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下一步重点,开海禁!-《被误认仙人,老朱求我改国运》

  对啊……

  好像……还真是这个理儿?

  被李善长一通劈头盖脸的臭骂,原本还带着几分怨气的官员们,脑子瞬间清醒了。

  是啊,他们刚才光想着自己要割肉,疼得龇牙咧嘴,却忘了最关键的一点。

  今晚这局,从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商量,而是皇帝的单方面通知!

  皇上都已经把刀子架到他们脖子上了,他们哪还有资格讨价还价?

  敢还价的,怕不是真想去菜市口排队领盒饭了。

  这么一想,李相刚才那番操作,简直是神来之笔啊!

  他一个人顶在前面,又是主动全额纳税,又是捐出一半家产,把皇帝哄得龙心大悦,

  他们这些跟在后面的人,才捡了“九百税一”这么个天大的便宜。

  这哪里是卖队友?

  这分明是牺牲自己,照亮大家啊!

  一时间,众人看向李善长的眼神,从刚才的埋怨,迅速转为了愧疚、敬佩,最后甚至带上了一丝崇拜。

  看看,什么叫百官之首?

  这就是格局!

  胡惟庸是个人精,第一个反应过来,连忙上前一步,对着李善长深深一揖。

  “李相深谋远虑,高风亮节!我等愚钝,鼠目寸光,险些误会了相爷的良苦用心!我等知错了!”

  他这一带头,其他人也纷纷醒悟过来。

  “是啊是啊,多亏了相爷为我等周旋!”

  “相爷大义!我等真是……羞愧难当啊!”

  气氛,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李善长看着这帮变脸比翻书还快的同僚,心里头冷笑一声,面上却依旧是一副语重心长的长者风范。

  “行了,事已至此,多说无益。”

  他摆了摆手,目光扫过众人,声音压得更低了。

  “那个审计署,听着是吓人。但你们换个角度想,是福是祸,还未可知。这……也是一次天大的机会!”

  机会?

  众人一愣,都快被抄家了,还有什么机会?

  李善长意味深长地说道:

  “皇上让老夫辅助大皇子,主理此事,这是何等的信任?”

  “你们这些人,在这次新政里头,谁能把差事办得滴水不漏,谁能帮着朝廷把这‘一体纳粮’和审计的章程,推行得又快又好,皇上可都看在眼里呢!”

  他慢悠悠地,抛出了一个足以让所有人眼珠子变红的诱饵。

  “老夫……年纪也大了,这左丞相的位置,还能坐几年?迟早,是要交出去的……”

  “谁能接老夫这个班,就看你们,谁更能为陛下分忧,谁更能让大皇子殿下……省心了。”

  很多官员的眼睛,瞬间就亮了,呼吸都变得粗重起来。

  对啊!

  危机!危机!危中藏机啊!

  那个审计署,是悬在头上的刀没错,可它也是一步登天的梯子啊!

  这差事办好了,不仅能在皇上那里刷满好感度,还能直接进入大皇子殿下的核心圈子!

  大皇子是谁?

  那是板上钉钉的未来太子!未来皇帝!

  现在抱上大腿,那未来几十年,还不是平步青云,官运亨通?!

  一时间,众人心思各异。

  刚刚还因为“审计署”而产生的恐惧和绝望,竟被李善长画的这张巨大的饼,给冲淡了大半。

  甚至,有不少人已经开始盘算着,回家之后自掏腰包把自家那些烂账给做平,然后在新差事上好好表现一番了。

  尤其是胡惟庸,两眼放光,看向李善长的背影,眼神炙热得像是要吃人。

  打发走了这群被打了鸡血的同僚,李善长独自一人,走在回府的路上。

  夜风萧瑟,吹动着他花白的胡须。

  刚才还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老脸上,渐渐浮现出一丝深深的……困惑。

  不对劲。

  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今晚的皇上,风格太诡异了。

  以前的皇上,要么是雷霆震怒,直接动刀子杀人;

  要么就是玩弄权术,平衡各方势力。

  虽然招招致命,但终究还在李善长的理解范围之内。

  可今天这一整套……

  从“一体纳粮”这个闻所未闻的概念,到“诛心三问”那层层递进的辩论逻辑,再到父子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的默契配合……

  最后,更是祭出了“审计署”和“复式记账法”这种闻所未闻,却又直指命门的大杀器!

  这一套组合拳,环环相扣,逻辑严密,前后呼应,简直不像是这个时代的人能想出来的东西。

  它太……太完整了。

  就好像……

  就好像有一个站在更高维度,洞悉了一切的人,在背后,为皇上和大皇子,写好了一整套完美无缺的剧本!

  皇上和大皇子,只是照着剧本在演!

  这个念头一出,李善长自己都吓了一跳。

  他猛地想起了大皇子朱标。

  这位殿下,三年前失踪,今年年初才被找回来。

  据说,殿下失踪的这几年,是被一位高人所救,并且拜了那位高人为师!

  如今朝中稍微有点门路的,都知道那位连皇上都尊称一声“先生”的神秘高人,在什么地方。

  目前所有的线索,都指向了一个地方——

  江宁县!

  一个可怕的猜想,在李善长的脑海中疯狂滋生。

  今晚的这一切,这个剧本,会不会……就是出自那位江宁县的李先生之手?!

  嘶——

  李善长倒吸一口凉气,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脊梁骨窜上天灵盖。

  如果真是这样,那这位李先生,也太可怕了!

  人不在朝堂,却能将整个奉天殿的文武百官,玩弄于股掌之上!

  这种经天纬地之才,简直……简直如同鬼神!

  一瞬间,李善长心中涌现出一股无比强烈的冲动。

  他想去江宁!

  他想去拜访!

  他想亲眼看一看,这位传说中的李先生,究竟是何方神圣!

  但这个念头仅仅持续了几个呼吸,就被他强行掐灭了。

  他浑身一个激灵,冷汗瞬间湿透了内衫。

  不行!

  绝对不行!

  皇上既然没有公开那位先生的身份,就说明他想把这位先生当成一张最大的底牌,藏在暗处。

  自己若是擅自去拜访,那叫什么?

  那叫窥探帝王心术!那叫触碰天子逆鳞!

  今天晚上,自己靠着“自残式表忠心”,好不容易才从皇上那里赢回了信任。

  要是为了这点好奇心,就把这点信任给败光了,那自己真是蠢到家了!

  李善长长长地吐出一口浊气,眼神重新恢复了古井无波。

  算了。

  不看了。

  自己只要知道,紧紧抱住皇上的大腿,皇上让干啥就干啥,那就永远不会错。

  至于那位李先生……

  就让他,继续当个传说吧。

  自己这把老骨头,可经不起传说的折腾。

  ……

  奉天殿的喧嚣渐渐散去。

  内殿之中,朱元璋脱下那身沉重的龙袍,换上了一身寻常的棉布常服。

  压抑了整晚的情绪,再也绷不住了。

  “哈哈哈哈哈哈!”

  “痛快!真是痛快啊!”

  朱元璋一巴掌拍在桌子上,震得茶杯嗡嗡作响,脸上是酣畅淋漓的大笑,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

  “标儿!你今晚,干得漂亮!”

  “咱看着那帮老狐狸,一个个跟吃了苍蝇似的,从得意洋洋,到惊恐万状,再到感恩戴德……那脸色,变得比咱家乡的戏班子还快!”

  “尤其是李善长那老小子,最后那招‘自残’,嘿,真是把咱都给看乐了!”

  “这帮平日里眼高于顶的读书人,被咱父子俩玩得团团转,还得给咱磕头谢恩!这感觉,比打赢了一场大仗还舒坦!”

  朱元璋笑得前仰后合,多少年了,他都没这么开心过了。

  以前跟这帮文官斗,总是感觉束手束脚,有力使不出。

  真的动刀子,力是用了,气也出了,可还是不痛快。

  今天,跟着先生的剧本走,简直是降维打击!

  朱标站在一旁,脸上也带着笑意,但更多的是恭敬。

  他躬身行礼道:“父皇谬赞了,儿臣不敢居功。这一切,都是大哥的功劳。”

  提到李去疾,朱标的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发自内心的崇拜,以及一丝不易察觉的落寞。

  他其实……很想念在江宁县的日子。

  那种轻松自在,每天都能学到新东西,每天都感觉世界在眼前豁然开朗的日子,真的太美好了。

  不像现在,身在宫中,虽然贵为大皇子,却感觉像被关在笼子里。

  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小心翼翼。

  朱元璋的笑声,渐渐停了下来。

  他看着儿子脸上一闪而过的失落,心里头跟明镜似的。

  他拍了拍朱标的肩膀,叹了口气。

  “咱知道你想你大哥了。”

  “咱也恨不得每天见到李先生啊。”

  朱元璋的表情,变得异常复杂。

  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思绪万千。

  这几个月,他有事没事就往江宁县跑,每次和李先生的一番谈话,都让他感觉自己这个皇帝,当得是漏洞百出。

  小冰河期!

  海禁!

  宝钞!

  户籍制度!

  科举!

  丞相制度!

  ……

  这些东西,随便拎出来一个,在李先生的口中,都是足以动摇国本的巨大隐患!

  以前,他觉得自己的大明江山,固若金汤。

  可现在,他越想越是后怕,感觉自己就像是坐在一个千疮百孔的漏船上,不知道什么时候一个大浪打过来,就得船毁人亡。

  这种感觉,让他这个掌控欲极强的皇帝,寝食难安。

  “标儿,”

  朱元璋的声音,变得有些沙哑,

  “你大哥……不,李先生,他就像是天上的神仙,把未来几百年的事,都给咱看透了。”

  “咱现在,心里头乱得很。”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朱标。

  “你跟在先生身边最久,学到的东西也最多。”

  “你给咱拿个主意。”

  “小冰河期、海禁、宝钞、户籍、科举、丞相制度……这么多事,千头万绪,咱下一步的重点,应该放在哪儿?”

  这个问题,太大了。

  大到足以决定未来数十年大明王朝的走向。

  朱标的表情,也变得严肃起来。

  他低头思索了许久,脑海中不断回放着李去疾曾经说过的那些话。

  片刻之后,他抬起头,眼神清明。

  “回父皇。”

  “儿臣以为,当务之急,不在内,而在外。”

  “哦?”朱元璋来了兴趣。

  朱标条理清晰地分析道:“大哥说过,小冰河期要到几百年后才会真正大爆发,我们现在开始准备,时间绰绰有余。”

  “户籍制度和丞相制度,虽然有隐患,但眼下朝局初定,根基未稳,不宜大动干戈,否则容易引起动荡。”

  “宝钞尚未发行,科举也未正式开始,这些都可以先缓缓。”

  “所以,儿臣以为,我们接下来的重点,应该放在‘开海禁’上!”

  “开海禁?”朱元璋眉头一挑。

  “对!”朱标的语气变得有些兴奋,“父皇您想,我们现在推行‘一体纳粮’,成立‘审计署’,是为了什么?说到底,不就是为了钱吗?”

  “国库空虚,干什么都束手束脚。”

  “可大哥说了,大海,就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巨大宝库!只要我们皇家能牢牢掌控住远洋贸易,那银子,就会像潮水一样,源源不断地涌入国库!”

  “到时候,我们有了钱,赈灾、练兵、兴修水利、改革制度……所有的问题,不都迎刃而解了吗?”

  “而且,我们已经准备好了《大明皇家远洋贸易总行章程》,从船队组建,到人员管理,再到利润分配,一应俱全!我们现在,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朱标越说越激动。

  朱元璋的眼睛,也越来越亮。

  没错!

  钱!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钱的问题!

  只要咱老朱家有钱了,什么士绅,什么文官,还不是任咱拿捏?

  “好!”朱元璋一拍大腿,“就这么办!开海禁!”

  但随即,他又皱起了眉头,脸上露出了为难之色。

  “可是……这海禁,当初是咱力主推行的。‘寸板不许下海’,理由是防备沿海的张士诚、方国珍余孽和倭寇。”

  “现在咱自己站出来,说要解除海禁,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那帮文官,肯定又要叽叽歪歪,说咱朝令夕改,有损天子威严。到时候,这政策推行起来,阻力肯定不小。”

  朱元璋烦躁地抓了抓头皮。

  他可以强行推,但作为皇帝,他更希望这事办得漂亮,办得名正言顺。

  最好的方式,就是让那帮官员,哭着喊着,主动求他开海禁!

  可这……怎么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