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刚过,溪水解了冻,哗啦啦淌过青石板,把岸边的枯草泡得发绿。哑女蹲在溪石上捶衣裳,木槌起落间,带起的水珠溅在蓝布裤腿上,洇出星星点点的湿痕,像早春刚冒头的苔花。
“慢点捶,别累着。”小虎挑着两捆柴从上游走来,柴捆上沾着新抽的柳芽,嫩黄的芽尖垂着水珠。他把柴靠在老槐树下,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张婶给的芝麻糖,说是她小孙子满月的喜糖。”
哑女直起身,捶衣的木槌往石上一放,发出“咚”的轻响。她接过油纸包,指尖碰到他的手,两人都像被溪水里的暖阳烫了下,慌忙缩回,却又忍不住相视而笑。芝麻糖裹着透明的糖衣,在光里闪着亮,她掰了半块塞进嘴里,甜香混着芝麻的脆,从舌尖暖到心里。
“前儿翻地,见东边坡上冒出不少茵陈,”小虎蹲在她旁边,看着溪水里飘着的皂角沫,“等过几日晴暖了,采些回来蒸菜吃,败火。”
哑女点头,拿起件半干的蓝布褂子往竹竿上晾。这是小虎常穿的那件,袖口磨出了毛边,她前几日用同色的布打了补丁,针脚密得几乎看不出来。风拂过褂子,带起淡淡的皂角香,混着柴禾的气息,像极了他身上的味道。
溪对岸的桃树冒出了花苞,粉白的骨朵鼓囊囊的,像揣了满肚子的春天。哑女忽然指着桃树,又指了指自己的鬓角——去年此时,她簪着桃花枝浣衣,被他笑“像个偷花的小贼”。
小虎顺着她指的方向看,眼里的笑意漫了出来:“等花开了,我给你折一大枝,插在屋里的瓦罐里。”他忽然想起什么,从柴捆里抽出根细柳条,灵巧地拧了拧,做成个小小的柳圈,往她头上一戴,“这样更俊。”
柳圈上的嫩芽蹭着她的额角,痒得她直躲,木槌在石上敲出一串乱响,惊飞了溪水里啄食的小鱼。两人闹作一团,衣角沾了水,却谁也没在意,只顾着看对方被笑红的脸,像两朵刚绽开的桃花。
日头爬到头顶时,衣裳晾满了半根竹竿,蓝的、灰的、白的,在风里轻轻晃,像挂了串会呼吸的云。小虎捡了些干柴,在溪边垒了个简易的灶,架上瓦罐烧水,罐里扔了把刚采的野葱和几颗野蒜,打算煮点热汤暖暖身子。
“你看这水,”哑女用手掬起溪水,阳光透过指缝落在水底的卵石上,亮得像撒了把碎银,“比冬天清多了,能看见石缝里的小鱼。”
“等天再暖些,带你去下游摸虾,”小虎往罐里添了块腊肉,是年前剩下的,被他小心地腌在缸里,“用辣椒炒着吃,鲜得很。”
瓦罐里的水“咕嘟”响起来,野葱的清香混着肉香漫开来。哑女靠在老槐树下,看着小虎笨拙地用树枝搅着罐里的汤,忽然觉得,这溪水、这暖阳、这身边的人,就是春天最好的模样。她想起去年冬天,两人围着炭火煮姜汤,他把最暖的那碗推给她;想起雪夜里他冒雪采来的荠菜,包成饺子时烫红的指尖。这些细碎的暖,像溪水流淌,不知不觉就漫过了岁月的河床。
汤煮好时,两人坐在溪石上,共用一个粗瓷碗,你一口我一口地喝。野葱的辛、腊肉的香、溪水的清,在嘴里缠成一团,暖得人鼻尖冒汗。哑女忽然从怀里掏出块帕子,是她用碎布拼的,上面绣着两只并蒂莲,针脚歪歪扭扭,却是她绣了半个月的心意。
“给你的。”她把帕子往他手里塞,指尖微微发颤。
小虎接过来,展开帕子对着阳光看,并蒂莲的影子投在他手背上,像落了两朵不会谢的花。“比镇上绣坊的还好,”他认真地说,把帕子叠好,珍而重之地放进贴身的兜里,“我天天带着。”
风拂过桃树,花苞轻轻晃,像在点头。哑女看着他把帕子藏好的动作,忽然觉得,这春天的暖,不只是阳光给的,还有这溪水里的欢笑,瓦罐里的热汤,和帕子上藏着的、羞答答的盼头。它们像岸边的草芽,悄悄钻出来,就要铺满整个春天了。
收拾东西往回走时,竹竿上的衣裳还在滴水,落在青石板上,晕出小小的湿痕。小虎扛着柴,哑女提着空瓦罐,两人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交叠在溪边的卵石上,像这辈子都分不开的样子。
“慢点捶,别累着。”小虎挑着两捆柴从上游走来,柴捆上沾着新抽的柳芽,嫩黄的芽尖垂着水珠。他把柴靠在老槐树下,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张婶给的芝麻糖,说是她小孙子满月的喜糖。”
哑女直起身,捶衣的木槌往石上一放,发出“咚”的轻响。她接过油纸包,指尖碰到他的手,两人都像被溪水里的暖阳烫了下,慌忙缩回,却又忍不住相视而笑。芝麻糖裹着透明的糖衣,在光里闪着亮,她掰了半块塞进嘴里,甜香混着芝麻的脆,从舌尖暖到心里。
“前儿翻地,见东边坡上冒出不少茵陈,”小虎蹲在她旁边,看着溪水里飘着的皂角沫,“等过几日晴暖了,采些回来蒸菜吃,败火。”
哑女点头,拿起件半干的蓝布褂子往竹竿上晾。这是小虎常穿的那件,袖口磨出了毛边,她前几日用同色的布打了补丁,针脚密得几乎看不出来。风拂过褂子,带起淡淡的皂角香,混着柴禾的气息,像极了他身上的味道。
溪对岸的桃树冒出了花苞,粉白的骨朵鼓囊囊的,像揣了满肚子的春天。哑女忽然指着桃树,又指了指自己的鬓角——去年此时,她簪着桃花枝浣衣,被他笑“像个偷花的小贼”。
小虎顺着她指的方向看,眼里的笑意漫了出来:“等花开了,我给你折一大枝,插在屋里的瓦罐里。”他忽然想起什么,从柴捆里抽出根细柳条,灵巧地拧了拧,做成个小小的柳圈,往她头上一戴,“这样更俊。”
柳圈上的嫩芽蹭着她的额角,痒得她直躲,木槌在石上敲出一串乱响,惊飞了溪水里啄食的小鱼。两人闹作一团,衣角沾了水,却谁也没在意,只顾着看对方被笑红的脸,像两朵刚绽开的桃花。
日头爬到头顶时,衣裳晾满了半根竹竿,蓝的、灰的、白的,在风里轻轻晃,像挂了串会呼吸的云。小虎捡了些干柴,在溪边垒了个简易的灶,架上瓦罐烧水,罐里扔了把刚采的野葱和几颗野蒜,打算煮点热汤暖暖身子。
“你看这水,”哑女用手掬起溪水,阳光透过指缝落在水底的卵石上,亮得像撒了把碎银,“比冬天清多了,能看见石缝里的小鱼。”
“等天再暖些,带你去下游摸虾,”小虎往罐里添了块腊肉,是年前剩下的,被他小心地腌在缸里,“用辣椒炒着吃,鲜得很。”
瓦罐里的水“咕嘟”响起来,野葱的清香混着肉香漫开来。哑女靠在老槐树下,看着小虎笨拙地用树枝搅着罐里的汤,忽然觉得,这溪水、这暖阳、这身边的人,就是春天最好的模样。她想起去年冬天,两人围着炭火煮姜汤,他把最暖的那碗推给她;想起雪夜里他冒雪采来的荠菜,包成饺子时烫红的指尖。这些细碎的暖,像溪水流淌,不知不觉就漫过了岁月的河床。
汤煮好时,两人坐在溪石上,共用一个粗瓷碗,你一口我一口地喝。野葱的辛、腊肉的香、溪水的清,在嘴里缠成一团,暖得人鼻尖冒汗。哑女忽然从怀里掏出块帕子,是她用碎布拼的,上面绣着两只并蒂莲,针脚歪歪扭扭,却是她绣了半个月的心意。
“给你的。”她把帕子往他手里塞,指尖微微发颤。
小虎接过来,展开帕子对着阳光看,并蒂莲的影子投在他手背上,像落了两朵不会谢的花。“比镇上绣坊的还好,”他认真地说,把帕子叠好,珍而重之地放进贴身的兜里,“我天天带着。”
风拂过桃树,花苞轻轻晃,像在点头。哑女看着他把帕子藏好的动作,忽然觉得,这春天的暖,不只是阳光给的,还有这溪水里的欢笑,瓦罐里的热汤,和帕子上藏着的、羞答答的盼头。它们像岸边的草芽,悄悄钻出来,就要铺满整个春天了。
收拾东西往回走时,竹竿上的衣裳还在滴水,落在青石板上,晕出小小的湿痕。小虎扛着柴,哑女提着空瓦罐,两人的影子被夕阳拉得老长,交叠在溪边的卵石上,像这辈子都分不开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