摆部落——乌洛部的老首领,终于带着忐忑的心情,来到了明军大营。
中军大帐内,朱常洛并未端坐于高高在上的主位,而是设下宴席,与乌洛首领相对而坐。林雪坐于朱常洛身侧,顾清风、韩奎按剑立于帐门两旁,目光如电。
宴席并非山珍海味,而是烤羊肉、马奶酒等草原常见食物。朱常洛举止从容,谈笑风生,并不谈论军事压迫,反而问起草原风俗、部落生计、牛羊马匹,言语间充满了尊重与理解。
酒过三巡,气氛渐渐缓和。乌洛老首领见太子年轻却气度非凡,言辞恳切,毫无天朝上国的傲慢,心中戒备去了大半。
就在这时,帐外忽然传来一阵骚动。一名部落勇士急匆匆闯入,用胡语惊慌禀报,说是部落供奉的“圣石”所在的山谷,突然被一群来历不明的黑衣人占据,族人无法靠近祭祀,人心惶惶。
“圣石”是乌洛部信仰的图腾,意义重大。老首领闻言脸色大变。
朱常洛与林雪对视一眼,眼中皆闪过一丝了然。莲尊教余孽,果然无处不在,竟想借此挑起事端,破坏安抚大计!
“首领勿忧。”朱常洛放下酒杯,神色平静,“既然此事关乎贵族信仰,孤既在此,岂能坐视?顾卿。”
“臣在!”顾清风踏步出列。
“你带一队精锐,随乌洛部的勇士前去查看,若真有不法之徒占据圣地,驱离即可,勿伤人命,但需查明其来历。”朱常洛吩咐道,语气淡然,却自有一股威严。
“遵旨!”
顾清风领命,点了五十名身手最好的侍卫,随着那名报信的乌洛勇士,快马加鞭而去。
不过两个时辰,顾清风便率队返回,不仅驱散了那些装神弄鬼的黑衣人,还擒获了两名头目,并从他们身上搜出了莲尊教的信物!
证据确凿!
当那莲尊教的邪异信物被扔在乌洛老首领面前时,老首领又惊又怒,彻底明白了过来!原来一直蛊惑他们与朝廷作对的,竟是这些邪恶的妖人!
“太子殿下明察秋毫!救我部落于水火!老朽……老朽糊涂啊!”乌洛老首领离席跪地,老泪纵横,彻底归心,“乌洛部愿永世臣服大明,绝无二心!”
有了乌洛部的榜样,其他观望的小部落再无犹豫,纷纷前来归附。朱常洛一一接见,重申朝廷政策,赏赐有加,并当场下令,在边境增设三处官办边市,允许各部公平交易,同时派遣汉人教授农耕、纺织之术,帮助其改善生计。
恩泽如春风化雨,迅速抚平了边境的躁动。
太子御驾在边境驻扎月余,期间巡视关隘,犒劳边军,处置了几个与阉党、莲尊教有牵连的边将,整肃了军纪。边疆局势,迅速稳定下来。
当朱常洛率领大军,携带着各部敬献的良马、皮毛等贡品,以及边军将士与归附部落的衷心拥戴,班师回朝之时,运河剿匪的最终捷报也恰好送达。
内匪荡平,外疆绥靖!
太子朱常洛,以其过人的胆识、果决的手段与怀柔的智慧,在他正式登基之前,便已奠定了不容动摇的权威,为大明的“天启中兴”,扫清了最后的内外障碍。
凯旋的队伍中,林雪骑在马上,望着身边意气风发的年轻储君,又回头看了一眼那逐渐远去的、广袤而宁静的草原,清冷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复杂难明的光芒。
定鼎安疆之路,他已迈出了最坚实的一步。而她的路,似乎也与这片江山的命运,更加紧密地缠绕在了一起。只是,那隐藏在历史阴影与血脉深处的谜团,依旧如同草原上空盘旋的苍鹰,等待着下一个俯冲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