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同城死敌-《辅助科比三连冠后,我接棒湖人》

  湖人更衣室内,沃顿和费舍尔同队友告别后,惆怅的收拾好个人物品,离开了斯台普斯的主场更衣室。

  两人走后,其他球员沉默了半晌。

  “兄弟们,今晚咱们要面对快船。自从保罗过来后,他们的阵容更加完善了,现在正是冲击季后赛排名的紧要关头,一定不能放松!”

  科比拍着手,对大家开始鼓励起来。

  沃顿和费舍尔都是湖人的重要轮换球员,现在他们走了,新来的塞申斯和乔丹希尔还在路上,所幸湖人的基本盘都还在,不至于怕了快船。

  有科比抛砖引玉,苏阳率先把自己对快船的看法,以及今晚的战术安排说了出来。

  一谈到战术,湖人球员原本失落的心情立刻转移了注意力。

  生活还要继续啊。

  洛杉矶快船和湖人用的是同一个主场,都是斯台普斯中心。

  两支球队分别使用的时候,工作人员会把场地中间的标志更换一下。

  自从1984年,快船队搬入洛杉矶后,就一直被湖人压着。

  他们近距离见证了贾巴尔、约翰逊、oK组合等湖人的传奇球星,和传奇时刻。这么多年来,快船一直被湖人死死压着。

  一提到洛杉矶,没人会提到快船队。

  可是现在随着保罗的到来,激发了快船的活力。这几个月来,无数次精彩的暴扣和快攻,让洛杉矶球迷耳目一新。

  湖人的战绩虽然更好,但他们这就是阵地战,吭哧吭哧的磨。

  这让很多年轻球迷,开始对快船产生了关注。

  不知不觉间,快船的人气,在洛杉矶也逐渐增长了起来。

  今晚,他们要主场对阵湖人,是他们证明自己好机会。

  目前湖人是西部第三,快船是西部第四,两队竞争非常激烈。

  如果可以杀入前三,对快船球员的信心增长肯定很有帮助。

  保罗虽然刚转会不久,但是已经在更衣室内确立了自己“领袖”的地位。

  赛前,他在更衣室把战术分析了一遍后,最终落在了一个关键词上。

  那就是“年轻”。

  快船队首发中,小乔丹24岁,格里芬23岁,卡隆巴特勒32岁,jj雷迪克28岁,保罗27岁。

  这么年轻的阵容,几乎可以和热火相媲美了。

  保罗的宗旨很正确,那就是把年轻活力打出来。

  而湖人球员们,赛前则来到斯台普斯内的客队更衣室中,感觉有些不适应。

  原本飘了两个队友,他们就不大舒服,现在又来到斯台普斯的客场更衣室,更有一种被赶出去的感觉。

  主教练迈克布朗再度强调了几次战术后,就让大家休息一下,准备出场了。

  这时,队医送来了一个黑色面具,直接交到了科比手中:

  “一定要注意,做动作时候保护好面部。”队医叮嘱道。

  “放心吧。”科比漫不经心的回了一句。

  队医摇了摇头,离开了更衣室。

  “掀翻快船!”

  科比一声令下,带领球员们走出了更衣室。

  斯台普斯球场上,虽然贴着快船的队标,可周围坐着的观众,竟然有十之七八都是身着湖人球衣的。

  即便现在快船冒了起来,在积累的人气上依旧很难和湖人抗衡。

  两队首发出场。

  由于费舍尔这个首发控卫已经打包走人,湖人把布雷克放在了首发控卫的位置上,其他首发球员依旧不变。

  今天的科比,戴着黑色面具,看起来非常冷酷,就像蝙蝠侠。

  而他也没有和太多人说话,只是站在那里。

  很多球迷看着屏幕上科比的“新造型”,均感大为新鲜。同时见他不苟言笑的样子,都在猜测他是否还在因为被韦德打断了鼻子而郁闷。

  而湖人球员知道,或许科比还有另外一个郁闷的原因,那就是费舍尔和沃顿的离开。

  现在消息还没散布出来,湖人内部人员却都已经知道了。

  这两个球员,对科比的心态影响还是很大的。

  比赛开始,小乔丹为快船拿到了第一次进攻的球权。

  保罗稳稳的控球,组织进攻。

  他对内线点了点头后,小乔丹立刻跑了出来,送上了一个结实的挡拆。

  保罗的突破,可不只有速度的,而且更兼备了行进间的观察,和虚虚实实的脚步移动。

  走走停停来到湖人禁区后,他用丰满的臀部顶住从后面过来的布雷克,看了一眼跑回来的小乔丹。

  “走你!”

  保罗把球往上一抛,小乔丹双腿一弯曲,起跳的却是格里芬。

  加索尔完全没反应过来,身边的格里芬竟然会突然起跳。

  保罗竟然联合小乔丹,为格里芬做了一个假动作。

  “砰”

  的一声,格里芬几乎骑着加索尔的肩膀,单手暴扣了。

  “开局胜利!”

  保罗伸出了“v”型手,对队友鼓励了起来。

  “嘿!”

  科比冷笑了一声,示意发球的苏阳把球给自己。

  布雷克并不是传统控卫,他更加偏向投手,科比控球原本是理所当然的,不过苏阳知道,科比准备一开场就发力了。

  紧了紧面具后,科比拍着球往前场走去。

  “你看吧,我就知道他们已经老了。他们慢吞吞的打法,肯定会被咱们克制的。所以说大家一定要提速再提速,就像热火那样打攻守转换。”

  保罗看着湖人球员们缓缓跑过来,再度对队友提醒了一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