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8章 明史-《始皇的小公主在后世稿天幕直播》

  翌日,天幕并未如往常般映出现代街景或嬴子慕等人的身影。

  【诸天万界的观者只见天幕微光流转,随即浮现一行字:“主播今日身体不适,暂停日常直播。将继续为您接着播放明朝开国后的历史视频。”】

  许多心系后世的观者,尤其是昨日同样因《黑太阳731》而一夜难眠的人们,不由得心生关切。

  但天幕并未停留,熟悉的、带着历史厚重感的旁白声已然响起,画面也随之变换,将从明初开始的历史长卷继续铺陈开来……

  【『镜头首先定格在洪武年间。

  朱元璋,这位出身微末、驱逐蒙元、再造华夏的太祖皇帝,以其铁腕手段整顿吏治、恢复民生,却也因“胡惟庸案”、“蓝玉案”等大兴狱讼,使朝堂笼罩在血色恐怖之下。

  他分封诸子,为日后祸患埋下伏笔。

  时光荏苒,建文帝朱允炆登基。

  这位年轻天子锐意削藩,却因操之过急,逼反了手握重兵的燕王朱棣。

  荧幕之上,展现了朱棣以区区八百护卫起兵,历经四年浴血奋战,最终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成谜的“靖难之役”。

  永乐盛世,紫禁城巍峨而起,郑和宝船远航西洋,万国来朝,《永乐大典》荟萃古今…… 大明国威臻于极盛。

  然而盛世之下,亦有阴影,诸如瓜蔓抄的残酷,亦让观者心惊。

  镜头转向仁宣之治,天幕也并未回避明宣宗朱瞻基无故废黜原配胡皇后之举,虽后世多言孙贵妃有宠,然此举无疑开了一个不良的先例,涉及后宫与储位,牵动朝局。

  随即,历史的车轮滚向那令人扼腕的转折点——明英宗朱祁镇。

  年轻气盛的皇帝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瓦剌。

  画面展现出大军仓促出征,于土木堡遭遇惨败,数十万精锐损失殆尽,英宗本人亦被俘虏的惊天变故。

  京城震动,大明国运几乎中断。

  虽然后有于谦力挽狂澜,北京保卫战获胜,但大明由盛转衰的颓势已难以挽回......

  到了明朝中后期。

  皇帝或沉迷丹药,或久不视朝,或宠信宦官,党争日益激烈,国力不断消耗。

  尤其到了后期,更有点评提及皇帝“易溶于水”的诡异现象,以及数位皇帝在位时间短促,更添一丝宿命般的悲凉。

  气氛逐渐推向最压抑的时刻。

  画面来到崇祯十七年。

  李自成大军逼近北京,城破前夜,紫禁城内灯火摇曳。

  崇祯帝朱由检,这位试图挽狂澜于既倒却无力回天的末代君主,在御案前,悲愤交加地写下了十二个字。

  天幕给了那御案一个特写,虽然后六个字被随即抹去,但前六个字,却如同烧红的烙铁,狠狠烫在了所有观者,尤其是天下文人的心上——

  “文臣个个可杀”!

  司礼监太监王之心在一旁目睹,旋即奉命将字迹抹去。』】

  然而,天幕已将其昭告万古!

  “轰!”

  无数时空,但凡识文断字、自诩士人的观者,无不骇然失色,遍体生寒!皇帝竟对文臣失望、愤恨至此?!

  虽然后世对明末文官集团的党争误国多有诟病,但由皇帝亲笔写下如此决绝之语,带来的冲击是无与伦比的。

  【『紧接着,京城陷落。

  朱由检在绝望中自缢于煤山一棵老槐树下。

  天幕展现了他留下的遗诏,字字血泪: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致逆贼直逼京师,然皆诸臣误朕也。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然而,讽刺的一幕旋即出现。

  那些曾经在朝廷危机时跟崇祯哭穷、不肯捐饷的明朝大臣们,在李自成的拷掠之下,竟被搜刮出白银高达七千多万两!

  巨大的数字对比,将明末官僚集团的贪婪、虚伪与短视暴露无遗,也让许多原本对“文臣个个可杀”感到愤懑的文人,一时哑口无言,面红耳赤。

  历史的洪流并未因此停歇。

  山海关总兵吴三桂表面上“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军入关,实则是私欲驱动下的选择。

  瞬间,神州变色,乾坤颠覆。

  接下来,天幕以最沉痛、最冰冷的笔触,罗列了清军入关后,在各地进行的一系列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扬州十日——清军攻破扬州后屠城十日,据《扬州十日记》等记载,死者约八十万。画面虽未直接展现血腥,但那文字描述已足以让人想象地狱景象。

  嘉定三屠——因推行“剃发令”遭遇抵抗,清军先后三次屠城,死亡人数估计在五万至二十万之间。

  江阴八十一日——江阴民众为抵制剃发令坚守城池八十一日,城破后遭屠城,据载全城近二十万人仅余五十三人。

  广州大屠杀——清军攻破广州后进行了长达数日的大屠杀,死亡人数有从十万至七十万。

  南昌之屠二十万、大同之屠后全城仅剩五人、四川大屠杀前后有五百多万人遇难、金华之屠五万、昆山之屠死者数万、汾州之屠约有四十万人被屠杀、畿南之屠五千人……

  一桩桩,一件件,屠城记录遍布南北,死亡人数动辄数万、数十万,乃至百万计!

  天幕最后,呈现了一组冰冷的人口数据对比:

  明朝在万历年间及明末,普遍认为人口峰值在1亿到2亿左右。

  然而,根据后世《种花家人口史》等研究,到清顺治八年(1651年),登记在册的人口数量急剧下降,人丁数仅1000余万。

  即使有大量隐匿人口,实际总人口的损失也极为惊人。

  综合多种估算,从明末到清初,种花家人口的损失数额巨大,极端保守的估计最少也在数千万,部分研究认为可能多达数千万,甚至可能超过一亿。

  这其中包括了战乱、屠杀、瘟疫和饥荒等多重因素,但清军的大屠杀无疑是导致人口锐减的重要原因之一。

  庞大的数字,触目惊心的屠城记录,与之前明朝内部的党争、皇帝的无奈、臣子的贪婪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无比庞杂、沉重、令人窒息的历史画卷。』】

  天幕之下,万籁俱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