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膛里的火光舔着柴薪,把半边墙照得发红。哑女往灶里添了根粗柴,火星“噼啪”溅起,落在灰里,像撒了把碎星子。锅里的红薯粥咕嘟着,甜香混着水汽漫出来,缠在房梁上的蛛网都像浸了蜜。
“吱呀”一声,门被推开,卷进一股寒风,带着雪粒子打在地上。小虎跺了跺脚上的雪,把肩上的麻袋往墙角一放,粗声喘着气:“可算回来了。”
哑女赶紧递过粗布巾,又把暖在灶边的粗瓷碗递过去——碗里是刚温好的米酒,飘着两朵桂花。小虎接过来一饮而尽,喉结滚动的弧度在火光里忽明忽暗,放下碗时,鼻尖已经红透了。
“这麻袋是啥?”哑女指着墙角的麻袋,眼里闪着好奇。麻袋鼓鼓囊囊的,透着股新鲜的草木气。
小虎搓了搓冻僵的手,脸上露出点得意:“你猜?”他解开麻袋绳,倒出一堆沾着雪的绿东西——是半麻袋新鲜的荠菜,带着泥土的根须,叶片上还挂着冰晶,看着就水灵。
“前儿听你说想吃荠菜饺子,今早天没亮就往南山坳跑,”小虎边跺脚边哈气,“那边背风,荠菜长得密,就是路不好走,雪没到膝盖,摔了两跤呢。”他掀起裤腿,膝盖上的泥渍混着雪水,结了层薄冰。
哑女心里一紧,拉过他的腿就往灶边凑,借着炉火暖着。她伸手摸了摸荠菜,叶片冰凉,却带着韧劲,像极了小虎的性子。她转身从柜里翻出个竹筐,拿起剪刀开始摘菜,指尖碰到荠菜绒毛时,痒得缩了缩手。
“摘干净点,老根别留,”小虎凑过来帮忙,粗糙的手指捏着细弱的菜梗,动作却轻得很,“洗的时候多换几遍水,土里藏着沙。”
两人头挨着头蹲在筐边,灶火在身后明明灭灭。哑女忽然发现,小虎的指甲缝里嵌着黑泥,指关节处还有道细小的伤口,结着血痂——定是摘菜时被石头划破的。她悄悄起身,从灶台上拿起油罐,用指尖蘸了点猪油,轻轻抹在他的伤口上。
小虎愣了愣,低头看她专注的侧脸,火光在她睫毛上跳,像落了只金甲虫。“这点小伤算啥,”他嘿嘿笑,“小时候在山里掏鸟窝,被树枝划得比这深多了。”
哑女没理他,只是把他的手往灶边挪了挪,让暖气裹住。锅里的粥“噗”地溢出点汤,她赶紧起身去搅,木勺碰着锅底,发出“当当”的响。“粥好了,先盛一碗垫垫?”她回头问。
“不急,”小虎把摘好的荠菜归拢到一起,“等包完饺子再吃。对了,我还顺道捡了些枯枝,干得很,能烧好久。”他指了指门后捆好的柴禾,枝桠间还沾着雪粒,却透着干燥的纹路。
哑女盛了两碗粥,又从腌菜坛里夹了些萝卜干,放在粗木桌上。小虎拿起碗,却先舀了一勺递到她嘴边:“你先尝,看甜不甜。”
粥里的红薯炖得烂熟,抿一口就化在舌尖,甜香混着米香,暖得人从喉咙熨帖到胃里。哑女点点头,眼里的笑意像粥面的热气,轻轻晃着。
吃完粥,小虎烧水,哑女洗菜,分工得像模像样。荠菜在温水里舒展开来,绿得发亮,洗好切碎,拌上提前剁好的肉馅,撒上盐和胡椒粉,香味立刻漫了满屋。
“面醒好了吗?”小虎搓着面团,白花花的粉沾了满脸。早上出门前,哑女就和好了面,现在已经发得软软的,按下去能慢慢弹回来。
“早醒了。”哑女把馅料端过来,看着他笨拙地擀皮,擀得有的厚有的薄,有的圆有的扁,忍不住伸手想去教,却被他抓住手:“我自己来,你看我的。”
他学着哑女平时的样子,把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小剂子,按扁,再用擀面杖转圈擀。虽然不规整,却透着股认真劲儿,像个学手艺的学徒。哑女看着看着,忽然笑出了声。
“笑啥?”小虎瞪她,手上却没停,“等会儿包出来,保准好吃。”
饺子下锅时,雪又下了起来,打在窗纸上,发出“沙沙”的响。小虎往灶里添了根柴,火光照得他脸上的绒毛都清晰可见。“你说,明年开春,咱在院里种点荠菜行不行?”他忽然问。
哑女正在摆碗筷,闻言回头,眼里亮了亮:“行啊,再种点小葱,包饺子就不用跑远了。”
“嗯,再搭个鸡窝,养两只鸡,下的蛋能做蛋花汤。”小虎掰着手指头数,“对了,还得修修篱笆,免得鸡跑出去。”
“还要种点向日葵,”哑女补充道,“夏天能遮凉,秋天能吃瓜子。”
“好,都听你的。”小虎笑得眉眼弯弯,往她碗里夹了个刚出锅的饺子,“快吃,尝尝我的手艺。”
饺子咬开个小口,荠菜的清香混着肉香涌出来,烫得人直呼气,却舍不得松口。哑女看着小虎期待的眼神,用力点头,竖起了大拇指。
雪还在落,院门外的脚印很快被新雪盖住,像从未有人来过。但屋里的炉火旺着,饺子的香气飘着,两个人的笑声撞在墙上,又弹回来,缠在一块儿,把这雪夜烘得暖融融的。
小虎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用布包着的东西,递过来:“差点忘了,给你的。”打开一看,是支桃木簪子,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边缘打磨得很光滑。“在山里捡的桃木,自己刻的,不太好看。”
哑女接过来,簪子带着他的体温,暖乎乎的。她拔下发间的银簪,换上桃木簪,对着墙上模糊的铜镜照了照,回头冲他笑,眼里的光比灶火还亮。
窗外的雪下得紧了,仿佛要把整个世界都裹进白棉花里。但这屋里,却有着比棉花更软的暖,比火焰更沉的香,还有两个人慢慢攒起来的、带着荠菜清香的日子。这种日子,就像锅里慢慢熬着的粥,不用急,慢慢炖,总会越来越甜,越来越暖。
“吱呀”一声,门被推开,卷进一股寒风,带着雪粒子打在地上。小虎跺了跺脚上的雪,把肩上的麻袋往墙角一放,粗声喘着气:“可算回来了。”
哑女赶紧递过粗布巾,又把暖在灶边的粗瓷碗递过去——碗里是刚温好的米酒,飘着两朵桂花。小虎接过来一饮而尽,喉结滚动的弧度在火光里忽明忽暗,放下碗时,鼻尖已经红透了。
“这麻袋是啥?”哑女指着墙角的麻袋,眼里闪着好奇。麻袋鼓鼓囊囊的,透着股新鲜的草木气。
小虎搓了搓冻僵的手,脸上露出点得意:“你猜?”他解开麻袋绳,倒出一堆沾着雪的绿东西——是半麻袋新鲜的荠菜,带着泥土的根须,叶片上还挂着冰晶,看着就水灵。
“前儿听你说想吃荠菜饺子,今早天没亮就往南山坳跑,”小虎边跺脚边哈气,“那边背风,荠菜长得密,就是路不好走,雪没到膝盖,摔了两跤呢。”他掀起裤腿,膝盖上的泥渍混着雪水,结了层薄冰。
哑女心里一紧,拉过他的腿就往灶边凑,借着炉火暖着。她伸手摸了摸荠菜,叶片冰凉,却带着韧劲,像极了小虎的性子。她转身从柜里翻出个竹筐,拿起剪刀开始摘菜,指尖碰到荠菜绒毛时,痒得缩了缩手。
“摘干净点,老根别留,”小虎凑过来帮忙,粗糙的手指捏着细弱的菜梗,动作却轻得很,“洗的时候多换几遍水,土里藏着沙。”
两人头挨着头蹲在筐边,灶火在身后明明灭灭。哑女忽然发现,小虎的指甲缝里嵌着黑泥,指关节处还有道细小的伤口,结着血痂——定是摘菜时被石头划破的。她悄悄起身,从灶台上拿起油罐,用指尖蘸了点猪油,轻轻抹在他的伤口上。
小虎愣了愣,低头看她专注的侧脸,火光在她睫毛上跳,像落了只金甲虫。“这点小伤算啥,”他嘿嘿笑,“小时候在山里掏鸟窝,被树枝划得比这深多了。”
哑女没理他,只是把他的手往灶边挪了挪,让暖气裹住。锅里的粥“噗”地溢出点汤,她赶紧起身去搅,木勺碰着锅底,发出“当当”的响。“粥好了,先盛一碗垫垫?”她回头问。
“不急,”小虎把摘好的荠菜归拢到一起,“等包完饺子再吃。对了,我还顺道捡了些枯枝,干得很,能烧好久。”他指了指门后捆好的柴禾,枝桠间还沾着雪粒,却透着干燥的纹路。
哑女盛了两碗粥,又从腌菜坛里夹了些萝卜干,放在粗木桌上。小虎拿起碗,却先舀了一勺递到她嘴边:“你先尝,看甜不甜。”
粥里的红薯炖得烂熟,抿一口就化在舌尖,甜香混着米香,暖得人从喉咙熨帖到胃里。哑女点点头,眼里的笑意像粥面的热气,轻轻晃着。
吃完粥,小虎烧水,哑女洗菜,分工得像模像样。荠菜在温水里舒展开来,绿得发亮,洗好切碎,拌上提前剁好的肉馅,撒上盐和胡椒粉,香味立刻漫了满屋。
“面醒好了吗?”小虎搓着面团,白花花的粉沾了满脸。早上出门前,哑女就和好了面,现在已经发得软软的,按下去能慢慢弹回来。
“早醒了。”哑女把馅料端过来,看着他笨拙地擀皮,擀得有的厚有的薄,有的圆有的扁,忍不住伸手想去教,却被他抓住手:“我自己来,你看我的。”
他学着哑女平时的样子,把面团搓成长条,切成小剂子,按扁,再用擀面杖转圈擀。虽然不规整,却透着股认真劲儿,像个学手艺的学徒。哑女看着看着,忽然笑出了声。
“笑啥?”小虎瞪她,手上却没停,“等会儿包出来,保准好吃。”
饺子下锅时,雪又下了起来,打在窗纸上,发出“沙沙”的响。小虎往灶里添了根柴,火光照得他脸上的绒毛都清晰可见。“你说,明年开春,咱在院里种点荠菜行不行?”他忽然问。
哑女正在摆碗筷,闻言回头,眼里亮了亮:“行啊,再种点小葱,包饺子就不用跑远了。”
“嗯,再搭个鸡窝,养两只鸡,下的蛋能做蛋花汤。”小虎掰着手指头数,“对了,还得修修篱笆,免得鸡跑出去。”
“还要种点向日葵,”哑女补充道,“夏天能遮凉,秋天能吃瓜子。”
“好,都听你的。”小虎笑得眉眼弯弯,往她碗里夹了个刚出锅的饺子,“快吃,尝尝我的手艺。”
饺子咬开个小口,荠菜的清香混着肉香涌出来,烫得人直呼气,却舍不得松口。哑女看着小虎期待的眼神,用力点头,竖起了大拇指。
雪还在落,院门外的脚印很快被新雪盖住,像从未有人来过。但屋里的炉火旺着,饺子的香气飘着,两个人的笑声撞在墙上,又弹回来,缠在一块儿,把这雪夜烘得暖融融的。
小虎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用布包着的东西,递过来:“差点忘了,给你的。”打开一看,是支桃木簪子,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边缘打磨得很光滑。“在山里捡的桃木,自己刻的,不太好看。”
哑女接过来,簪子带着他的体温,暖乎乎的。她拔下发间的银簪,换上桃木簪,对着墙上模糊的铜镜照了照,回头冲他笑,眼里的光比灶火还亮。
窗外的雪下得紧了,仿佛要把整个世界都裹进白棉花里。但这屋里,却有着比棉花更软的暖,比火焰更沉的香,还有两个人慢慢攒起来的、带着荠菜清香的日子。这种日子,就像锅里慢慢熬着的粥,不用急,慢慢炖,总会越来越甜,越来越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