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陶成道是栋梁之才啊-《被误认仙人,老朱求我改国运》

  紧接着,箱子里的“活塞”、“汽缸”、“连杆”……一个个零件模型被取了出来。

  每一件,都同样完美得无可挑剔。

  这怎么可能?

  这到底是什么神仙手段?!

  李善长也围了上来,他们拿起一个模型,翻来覆去地看,脸上的表情,从困惑,到震惊,最后变成了狂喜!

  “蜜蜡!”

  刘伯温忽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一丝恍然。

  “陛下,这是用蜜蜡制成的!”

  “可……可就算是蜜蜡,也不可能雕琢得如此分毫不差啊!”单安仁依旧处于巨大的震撼中,无法自拔。

  朱元璋的目光,落在了朱标信中的最后几句话上。

  “……此物乃蜜蜡所制,只需以石膏覆其外,待干后连同蜜蜡切开两半,或打孔后加热,令蜜蜡融化流出,便可得一内空模具。再将铜水铁水灌入其中,冷却后敲碎石膏,即可得与模型一般无二之零件,此法名为‘失蜡法’。”

  失蜡法!

  这三个字,如同一道惊雷,在单安仁的脑海中炸响!

  他瞬间就明白了!

  对啊!

  他怎么就没想到!

  与其费尽心力去直接锻造打磨坚硬的钢铁,为什么不先用更易加工的材料做出完美的模型,再用浇铸的办法来复制呢?

  工部确实有工匠会“失蜡法”,但那种技艺,向来只用于制作小巧精美的佛像金樽,谁能想到,竟能用于制造这等国之重器!

  思路!

  这才是真正的鬼斧神工!

  是足以开宗立派的思路!

  可是,新的问题又来了。

  “陛下!”单安仁激动得满脸通红,他高高举起那个蜜蜡齿轮,声音都在发颤,“此法可行!此法绝对可行!可是……这堪称完美的蜜蜡‘母本’,又是如何制成的?”

  这个问题,再次问住了所有人。

  是啊,失蜡法的关键,在于那个完美的“蜡”。

  这第一步,是如何迈出去的?

  朱元璋深邃的目光再次看向信纸。

  “……至于模型制作,乃是借水车之力,造一‘车床’,以钢铁为刀,高速转动切削而成。”

  车床?

  高速转动切削?

  一连串闻所未闻的名词,让大殿内的众人,包括朱元璋在内,都感到一阵头晕目眩。

  他们感觉,那位神秘的“李先生”,仿佛不是在教他们造一个东西。

  而是在为他们,推开一扇通往全新世界的大门!

  朱元璋缓缓放下信纸,指尖却在信纸的边缘无意识地摩挲着。

  他脑海中波澜壮阔。

  他很想立刻下令,让工部倾尽所有,不惜代价,也要将那神秘的“车床”造出来。

  但理智告诉他,饭要一口一口吃。

  李先生既然先给了这几张图纸,那便意味着,这才是眼下最要紧的东西。

  欲速则不达。

  朱元璋的目光从图纸上移开,望向窗外,眼神变得愈发深邃。

  眼下,最重要的有两件大事。

  其一,是明日的“火囊云霄辇”升天仪式。

  其二,便是在仪式之后,正式成立那个足以改变大明未来的机构——格物院!

  此事关乎国运,绝不容有半点闪失。

  “走!”

  朱元璋猛地站起身,龙行虎步。

  “去工部!”

  他要亲眼去看看,那个能载人飞天的神物,,准备得如何了!

  ……

  工部衙门后方的巨大空地上,此刻正静静地卧着一个庞然大物。

  那是一个巨大球体,即便只是瘫软在地,也占据了半个场地。球体下方,连接着一个由藤条和木材精心编制的吊篮,看起来异常坚固。

  工部侍郎王敏功正站在吊篮旁,手里死死攥着一本《热气球操作说明书》,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这本陛下亲赐的册子,他已倒背如流,自认万无一失。

  可不远处那个叫陶成道的疯子,却让他如芒在背。

  毕竟,陶成道以前做过的疯事实在太多了。

  “成道兄。”

  王敏功擦了擦汗,扭头看向身边那个正围着热气球打转的男人,语气前所未有的严肃。

  “等下是咱们第一次试飞,一切行动都必须听我指挥,你切不可自作主张!”

  往日里总是有点癫狂模样的陶成道,今日却显得异常冷静。

  他停下抚摸球囊的动作,转过身,一双眼睛亮得惊人。

  “王大人,纸上谈兵,终是虚妄。”

  “与其争论不休,不如比一比。”

  “谁赢,便听谁的。”

  “比什么?”王敏功一愣。

  陶成道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抹高深莫测的笑容。

  “就比,谁更懂这‘火囊云霄辇’。”

  “好!”一个洪亮的声音突然从不远处传来,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王敏功和陶成道浑身一震,猛地回头,只见朱元璋正大步走来,身后跟着刘伯温与李善长。

  “咱来给你们做这个裁判!”

  朱元璋的目光扫过二人,最后落在那本王敏功紧握的册子上。

  “题目,就从这本《说明书》里出!”

  王敏功的脸色瞬间涨红,心脏怦怦直跳。

  陛下面前,天赐良机!

  他将那本册子往旁边一放,躬身行礼,胸有成竹。

  “臣,遵旨!”

  一旁的陶成道也躬身行礼,脸上却依旧是那副平静无波的表情,仿佛即将面对的不是一场考校,而是与老友的叙旧。

  朱元璋走到吊篮前,伸手拍了拍坚固的藤编篮筐,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他转过身,沉声问道:

  “第一题。”

  “升空之前,需做哪些查验?”

  “回陛下!”

  王敏功几乎是脱口而出,声音响亮而自信,每一个字都掷地有声。

  “需查验球体有无破损,绳索是否牢固,吊篮结构是否稳定,燃料是否充足,点火装置是否完好,另需携带备用火石、水囊与干粮!”

  他一口气背诵出来,与《说明书》上所写的内容分毫不差,脸上不由得露出一丝得色。

  然而,陶成道的声音却几乎与他同时响起。

  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

  “查球囊。”

  他一边说,一边伸手轻轻抚过那巨大的丝绸表面,指尖如同情人的爱抚,感受着每一寸的纹理。

  “查缆绳。”

  他的目光扫过连接着球体与吊篮的数十根粗大麻绳,甚至伸手,用一种奇特的手法,依次弹了弹几根关键的承重绳,侧耳倾听那细微的回响。

  “查吊篮。”

  他的脚轻轻跺了跺藤筐的底板,发出沉闷而坚实的声音。

  “查火油,查喷口。”

  他每说一样,都会用手指明具体的位置,动作行云流水,仿佛已经演练了千百遍。

  最后,他抬起头,用手指沾了点口水,迎风一举。

  “查风向。”

  “今日无风,天朗气清,宜升空。”

  高下立判!

  王敏功是在背书,而陶成道,是在与他的战友对话!

  李善长与刘伯温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掩饰不住的惊讶。

  这位陶成道……似乎是个人才啊。

  朱元璋面色不变,心中却已有了计较。

  王敏功是可用之才,能将规章制度执行得一丝不苟,是完美的副手。

  而这陶成道……却有主将之姿!

  “第二题。”

  朱元璋的声音变得更加沉凝。

  “升空之后,若遇强劲侧风,当如何处置?”

  王敏功脸色微微一白,这个问题比刚才的要难上许多,涉及到了实际操作。

  他定了定神,竭力回忆着册子上的内容。

  “回陛下!应……应立即查看风向,调整喷火口之火焰大小,若风力过强,则需拉动排气绳,缓缓降低高度,寻找平稳气流层,或择机降落!”

  他说得有些磕磕巴巴,但总算将要点都说了出来。

  “错!”

  陶成道突然开口,一字如刀,斩钉截铁!

  王敏功顿时涨红了脸,急道:“我哪里错了?《说明书》上就是这么写的!”

  “《说明书》写的是‘道’,而非‘术’。”

  陶成道看着他,眼神中带着一丝怜悯,仿佛在看一个抱着金饭碗讨饭的乞丐。

  “遇强侧风,飞天之器颠簸摇晃,人于其中,心神欲裂!此时首要之务,非是观风,非是控火,而是稳住人心!”

  “连自己的心都稳不住,谈何驾驭神物?!”

  “其二,才是观风向,判风力。”

  他伸出手指,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

  “若风力可控,非但不能减火,反要略增火焰!借上升之冲力,抵消横推之势!风欲推你向西,你便借力升得更高,此为‘乘风而起’!”

  “若风力过猛,万不可贸然排气降落!高空之风,变幻莫测,慌乱下降,与投身怒海何异?!”

  陶成道的声音陡然高亢,带着一股睥睨天地的豪情!

  “此时,当破釜沉舟,全力升腾,冲入云层!云层之内,气流或有不同,可得片刻喘息!若仍无解,便顺风而行,任其将我等吹往何方!天大地大,总有风歇之处!保住性命,才有重来之机!”

  “《说明书》教的是如何飞,而我要做的,是如何活!”

  一番话说完,全场死寂!

  刘伯温与李善长相顾骇然,他们仿佛看到的不是一个工匠,而是一位在万军之中指挥若定的绝世名将!

  朱元璋的眼中,也爆发出前所未有的精光!

  好!

  好一个“乘风而起”!

  好一个“保住性命,才有重来之机”!

  此等人才,不正是将来“格物院”的栋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