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把檐角的积雪吹成细水,顺着青瓦的纹路蜿蜒而下,在窗台上积成小小的水洼。哑女坐在小马扎上,怀里抱着捆新割的芦苇,指尖划过泛着浅黄的苇杆,带着点潮湿的水汽——是昨日去河边割的,趁着晨露未干,柔韧得像丝线。
“这苇子得先刮去皮,”小虎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裤脚沾着刚化冻的泥,“不然编出来的席子糙得很,硌得慌。”他把锄头靠在篱桩上,蹲下来帮她理芦苇,掌心的老茧蹭过苇杆,留下淡淡的白痕,“去年编的那张,边角磨得你总说扎腿,今年我帮你刮得细些。”
哑女点头,从墙角拎出把牛角刀,刀刃薄得像纸,是前几日托货郎捎的。她捏住一根苇杆,刀刃贴着表皮轻轻刮,翠绿的苇皮卷着圈剥落,露出里面雪白的芯,带着股清冽的草香。去年编席时,她用的是普通柴刀,刮得苇杆坑坑洼洼,席子铺在炕上总硌得人睡不着,小虎半夜起来帮她垫了层旧棉絮,说“等开春了咱编张新的”。
“刮下来的苇皮别扔,”小虎忽然说,把堆在脚边的苇皮归拢到一起,“晒干了能当引火的,比麦秸还好用。”他拿起一根刮好的苇杆,对着阳光看,“你看这芯多白,编出来的席子准好看,比镇上卖的粗麻席软和。”
檐下的麻雀被苇杆晃动的影子惊飞,扑棱棱掠过墙头,带落几片干枯的槐叶,落在哑女的蓝布头巾上。她抬手拂去,指尖碰到刚别上的木簪,簪头的梅花雕纹蹭着皮肤,暖乎乎的。小虎看着她低头刮苇杆的样子,睫毛在眼睑下投出浅浅的阴影,像落了层细雪,忽然想起前几日在梅树下温酒时,她眼里的光比酒还亮。
“张婶家的鸡下蛋了,”他忽然说,手里的苇杆在指间转了个圈,“今早送了两个过来,说给你补补,编席子费眼。”
哑女抬头,眼里闪过笑意,从竹篮里拿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刚烙的葱油饼,还带着灶膛的余温。她掰了半块递过去,自己则拿起剩下的半块,就着刮苇杆的间隙咬一口,饼香混着芦苇的清苦,在嘴里漫开来。
日头爬到竹篱顶上时,半捆芦苇已经刮好,雪白的苇杆堆在竹匾里,像堆了半筐碎玉。哑女拿起三根苇杆,在膝头摆成“人”字,指尖翻飞间,席子的雏形渐渐显出来——她的指法不算快,却格外稳,每一根苇杆都压得严严实实,不留一丝缝隙。
“编得密些好,”小虎凑过来看,鼻尖几乎碰到席面,“夏天铺着不硌人,还能挡挡潮气。”他忽然指着席角,“这里加根红苇杆吧,去年张婶编的席子就有根红的,说看着喜庆。”
哑女从竹篮底翻出根泛红的苇杆,是昨日特意挑的,杆身带着点浅褐的纹路,像天然的花。她把红苇杆织进席角,雪白的底色里忽然多出一抹暖红,像雪地里开了朵小花儿。
“好看。”小虎看得直点头,“比张婶的还俏。”
哑女被他夸得脸红,低头继续编织,指尖的动作却快了些。檐下的风带着融雪的湿气,吹得刮好的苇杆轻轻晃,像排站得整齐的小兵。她忽然想起去年冬天,两人在寒夜里温酒,小虎说“开春了编张新席,铺在炕上软和”,当时只当是随口说的话,没成想他记了这么久。
院外传来货郎的铃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跟着飘进来。小虎起身探头看了看:“好像有卖糖画的,要不要去买个?”
哑女摇摇头,指了指膝头的席子——还差几行就编完了。去年货郎来的时候,她想要个兔子糖画,小虎跑出去半天,回来却拿了串糖葫芦,说“糖画化得快,糖葫芦能含半晌”,酸得她直皱眉,却被他哄着吃完了。
“那等编完了,我去给你买两串。”小虎蹲回她身边,帮她把散落的苇杆归拢好,“要最酸的那种。”
哑女笑着点头,指尖的苇杆又织进几行,席面越来越宽,雪白的底色上,那抹红苇杆像条小蛇,慢慢往前游。阳光透过檐角的缝隙照在席子上,苇杆的影子投在她的蓝布围裙上,忽明忽暗,像幅流动的画。
日头偏西时,席子终于编完了。哑女把它铺在地上,长宽正好够铺半张炕,雪白的席面泛着柔光,红苇杆在角落里格外显眼。小虎蹲下来摸了摸,光滑得像缎子:“晚上就能铺上了,保证比旧席子舒服。”
哑女看着他眼里的光,忽然觉得这檐下的时光,这编织的席子,还有身边人的笑,都是日子里最实在的暖。它们不像春天的花那样招摇,却像这细密的苇杆纹路,一针一线织着寻常的盼头,把日子铺得平平整整,软和得能接住所有的风霜。
晚饭时,哑女把新席子铺在炕上,摸上去果然比旧席子光滑。小虎端着碗玉米粥进来,看见席子上的红苇杆,忽然笑了:“像不像咱去年在梅树下温酒时,你发间的那朵花?”
哑女低头看,红苇杆的纹路在灯光下轻轻晃,真的像朵小小的花。她舀了勺粥,忽然觉得这日子就像这新席子,看着简单,却藏着刮苇杆的耐心,编织的细致,还有藏在角落里的那点红,暖得人心头发烫。
“这苇子得先刮去皮,”小虎扛着锄头从地里回来,裤脚沾着刚化冻的泥,“不然编出来的席子糙得很,硌得慌。”他把锄头靠在篱桩上,蹲下来帮她理芦苇,掌心的老茧蹭过苇杆,留下淡淡的白痕,“去年编的那张,边角磨得你总说扎腿,今年我帮你刮得细些。”
哑女点头,从墙角拎出把牛角刀,刀刃薄得像纸,是前几日托货郎捎的。她捏住一根苇杆,刀刃贴着表皮轻轻刮,翠绿的苇皮卷着圈剥落,露出里面雪白的芯,带着股清冽的草香。去年编席时,她用的是普通柴刀,刮得苇杆坑坑洼洼,席子铺在炕上总硌得人睡不着,小虎半夜起来帮她垫了层旧棉絮,说“等开春了咱编张新的”。
“刮下来的苇皮别扔,”小虎忽然说,把堆在脚边的苇皮归拢到一起,“晒干了能当引火的,比麦秸还好用。”他拿起一根刮好的苇杆,对着阳光看,“你看这芯多白,编出来的席子准好看,比镇上卖的粗麻席软和。”
檐下的麻雀被苇杆晃动的影子惊飞,扑棱棱掠过墙头,带落几片干枯的槐叶,落在哑女的蓝布头巾上。她抬手拂去,指尖碰到刚别上的木簪,簪头的梅花雕纹蹭着皮肤,暖乎乎的。小虎看着她低头刮苇杆的样子,睫毛在眼睑下投出浅浅的阴影,像落了层细雪,忽然想起前几日在梅树下温酒时,她眼里的光比酒还亮。
“张婶家的鸡下蛋了,”他忽然说,手里的苇杆在指间转了个圈,“今早送了两个过来,说给你补补,编席子费眼。”
哑女抬头,眼里闪过笑意,从竹篮里拿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刚烙的葱油饼,还带着灶膛的余温。她掰了半块递过去,自己则拿起剩下的半块,就着刮苇杆的间隙咬一口,饼香混着芦苇的清苦,在嘴里漫开来。
日头爬到竹篱顶上时,半捆芦苇已经刮好,雪白的苇杆堆在竹匾里,像堆了半筐碎玉。哑女拿起三根苇杆,在膝头摆成“人”字,指尖翻飞间,席子的雏形渐渐显出来——她的指法不算快,却格外稳,每一根苇杆都压得严严实实,不留一丝缝隙。
“编得密些好,”小虎凑过来看,鼻尖几乎碰到席面,“夏天铺着不硌人,还能挡挡潮气。”他忽然指着席角,“这里加根红苇杆吧,去年张婶编的席子就有根红的,说看着喜庆。”
哑女从竹篮底翻出根泛红的苇杆,是昨日特意挑的,杆身带着点浅褐的纹路,像天然的花。她把红苇杆织进席角,雪白的底色里忽然多出一抹暖红,像雪地里开了朵小花儿。
“好看。”小虎看得直点头,“比张婶的还俏。”
哑女被他夸得脸红,低头继续编织,指尖的动作却快了些。檐下的风带着融雪的湿气,吹得刮好的苇杆轻轻晃,像排站得整齐的小兵。她忽然想起去年冬天,两人在寒夜里温酒,小虎说“开春了编张新席,铺在炕上软和”,当时只当是随口说的话,没成想他记了这么久。
院外传来货郎的铃铛声,孩子们的欢笑声跟着飘进来。小虎起身探头看了看:“好像有卖糖画的,要不要去买个?”
哑女摇摇头,指了指膝头的席子——还差几行就编完了。去年货郎来的时候,她想要个兔子糖画,小虎跑出去半天,回来却拿了串糖葫芦,说“糖画化得快,糖葫芦能含半晌”,酸得她直皱眉,却被他哄着吃完了。
“那等编完了,我去给你买两串。”小虎蹲回她身边,帮她把散落的苇杆归拢好,“要最酸的那种。”
哑女笑着点头,指尖的苇杆又织进几行,席面越来越宽,雪白的底色上,那抹红苇杆像条小蛇,慢慢往前游。阳光透过檐角的缝隙照在席子上,苇杆的影子投在她的蓝布围裙上,忽明忽暗,像幅流动的画。
日头偏西时,席子终于编完了。哑女把它铺在地上,长宽正好够铺半张炕,雪白的席面泛着柔光,红苇杆在角落里格外显眼。小虎蹲下来摸了摸,光滑得像缎子:“晚上就能铺上了,保证比旧席子舒服。”
哑女看着他眼里的光,忽然觉得这檐下的时光,这编织的席子,还有身边人的笑,都是日子里最实在的暖。它们不像春天的花那样招摇,却像这细密的苇杆纹路,一针一线织着寻常的盼头,把日子铺得平平整整,软和得能接住所有的风霜。
晚饭时,哑女把新席子铺在炕上,摸上去果然比旧席子光滑。小虎端着碗玉米粥进来,看见席子上的红苇杆,忽然笑了:“像不像咱去年在梅树下温酒时,你发间的那朵花?”
哑女低头看,红苇杆的纹路在灯光下轻轻晃,真的像朵小小的花。她舀了勺粥,忽然觉得这日子就像这新席子,看着简单,却藏着刮苇杆的耐心,编织的细致,还有藏在角落里的那点红,暖得人心头发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