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露还挂在槐树叶上时,哑女已经搬了竹凳坐在树下,面前摆着个豁了口的针线笸箩。笸箩里的物件摆得齐整:顶针套在枣木线轴上,红、蓝、白三色线绕得像小陀螺,几枚锈迹斑斑的针别在浆好的布壳上,最底下压着张泛黄的鞋样——是去年张婶给画的,鞋头带着点圆弧形,比方头的俏气。
“这布壳浆得够挺括。”小虎挑着两桶井水从河边回来,扁担还压在肩上就凑过来看,“比上次的厚了两层,冬天穿准保暖和。”他放下水桶,伸手戳了戳布壳,硬邦邦的像块薄木板,“用了多少面浆?我瞅着比咱家蒸馒头的面还多。”
哑女没应声,拿起剪刀沿着鞋沿裁布。布壳是用碎布头一层层粘的,有她前几年穿旧的青布衫,有小虎磨破的蓝布褂,还有块边角料带着朵褪色的桃花——是前年赶庙会时买的花布,当时他说“这花配你”,结果没穿几次就被树枝勾破了,她舍不得扔,剪了碎块攒着。
“裁得真齐。”小虎蹲在旁边,看着她手里的剪刀像长了眼睛,沿着鞋样边缘游走,连最尖的鞋头都剪得圆润光滑。他忽然想起什么,跑回屋拎出个纸包,“给,昨儿去镇上见布铺处理零头布,挑了块藏青的,摸着厚实,做鞋面正好。”
纸包里的布抖开时,带着股淡淡的皂角香,是浆洗过的。哑女摸了摸布面,经纬密得很,确实耐穿。她抬头冲他笑了笑,眼角的细纹像槐树叶的纹路,温柔得很。
针线笸箩里的顶针被阳光照得发亮,哑女套在中指上,拿起枚粗针穿线。线是她自己纺的棉线,捻得紧实,穿针时却总滑偏。小虎看得急,伸手要帮忙,被她拍开——他那粗手指,穿针比搬石头还费劲,上次帮她穿线,线没穿进针孔,倒把线头捻成了个小疙瘩。
“我来我来。”张婶挎着菜篮子从巷口经过,嗓门亮得很,“你这丫头就是犟,穿巷哪有让汉子等的道理。”她放下篮子,三两下就把线穿好,还在尾端打了个结,“看,这样拉线时就不容易脱了。”
哑女接过针线,在布壳上扎下第一针。针尖穿过布层时发出“噗”的轻响,顶针顶着针尾,把线拉得紧绷。她纳的是“万”字纹,一针压一针,像给鞋底铺了层细密的网,张婶说这样的针脚“能抗住三年的磨”。
小虎蹲在旁边剥花生,剥好的仁都扔进个粗瓷碗里。哑女纳完一行,他就往她嘴里塞一颗,花生仁饱满得很,是前几日在集市换的。阳光穿过槐树叶,在布壳上投下晃动的光斑,把她的影子和他的影子叠在一处,像幅浸了水的墨画。
“对了,”小虎忽然想起事,“后日李大叔家嫁闺女,送了帖来,让咱去吃席。”他捡起块花生壳,在地上画着,“听说要摆流水席,有你爱吃的糯米丸子。”
哑女的针顿了顿,抬头看他,眼里带着点期待。去年吃席时,她没抢着糯米丸子,小虎就把自己碗里的全夹给她,结果被同桌的小孩笑“怕媳妇”,他红着脸说“我乐意”。
针线笸箩里的线轴转了又转,太阳爬到头顶时,鞋底的前半部分已经纳完。哑女直起身揉肩膀,小虎赶紧搬过竹凳让她靠着,自己拿起没纳完的鞋底比划:“剩下的我来?”他纳的针脚歪歪扭扭,像爬着串小虫子,却总爱抢着干活。
哑女摇摇头,把鞋底往笸箩里收。张婶说得对,纳鞋底是细活,急不得。她看着小虎把剥好的花生仁倒进布袋,忽然觉得这槐树下的日子,就像她手里的线,看着简单,却得一针一线慢慢来,才能织出紧实的暖。
晚风起来时,槐花落了一地,像铺了层碎雪。哑女把纳好的半只鞋底放进笸箩,上面的“万”字纹在暮色里若隐若现。小虎拎着笸箩往屋走,说:“明儿我去山上砍根枣木,给你做个新的针线笸箩,这豁口的该换了。”
哑女跟在他身后,看着他宽厚的背影,忽然觉得这寻常的日子,就像纳鞋底的线,一头牵着柴米油盐,一头牵着彼此,缝缝补补里,全是熨帖的暖。
“这布壳浆得够挺括。”小虎挑着两桶井水从河边回来,扁担还压在肩上就凑过来看,“比上次的厚了两层,冬天穿准保暖和。”他放下水桶,伸手戳了戳布壳,硬邦邦的像块薄木板,“用了多少面浆?我瞅着比咱家蒸馒头的面还多。”
哑女没应声,拿起剪刀沿着鞋沿裁布。布壳是用碎布头一层层粘的,有她前几年穿旧的青布衫,有小虎磨破的蓝布褂,还有块边角料带着朵褪色的桃花——是前年赶庙会时买的花布,当时他说“这花配你”,结果没穿几次就被树枝勾破了,她舍不得扔,剪了碎块攒着。
“裁得真齐。”小虎蹲在旁边,看着她手里的剪刀像长了眼睛,沿着鞋样边缘游走,连最尖的鞋头都剪得圆润光滑。他忽然想起什么,跑回屋拎出个纸包,“给,昨儿去镇上见布铺处理零头布,挑了块藏青的,摸着厚实,做鞋面正好。”
纸包里的布抖开时,带着股淡淡的皂角香,是浆洗过的。哑女摸了摸布面,经纬密得很,确实耐穿。她抬头冲他笑了笑,眼角的细纹像槐树叶的纹路,温柔得很。
针线笸箩里的顶针被阳光照得发亮,哑女套在中指上,拿起枚粗针穿线。线是她自己纺的棉线,捻得紧实,穿针时却总滑偏。小虎看得急,伸手要帮忙,被她拍开——他那粗手指,穿针比搬石头还费劲,上次帮她穿线,线没穿进针孔,倒把线头捻成了个小疙瘩。
“我来我来。”张婶挎着菜篮子从巷口经过,嗓门亮得很,“你这丫头就是犟,穿巷哪有让汉子等的道理。”她放下篮子,三两下就把线穿好,还在尾端打了个结,“看,这样拉线时就不容易脱了。”
哑女接过针线,在布壳上扎下第一针。针尖穿过布层时发出“噗”的轻响,顶针顶着针尾,把线拉得紧绷。她纳的是“万”字纹,一针压一针,像给鞋底铺了层细密的网,张婶说这样的针脚“能抗住三年的磨”。
小虎蹲在旁边剥花生,剥好的仁都扔进个粗瓷碗里。哑女纳完一行,他就往她嘴里塞一颗,花生仁饱满得很,是前几日在集市换的。阳光穿过槐树叶,在布壳上投下晃动的光斑,把她的影子和他的影子叠在一处,像幅浸了水的墨画。
“对了,”小虎忽然想起事,“后日李大叔家嫁闺女,送了帖来,让咱去吃席。”他捡起块花生壳,在地上画着,“听说要摆流水席,有你爱吃的糯米丸子。”
哑女的针顿了顿,抬头看他,眼里带着点期待。去年吃席时,她没抢着糯米丸子,小虎就把自己碗里的全夹给她,结果被同桌的小孩笑“怕媳妇”,他红着脸说“我乐意”。
针线笸箩里的线轴转了又转,太阳爬到头顶时,鞋底的前半部分已经纳完。哑女直起身揉肩膀,小虎赶紧搬过竹凳让她靠着,自己拿起没纳完的鞋底比划:“剩下的我来?”他纳的针脚歪歪扭扭,像爬着串小虫子,却总爱抢着干活。
哑女摇摇头,把鞋底往笸箩里收。张婶说得对,纳鞋底是细活,急不得。她看着小虎把剥好的花生仁倒进布袋,忽然觉得这槐树下的日子,就像她手里的线,看着简单,却得一针一线慢慢来,才能织出紧实的暖。
晚风起来时,槐花落了一地,像铺了层碎雪。哑女把纳好的半只鞋底放进笸箩,上面的“万”字纹在暮色里若隐若现。小虎拎着笸箩往屋走,说:“明儿我去山上砍根枣木,给你做个新的针线笸箩,这豁口的该换了。”
哑女跟在他身后,看着他宽厚的背影,忽然觉得这寻常的日子,就像纳鞋底的线,一头牵着柴米油盐,一头牵着彼此,缝缝补补里,全是熨帖的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