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虎啃玉米的声音很响,带着点孩子气的急切,黄澄澄的玉米粒粘在嘴角,像没擦干净的阳光。哑女坐在灶门前添柴,火光在她脸上跳,把睫毛的影子投在颧骨上,忽明忽暗。
“你这玉米种得比去年甜。”小虎含糊不清地说,手里的玉米棒已经啃得只剩光溜溜的芯,“是不是偷偷换了种子?”
哑女没说话,只是往灶膛里塞了根干柴,火星“噼啪”溅出来,映得她眼底亮了亮。她起身去碗柜里翻找,拿出个粗瓷坛子,掀开盖时,一股酸香漫了出来——是去年秋天腌的梅子,青绿色的果子泡在琥珀色的汁水里,看着就生津。
“给。”她把坛子往小虎面前推了推,指尖碰到他的手背,像被烫到似的缩了回去。小虎却抓住她的手腕,掌心的茧子蹭过她的皮肤,带着风沙和硝烟的粗粝。
“还在生我气?”他低头看她,眼里的笑淡了些,“走的时候没跟你说,是怕你拦我。那边的仗打得凶,我怕……怕说了你要惦记。”
哑女抽回手,转身去灶台上端起那碗凉透的金银花茶,往里面掺了点热水。茶碗递过去时,小虎看见她手背上的划痕——是下午捡玉米时被石子划的,已经结了层薄痂。他没接茶,反而抓过她的手,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半盒药膏,锡箔包装上印着模糊的外文。
“这是医疗队给的,治外伤管用。”他拧开盖子,用指尖挑了点药膏,小心翼翼地抹在她的伤口上,“我在那边学会的,你看,手法还行吧?”
药膏带着清凉的薄荷味,混着他掌心的温度,漫过皮肤时,哑女忽然觉得眼眶有点热。她抽回手,假装去收拾地上的玉米皮,却被小虎从身后轻轻抱住。
“我以为回不来了。”他的下巴抵在她发顶,声音闷闷的,“最后那场仗,炮弹炸过来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你煮的玉米,还有檐下的风铃。我想,要是死了,就再也吃不上你腌的梅子,听不到风铃响了……”
哑女的肩膀轻轻抖起来,手里的玉米皮落在地上,发出细碎的响。她转过身,第一次主动抱住他的腰,脸埋在他沾着尘土的蓝布褂子里,闻到了阳光、硝烟和草药混合的味道——那是属于他的,活着回来的味道。
夜里,小虎躺在西厢房的硬板床,听着隔壁灶房传来的动静。哑女在煮药,砂锅“咕嘟”的声响里,混着她轻手轻脚翻找东西的声音。他知道她在忙什么——去年他临走时,她曾说要学制膏,说战场上的刀伤,用草药膏比西药管用。
月光从窗棂漏进来,在地上拼出破碎的银斑。小虎摸了摸怀里的军用水壶,壶身上的“女”字被他摩挲得发亮。那是在战壕里刻的,用刺刀尖一点点凿,每凿一下,就想起她蹲在灶前添柴的样子,火光映着她的侧脸,安静得像幅画。
“还没睡?”哑女推门进来,手里端着碗黑乎乎的药汤,“医疗队说你伤了肺,我给你加了点川贝,不苦。”
小虎坐起来,接过碗一饮而尽。药汤确实不苦,反而带着点回甘,是她惯会的手法——总在药里偷偷加颗蜜枣。他看着她收拾碗碟的背影,忽然说:“我带回来个东西。”
他从背包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块磨得光滑的青石,上面用刀尖刻着歪歪扭扭的字:“灶前余温,等我归。”
“在那边挖战壕时捡的,”他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想着刻下来,就不会忘了回家的路。”
哑女的手指抚过石上的刻痕,冰凉的石头被他揣得带着体温。她忽然转身,从柜里抱出个木盒,打开时,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三十六个布包,每个包上都系着布条,写着日期。
“你走后的每个月,我都晒了新的草药。”她指着最上面的包,“这个是三月的蒲公英,能消炎;这个是六月的艾草,驱蚊……”
小虎一个个翻看,布包里的草药干燥而清香,带着阳光和时间的味道。他忽然明白,那些他在战场上想念的“灶前余温”,从来不是某一刻的温暖,而是她用三百多个日夜,一点点攒起来的、不会熄灭的牵挂。
第二天清晨,哑女在菜园里摘豆角时,听见了檐下风铃的响声——不是风刮的,是小虎在修风铃。他踩着梯子,把新磨的铜片挂上去,阳光落在他身上,把蓝布褂子染成了金红色。
“这样风再大,声音也不会哑了。”他低头冲她笑,牙齿上还沾着点玉米的黄,“以后不管我去哪,只要风铃响,就是我在跟你说话。”
哑女没说话,只是举起手里的豆角,晃了晃。灶房的烟囱里升起炊烟,混着玉米的甜香和草药的清苦,在晨光里漫开。小虎跳下来时,踩翻了梯子,摔在地上却笑得开怀,像个得了糖的孩子。
她跑过去扶他,手指触到他后背的绷带——那里有块新伤,是回来时为了护着怀里的沙枣袋被弹片划的。她忽然蹲下来,把脸埋在他膝头,眼泪打湿了他的裤脚。
“别再走了。”她的声音很轻,像怕被风听见,“地里的玉米够吃,坛子里的梅子够腌,我给你熬药,给你煮玉米,风铃坏了我再修……”
小虎摸着她的头发,看檐下的风铃在风里轻轻晃,铜片的颤音像在应和。他想起战场上那个最绝望的夜晚,正是靠着“回家吃玉米”的念头撑过来的。原来所谓的“归处”,从来不是一间屋子,而是一个人守着灶火,等你把日子过成烟火气的模样。
“不走了。”他说,声音里带着郑重的沙哑,“以后你的药罐,我来添柴;你的风铃,我来修。”
灶房里的砂锅又开始“咕嘟”作响,这次煮的不是药,是新摘的豆角和去年的腊肉。香气漫出来时,风铃响得更欢了,像在唱一首关于“留下”的歌。
“你这玉米种得比去年甜。”小虎含糊不清地说,手里的玉米棒已经啃得只剩光溜溜的芯,“是不是偷偷换了种子?”
哑女没说话,只是往灶膛里塞了根干柴,火星“噼啪”溅出来,映得她眼底亮了亮。她起身去碗柜里翻找,拿出个粗瓷坛子,掀开盖时,一股酸香漫了出来——是去年秋天腌的梅子,青绿色的果子泡在琥珀色的汁水里,看着就生津。
“给。”她把坛子往小虎面前推了推,指尖碰到他的手背,像被烫到似的缩了回去。小虎却抓住她的手腕,掌心的茧子蹭过她的皮肤,带着风沙和硝烟的粗粝。
“还在生我气?”他低头看她,眼里的笑淡了些,“走的时候没跟你说,是怕你拦我。那边的仗打得凶,我怕……怕说了你要惦记。”
哑女抽回手,转身去灶台上端起那碗凉透的金银花茶,往里面掺了点热水。茶碗递过去时,小虎看见她手背上的划痕——是下午捡玉米时被石子划的,已经结了层薄痂。他没接茶,反而抓过她的手,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半盒药膏,锡箔包装上印着模糊的外文。
“这是医疗队给的,治外伤管用。”他拧开盖子,用指尖挑了点药膏,小心翼翼地抹在她的伤口上,“我在那边学会的,你看,手法还行吧?”
药膏带着清凉的薄荷味,混着他掌心的温度,漫过皮肤时,哑女忽然觉得眼眶有点热。她抽回手,假装去收拾地上的玉米皮,却被小虎从身后轻轻抱住。
“我以为回不来了。”他的下巴抵在她发顶,声音闷闷的,“最后那场仗,炮弹炸过来的时候,我满脑子都是你煮的玉米,还有檐下的风铃。我想,要是死了,就再也吃不上你腌的梅子,听不到风铃响了……”
哑女的肩膀轻轻抖起来,手里的玉米皮落在地上,发出细碎的响。她转过身,第一次主动抱住他的腰,脸埋在他沾着尘土的蓝布褂子里,闻到了阳光、硝烟和草药混合的味道——那是属于他的,活着回来的味道。
夜里,小虎躺在西厢房的硬板床,听着隔壁灶房传来的动静。哑女在煮药,砂锅“咕嘟”的声响里,混着她轻手轻脚翻找东西的声音。他知道她在忙什么——去年他临走时,她曾说要学制膏,说战场上的刀伤,用草药膏比西药管用。
月光从窗棂漏进来,在地上拼出破碎的银斑。小虎摸了摸怀里的军用水壶,壶身上的“女”字被他摩挲得发亮。那是在战壕里刻的,用刺刀尖一点点凿,每凿一下,就想起她蹲在灶前添柴的样子,火光映着她的侧脸,安静得像幅画。
“还没睡?”哑女推门进来,手里端着碗黑乎乎的药汤,“医疗队说你伤了肺,我给你加了点川贝,不苦。”
小虎坐起来,接过碗一饮而尽。药汤确实不苦,反而带着点回甘,是她惯会的手法——总在药里偷偷加颗蜜枣。他看着她收拾碗碟的背影,忽然说:“我带回来个东西。”
他从背包里掏出个布包,层层打开,里面是块磨得光滑的青石,上面用刀尖刻着歪歪扭扭的字:“灶前余温,等我归。”
“在那边挖战壕时捡的,”他挠了挠头,有点不好意思,“想着刻下来,就不会忘了回家的路。”
哑女的手指抚过石上的刻痕,冰凉的石头被他揣得带着体温。她忽然转身,从柜里抱出个木盒,打开时,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三十六个布包,每个包上都系着布条,写着日期。
“你走后的每个月,我都晒了新的草药。”她指着最上面的包,“这个是三月的蒲公英,能消炎;这个是六月的艾草,驱蚊……”
小虎一个个翻看,布包里的草药干燥而清香,带着阳光和时间的味道。他忽然明白,那些他在战场上想念的“灶前余温”,从来不是某一刻的温暖,而是她用三百多个日夜,一点点攒起来的、不会熄灭的牵挂。
第二天清晨,哑女在菜园里摘豆角时,听见了檐下风铃的响声——不是风刮的,是小虎在修风铃。他踩着梯子,把新磨的铜片挂上去,阳光落在他身上,把蓝布褂子染成了金红色。
“这样风再大,声音也不会哑了。”他低头冲她笑,牙齿上还沾着点玉米的黄,“以后不管我去哪,只要风铃响,就是我在跟你说话。”
哑女没说话,只是举起手里的豆角,晃了晃。灶房的烟囱里升起炊烟,混着玉米的甜香和草药的清苦,在晨光里漫开。小虎跳下来时,踩翻了梯子,摔在地上却笑得开怀,像个得了糖的孩子。
她跑过去扶他,手指触到他后背的绷带——那里有块新伤,是回来时为了护着怀里的沙枣袋被弹片划的。她忽然蹲下来,把脸埋在他膝头,眼泪打湿了他的裤脚。
“别再走了。”她的声音很轻,像怕被风听见,“地里的玉米够吃,坛子里的梅子够腌,我给你熬药,给你煮玉米,风铃坏了我再修……”
小虎摸着她的头发,看檐下的风铃在风里轻轻晃,铜片的颤音像在应和。他想起战场上那个最绝望的夜晚,正是靠着“回家吃玉米”的念头撑过来的。原来所谓的“归处”,从来不是一间屋子,而是一个人守着灶火,等你把日子过成烟火气的模样。
“不走了。”他说,声音里带着郑重的沙哑,“以后你的药罐,我来添柴;你的风铃,我来修。”
灶房里的砂锅又开始“咕嘟”作响,这次煮的不是药,是新摘的豆角和去年的腊肉。香气漫出来时,风铃响得更欢了,像在唱一首关于“留下”的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