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盘似的月亮挂在槐树梢,把院心的青石板照得发白。哑女搬来竹匾,铺在月光最亮的地方,将白日里剖好的小鱼一条条摆上去。鱼身泛着青白的光,肚皮上划开的口子晾得微卷,露出里面淡粉色的肉,带着点淡淡的鱼腥气,混着晚风里的槐花香,倒也不算难闻。
“得趁这夜风晾着,明儿日头出来再晒,”小虎拎着水桶从井边回来,桶沿的水珠滴在地上,晕出一个个深色的圆点,“张叔说,这样晒出的鱼干不腥,还带着点甜。去年咱不懂,直接在日头下暴晒,结果鱼皮都晒焦了,嚼着像木头渣。”他蹲下来帮她摆鱼,指尖捏着鱼尾巴,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你看这小鱼,眼睛还亮着呢,生前准是机灵的。”
哑女嗔怪地拍了他一下,把他捏皱的鱼身捋平。去年的鱼干确实晒得糙,她却没舍得扔,切碎了拌在玉米饼里,小虎吃得直咂嘴,说“有嚼头”,结果夜里渴得起来喝了三瓢水。那时的竹匾还是个旧的,边缘豁了个口,今年换了新的,竹篾编得细密,连最小的鱼仔都漏不下去。
竹匾旁放着个粗瓷罐,里面是刚调的料,盐、花椒面、还有点去年的陈酒,拌匀了散发着辛香。哑女用毛刷蘸着料,往鱼身上细细涂抹,连鱼腹里都抹到了,指尖沾着调料,辣得有点发麻。
“少放点花椒,”小虎看着她往鱼身上刷料,“你不爱吃太麻的,上次做花椒鱼,你吃了两口就辣得直吐舌头。”
哑女没停手,只是往他手里塞了条没涂料的小鱼:“这个给你留着,不蘸料,晒好了直接吃。”他总说原味的鱼干有“河鲜的本味”,其实她知道,他是想把带味的都留给她。
月光透过槐树叶,在竹匾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撒了把碎银。哑女摆完最后一条鱼,直起身揉了揉腰,小虎赶紧搬来竹凳让她坐下,自己则拿起蒲扇,往竹匾上扇风,说是“让调料渗得快点”。扇风的动作带着点笨拙,风却很匀,把鱼身上的水汽一点点吹散,也把他额前的碎发吹得飘起来。
“前儿去赶集,见有人卖竹筛,比这竹匾深,”他忽然说,眼睛望着远处的田埂,“下次再晒鱼干,咱买个竹筛,能摞着放,省地方。还能晒别的,像你爱吃的红薯干、萝卜条,都成。”
哑女抬头看他,他的侧脸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柔和,嘴角微微扬着,像藏着什么喜事。她想起去年秋天,他说要给她编个竹筐装针线,结果编了个歪歪扭扭的,却硬说“这样才不容易掉东西”,她用到现在,倒也真没掉过一根针。
院墙外传来几声狗吠,接着是李婶的嗓门:“小虎家的灯还亮着?是在晒鱼干不?”
小虎赶紧应着:“是啊婶,您还没睡?”
“刚给猪圈添了料,”李婶的声音越来越近,人已经走到篱笆外,“我家那口子今儿捞了些大鱼,明儿给你们送两条,炖着吃比这小鱼鲜。”
“不用不用,”哑女隔着篱笆摆手,“我们这小鱼晒成干,能吃到来年开春呢。”
“那我明儿给你们送点辣椒面,”李婶笑着说,“你家的椒椒面够味,就是辣椒少了点,鱼干拌着辣椒才够劲。”
小虎应着“谢谢婶”,等李婶走远了,才对哑女说:“李婶人真好,去年咱盖鸡棚,她悄没声地送了捆新稻草,说‘隔风’。”
哑女点点头,拿起蒲扇接着扇风。夜风渐渐凉了,带着露水的湿气,吹在皮肤上有点凉。她忽然觉得这月下的鱼干,就像他们过的日子,看着寻常,却在耐心的晾晒里,细致的涂抹里,慢慢攒出味道。不似大鱼那样浓烈,却带着点韧劲儿,能在往后的日子里,一点点嚼出藏在里面的暖。
“困了不?”小虎见她打了个哈欠,“困了就先睡,我在这儿守着,半夜再翻次鱼。”
哑女摇摇头,往他手里塞了块麦饼:“你垫垫,我再陪会儿。”麦饼是傍晚烙的,还带着点余温,混着鱼干的腥和调料的香,在嘴里嚼着,倒也别有滋味。
月亮爬到头顶时,鱼身已经晾得半干,泛出点淡淡的黄色。哑女和小虎一起把鱼干翻了面,让另一面也迎着月光和夜风。竹匾里的鱼干在月光下像排小小的银条,安静得很,只有偶尔吹来的风,带着它们的气息,漫在院子里,像给这夏夜盖了层薄薄的被。
小虎收拾竹匾旁的东西时,忽然发现角落里有只小刺猬,缩成个毛球,正盯着竹匾里的鱼干看。他笑着指给哑女看,两人都没出声,怕惊着这夜间的小客。哑女想起开春时在桃林里遇见的那只,不知是不是同一只,倒也算是老相识了。
往屋里走时,小虎拎着空水桶,哑女跟在旁边,踩着他的影子,一步一步,把月光踩得咯吱响。她忽然觉得,这样的日子真好——有月光,有鱼干,有身边的人,连空气里都飘着踏实的盼头,等着明天的日头,把这鱼干晒得更透,把这日子晒得更暖。
“得趁这夜风晾着,明儿日头出来再晒,”小虎拎着水桶从井边回来,桶沿的水珠滴在地上,晕出一个个深色的圆点,“张叔说,这样晒出的鱼干不腥,还带着点甜。去年咱不懂,直接在日头下暴晒,结果鱼皮都晒焦了,嚼着像木头渣。”他蹲下来帮她摆鱼,指尖捏着鱼尾巴,动作轻得像怕碰碎了什么,“你看这小鱼,眼睛还亮着呢,生前准是机灵的。”
哑女嗔怪地拍了他一下,把他捏皱的鱼身捋平。去年的鱼干确实晒得糙,她却没舍得扔,切碎了拌在玉米饼里,小虎吃得直咂嘴,说“有嚼头”,结果夜里渴得起来喝了三瓢水。那时的竹匾还是个旧的,边缘豁了个口,今年换了新的,竹篾编得细密,连最小的鱼仔都漏不下去。
竹匾旁放着个粗瓷罐,里面是刚调的料,盐、花椒面、还有点去年的陈酒,拌匀了散发着辛香。哑女用毛刷蘸着料,往鱼身上细细涂抹,连鱼腹里都抹到了,指尖沾着调料,辣得有点发麻。
“少放点花椒,”小虎看着她往鱼身上刷料,“你不爱吃太麻的,上次做花椒鱼,你吃了两口就辣得直吐舌头。”
哑女没停手,只是往他手里塞了条没涂料的小鱼:“这个给你留着,不蘸料,晒好了直接吃。”他总说原味的鱼干有“河鲜的本味”,其实她知道,他是想把带味的都留给她。
月光透过槐树叶,在竹匾上投下晃动的光斑,像撒了把碎银。哑女摆完最后一条鱼,直起身揉了揉腰,小虎赶紧搬来竹凳让她坐下,自己则拿起蒲扇,往竹匾上扇风,说是“让调料渗得快点”。扇风的动作带着点笨拙,风却很匀,把鱼身上的水汽一点点吹散,也把他额前的碎发吹得飘起来。
“前儿去赶集,见有人卖竹筛,比这竹匾深,”他忽然说,眼睛望着远处的田埂,“下次再晒鱼干,咱买个竹筛,能摞着放,省地方。还能晒别的,像你爱吃的红薯干、萝卜条,都成。”
哑女抬头看他,他的侧脸在月光下显得格外柔和,嘴角微微扬着,像藏着什么喜事。她想起去年秋天,他说要给她编个竹筐装针线,结果编了个歪歪扭扭的,却硬说“这样才不容易掉东西”,她用到现在,倒也真没掉过一根针。
院墙外传来几声狗吠,接着是李婶的嗓门:“小虎家的灯还亮着?是在晒鱼干不?”
小虎赶紧应着:“是啊婶,您还没睡?”
“刚给猪圈添了料,”李婶的声音越来越近,人已经走到篱笆外,“我家那口子今儿捞了些大鱼,明儿给你们送两条,炖着吃比这小鱼鲜。”
“不用不用,”哑女隔着篱笆摆手,“我们这小鱼晒成干,能吃到来年开春呢。”
“那我明儿给你们送点辣椒面,”李婶笑着说,“你家的椒椒面够味,就是辣椒少了点,鱼干拌着辣椒才够劲。”
小虎应着“谢谢婶”,等李婶走远了,才对哑女说:“李婶人真好,去年咱盖鸡棚,她悄没声地送了捆新稻草,说‘隔风’。”
哑女点点头,拿起蒲扇接着扇风。夜风渐渐凉了,带着露水的湿气,吹在皮肤上有点凉。她忽然觉得这月下的鱼干,就像他们过的日子,看着寻常,却在耐心的晾晒里,细致的涂抹里,慢慢攒出味道。不似大鱼那样浓烈,却带着点韧劲儿,能在往后的日子里,一点点嚼出藏在里面的暖。
“困了不?”小虎见她打了个哈欠,“困了就先睡,我在这儿守着,半夜再翻次鱼。”
哑女摇摇头,往他手里塞了块麦饼:“你垫垫,我再陪会儿。”麦饼是傍晚烙的,还带着点余温,混着鱼干的腥和调料的香,在嘴里嚼着,倒也别有滋味。
月亮爬到头顶时,鱼身已经晾得半干,泛出点淡淡的黄色。哑女和小虎一起把鱼干翻了面,让另一面也迎着月光和夜风。竹匾里的鱼干在月光下像排小小的银条,安静得很,只有偶尔吹来的风,带着它们的气息,漫在院子里,像给这夏夜盖了层薄薄的被。
小虎收拾竹匾旁的东西时,忽然发现角落里有只小刺猬,缩成个毛球,正盯着竹匾里的鱼干看。他笑着指给哑女看,两人都没出声,怕惊着这夜间的小客。哑女想起开春时在桃林里遇见的那只,不知是不是同一只,倒也算是老相识了。
往屋里走时,小虎拎着空水桶,哑女跟在旁边,踩着他的影子,一步一步,把月光踩得咯吱响。她忽然觉得,这样的日子真好——有月光,有鱼干,有身边的人,连空气里都飘着踏实的盼头,等着明天的日头,把这鱼干晒得更透,把这日子晒得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