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东宫纳属官,亲信掌要职-《奇葩皇帝合集》

  刘义符正式搬入东宫后,按照礼制,需选拔一批属官辅佐其处理东宫事务,这既是储君建立自己班底的惯例,也是刘裕希望儿子借此学习理政的安排。消息传出后,不少有才干、品行端正的官员都期盼能进入东宫任职,一来可辅佐储君,二来也能为日后的仕途积累资本。可谁也没想到,刘义符选官的标准,竟与朝堂惯例背道而驰。

  纳属官的那日,东宫正殿内外挤满了前来应征的官员。按照流程,应征者需依次上前,阐述自己的理政见解或专长,由刘义符及东宫老臣共同评定。可刘义符哪里有耐心听这些 “枯燥的道理”,他坐在殿上,目光扫过众人,既不看对方的履历,也不问治国之策,只挑那些态度恭敬、言辞谄媚的人问话。

  有位名叫王休的官员,虽出身寒门却颇有才干,曾在地方任职时政绩显着,他上前陈述自己对 “东宫礼仪规范” 的看法,条理清晰、见解独到。可刘义符听了没几句,便打了个哈欠,挥挥手让他退下。轮到另一位官员王谦时,情况却截然不同 —— 王谦虽无实际才干,却极善言辞,一开口便夸赞刘义符 “气度不凡,有帝王之姿”,还说自己 “愿为太子殿下赴汤蹈火,唯殿下马首是瞻”。刘义符听后喜笑颜开,当即拍板:“你这话说得朕(此时已习惯以 “朕” 自称)心里舒坦,就留在东宫吧!”

  如此这般,几日下来,东宫选拔的属官大多是只会阿谀奉承、毫无真才实学之辈。而那些真正有才干、敢于直言的官员,要么被刘义符直接驳回,要么因不愿屈意逢迎而主动退出。老臣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多次劝谏刘义符 “选官当重才德,不可凭个人喜好”,可刘义符根本不听,还反驳道:“东宫是朕的地方,用谁不用谁,朕说了算!那些只会讲大道理的人,留在身边看着就烦。”

  在这些被任用的属官中,徐羡之与傅亮最得刘义符信任。徐羡之此前虽在朝堂上表现得正直,可眼见刘义符是未来的君主,又深知其喜好,便迅速转变态度,处处迎合。他知道刘义符沉迷音律,便特意搜罗了一批珍稀乐器,每日送到东宫;得知刘义符喜欢打猎,便提前勘察猎场,安排好随从与猎物,让刘义符每次打猎都能 “满载而归”。傅亮则擅长舞文弄墨,常常写些夸赞刘义符 “英明神武” 的诗文,还将其谱成乐曲,让乐师在东宫演奏,哄得刘义符满心欢喜。

  两人凭借着这份 “贴心”,很快被刘义符委以重任 —— 徐羡之掌管东宫的军事护卫,负责安排东宫侍卫的调度与训练;傅亮则掌管东宫的文书典籍,负责处理东宫的日常政务文书。可这两人根本不将职责放在心上,反而利用权力,将东宫变成了迎合刘义符玩乐的 “游乐场”。

  有一次,刘义符在东宫举办宴饮,从傍晚一直喝到深夜,还让舞女们表演低俗的舞蹈,甚至亲自下场与舞女嬉闹,毫无储君的端庄。东宫老臣周郎见此情景,实在无法忍受,上前劝谏:“殿下乃国之储君,当以身作则,岂能在东宫举办如此荒唐的宴饮?还请殿下即刻停止,整顿礼仪!”

  周郎的话刚说完,徐羡之便立刻上前,厉声呵斥:“周大人休得无礼!殿下难得放松,偶尔宴饮取乐,何谈荒唐?你这般扫殿下的兴,是何居心?” 傅亮也在一旁附和:“是啊周大人,殿下胸怀宽广,不拘小节,这才是帝王应有的气度。你还是退下吧,别扰了殿下的兴致。”

  刘义符本就对周郎的劝谏不满,见徐羡之、傅亮为自己说话,更是得意,当即下令将周郎赶出东宫,还说:“以后再敢多嘴,朕定不轻饶!” 周郎无奈,只能叹息着离开,心中对东宫的未来愈发担忧。

  自此之后,东宫的属官们更不敢劝谏,唯有徐羡之、傅亮等人权势日重,几乎掌控了东宫的所有权力。他们每日陪着刘义符饮酒作乐、打猎游玩,将东宫的政务抛诸脑后,对刘义符的种种荒唐行径视而不见,甚至还为其找各种借口掩饰。而刘义符在这些人的迎合与纵容下,愈发沉迷玩乐,对治国理政的兴趣愈发淡薄,东宫也渐渐成了南朝宋朝堂上一片混乱的 “独立王国”,为日后的朝局动荡埋下了深重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