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烧起来之后火势会不会难以控制,蒋易书是慎重考虑过了的,因为昨天刚下过雨,到处都是湿的,放火也不容易烧起来,除非是用火油边烧边把其他可燃物烤干。
很快官兵便点起了一根根火把,呈弧形站在村子的东边,他们身后还有一群官兵拎着水桶,那是准备上前救火的。
防止贼兵趁着官兵点火或者救火时从东边偷袭,还专门有一队弓箭手在不远处列阵,随时准备射箭。
看到官兵在村外点起火把,便有聪明的反贼想到了对方要放火烧死自己,惊慌失措下还是小小地混乱了一场,不过随后反贼头目一句话便把他们稳住:“官兵要是想放火烧死咱们,那早就将村子团团围住了,你们看官兵的架势,似乎是准备一边放火一边灭火,估计还是吓唬咱们。”
反贼们一听很有道理,心中也就安定了下来,不过头目又说了:“咱们也不能不防,这火万一真的烧起来了,那威力可不算小,先把弟兄们撤出去一半,剩下一半还是留在村中,只是要远离东边,将西边石口守住,不让官兵从大路走就行。”
贼兵的动静很快便传到蒋易书耳中,他微微一笑道:“这些反贼还是很聪明的嘛,吩咐下去将火头点起,打消贼人的侥幸,若是贼兵不动便马上跟进灭火,顺道把村子给占了。”
官兵们很好地执行了他的命令,反贼们也确实没有动弹,老老实实地观望着官兵的表演,按照这个思路官兵很快便推进了半个村子。
到了村子内部就没有这么多的路障了,反贼毕竟占领了村子没有多久,还来不及在各处都堆起路障。
于是官兵沿着各条道路迅速推进,交战之中反贼的伤亡也逐渐大了起来。
就在官兵占据了大半的村子时,斥候从远处骑着快马奔来,看到斥候一脸焦急的样子,亲卫上前将斥候招呼了过来,两人刚说了几句,亲卫便脸色大变连忙把斥候带到蒋易书身前。
“将军,贼军从身后追赶上来,距此地不到十里!”斥候上来一句话便把蒋易书给惊住了。
“快让弟兄们撤回来,准备迎敌!”蒋易书果断地下令将八石集的官兵撤回来。
虽然眼看占据了八石集的反贼即将被赶出去,但是他已经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了。
十里的路程,不用半个时辰就能追上,而从占领八石集到打通道路至少也得一个时辰,没等大军通过敌人就会追来,到时候野外乱战,反贼依靠着人数优势磨也能将自己磨死。
还不如找个地方列阵,以逸待劳和反贼大战一场,这也是他出兵下邳的初衷。
说来也有意思,一开始是蒋易书想要找李不争大战,但是李不争采取守势不愿意主动出击。
眼下是蒋易书急着返回彭城,李不争反而不放行,想要和他厮杀一场。
做出了决定之后,蒋易书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地形,最后选择在北边半里处的一个高坡上列阵。
等到李不争带人来到这里的时候就看到蒋易书带着数千彭城卫在高坡上面朝东方列阵。
他知道蒋易书这是放弃了遁走,选择在这里跟他决一胜负。
看到及时追赶到彭城卫之后,李不争反倒是不着急了,他无视了虎视眈眈的官军骑军,让士兵在二里地外休整片刻。
蒋易书并未趁着他们休整发动偷袭,其实他也明白这个时候偷袭只能起到骚扰的效果,双方士气高昂,士兵满怀斗志,根本不是一场偷袭就能解决的。
等休整完毕之后,李不争便指挥部下列阵,组成了一大一小两个阵型。
小阵就是他本阵的三千人马,大阵则是徐成指挥的七千义军。
而彭城卫则是居高临下,组成了一个方圆阵,骑兵被安排在在东边不到百米的另外一个坡上,由蒋易书的亲信王刚指挥。
李不争也是做了相应的布置,他将本阵设在官兵的正对面,盾牌手居前,长枪手在后,另有一支身披铁甲的刀盾手在阵后待命,随时准备应对骑兵的绕后冲击。
而徐成指挥的大阵则是放置在了西边,在这个位置骑兵无法直接穿过李不争的本阵进行冲杀,就能避免这些乌合之众被一冲而散,从而影响本阵的发挥。
蒋易书此刻站在彭城卫的大旗之下,虎视眈眈地望着坡下列阵的贼兵,李不争也是在自己的李字大旗前观察着坡上的官兵,这两个素未蒙面的人在这里迎来了第一次碰撞。
李不争看了一会,率先下令道:“命令徐成部从西坡佯攻,若是官兵羸弱那就佯攻变强攻!”
传令兵很快便将这个命令传达到了徐成阵前,徐成看着前面的高坡下令道:“保持队形前进,盾牌手在前,不可乱了方位。”
李不争给他配备了两百块半人高的盾牌,此时由两百名膀大腰圆的士兵高举着,缓缓地向高坡走去,其余贼兵则是手持长枪紧紧地跟在后面,一排排的枪头泛着寒光,像极了一片枪林。
这个高坡其实并不算高,整体落差也不过二十多米,而且坡势平缓,仅能为守军提供一点高度优势,所以反贼们不需要进行攀爬,直接就可以列阵走上来。
看到李不争本阵未动,只是徐成的那些乌合之众前来试探,蒋易书也没有让军阵动弹,而是下令道:“弓箭手前队不动,后队转向三轮齐射。”
彭城卫此次出征带来的弓箭手共有八百人,被蒋易书分为两队,前队朝着正前面,随时准备对李不争的本阵进行抛射。后队则更类似于预备队,此时接到命令队形缓缓变化,整体开始面朝着西坡。
在列队之后,官兵早已射定阵脚、探明了射界,见到敌军进入射程不用等蒋易书再下令,后队军官便直接命令手下进行抛射。
三轮抛射全部绕过了最前端的盾牌手,箭矢落在了人群里,顿时出现了三块因为伤亡而产生的空档。
很快官兵便点起了一根根火把,呈弧形站在村子的东边,他们身后还有一群官兵拎着水桶,那是准备上前救火的。
防止贼兵趁着官兵点火或者救火时从东边偷袭,还专门有一队弓箭手在不远处列阵,随时准备射箭。
看到官兵在村外点起火把,便有聪明的反贼想到了对方要放火烧死自己,惊慌失措下还是小小地混乱了一场,不过随后反贼头目一句话便把他们稳住:“官兵要是想放火烧死咱们,那早就将村子团团围住了,你们看官兵的架势,似乎是准备一边放火一边灭火,估计还是吓唬咱们。”
反贼们一听很有道理,心中也就安定了下来,不过头目又说了:“咱们也不能不防,这火万一真的烧起来了,那威力可不算小,先把弟兄们撤出去一半,剩下一半还是留在村中,只是要远离东边,将西边石口守住,不让官兵从大路走就行。”
贼兵的动静很快便传到蒋易书耳中,他微微一笑道:“这些反贼还是很聪明的嘛,吩咐下去将火头点起,打消贼人的侥幸,若是贼兵不动便马上跟进灭火,顺道把村子给占了。”
官兵们很好地执行了他的命令,反贼们也确实没有动弹,老老实实地观望着官兵的表演,按照这个思路官兵很快便推进了半个村子。
到了村子内部就没有这么多的路障了,反贼毕竟占领了村子没有多久,还来不及在各处都堆起路障。
于是官兵沿着各条道路迅速推进,交战之中反贼的伤亡也逐渐大了起来。
就在官兵占据了大半的村子时,斥候从远处骑着快马奔来,看到斥候一脸焦急的样子,亲卫上前将斥候招呼了过来,两人刚说了几句,亲卫便脸色大变连忙把斥候带到蒋易书身前。
“将军,贼军从身后追赶上来,距此地不到十里!”斥候上来一句话便把蒋易书给惊住了。
“快让弟兄们撤回来,准备迎敌!”蒋易书果断地下令将八石集的官兵撤回来。
虽然眼看占据了八石集的反贼即将被赶出去,但是他已经没有这么多的时间了。
十里的路程,不用半个时辰就能追上,而从占领八石集到打通道路至少也得一个时辰,没等大军通过敌人就会追来,到时候野外乱战,反贼依靠着人数优势磨也能将自己磨死。
还不如找个地方列阵,以逸待劳和反贼大战一场,这也是他出兵下邳的初衷。
说来也有意思,一开始是蒋易书想要找李不争大战,但是李不争采取守势不愿意主动出击。
眼下是蒋易书急着返回彭城,李不争反而不放行,想要和他厮杀一场。
做出了决定之后,蒋易书观察了一下周围的地形,最后选择在北边半里处的一个高坡上列阵。
等到李不争带人来到这里的时候就看到蒋易书带着数千彭城卫在高坡上面朝东方列阵。
他知道蒋易书这是放弃了遁走,选择在这里跟他决一胜负。
看到及时追赶到彭城卫之后,李不争反倒是不着急了,他无视了虎视眈眈的官军骑军,让士兵在二里地外休整片刻。
蒋易书并未趁着他们休整发动偷袭,其实他也明白这个时候偷袭只能起到骚扰的效果,双方士气高昂,士兵满怀斗志,根本不是一场偷袭就能解决的。
等休整完毕之后,李不争便指挥部下列阵,组成了一大一小两个阵型。
小阵就是他本阵的三千人马,大阵则是徐成指挥的七千义军。
而彭城卫则是居高临下,组成了一个方圆阵,骑兵被安排在在东边不到百米的另外一个坡上,由蒋易书的亲信王刚指挥。
李不争也是做了相应的布置,他将本阵设在官兵的正对面,盾牌手居前,长枪手在后,另有一支身披铁甲的刀盾手在阵后待命,随时准备应对骑兵的绕后冲击。
而徐成指挥的大阵则是放置在了西边,在这个位置骑兵无法直接穿过李不争的本阵进行冲杀,就能避免这些乌合之众被一冲而散,从而影响本阵的发挥。
蒋易书此刻站在彭城卫的大旗之下,虎视眈眈地望着坡下列阵的贼兵,李不争也是在自己的李字大旗前观察着坡上的官兵,这两个素未蒙面的人在这里迎来了第一次碰撞。
李不争看了一会,率先下令道:“命令徐成部从西坡佯攻,若是官兵羸弱那就佯攻变强攻!”
传令兵很快便将这个命令传达到了徐成阵前,徐成看着前面的高坡下令道:“保持队形前进,盾牌手在前,不可乱了方位。”
李不争给他配备了两百块半人高的盾牌,此时由两百名膀大腰圆的士兵高举着,缓缓地向高坡走去,其余贼兵则是手持长枪紧紧地跟在后面,一排排的枪头泛着寒光,像极了一片枪林。
这个高坡其实并不算高,整体落差也不过二十多米,而且坡势平缓,仅能为守军提供一点高度优势,所以反贼们不需要进行攀爬,直接就可以列阵走上来。
看到李不争本阵未动,只是徐成的那些乌合之众前来试探,蒋易书也没有让军阵动弹,而是下令道:“弓箭手前队不动,后队转向三轮齐射。”
彭城卫此次出征带来的弓箭手共有八百人,被蒋易书分为两队,前队朝着正前面,随时准备对李不争的本阵进行抛射。后队则更类似于预备队,此时接到命令队形缓缓变化,整体开始面朝着西坡。
在列队之后,官兵早已射定阵脚、探明了射界,见到敌军进入射程不用等蒋易书再下令,后队军官便直接命令手下进行抛射。
三轮抛射全部绕过了最前端的盾牌手,箭矢落在了人群里,顿时出现了三块因为伤亡而产生的空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