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粒子敲在窗纸上,“沙沙”的像春蚕啃食桑叶。哑女坐在炕沿,手里捏着件半旧的棉袍,银针穿过厚厚的棉絮,在油灯下划出细碎的光。这是小虎去年冬天穿的棉袍,袖口磨出了毛边,肩头还沾着块洗不掉的油渍——是去年给张叔家帮工,抬重物时蹭上的机油,当时他笑着说“有这印子才像干活的人”。
“别缝了,怪费眼睛的。”小虎推门进来,身上带着股寒气,手里拎着个油纸包,“刚从李婶家回来,她给了几个新蒸的菜包,还热乎着呢。”他把纸包往炕桌上一放,凑过来看她手里的棉袍,指尖轻轻碰了碰针脚,“比去年补的匀多了,你这手艺,快赶上镇上的裁缝了。”
哑女抬头瞪他一眼,却把针脚收得更密了些。她记得去年此时,也是这样的雪夜,她给小虎补棉袄,针脚歪歪扭扭,被他宝贝似的穿了整个冬天,说“这是媳妇缝的,暖和”。那时他的棉鞋前头破了个洞,露出冻得发红的脚趾,却总说“快开春了,不用买新的”,直到她偷偷纳了双新鞋,他才红着脸换上。
灶膛里的火光“噼啪”跳动,映得小虎眼角的细纹都暖融融的。他往炕桌旁的炭盆里添了块火炭,火星子溅起来,落在哑女的布鞋上,她却浑然不觉,只顾着把棉袍的破洞补得更隐蔽些。
“尝尝菜包,”小虎掰开一个递过来,热气裹着萝卜粉丝的香漫出来,“李婶放了新腌的辣椒,比去年的够味。”
哑女咬了一口,辣香混着面香在舌尖散开,额角渗出细汗。她想起去年冬天,菜包是用陈面做的,粉丝也少得可怜,小虎却总把馅多的那个推给她,说“我爱吃皮”。那时的炭盆是裂了缝的,烧起来总冒黑烟,他就把她往炕里推,自己坐在风口,说“男人抗冻”。
棉袍的破洞补好了,哑女把衣服举起来看,藏青色的线在深色的布料上几乎看不出来,像从未破过一样。小虎接过穿上,抬胳膊试了试,笑道:“比新的还合身!你这针脚,比绣娘的还细。”
哑女收拾针线时,发现炕角的木箱里露出半块红布,是前几日扯的新布,本想给小虎做件新棉袍,被她压在箱底,想着等过了年再动工。她忽然想起今早扫雪时,看见小虎往王婆家送柴火,回来时棉袍后背沾着层薄雪,想必是走得急,没顾上拍掉。
“等雪停了,去扯块新棉花吧?”她忽然开口,声音被炭盆的热气烘得软软的,“今年收的新棉,比去年的蓬松。”
小虎正往嘴里塞菜包,闻言动作一顿:“不用不用,这棉袍还能穿,新棉花留着给你做条棉裤,你比我怕冷。”他放下菜包,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层层裹得严实,“给你的。”
里面是对银镯子,比去年那支“连理枝”更粗些,刻着细密的回纹,接口处焊着个小小的福字扣,“银匠说这叫‘岁岁安’,戴着……戴着能平平安安。”
哑女的指尖刚碰到镯子,就被他按住了手。他的掌心滚烫,带着炭火的气息,比灶膛里的火还暖。“我知道你总想着给我做新衣裳,”他的声音有点发紧,像被雪打湿的麻绳,“可我就爱穿你补的,带着你的针脚,比啥新衣裳都踏实。”
雪粒子不知何时变成了鹅毛大雪,簌簌落在窗台上,把外面的世界裹成一片白。哑女看着他紧张得发红的耳根,忽然把银镯子套在手腕上,又抓起他的手,按在自己心口的位置——那里跳得又快又急,像灶膛里越烧越旺的火,满得快要溢出来。
小虎愣了愣,猛地把她揽进怀里。棉袍的棉絮、炭火的热气、菜包的余香,混着两人的呼吸,在雪夜的炕边漫开。他低头,在她发顶轻轻蹭了蹭,声音哑得像熬了整夜的粥:“以后每个冬天,我都给你烧最旺的炭,你就坐在炕头补衣,啥重活都不用干。”
哑女在他怀里点头,眼角的泪落在他的棉袍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像雪落在炭火上融成的水。她知道,这补好的棉袍会继续陪着他走过寒冬,这新打的银镯会越戴越亮,而身边这个人,会像这灶膛里的火,在往后的日子里,烧得旺旺的,暖得久久的。
灶上的水壶“呜呜”地响起来,是水开了。小虎松开她,倒了两碗热水,递一碗给她,看着她手腕上的银镯子在水汽里泛光,忽然笑了,像个偷吃到糖的孩子:“等开春,咱在院里种点油菜,开花时金灿灿的,比去年的野菊好看。”
哑女看着他比划的样子,忽然觉得这雪夜的屋,比任何时候都亮堂。雪会停,春天会来,而他们的日子,就像这灶火上的热水,滚烫、踏实,藏着数不清的暖,等着慢慢熬,细细品。
“别缝了,怪费眼睛的。”小虎推门进来,身上带着股寒气,手里拎着个油纸包,“刚从李婶家回来,她给了几个新蒸的菜包,还热乎着呢。”他把纸包往炕桌上一放,凑过来看她手里的棉袍,指尖轻轻碰了碰针脚,“比去年补的匀多了,你这手艺,快赶上镇上的裁缝了。”
哑女抬头瞪他一眼,却把针脚收得更密了些。她记得去年此时,也是这样的雪夜,她给小虎补棉袄,针脚歪歪扭扭,被他宝贝似的穿了整个冬天,说“这是媳妇缝的,暖和”。那时他的棉鞋前头破了个洞,露出冻得发红的脚趾,却总说“快开春了,不用买新的”,直到她偷偷纳了双新鞋,他才红着脸换上。
灶膛里的火光“噼啪”跳动,映得小虎眼角的细纹都暖融融的。他往炕桌旁的炭盆里添了块火炭,火星子溅起来,落在哑女的布鞋上,她却浑然不觉,只顾着把棉袍的破洞补得更隐蔽些。
“尝尝菜包,”小虎掰开一个递过来,热气裹着萝卜粉丝的香漫出来,“李婶放了新腌的辣椒,比去年的够味。”
哑女咬了一口,辣香混着面香在舌尖散开,额角渗出细汗。她想起去年冬天,菜包是用陈面做的,粉丝也少得可怜,小虎却总把馅多的那个推给她,说“我爱吃皮”。那时的炭盆是裂了缝的,烧起来总冒黑烟,他就把她往炕里推,自己坐在风口,说“男人抗冻”。
棉袍的破洞补好了,哑女把衣服举起来看,藏青色的线在深色的布料上几乎看不出来,像从未破过一样。小虎接过穿上,抬胳膊试了试,笑道:“比新的还合身!你这针脚,比绣娘的还细。”
哑女收拾针线时,发现炕角的木箱里露出半块红布,是前几日扯的新布,本想给小虎做件新棉袍,被她压在箱底,想着等过了年再动工。她忽然想起今早扫雪时,看见小虎往王婆家送柴火,回来时棉袍后背沾着层薄雪,想必是走得急,没顾上拍掉。
“等雪停了,去扯块新棉花吧?”她忽然开口,声音被炭盆的热气烘得软软的,“今年收的新棉,比去年的蓬松。”
小虎正往嘴里塞菜包,闻言动作一顿:“不用不用,这棉袍还能穿,新棉花留着给你做条棉裤,你比我怕冷。”他放下菜包,从怀里掏出个布包,层层裹得严实,“给你的。”
里面是对银镯子,比去年那支“连理枝”更粗些,刻着细密的回纹,接口处焊着个小小的福字扣,“银匠说这叫‘岁岁安’,戴着……戴着能平平安安。”
哑女的指尖刚碰到镯子,就被他按住了手。他的掌心滚烫,带着炭火的气息,比灶膛里的火还暖。“我知道你总想着给我做新衣裳,”他的声音有点发紧,像被雪打湿的麻绳,“可我就爱穿你补的,带着你的针脚,比啥新衣裳都踏实。”
雪粒子不知何时变成了鹅毛大雪,簌簌落在窗台上,把外面的世界裹成一片白。哑女看着他紧张得发红的耳根,忽然把银镯子套在手腕上,又抓起他的手,按在自己心口的位置——那里跳得又快又急,像灶膛里越烧越旺的火,满得快要溢出来。
小虎愣了愣,猛地把她揽进怀里。棉袍的棉絮、炭火的热气、菜包的余香,混着两人的呼吸,在雪夜的炕边漫开。他低头,在她发顶轻轻蹭了蹭,声音哑得像熬了整夜的粥:“以后每个冬天,我都给你烧最旺的炭,你就坐在炕头补衣,啥重活都不用干。”
哑女在他怀里点头,眼角的泪落在他的棉袍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像雪落在炭火上融成的水。她知道,这补好的棉袍会继续陪着他走过寒冬,这新打的银镯会越戴越亮,而身边这个人,会像这灶膛里的火,在往后的日子里,烧得旺旺的,暖得久久的。
灶上的水壶“呜呜”地响起来,是水开了。小虎松开她,倒了两碗热水,递一碗给她,看着她手腕上的银镯子在水汽里泛光,忽然笑了,像个偷吃到糖的孩子:“等开春,咱在院里种点油菜,开花时金灿灿的,比去年的野菊好看。”
哑女看着他比划的样子,忽然觉得这雪夜的屋,比任何时候都亮堂。雪会停,春天会来,而他们的日子,就像这灶火上的热水,滚烫、踏实,藏着数不清的暖,等着慢慢熬,细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