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无法避免!但可以转移!-《被误认仙人,老朱求我改国运》

  “通货膨胀?”朱元璋和刘伯温同时念出了这个有些陌生又有些熟悉的词汇。

  “对。”

  李去疾解释道:“简单来说,就是钱越印越多了,钱就越来越不值钱了。”

  “可我们没有多印啊!”朱元璋急了,“我们是根据产出印的!今年多打了一百斤粮食,才多印对应的钱!”

  “是,今年是这样。”李去疾笑了笑,“那明年呢?”

  “明年?”朱元璋一愣。

  “明年风调雨顺,又多打了一百斤粮食,你是不是又要多印一批钱?”

  “对啊!”

  “后年呢?大后年呢?如果国泰民安,天下太平,每年的产出都在增加,你是不是每年都要印新的钱,流放到市面上去?”

  “理应如此!”朱元璋答得斩钉截铁。

  “问题就出在这里。”

  李去疾伸出一根手指。

  “钱,这个东西,一旦印出来,它就不会消失。它只会在老百姓手里,在商人手里,在国库里,来回打转。”

  “这就意味着,市面上流通的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而你说的那个‘锚’,也就是天下的货物,它虽然也在增加,但它会被消耗掉啊!”

  “粮食,老百姓吃了,就没了。”

  “布匹,做成衣服穿破了,就没了。”

  “就算是铁锅锄头之类的铁器,可以用很久很久,但迟早也会坏了锈了烂了,也就没了。”

  李去疾看着已经呆若木鸡的两个人,投下了最致命的一击。

  “所以,你们发现没有?”

  “钱,在不断累积。”

  “货,却在不断消耗和换代。”

  “段时间内没有太大影响。”

  “但几年几十年的影响积累下来,钱只会越来越不值钱。”

  朱元璋的脸,一下子难看起来。

  他刚刚还在云端之上,俯瞰着自己亲手缔造的,那座名为“大明万世”的黄金帝国。

  可一转眼,脚下哪还有什么黄金帝国。

  分明就是一个巨大的、但在不断漏水的木桶!

  而他,就是那个眼睁睁看着木桶里的水一点点漏光,却束手无策的傻子!

  “不……不对……”

  朱元璋的声音都在发抖,他像一个溺水的人,拼命想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伯……,老刘!你说!咱……咱们可以不想办法吗?”

  他猛地转向刘伯温,那眼神里充满了求助。

  刘伯温此刻也是眉头紧皱,但他毕竟是顶级谋士,脑子转得比朱元璋要快上那么一丝。

  他强迫自己从那片名为“通货膨胀”的绝望深渊里爬出来,大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着。

  “先生!”

  刘伯温抬起头,通红的眼睛里闪烁着一丝挣扎的光芒。

  “既然……既然问题出在钱不断增多,而货物会被消耗上。”

  “那……那我们能不能在钱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就不印了?”

  他像是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声音都高了几分。

  “对啊!”朱元璋一拍大腿,像是被打通了任督二脉,眼睛瞬间就亮了!

  “老刘你说的对啊!”

  “咱可以立下规矩!比如,市面上的宝钞流通总量,达到一个数额,比如说十万万贯!就封存印版,再也不印了!”

  “这样一来,钱的总量不就固定了吗?它就不会越来越多了啊!”

  他越说越兴奋,仿佛已经找到了那个看不见的窟窿,并且用一块天外陨铁给它堵得严严实实!

  “如此一来,只要我大明国祚绵延,百姓产出不断增加,而钱的总量不变,那岂不是……钱会越来越值钱?咱这宝钞,就成了真正的‘宝’钞了!”

  朱元璋激动得满脸通红。

  在他看来,这简直是一个完美的闭环!

  然而……

  面对他们二人这堪称“绝地反击”的智慧火花,李去疾的反应,却让他们心里咯噔一下。

  他没有赞许,没有点头,甚至连一丝惊讶都没有。

  他只是摇了摇头。

  然后,叹了口气。

  那表情,就好像一个教书先生,看着两个兴高采烈地用“一加一等于三”证明了惊天难题的学生。

  又好气,又好笑,还带着点“孺子不可教也”的无奈。

  “马大叔,刘老先生。”

  李去疾慢悠悠地开口了。

  “你们这个想法,听起来,是不是特别美好?”

  朱元璋和刘伯温下意识地点头。

  “但是,没用。”

  李去疾干脆利落地吐出三个字。

  “为什么?!”朱元璋急了,这回是真急了。

  咱连这么天才的法子都想出来了,你居然说没用?

  你这不是拆台吗!

  李去疾看着他那副“你今天不给个说法咱就跟你没完”的表情,心里也是一阵好笑。

  得,这老哥又钻牛角尖了。

  以为堵上印钞机的口子就万事大吉了?经济学要是这么简单,地球上还会有穷人吗?

  这叫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死得还快,还难看。

  他清了清嗓子,决定继续他的“村长经济学小课堂”。

  “我再给你们打个比方。”

  他又来了!他又带着他那该死的比方走来了!

  朱元璋和刘伯温瞬间挺直了脊背,表情严肃,像两个等着先生公布考试成绩的小学生。

  “咱们还说那个村子,那个集市。”

  “按照你们的法子,村长在集市的票子发到一千张之后,就打死也不多发了。”

  “今年,集市上所有货物加起来,正好值一千张票。大家交易得很开心,物价稳定,一张票换一只鸡。”

  “到了第二年,风调雨顺,大家养的鸡更多了,织的布也更好了。集市上的货物,总价值达到了一千一百张票的量。”

  “可是,村长说了,票子就一千张,打死也不多发。那会怎么样?”

  李去疾看着二人。

  刘伯温皱着眉头,沉吟道:“货物多,而票子少……那便是……票子更值钱了!以前一张票换一只鸡,现在一张票,或许能换一只鸡再加几个鸡蛋!”

  “没错!”朱元璋兴奋地接话,“这不就是咱说的,宝钞越来越值钱了吗?这是好事啊!”

  “好事?”

  李去疾笑了,笑得意味深长。

  “对于手里攒着票子的人来说,当然是好事。他啥也不用干,手里的票子自己就升值了。”

  “可对于那些养鸡的、织布的、种粮食的百姓呢?”

  李去疾的声音,陡然转冷。

  “张三辛辛苦苦养了一年的鸡,本想着拿到集市上能换回一张票,结果发现,他的鸡,现在只值大半张票了!”

  “李四吭哧吭哧织了一年的布,去年还能换两张票,今年只能换一张半了!”

  “他们会怎么想?”

  朱元璋和刘伯温脸上的笑容,慢慢凝固了。

  “他们会觉得,自己被坑了!自己辛辛苦苦一年的劳作,贬值了!”

  “那明年,他们还会那么卖力地养鸡、织布吗?”

  “不会了!”

  “张三会想,我养那么多鸡干嘛?反正也卖不上价,够自己吃就行了!”

  “李四会想,我织那么多布干嘛?累死累活的,钱越来越难挣,还不如躺着!”

  “当所有人都这么想的时候,集市上的货物,就会越来越少!整个村子的产出,就会停滞,甚至倒退!”

  “而那些手里捏着钱的人呢?他们更不会把钱拿出来了!因为钱放在手里就能升值,我干嘛还要拿去投资养鸡场,投资织布坊?”

  “最后的结果就是:市面上一片萧条,想干活的人觉得不划算,有钱的人把钱死死捏在手里。整个村子,成了一潭死水!”

  “这,就叫‘通货紧缩’!”

  李去疾一字一顿地说道。

  “它的危害,比我们刚才说的那个‘通货膨胀’,还要大!还要快!”

  “通货膨胀,是温水煮青蛙,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剥削。”

  “而通货紧缩,是直接给你一刀,让你当场毙命!”

  轰!

  朱元璋的脑子,彻底炸了。

  他感觉自己就像个小丑。

  一个自以为是的、上蹿下跳的小丑。

  前进是深渊,后退是悬崖。

  多印钱,是死。

  不多印钱,死得更快!

  这……这他娘的,到底还让不让人活了?!

  “那……那到底要怎么办?!”

  朱元璋只觉得憋屈无比。

  “先生!咱求你了!你就给咱一句准话!”

  “这宝钞,这纸钱,到底是不是一条彻头彻尾的死路?!”

  “是不是谁碰,谁就得亡国?!”

  无解。

  这真的是一个无解的死局。

  面对朱元璋这近乎崩溃的哀求,李去疾终于收起了那副“教书先生”的派头。

  李去疾站起身,走到院子中央,背着手,望向天边的云彩。

  他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

  “马大叔,我刚才说了,通货膨胀这个窟窿,是天生的,是堵不住的。”

  朱元璋的心,沉到了谷底。

  “但是……”

  熟悉的转折!

  又是这个该死的,却又让人充满希望的“但是”!

  朱元璋和刘伯温,猛地抬起头,眼中爆发出充满希望的光芒!

  李去疾缓缓转过身,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笑容。

  “我们虽然堵不住这个窟窿。”

  “但我们可以,把这个窟窿,转嫁到别人家的‘木桶’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