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最后的温馨-《大明医途:从洪武开始长生》

  晨练的汗气还未完全散去,用过早膳,陈兴见窗外阳光正好,对正在窗边翻看花样子册的崇宁道:

  “整日闷在府里也无趣,今日天气不错,可想去街上逛逛,看看热闹,买些零碎玩意儿?”

  崇宁闻言,眼中立刻漾起惊喜的光彩。

  她虽贵为公主,又年过花甲,但骨子里那份对市井烟火的好奇与喜爱从未褪去。

  只是身份所限,加之年纪大了,这样随心所欲逛街的机会少之又少。

  “好呀!”她放下册子,笑容变得鲜活起来,

  “去‘陈记’总号看看?听说婉儿又弄出了不少新花样。再去琉璃厂那边转转,看看有没有新来的西洋小玩意儿?”

  “都依你。”陈兴笑着应允,眼中满是宠溺,“不过得换身不起眼的衣裳,咱们悄悄地去,免得惊动了地方,逛得不自在。”

  片刻后,一对穿着寻常富户老者衣着的夫妇,从长兴公府的侧门悄然而出,融入了京师繁华的街巷人流之中。

  冬日的阳光暖洋洋地洒在青石板路上,街道两侧店铺林立,旌旗招展。

  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车马声、孩童嬉笑声混杂在一起,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

  崇宁仿佛一下子年轻了许多,兴致勃勃地这边看看首饰铺子里的新式簪环,那边摸摸绸缎庄里光滑的苏绣。

  偶尔还会在小摊前驻足,买上一包刚炒好的糖炒栗子,或者几块热气腾腾的驴打滚,和陈兴分着吃。

  陈兴则更多地留意着市井民生。他会停在粮铺前问问米价,会在铁匠铺外看看新打的农具质量。

  会和路边歇脚的老农闲聊几句今年的收成。这些最直观的信息,往往比堆在案头的公文更能反映真实的世情。

  当然,还去了“陈记”总号。他们没有惊动掌柜,只是像普通客人一样走进去。

  看着店内座无虚席、人声鼎沸的热闹景象,听着食客们对菜品口味的称赞,崇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仿佛这鼎盛的事业也有她的一份功劳,陈兴则细心地观察着服务的流程、菜品的品相、后厨的忙碌,偶尔会对念恩的管理暗暗点头。

  从一家专卖西洋舶来品的店铺出来,崇宁手里把玩着一个精巧的、镶嵌着彩色琉璃的黄铜望远镜。

  这是陈兴刚给她买的小玩意儿。两人沿着相对安静的河道慢慢走着,享受着午后的闲暇。

  “说起来,”崇宁忽然感慨道,“这西洋镜虽精巧,却总觉得不如当年咱们在罗刹国那边,你让人用整块水晶磨出来的那个透亮。”

  “那时候,用它看极光,看冰原,真是清楚得仿佛就在眼前。”

  陈兴闻言,脚步微微一顿,眼神也飘向了远方,仿佛穿透了时空,回到了那片冰封雪覆的土地。

  “是啊…罗刹国…那地方,苦寒之地,物资匮乏,日子是真不好过。难为你,跟着我在那儿一待就是好几年。”

  他的语气里带着一丝歉意和深深的怀念。

  “苦是苦了点,”崇宁却笑着摇摇头,挽住了他的胳膊,靠得更近了些,

  “可现在回想起来,却觉得那几年,倒是最自在、最…难忘的日子。”

  她的目光变得悠远而温暖:

  “记得吗?咱们住的那个小帐篷,是你亲手加固的,火炉整天烧得旺旺的,松木噼啪作响,味道特别好闻。”

  “外面是能把鼻子冻掉的寒风,屋里却暖和得只需要穿单衣。你整天忙着挑拨那些蒙古王爷和罗刹贵族狗咬狗。”

  不是去这个部落‘做客’,就是去那个城堡‘拜访’,神神秘秘的。”

  她说着,忍不住轻笑出声:

  “我就学着当地女人的样子,给你鞣皮子做大氅,跟她们学做那种黑乎乎的、却能填饱肚子的罗刹面包。”

  “还用你带回来的草药给那些生病的部落孩子治病…”

  “他们开始怕我,后来都叫我‘东方来的白女巫’,又敬又怕的,可有意思了。”

  “还有那次,”崇宁眼中闪过促狭的光:

  “你非要去猎什么白熊,结果差点被熊瞎子撵得掉进冰河里,回来还嘴硬说是跟熊搏斗了三百回合…”

  “咳…陈年旧事,提它作甚…”陈兴老脸一红,尴尬地咳嗽两声,但那眼神却也变得无比柔和。

  那段岁月,远离大明的权力中心,没有繁琐的宫廷礼仪。只有他们两人,在广袤而危险的异域,相互扶持,相互依赖。

  他为了一项近乎不可能的战略任务而奔波,她则用她的方式,默默支持着他,适应着极端的环境,甚至在那片苦寒之地营造出了一个温暖的家。

  那种纯粹、带着冒险色彩的相守,在历经了岁月的风雨之后,愈发显得珍贵和清晰。

  “那时候虽然冷,虽然也提心吊胆,”崇宁轻声总结道,将头轻轻靠在陈兴肩上,

  “但心里是热的,是踏实的。因为知道,不管发生什么,你都在我身边。现在想想,能陪着你经历那些,真好。”

  陈兴心中最柔软的地方被触动了,他用力握了握她的手:

  “等以后…等一切都安顿好了,我再带你去看看?不过不去北边了,太冷,咱们往南走,去海上,去那些暖和的地方转转。”

  崇宁用力点了点头:“好,说定了。到时候,你可不能把我一个人丢家里。”

  夕阳西下,华灯初上。逛得尽兴也有些疲惫的两人,并没有直接回府,而是依约来到了京师最有名的“百味楼”

  ——虽然不是陈记产业,但以其地道的淮扬菜和优雅的环境着称。陈兴早已订好了楼上临街的雅间。

  他们刚到没多久,陈怀安和陈念恩也先后到了。

  怀安显然是刚从衙门出来,官服都没来得及换,脸上带着些许疲惫。

  但看到二老精神矍铄的样子,立刻露出了笑容。

  陈念恩则是一身干练的掌柜打扮,手里还提着两坛据说是新淘换来的陈年花雕。

  “爹,娘,你们今日气色真好!”陈念恩嘴甜,一进来就笑着奉承,又扬了扬手里的酒,“正好,配上这好酒!”

  陈怀安则稳重些,先行了礼,才关切地问:“逛了这大半日,累了吧?腿脚可还吃得消?”

  “不累不累,开心着呢。”崇宁笑着招呼他们坐下,

  “快都坐下,点菜点菜!念恩,你常在外头跑,知道什么新鲜菜式,你来点!”

  一家人围桌而坐,气氛顿时热闹起来。陈念恩果然不负众望,麻利地点了几样百味楼的招牌菜和时令鲜品。

  又特意嘱咐了几样适合老人吃的软烂清淡的。

  等待上菜的间隙,陈念恩叽叽喳喳地说着市面上的趣闻和各家商铺的动向。

  陈怀安则偶尔插几句朝堂无关紧要的闲话,或是关心一下陈兴的身体。

  陈兴和崇宁笑眯眯地听着,偶尔问几句,享受这难得放松的天伦之乐。

  菜肴很快上桌,果然色香味俱全。陈兴破例让大家都斟上一点温好的花雕,举杯道:

  “今日没什么讲究,就是咱们自家人一起吃顿饭,都随意些。”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话题越发轻松。

  陈念恩甚至开始打趣陈怀安,问他何时给她找个嫂子回来,惹得陈义山面红耳赤,连连讨饶,逗得崇宁笑个不停。

  陈兴看着眼前这一幕,儿子稳重可靠,女儿活泼伶俐,妻子笑容温暖,心中充满了平静的满足感。

  那些朝堂的纷争、未来的隐忧、乃至长生带来的孤独,似乎都被这温馨的烟火气暂时驱散了。

  他夹起一筷子清蒸鲈鱼最嫩的部分,自然而然地放到了崇宁的碗里:“尝尝这个,火候正好。”

  崇宁抬头对他温柔一笑,也给他夹了一块他爱吃的红烧肉:“你也吃。”

  窗外是京师璀璨的万家灯火,窗内是至亲之人温暖的笑语。

  这一刻,岁月静好,仿佛可以一直这样持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