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领导下,整个英吉帝国,这台一度有些迟钝的战争机器,开始进入全面的高速运转。造船厂、飞机厂、坦克厂的灯火二十四小时不熄,无数的年轻人告别家人,穿上军装,奔赴训练营。大不列颠的战争潜力,正在被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动员起来。
在莫斯格勒,克里姆林宫深处,沙罗帝国皇帝尼古拉三世,正对着巨大的地图,彻夜难眠。德普士的胜利,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切肤之痛般的压力。过去,德普士与沙罗之间,还隔着一系列缓冲国。但现在,德普士不仅控制了巴尔干,更成了他广阔中亚地区的直接邻居。他看着地图上德普士那长长的、犬牙交错的控制线,如芒在背。
他知道,德普士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拥有广袤土地和丰富资源的沙罗帝国。他一方面,立刻向柏林堡派出高级使节,向威廉四世祝贺他们“辉煌的胜利”,并用最诚恳的言辞,重申两国签署的《互不侵犯条约》的神圣有效性,试图麻痹对方。
另一方面,他下达了帝国历史上最严厉的命令,要求沙罗所有的工业,必须立刻转入战时轨道。他对着他的将军和设计师们咆哮:“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我生产出足以对抗德普士装甲洪流的新型坦克和飞机!我不要数量,我要质量!”为此,他与远东的大夏帝国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大夏的工程师和技术图纸,开始源源不断地被送往沙罗,帮助这个落后的工业国,追赶世界的步伐。
而在柏林堡,胜利的喜悦,正笼罩着整个城市。威廉四世和他的将军们,正在享受着他们应得的荣耀。征服突厥斯坦,为帝国带来了梦寐以求的战略资源。无数的油井、铁矿和铜矿,如今都成了德普士的财产。帝国的经济学家们兴奋地计算着,有了这些来自东方的资源,特别是那取之不尽的石油,帝国至少可以再支撑五年的高强度战争。那个曾经扼住帝国咽喉的石油瓶颈,被彻底解除了。
帝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加满了最优质的燃料,并且更换了全新的引擎。现在,是时候让它奔向真正的目标了。
威廉四世召回了所有在东方战场上功勋卓着的将领。古里安、隆美尔、曼坦因……这些名字,如今在德普士国内,已经如同神明一般。他们齐聚在总参谋部的会议室,参加一场决定帝国未来命运的会议。
那张在几个月前被暂时搁置的,针对法希国的“黄色方案”作战计划,被重新放到了会议桌的中央。
“先生们,”威廉四世环视着他麾下这些意气风发的将帅们,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自信和力量,“东方的冒险,已经辉煌地结束了。我们获得了一切我们想要的。现在,是时候回到西方,去解决我们真正的、世袭的宿敌了!”
他的目光,落在了古里安和美隆尔的身上。“让法希人,让那些躲在法兰防线后面的胆小鬼,尝一尝我们从东方归来的、在突厥斯坦草原上淬炼过的装甲军团的厉害吧!”
帝国的宣传机器,再次开足了马力。报纸、广播、电影,都在向全世界,也向德普士人民,宣告着东方远征的伟大胜利,宣扬着德普士军队的不可战胜。
与此同时,那些在突厥斯坦饱经战火、积累了丰富实战经验的精锐装甲师和航空队,正搭乘着一列列军用列车,悄无声息地,如同他们来时一样,从东方返回西方。一场更大、更猛烈的风暴,即将在西白洲大陆的上空聚集。
在黑黎,法希,还在为德普士深陷“东方泥潭”的可能性而进行着乐观的辩论。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沉浸在德普士需要时间来消化新占领区的幻想之中。他们并不知道,一把刚刚在东方淬火、被中洲的石油擦拭得无比锋利、还带着草原血腥味的利刃,已经对准了他们看似坚不可摧的咽喉。世界的命运,正悬于一线。
当德普士的铁蹄在遥远的东方踏碎了一个古老帝国时,西白洲的战线却呈现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宁静。自从兰波战役结束后,德普士与法希、英吉联军的对峙,就陷入了一种被称为“静坐战”的古怪状态。士兵们在坚固的工事里打牌、读信,甚至在无人区种起了蔬菜。炮兵们偶尔朝对方阵地打上几发炮弹,与其说是为了杀伤,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证明自己还存在的仪式。
在黑黎,这种虚假的和平感催生了危险的乐观情绪。报纸上连篇累??地分析着德普士在东方的“泥潭”。军事评论家们言之凿凿,认为德普士为了征服突厥斯坦,已经耗尽了其精锐力量和战略储备,短期内绝无可能在西线发动大规模攻势。他们指出,德普士如今战线过长,从莱茵河一直延伸到中洲腹地,补给压力巨大,正应了兵法上的大忌。
法希总司令甘末林将军,一位仪表堂堂、恪守传统的老派军人,对此深信不疑。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距离前线数百公里的万塞讷城堡指挥部里,通过电话和电报遥控着数百万大军。他坚信,时间在盟军一边。英吉帝国的海上封锁像一条无形的绞索,正在慢慢勒紧德普士的脖子。只要盟军依托法兰防线和比利时的防御体系稳守,德普士这头被过度催肥的怪兽,最终会因内部崩溃而倒下。
“我们的情报显示,”甘末林在他宽敞的办公室里,对他年轻的副官说,一边用一支红笔在地图上画着圈,“德普士人正在将突厥斯坦的石油运回本土,这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建立有效的运输线。他们在巴干和突厥斯坦都需要驻扎重兵以维持占领。他们在西线的两百个师,很多都是二流的守备部队。先生们,我们只需要耐心。”
他的自信感染了法希的整个高层。他们对法兰防线——这条耗资数十亿,被誉为“军事工程史上的奇迹”的钢铁长城——有着近乎迷信的崇拜。他们认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从正面突破它。至于防线的北端,也就是与比利时交界的阿登山区,甘末林和他的参谋们不屑一顾。那片地区森林密布、道路崎岖、河谷纵横,在他们看来,是“坦克无法通行的天然屏障”。他们固执地认为,如果德普士要进攻,唯一的选择就是重复上一次大战的“施里芬计划”,即通过比利时平原,那里才是盟军主力布防的重点。
然而,在海峡对岸的伦敦,丘吉尔首相却无法分享这份安逸。这位洞察力敏锐的政治家,从德普士在东方那场摧枯拉朽的胜利中,嗅到了极度危险的气息。
“六个月!他们只用了六个月就征服了一个四百万军队的国家!”丘吉尔在他的战时内阁会议上,用力地敲着桌子,雪茄的烟灰四处飞溅。“这展现的不是疲惫,而是力量!是一种我们前所未见的、可怕的、毁灭性的力量!他们解决了石油问题,他们的军队在实战中得到了淬炼,他们的将军——那个叫古德里安的,还有那个叫隆美尔的——他们不是在打仗,他们是在进行一场几何运算,精确、快速、致命!”
他大声疾呼,要求立刻加强英吉远征军在大陆的防御,尤其是空中力量,并向法希方面施压,提醒他们注意德普士可能采取的非传统攻击路线。但他的警告,在黑黎被当成了神经过敏的唠叨。法希将军们礼貌地回复说,他们对战局有着“清醒而全面的认识”。
在莫斯格勒,克里姆林宫深处,沙罗帝国皇帝尼古拉三世,正对着巨大的地图,彻夜难眠。德普士的胜利,让他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切肤之痛般的压力。过去,德普士与沙罗之间,还隔着一系列缓冲国。但现在,德普士不仅控制了巴尔干,更成了他广阔中亚地区的直接邻居。他看着地图上德普士那长长的、犬牙交错的控制线,如芒在背。
他知道,德普士的下一个目标,很可能就是拥有广袤土地和丰富资源的沙罗帝国。他一方面,立刻向柏林堡派出高级使节,向威廉四世祝贺他们“辉煌的胜利”,并用最诚恳的言辞,重申两国签署的《互不侵犯条约》的神圣有效性,试图麻痹对方。
另一方面,他下达了帝国历史上最严厉的命令,要求沙罗所有的工业,必须立刻转入战时轨道。他对着他的将军和设计师们咆哮:“我不管你们用什么方法,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为我生产出足以对抗德普士装甲洪流的新型坦克和飞机!我不要数量,我要质量!”为此,他与远东的大夏帝国之间的军事技术合作,也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大夏的工程师和技术图纸,开始源源不断地被送往沙罗,帮助这个落后的工业国,追赶世界的步伐。
而在柏林堡,胜利的喜悦,正笼罩着整个城市。威廉四世和他的将军们,正在享受着他们应得的荣耀。征服突厥斯坦,为帝国带来了梦寐以求的战略资源。无数的油井、铁矿和铜矿,如今都成了德普士的财产。帝国的经济学家们兴奋地计算着,有了这些来自东方的资源,特别是那取之不尽的石油,帝国至少可以再支撑五年的高强度战争。那个曾经扼住帝国咽喉的石油瓶颈,被彻底解除了。
帝国的战争机器,已经加满了最优质的燃料,并且更换了全新的引擎。现在,是时候让它奔向真正的目标了。
威廉四世召回了所有在东方战场上功勋卓着的将领。古里安、隆美尔、曼坦因……这些名字,如今在德普士国内,已经如同神明一般。他们齐聚在总参谋部的会议室,参加一场决定帝国未来命运的会议。
那张在几个月前被暂时搁置的,针对法希国的“黄色方案”作战计划,被重新放到了会议桌的中央。
“先生们,”威廉四世环视着他麾下这些意气风发的将帅们,他的声音中充满了自信和力量,“东方的冒险,已经辉煌地结束了。我们获得了一切我们想要的。现在,是时候回到西方,去解决我们真正的、世袭的宿敌了!”
他的目光,落在了古里安和美隆尔的身上。“让法希人,让那些躲在法兰防线后面的胆小鬼,尝一尝我们从东方归来的、在突厥斯坦草原上淬炼过的装甲军团的厉害吧!”
帝国的宣传机器,再次开足了马力。报纸、广播、电影,都在向全世界,也向德普士人民,宣告着东方远征的伟大胜利,宣扬着德普士军队的不可战胜。
与此同时,那些在突厥斯坦饱经战火、积累了丰富实战经验的精锐装甲师和航空队,正搭乘着一列列军用列车,悄无声息地,如同他们来时一样,从东方返回西方。一场更大、更猛烈的风暴,即将在西白洲大陆的上空聚集。
在黑黎,法希,还在为德普士深陷“东方泥潭”的可能性而进行着乐观的辩论。他们中的许多人,还沉浸在德普士需要时间来消化新占领区的幻想之中。他们并不知道,一把刚刚在东方淬火、被中洲的石油擦拭得无比锋利、还带着草原血腥味的利刃,已经对准了他们看似坚不可摧的咽喉。世界的命运,正悬于一线。
当德普士的铁蹄在遥远的东方踏碎了一个古老帝国时,西白洲的战线却呈现出一种令人窒息的宁静。自从兰波战役结束后,德普士与法希、英吉联军的对峙,就陷入了一种被称为“静坐战”的古怪状态。士兵们在坚固的工事里打牌、读信,甚至在无人区种起了蔬菜。炮兵们偶尔朝对方阵地打上几发炮弹,与其说是为了杀伤,不如说更像是一种证明自己还存在的仪式。
在黑黎,这种虚假的和平感催生了危险的乐观情绪。报纸上连篇累??地分析着德普士在东方的“泥潭”。军事评论家们言之凿凿,认为德普士为了征服突厥斯坦,已经耗尽了其精锐力量和战略储备,短期内绝无可能在西线发动大规模攻势。他们指出,德普士如今战线过长,从莱茵河一直延伸到中洲腹地,补给压力巨大,正应了兵法上的大忌。
法希总司令甘末林将军,一位仪表堂堂、恪守传统的老派军人,对此深信不疑。他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待在距离前线数百公里的万塞讷城堡指挥部里,通过电话和电报遥控着数百万大军。他坚信,时间在盟军一边。英吉帝国的海上封锁像一条无形的绞索,正在慢慢勒紧德普士的脖子。只要盟军依托法兰防线和比利时的防御体系稳守,德普士这头被过度催肥的怪兽,最终会因内部崩溃而倒下。
“我们的情报显示,”甘末林在他宽敞的办公室里,对他年轻的副官说,一边用一支红笔在地图上画着圈,“德普士人正在将突厥斯坦的石油运回本土,这至少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来建立有效的运输线。他们在巴干和突厥斯坦都需要驻扎重兵以维持占领。他们在西线的两百个师,很多都是二流的守备部队。先生们,我们只需要耐心。”
他的自信感染了法希的整个高层。他们对法兰防线——这条耗资数十亿,被誉为“军事工程史上的奇迹”的钢铁长城——有着近乎迷信的崇拜。他们认为,没有任何力量能够从正面突破它。至于防线的北端,也就是与比利时交界的阿登山区,甘末林和他的参谋们不屑一顾。那片地区森林密布、道路崎岖、河谷纵横,在他们看来,是“坦克无法通行的天然屏障”。他们固执地认为,如果德普士要进攻,唯一的选择就是重复上一次大战的“施里芬计划”,即通过比利时平原,那里才是盟军主力布防的重点。
然而,在海峡对岸的伦敦,丘吉尔首相却无法分享这份安逸。这位洞察力敏锐的政治家,从德普士在东方那场摧枯拉朽的胜利中,嗅到了极度危险的气息。
“六个月!他们只用了六个月就征服了一个四百万军队的国家!”丘吉尔在他的战时内阁会议上,用力地敲着桌子,雪茄的烟灰四处飞溅。“这展现的不是疲惫,而是力量!是一种我们前所未见的、可怕的、毁灭性的力量!他们解决了石油问题,他们的军队在实战中得到了淬炼,他们的将军——那个叫古德里安的,还有那个叫隆美尔的——他们不是在打仗,他们是在进行一场几何运算,精确、快速、致命!”
他大声疾呼,要求立刻加强英吉远征军在大陆的防御,尤其是空中力量,并向法希方面施压,提醒他们注意德普士可能采取的非传统攻击路线。但他的警告,在黑黎被当成了神经过敏的唠叨。法希将军们礼貌地回复说,他们对战局有着“清醒而全面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