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过期电影票根(上)-《茉莉巷的合租家庭》

  樟木箱开启的瞬间,那股混合着樟脑、旧纸张和岁月尘埃的沉郁气味,

  像一只无形的手,猛地攥住了李国栋的心脏。

  凌晨的寂静被这尘封的气息搅动,

  仿佛无数细小的回忆碎片随着气流涌出,在昏暗的灯光下无声飞舞。

  他蹲在那里,好一会儿没动,

  任由那股熟悉又陌生的气味包裹着自己。

  箱盖内侧凝结的水汽在灯光下泛着微光,像凝结的泪痕。

  他深吸一口气,冰冷的空气夹杂着陈旧的味道灌入肺腑,带来一阵刺痛般的清醒。

  这股味道,

  是母亲的味道,

  是家的味道,

  是那些被时光掩埋、他刻意不去触碰的角落的味道。

  箱子里塞得满满当当,大多是母亲的旧衣物。

  柔软的羊毛开衫、洗得发白的棉布衬衫、几条颜色早已黯淡的丝巾

  ……每一件都叠得整整齐齐,带着母亲生前特有的那种一丝不苟。

  李国栋的手指有些颤抖,轻轻拂过一件藏青色的毛呢外套。

  这是母亲冬天常穿的,袖口已经磨得有些发亮。

  他仿佛还能看见母亲穿着它,坐在窗边的旧藤椅上,就着午后的阳光织毛衣,偶尔抬头对他温和地笑笑。

  一股酸涩直冲鼻腔。

  他用力眨了眨眼,把涌上来的湿意逼退。

  整理遗物,这个他拖延了近半年的任务,

  在这个被林晓梅视频搅动心绪、失眠无措的凌晨,终于无法再回避。

  也许,是潜意识里对那份视频中虚假温暖的抗拒?

  抑或是内心深处对真实过往的某种确认?

  他开始一件件往外拿。

  动作很慢,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慎重。

  每一件衣服都仿佛承载着一段时光的重量,抖落开来,似乎能听见时光沙沙流淌的声音。

  他把它们暂时放在旁边铺开的旧床单上,

  分门别类:

  秋冬的厚衣、春夏的薄衫、几件压箱底的、看起来像是她年轻时穿过的、款式早已过时的连衣裙。

  箱子很深。

  衣物下面,

  是一些更琐碎的物品:几个装着老式纽扣、顶针、碎布头的铁皮盒子;一本纸张泛黄、边角卷起的《赤脚医生手册》;一个用红绸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小包裹,掂量着像是什么金属器物,

  他没急着拆开;还有几本相册,封面是那种硬纸壳的,印着俗气的牡丹或山水图案。

  相册……

  李国栋的心微微缩紧。

  他犹豫了一下,拿起最上面一本,封面是“北京风光”。

  翻开,里面大多是些风景照,天安门、长城、颐和园

  ……照片上的父母还很年轻,笑容灿烂,父亲搂着母亲的肩,母亲依偎在父亲怀里,眼神明亮。

  那是他们为数不多的一次旅行。

  李国栋的手指摩挲着照片上父母年轻的脸庞,时光的鸿沟如此巨大,照片里意气风发的双亲与记忆中晚年病痛缠身、相继离世的模样重叠又分离,带来一种钝痛。

  他放下这本,又拿起另一本。

  这本更旧,封面已经破损,露出里面的硬纸板。

  里面贴着的照片尺寸更小,是那种黑白或早期褪色的彩色照片。

  大多是母亲少女时代、工作初期和亲戚朋友的合影。

  照片上的少女张秀(母亲的名字),梳着两条乌黑油亮的大辫子,穿着朴素的工装或碎花衬衫,眼神清澈,笑容腼腆而充满朝气。

  李国栋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一张母亲在纺织厂门口的留影上。

  年轻的母亲靠着厂门,微微侧着头,嘴角噙着一抹羞涩的笑意,背景是那个年代特有的“抓革命,促生产”的大幅标语。

  这张照片,他小时候在母亲的钱夹里见过,后来不知怎么就收起来了。

  一种强烈的思念和物是人非的悲凉感再次袭来。

  箱子快见底了。

  下面是一些更零散的物品:一个针线箩筐,里面还插着几根没纳完的鞋垫;一个老式的铁皮手电筒;还有几盘录像带,用橡皮筋捆在一起。

  录像带?

  李国栋有些意外。

  他记得家里是有过一台老式录像机,在他很小的时候,后来坏了就再没用过,搬家时似乎也处理掉了。

  这些带子,大概是母亲舍不得扔,一直收在这里。

  他解开橡皮筋,几盘带子滑落出来。

  封面花花绿绿,印着那个年代流行的港台武打片和内地故事片的名字。

  他随意翻看着:《少林寺》、《木棉袈裟》、《喜盈门》……手指突然顿住了。

  最下面那盘带子,封面褪色得厉害,但上面的字迹和图案依然可辨

  ——鲜红的片名《庐山恋》,下面是男女主角周筠和耿桦在庐山瀑布前相视而笑的经典剧照。

  这张封面,李国栋太熟悉了。

  这是母亲生前最爱的一部电影,没有之一。

  他记得小时候,家里的录像机还没坏时,母亲总会在某个闲适的午后或周末晚上,把这部片子翻出来放。

  她看得那么专注,嘴角会不自觉地弯起温柔的弧度,眼神里闪烁着一种李国栋当时无法理解的光芒,仿佛沉浸在另一个世界里。

  有时看到动情处,她的眼角甚至会微微湿润。

  “妈,这电影您都看多少遍了?”

  少年时的李国栋曾不解地问。

  母亲总是笑笑,目光仍舍不得离开屏幕:

  “好看呀。讲庐山的风光,讲年轻人的爱情,多纯粹,多美好。”

  “不就是谈对象嘛……”

  少年嘟囔着。

  母亲轻轻拍了他一下,带着嗔怪的笑意:

  “你懂什么。那种感觉……不一样的。”

  后来录像机坏了,母亲叹息了好久,这盘带子也被收了起来,再也没能播放。

  那些光影流转的片段,连同母亲沉浸其中的神情,就成了李国栋记忆里一个模糊而温暖的背景画面。

  此刻,这盘承载着母亲无数私人情感的旧带子就在手中,带着岁月的沉重感。

  李国栋的心被一种复杂的情绪填满:

  怀念、好奇,还有一丝探寻母亲内心隐秘角落的冲动。

  他小心翼翼地拿起这盘《庐山恋》。

  带盒是塑料的,边缘有些磨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