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的烈日,如同一个巨大无情的熔炉,持续不断地向比阿克岛倾泻着灼人的光与热。
这个位于德属新几内亚以西、在地图上毫不起眼的小岛,因其拥有一个风平浪静、可供水上飞机起降的天然泻湖,以及一个能够俯瞰周边广阔航线的石灰岩制高点,成为了日德双方必争的焦点。
一支约两百人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分遣队,在井上雄太少佐一个身材矮壮、眼神里混合着武士道的骄傲与岛屿守备长期积压的偏执与焦躁的军官指挥下。
依托岛上复杂如迷宫般的地形和预先构筑的、与洞穴岩缝结合的坚固工事,进行着堪称顽强的抵抗。
他们此前已经成功击退了德军两次试探性的登陆尝试,这无疑助长了井上及其部下的气焰,自信能将这座遍布岩洞和丛林的岛屿,变成一枚深深钉入德国太平洋防线侧翼的、难以拔除的楔子。
1919年8月5日,清晨。
德军对比阿克岛的第三次,也是决心最为坚决、计划最为周密的一次进攻,在黎明时分拉开了帷幕。
这一次,不再是单纯依靠海军陆战队的血肉之躯进行强攻。首先出场的是海洋的巨兽“巴伐利亚”号战列舰(经过了紧急维修,主炮炸膛了,副炮能用)和“埃姆登”号轻巡洋舰。
它们庞大的舰体在泻湖外海一字排开,侧舷炮焰闪烁,350毫米和150毫米炮弹带着毁灭的呼啸,如同重锤般一遍遍砸在岛屿南部的日军预设阵地上,掀起冲天的泥土、碎石和破碎的植被,巨大的爆炸声连绵不绝,仿佛要将整个岛屿掀翻。
炮火准备尚未完全停歇,三架“游隼”俯冲轰炸机便如同发现猎物的猛禽,带着令人毛骨悚然的、越来越尖锐的俯冲啸音,从云端垂直扑下,将几处暴露的日军机枪阵地和疑似指挥所,精准地化为一个个燃烧的弹坑。
紧接着,在尚未散尽的硝烟和清晨的海雾掩护下,由老朋友卡尔·沃尔夫上尉率领的“狼人”部队一个精锐排作为锋利的刀尖。
引导着两个连的德国海军陆战队主力,乘坐登陆艇,在岛屿南侧一处被侦察判定为日军防御相对薄弱、但遍布暗礁和红树林的滩头,发起了凶猛的突击。
沃尔夫和他的“狼人”们再次证明了其远超常规部队的价值,他们如同真正的丛林幽灵,利用烟幕弹和茂密植被的天然遮蔽,悄无声息地渗透、迂回。
用加装消音器的MP18/I冲锋枪和锋利的战斗匕首,干净利落地清除了滩头后方几个极其隐蔽、足以给登陆部队造成巨大伤亡的火力点和狙击位,为后续主力部队抢滩登陆,撕开了一道宝贵的血路。
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日军抵抗异常激烈,他们放弃了滩头阵地,转而退入错综复杂的石灰岩洞穴网络和茂密的蕉林、灌木丛中,利用每一个天然的掩体,进行着逐寸土地的殊死争夺。
子弹在枝叶间呼啸穿梭,手榴弹在岩洞中爆发出沉闷的回响,然而,面对德军在舰炮和空中支援下的绝对火力优势,以及“狼人”小队精准而致命的“拔点”作战,日军的防线如同被蚁群啃噬的堤坝,开始一步步地后撤。
至8月7日傍晚, 持续三天的激烈战斗后,残余的日军已被压缩到了岛屿北部一片极其狭小、遍布岩洞和峭壁的区域。
他们的指挥部,就设在一个入口狭窄、内部却颇为深邃的石灰岩主山洞里,井上雄太少佐身上沾满了泥土和干涸的血迹,军服破损,昔日梳理整齐的头发也散乱不堪。
他明白,败局已定,突围无望,连续发出的求援电报如同石沉大海,得不到任何回应。弹药即将耗尽,士兵们疲惫不堪,伤亡惨重,伤员痛苦的呻吟声在洞穴中回荡,更加重了绝望的氛围。
一股属于失败者的绝望,混合着一种扭曲到极点的报复心理,在他和身边几名同样眼神狂乱、充满血丝的军官心中,如霉菌般疯狂滋生、蔓延。
“诸君!”井上雄太猛地拔出他的军刀,刀身在洞穴内昏暗的马灯下反射着幽冷的光,他对着围绕在身边、仅存的几十名形容枯槁、眼神空洞而闪烁着疯狂光芒的残兵。
声音嘶哑地咆哮,如同受伤的鬣狗在做最后的嘶鸣,“为天皇陛下献身,七生报国的时刻,已经到了!”
他停顿了一下,浑浊的目光扫过一张张麻木或亢奋的脸,语气变得更加阴狠和怨毒:“但是!在光荣的玉碎之前,我们必须要让那些愚蠢、卑劣的土着猪猡,用他们肮脏的血,彻底认清背叛大日本帝国、协助德国鬼子的下场!他们的不忠,必须用死亡来清洗!要用他们的哀嚎,来祭奠我们牺牲的英灵!”
他所谓的“背叛”,证据荒谬而残忍,仅仅是因为岛上的土着村民在德军进攻时,没有按照日军强征劳役的要求提供足够的人力和食物。
甚至据传言,有村民为了2块面包和一种叫咖啡的东西给渗透的德军“狼人”大队,指出了通往日军侧翼山洞的一条隐秘小径。
这种在日军狭隘思维里被视为“不可饶恕的背叛”行为,此刻成了他们发泄最后兽性、掩饰自身失败的最佳借口,一种将自身痛苦转嫁给弱小者的卑劣本能,驱使着他们走向最后的疯狂。
1919年8月8日,凌晨,夜幕深沉,月黑风高。
就在德军周密计划,准备于次日清晨发动最后总攻,彻底肃清残敌的前夜,一场由井上雄太亲自下令、针对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的、有组织的血腥屠杀在比阿克岛东侧海岸线爆发了。
约五十名被军国主义思想彻底毒化、又被绝望和杀戮欲望支配的日军士兵,在几名少尉和中尉的带领下,如同从地狱裂缝中爬出的恶鬼,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挎着缴获或自带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原型枪,扑向了那个位于椰林环抱、有着洁白沙滩的土着村庄。
村庄里居住着数百名巴布亚人,他们世代居住于此,与世无争,面容淳朴,依靠捕鱼、采集和种植香蕉、薯类为生。
他们对这场突然降临在家园的、属于遥远世界的强大国家之间的战争,充满了最原始的恐惧和最深的茫然,他们只渴望和平,渴望能继续他们祖辈相传的、简单而平静的生活。
“砰!”一声枪响,粗暴地击碎了夜的宁静,也拉开了屠杀的序幕。
日军士兵们粗暴地用枪托砸开、或用军靴踹开一扇扇用棕榈叶和木材搭建的简陋屋门。
“出来!统统出来!你们这些叛徒!”
“快!动作快!该死的猪猡!”
睡梦中的村民被这突如其来的暴力惊醒,男人、女人、老人、甚至幼小的儿童,在刺刀的威逼和日军的呵斥辱骂声中,惊恐万状地被从家中拖拽到村庄中央的空地上。
孩子的啼哭声、女人恐惧的尖叫、老人无助的哀求、男人愤怒而压抑的质问……各种声音瞬间混合在一起,与日军士兵疯狂的呵斥和偶尔爆发的、神经质的狂笑声交织,打破了热带夜晚原本应有的、只有海浪和虫鸣的和谐。
一个名叫卡托的老村长,试图用结结巴巴的、混合了当地土语和几个简单日语单词的方式沟通,他颤抖着举起双手,表示顺从和祈求:“太君……我们……没有……反抗……食物……给……”
然而,回应他的,是一名日军少尉不耐烦的、狠狠砸在他脸上的枪托,卡托惨叫着倒地,鲜血从破裂的额头和鼻子里涌出,瞬间染红了他花白的胡须。
“杀!一个不留!用他们的血,洗刷他们对帝国的侮辱!”一名带队的中尉,眼中闪烁着嗜血的光芒,挥动着军刀嘶吼。
“烧!把一切都烧光!让德国鬼子看看,这就是帮助叛徒的下场!”
命令一下,屠杀进入了最血腥的阶段。轻机枪被架设起来,开始朝着密集的人群喷吐出连续不断的、致命的火舌。
“哒哒哒....哒哒哒....”
“砰!砰砰砰....”
枪声如同死神的鼓点,村民们如同被暴风扫过的稻谷,成片成片地倒下。
温热的血液飞溅开来,染红了沙地,浸透了干燥的泥土,浓烈得令人作呕的血腥味几乎瞬间就压过了海风的咸腥和热带花朵的芬芳,弥漫在整个村庄的上空。
个体的悲剧在群体性的疯狂中不断上演:
一个年轻的母亲,怀里紧紧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跪在地上拼命磕头,用巴布亚语哭喊着哀求着。
但一名日军士兵狞笑着走上前,用刺刀残忍地挑起了那个包裹着的婴儿,婴儿发出微弱而痛苦的啼哭,随即被狠狠甩向一块岩石,啼哭声戛然而止。
母亲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嚎,扑向自己的孩子,却被身后的另一把刺刀从背后贯穿....
几位老人被日军用绳索捆绑在一起,泼洒上从村民家中搜刮来的椰油,然后被点燃,人体瞬间变成了惨叫着挣扎的火炬,皮肉烧焦的臭味混杂着绝望的嘶吼,场景宛如地狱。
年轻的妇女们更是遭受了双重的厄运,她们在遭受野蛮的凌辱和殴打之后,大多也被无情地枪杀或刺死,尸体被随意丢弃在废墟间。
昔日宁静祥和、充满了孩童嬉笑声和炊烟的村庄,在短短一两个小时内,就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屠宰场。
茅草屋被日军用火把点燃,火借风势,迅速蔓延,熊熊燃烧的烈焰映红了半边夜空,也映照出日军士兵们那一张张因为杀戮而扭曲、兴奋或因麻木而空洞的脸庞,以及村民们临死前那极度恐惧、痛苦和难以置信的绝望眼神。
一些年轻力壮的村民,如猎手出身的马努,试图组织微弱的反抗,或者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向丛林深处逃跑。
他们用自制的鱼叉、石斧勇敢地冲向敌人,但血肉之躯如何能抵挡现代化的枪弹?
大多在瞬间就被密集的子弹射成了筛子,或是在逃跑途中被追上,从背后被刺刀捅穿。
只有极少数像马努这样身手矫健、运气极好的人,凭借着对每一棵树木、每一块岩石的熟悉,身上带着伤,侥幸躲进了茂密得不见天日的丛林深处。
他们蜷缩在隐蔽的岩缝或树洞里,浑身颤抖,紧咬着嘴唇不敢发出任何声音,耳朵里充斥着同胞们临死前的惨叫和日军魔鬼般的狂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恐惧、以及如同野火般燃烧起来的、对侵略者刻骨的仇恨。
马努透过树叶的缝隙,死死盯着那片燃烧的村庄,将每一个看到的日军面孔,都深深烙印在脑海深处,指甲因为用力攥拳而深深掐入了掌心,渗出了一些血液。
8月9日,清晨,天色灰蒙,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当德军“狼人”侦察小组,在沃尔夫上尉的亲自带领下,协同后续小心翼翼推进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清剿至此,准备扫荡可能的残敌时。
映入他们眼帘的景象,让这些久经沙场、见惯了死亡的硬汉们,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惊与生理上的强烈不适。
烧焦的房屋废墟如同地狱狰狞的黑色骨架,在细雨中依然冒着缕缕带着焦臭味的青烟。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到无法化开的焦糊味、血腥味,以及一种尸体开始腐烂后特有的、甜腻而令人作呕的气息。
雨水混合着地面的灰烬和尚未干涸的暗红色血液,形成了一条条污浊的、缓缓流淌的小溪。
目光所及之处,到处都是姿态各异、死状极其凄惨的村民尸体蜷缩的、匍匐的、仰面朝天的……许多尸体已经开始肿胀、变色,吸引了成群肥硕的绿头苍蝇,它们嗡嗡作响,在废墟和尸体上起起落落。
幸存的少数村民,如同惊弓之鸟,躲藏在丛林边缘的阴影里,眼神空洞、呆滞,充满了巨大的创伤和深入骨髓的恐惧。
当看到全副武装的德军士兵出现时,非但没有感到安全,反而如同受惊的兔子般发出压抑的惊呼,瑟瑟发抖地向后蜷缩,仿佛看到了另一群前来索命的恶鬼。
沃尔夫上尉脸色铁青,他蹲下身,仔细检查着一具趴在地上的、约莫四五岁孩童的尸体。
孩子背部有一个清晰的、被刺刀捅穿的窟窿,小小的身体已经僵硬,脸上还凝固着临死前极度的痛苦和恐惧。
沃尔夫的拳头紧紧握起,指节因为用力而发出轻微的“嘎吱”声,脸上那道平时并不显眼的疤痕,此刻也因为极度的愤怒和压抑而微微抽搐、泛红。
他强忍着胃里翻江倒海的感觉和喉咙涌起的酸意,用冰冷而微微颤抖的手,从随身携带的防水背包里,取出了那台沉重的、外观设置精美的Contessa-Nettel Onito大画幅皮腔折叠照相机。
他知道,此时此刻,任何语言在这些铁证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他需要记录,需要让外界,让历史,看到这赤裸裸的、反人类的暴行。
他调整着焦距和光圈,快门声在死寂的村庄废墟中一次次清脆地响起,冷静而详细地记录下了这地狱般的场景化为焦土的村落轮廓、堆积如山的被屠杀平民遗体、被焚毁的老人特写、被刺刀挑死的婴儿、遭受凌辱后杀害的妇女....
每一个镜头,都像一把重锤,敲击着他冰冷的内心,他知道这每一个镜头将在未来,成为无可辩驳的、血淋淋的控诉。
“汉斯,”沃尔夫对身旁同样脸色惨白、强忍着不适的副手说道,声音沙哑而冰冷,仿佛来自深渊。
“立刻通过最高密级的通讯渠道,向舰队司令部,直接向冯·施佩伯爵本人,报告这里发生的....一切。强调,这是有组织的、针对平民的屠杀。”
“同时,以我的名义,请求立刻完全封锁这片区域和相关消息,在我们得到更高层明确指令前,绝不能让任何细节轻易泄露给外界,尤其是那些嗅觉灵敏的新闻记者。”
他顿了顿,补充道,“立刻组织医疗兵,尽力救治幸存者,给他们干净的食物、饮水和必要的药品,告诉他们,我们不是魔鬼,还有....将逝者安葬好。”
他预感到,手中这些沉重如山的照片,一旦在恰当的时机公之于众,将在世界的舆论场上,掀起怎样一场无法平息、足以埋葬一个国家声誉的惊涛骇浪。
几乎在同一时间,遥远的欧洲,瑞士日内瓦,湖光山色依旧旖旎。
一场由美国、英国流亡政府及法国流亡政府联合发起的、关于“调解太平洋冲突”的“非正式会议”,正在一间可以俯瞰日内瓦湖的、装饰奢华而隔音良好的酒店会议室内进行。
与会的美、英、法代表,衣着光鲜,面带忧色,语气“公允”而“恳切”地阐述着他们的观点,试图扮演和平缔造者的角色。
“诸位尊敬的代表,”美国特使,一位资深的、以“中立”和“务实”着称的外交官,指间夹着雪茄,侃侃而谈。
“太平洋地区持续升级的军事冲突,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尤其是对至关重要的国际贸易航线的破坏,令所有依赖海洋贸易的国家感到深切担忧。”
“德意志帝国作为欧洲乃至世界的重要稳定力量,我们完全理解其在太平洋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和殖民地安全的必要性。”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微妙。
“但是,持续的、不断升级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对日本本土和其海上运输生命线的近乎毁灭性打击,是否有些……过于激烈,超出了必要的自卫范畴?这种强度的对抗,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局势升级,甚至不幸地将更多原本中立的无辜民众卷入战火,这恐怕并非各方所愿。”
英国流亡政府的代表,一位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老派绅士,随即用一种带着忧虑的腔调附和:
“确实如此。我们通过一些……非正式的渠道了解到,日本方面其实已经多次表达了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意愿。”
“他们承认在珊瑚海以及后续的一些冲突中,可能存在‘某些战术层面的过激行为’,并表示愿意在确保其‘基本生存权益’和‘国家尊严’的前提下,进行严肃而富有诚意的谈判。”
“持续的封锁和无休止的打击,只会让东京内阁中的温和派失势,让军方的立场更加强硬,这显然不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只会加深仇恨的循环。”
法国流亡政府的代表则更加直白,几乎不加掩饰地暗示道,同时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而且我们必须从更宏观的地缘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一个过度虚弱、甚至面临内部崩溃风险的日本,可能会导致整个远东地区的力量出现危险的真空和失衡,从而产生新的、更加难以预料和控制的混乱与不稳定因素。”
“这似乎……并不完全符合在场所有主要大国的长远利益和安全考量。” 他的潜台词显而易见:一个被严重削弱的日本,将无法在远东有效牵制德国和苏俄政府、华夏的力量。
他们的言辞包裹着“和平”、“稳定”、“无辜民众”的糖衣,看似中立公允,实则处处偏袒日本,试图为日本的被迫反击行径和日益残酷的战术寻找开脱和淡化的理由,并试图利用所谓的“国际社会担忧”和“力量平衡”等概念,向德国施加压力。
迫使德国停止或至少大幅放缓在太平洋的凌厉攻势,为已显疲态、濒临绝境的日本,赢得宝贵的喘息之机,甚至谋求一个体面的停战。
这个位于德属新几内亚以西、在地图上毫不起眼的小岛,因其拥有一个风平浪静、可供水上飞机起降的天然泻湖,以及一个能够俯瞰周边广阔航线的石灰岩制高点,成为了日德双方必争的焦点。
一支约两百人的日本海军陆战队分遣队,在井上雄太少佐一个身材矮壮、眼神里混合着武士道的骄傲与岛屿守备长期积压的偏执与焦躁的军官指挥下。
依托岛上复杂如迷宫般的地形和预先构筑的、与洞穴岩缝结合的坚固工事,进行着堪称顽强的抵抗。
他们此前已经成功击退了德军两次试探性的登陆尝试,这无疑助长了井上及其部下的气焰,自信能将这座遍布岩洞和丛林的岛屿,变成一枚深深钉入德国太平洋防线侧翼的、难以拔除的楔子。
1919年8月5日,清晨。
德军对比阿克岛的第三次,也是决心最为坚决、计划最为周密的一次进攻,在黎明时分拉开了帷幕。
这一次,不再是单纯依靠海军陆战队的血肉之躯进行强攻。首先出场的是海洋的巨兽“巴伐利亚”号战列舰(经过了紧急维修,主炮炸膛了,副炮能用)和“埃姆登”号轻巡洋舰。
它们庞大的舰体在泻湖外海一字排开,侧舷炮焰闪烁,350毫米和150毫米炮弹带着毁灭的呼啸,如同重锤般一遍遍砸在岛屿南部的日军预设阵地上,掀起冲天的泥土、碎石和破碎的植被,巨大的爆炸声连绵不绝,仿佛要将整个岛屿掀翻。
炮火准备尚未完全停歇,三架“游隼”俯冲轰炸机便如同发现猎物的猛禽,带着令人毛骨悚然的、越来越尖锐的俯冲啸音,从云端垂直扑下,将几处暴露的日军机枪阵地和疑似指挥所,精准地化为一个个燃烧的弹坑。
紧接着,在尚未散尽的硝烟和清晨的海雾掩护下,由老朋友卡尔·沃尔夫上尉率领的“狼人”部队一个精锐排作为锋利的刀尖。
引导着两个连的德国海军陆战队主力,乘坐登陆艇,在岛屿南侧一处被侦察判定为日军防御相对薄弱、但遍布暗礁和红树林的滩头,发起了凶猛的突击。
沃尔夫和他的“狼人”们再次证明了其远超常规部队的价值,他们如同真正的丛林幽灵,利用烟幕弹和茂密植被的天然遮蔽,悄无声息地渗透、迂回。
用加装消音器的MP18/I冲锋枪和锋利的战斗匕首,干净利落地清除了滩头后方几个极其隐蔽、足以给登陆部队造成巨大伤亡的火力点和狙击位,为后续主力部队抢滩登陆,撕开了一道宝贵的血路。
战斗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白热化,日军抵抗异常激烈,他们放弃了滩头阵地,转而退入错综复杂的石灰岩洞穴网络和茂密的蕉林、灌木丛中,利用每一个天然的掩体,进行着逐寸土地的殊死争夺。
子弹在枝叶间呼啸穿梭,手榴弹在岩洞中爆发出沉闷的回响,然而,面对德军在舰炮和空中支援下的绝对火力优势,以及“狼人”小队精准而致命的“拔点”作战,日军的防线如同被蚁群啃噬的堤坝,开始一步步地后撤。
至8月7日傍晚, 持续三天的激烈战斗后,残余的日军已被压缩到了岛屿北部一片极其狭小、遍布岩洞和峭壁的区域。
他们的指挥部,就设在一个入口狭窄、内部却颇为深邃的石灰岩主山洞里,井上雄太少佐身上沾满了泥土和干涸的血迹,军服破损,昔日梳理整齐的头发也散乱不堪。
他明白,败局已定,突围无望,连续发出的求援电报如同石沉大海,得不到任何回应。弹药即将耗尽,士兵们疲惫不堪,伤亡惨重,伤员痛苦的呻吟声在洞穴中回荡,更加重了绝望的氛围。
一股属于失败者的绝望,混合着一种扭曲到极点的报复心理,在他和身边几名同样眼神狂乱、充满血丝的军官心中,如霉菌般疯狂滋生、蔓延。
“诸君!”井上雄太猛地拔出他的军刀,刀身在洞穴内昏暗的马灯下反射着幽冷的光,他对着围绕在身边、仅存的几十名形容枯槁、眼神空洞而闪烁着疯狂光芒的残兵。
声音嘶哑地咆哮,如同受伤的鬣狗在做最后的嘶鸣,“为天皇陛下献身,七生报国的时刻,已经到了!”
他停顿了一下,浑浊的目光扫过一张张麻木或亢奋的脸,语气变得更加阴狠和怨毒:“但是!在光荣的玉碎之前,我们必须要让那些愚蠢、卑劣的土着猪猡,用他们肮脏的血,彻底认清背叛大日本帝国、协助德国鬼子的下场!他们的不忠,必须用死亡来清洗!要用他们的哀嚎,来祭奠我们牺牲的英灵!”
他所谓的“背叛”,证据荒谬而残忍,仅仅是因为岛上的土着村民在德军进攻时,没有按照日军强征劳役的要求提供足够的人力和食物。
甚至据传言,有村民为了2块面包和一种叫咖啡的东西给渗透的德军“狼人”大队,指出了通往日军侧翼山洞的一条隐秘小径。
这种在日军狭隘思维里被视为“不可饶恕的背叛”行为,此刻成了他们发泄最后兽性、掩饰自身失败的最佳借口,一种将自身痛苦转嫁给弱小者的卑劣本能,驱使着他们走向最后的疯狂。
1919年8月8日,凌晨,夜幕深沉,月黑风高。
就在德军周密计划,准备于次日清晨发动最后总攻,彻底肃清残敌的前夜,一场由井上雄太亲自下令、针对手无寸铁的无辜平民的、有组织的血腥屠杀在比阿克岛东侧海岸线爆发了。
约五十名被军国主义思想彻底毒化、又被绝望和杀戮欲望支配的日军士兵,在几名少尉和中尉的带领下,如同从地狱裂缝中爬出的恶鬼,端着上了刺刀的步枪,挎着缴获或自带的大正十一年式轻机原型枪,扑向了那个位于椰林环抱、有着洁白沙滩的土着村庄。
村庄里居住着数百名巴布亚人,他们世代居住于此,与世无争,面容淳朴,依靠捕鱼、采集和种植香蕉、薯类为生。
他们对这场突然降临在家园的、属于遥远世界的强大国家之间的战争,充满了最原始的恐惧和最深的茫然,他们只渴望和平,渴望能继续他们祖辈相传的、简单而平静的生活。
“砰!”一声枪响,粗暴地击碎了夜的宁静,也拉开了屠杀的序幕。
日军士兵们粗暴地用枪托砸开、或用军靴踹开一扇扇用棕榈叶和木材搭建的简陋屋门。
“出来!统统出来!你们这些叛徒!”
“快!动作快!该死的猪猡!”
睡梦中的村民被这突如其来的暴力惊醒,男人、女人、老人、甚至幼小的儿童,在刺刀的威逼和日军的呵斥辱骂声中,惊恐万状地被从家中拖拽到村庄中央的空地上。
孩子的啼哭声、女人恐惧的尖叫、老人无助的哀求、男人愤怒而压抑的质问……各种声音瞬间混合在一起,与日军士兵疯狂的呵斥和偶尔爆发的、神经质的狂笑声交织,打破了热带夜晚原本应有的、只有海浪和虫鸣的和谐。
一个名叫卡托的老村长,试图用结结巴巴的、混合了当地土语和几个简单日语单词的方式沟通,他颤抖着举起双手,表示顺从和祈求:“太君……我们……没有……反抗……食物……给……”
然而,回应他的,是一名日军少尉不耐烦的、狠狠砸在他脸上的枪托,卡托惨叫着倒地,鲜血从破裂的额头和鼻子里涌出,瞬间染红了他花白的胡须。
“杀!一个不留!用他们的血,洗刷他们对帝国的侮辱!”一名带队的中尉,眼中闪烁着嗜血的光芒,挥动着军刀嘶吼。
“烧!把一切都烧光!让德国鬼子看看,这就是帮助叛徒的下场!”
命令一下,屠杀进入了最血腥的阶段。轻机枪被架设起来,开始朝着密集的人群喷吐出连续不断的、致命的火舌。
“哒哒哒....哒哒哒....”
“砰!砰砰砰....”
枪声如同死神的鼓点,村民们如同被暴风扫过的稻谷,成片成片地倒下。
温热的血液飞溅开来,染红了沙地,浸透了干燥的泥土,浓烈得令人作呕的血腥味几乎瞬间就压过了海风的咸腥和热带花朵的芬芳,弥漫在整个村庄的上空。
个体的悲剧在群体性的疯狂中不断上演:
一个年轻的母亲,怀里紧紧抱着尚在襁褓中的婴儿,跪在地上拼命磕头,用巴布亚语哭喊着哀求着。
但一名日军士兵狞笑着走上前,用刺刀残忍地挑起了那个包裹着的婴儿,婴儿发出微弱而痛苦的啼哭,随即被狠狠甩向一块岩石,啼哭声戛然而止。
母亲发出撕心裂肺的哀嚎,扑向自己的孩子,却被身后的另一把刺刀从背后贯穿....
几位老人被日军用绳索捆绑在一起,泼洒上从村民家中搜刮来的椰油,然后被点燃,人体瞬间变成了惨叫着挣扎的火炬,皮肉烧焦的臭味混杂着绝望的嘶吼,场景宛如地狱。
年轻的妇女们更是遭受了双重的厄运,她们在遭受野蛮的凌辱和殴打之后,大多也被无情地枪杀或刺死,尸体被随意丢弃在废墟间。
昔日宁静祥和、充满了孩童嬉笑声和炊烟的村庄,在短短一两个小时内,就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屠宰场。
茅草屋被日军用火把点燃,火借风势,迅速蔓延,熊熊燃烧的烈焰映红了半边夜空,也映照出日军士兵们那一张张因为杀戮而扭曲、兴奋或因麻木而空洞的脸庞,以及村民们临死前那极度恐惧、痛苦和难以置信的绝望眼神。
一些年轻力壮的村民,如猎手出身的马努,试图组织微弱的反抗,或者凭借对地形的熟悉向丛林深处逃跑。
他们用自制的鱼叉、石斧勇敢地冲向敌人,但血肉之躯如何能抵挡现代化的枪弹?
大多在瞬间就被密集的子弹射成了筛子,或是在逃跑途中被追上,从背后被刺刀捅穿。
只有极少数像马努这样身手矫健、运气极好的人,凭借着对每一棵树木、每一块岩石的熟悉,身上带着伤,侥幸躲进了茂密得不见天日的丛林深处。
他们蜷缩在隐蔽的岩缝或树洞里,浑身颤抖,紧咬着嘴唇不敢发出任何声音,耳朵里充斥着同胞们临死前的惨叫和日军魔鬼般的狂笑,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恐惧、以及如同野火般燃烧起来的、对侵略者刻骨的仇恨。
马努透过树叶的缝隙,死死盯着那片燃烧的村庄,将每一个看到的日军面孔,都深深烙印在脑海深处,指甲因为用力攥拳而深深掐入了掌心,渗出了一些血液。
8月9日,清晨,天色灰蒙,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
当德军“狼人”侦察小组,在沃尔夫上尉的亲自带领下,协同后续小心翼翼推进的海军陆战队士兵,清剿至此,准备扫荡可能的残敌时。
映入他们眼帘的景象,让这些久经沙场、见惯了死亡的硬汉们,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惊与生理上的强烈不适。
烧焦的房屋废墟如同地狱狰狞的黑色骨架,在细雨中依然冒着缕缕带着焦臭味的青烟。
空气中弥漫着浓烈到无法化开的焦糊味、血腥味,以及一种尸体开始腐烂后特有的、甜腻而令人作呕的气息。
雨水混合着地面的灰烬和尚未干涸的暗红色血液,形成了一条条污浊的、缓缓流淌的小溪。
目光所及之处,到处都是姿态各异、死状极其凄惨的村民尸体蜷缩的、匍匐的、仰面朝天的……许多尸体已经开始肿胀、变色,吸引了成群肥硕的绿头苍蝇,它们嗡嗡作响,在废墟和尸体上起起落落。
幸存的少数村民,如同惊弓之鸟,躲藏在丛林边缘的阴影里,眼神空洞、呆滞,充满了巨大的创伤和深入骨髓的恐惧。
当看到全副武装的德军士兵出现时,非但没有感到安全,反而如同受惊的兔子般发出压抑的惊呼,瑟瑟发抖地向后蜷缩,仿佛看到了另一群前来索命的恶鬼。
沃尔夫上尉脸色铁青,他蹲下身,仔细检查着一具趴在地上的、约莫四五岁孩童的尸体。
孩子背部有一个清晰的、被刺刀捅穿的窟窿,小小的身体已经僵硬,脸上还凝固着临死前极度的痛苦和恐惧。
沃尔夫的拳头紧紧握起,指节因为用力而发出轻微的“嘎吱”声,脸上那道平时并不显眼的疤痕,此刻也因为极度的愤怒和压抑而微微抽搐、泛红。
他强忍着胃里翻江倒海的感觉和喉咙涌起的酸意,用冰冷而微微颤抖的手,从随身携带的防水背包里,取出了那台沉重的、外观设置精美的Contessa-Nettel Onito大画幅皮腔折叠照相机。
他知道,此时此刻,任何语言在这些铁证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他需要记录,需要让外界,让历史,看到这赤裸裸的、反人类的暴行。
他调整着焦距和光圈,快门声在死寂的村庄废墟中一次次清脆地响起,冷静而详细地记录下了这地狱般的场景化为焦土的村落轮廓、堆积如山的被屠杀平民遗体、被焚毁的老人特写、被刺刀挑死的婴儿、遭受凌辱后杀害的妇女....
每一个镜头,都像一把重锤,敲击着他冰冷的内心,他知道这每一个镜头将在未来,成为无可辩驳的、血淋淋的控诉。
“汉斯,”沃尔夫对身旁同样脸色惨白、强忍着不适的副手说道,声音沙哑而冰冷,仿佛来自深渊。
“立刻通过最高密级的通讯渠道,向舰队司令部,直接向冯·施佩伯爵本人,报告这里发生的....一切。强调,这是有组织的、针对平民的屠杀。”
“同时,以我的名义,请求立刻完全封锁这片区域和相关消息,在我们得到更高层明确指令前,绝不能让任何细节轻易泄露给外界,尤其是那些嗅觉灵敏的新闻记者。”
他顿了顿,补充道,“立刻组织医疗兵,尽力救治幸存者,给他们干净的食物、饮水和必要的药品,告诉他们,我们不是魔鬼,还有....将逝者安葬好。”
他预感到,手中这些沉重如山的照片,一旦在恰当的时机公之于众,将在世界的舆论场上,掀起怎样一场无法平息、足以埋葬一个国家声誉的惊涛骇浪。
几乎在同一时间,遥远的欧洲,瑞士日内瓦,湖光山色依旧旖旎。
一场由美国、英国流亡政府及法国流亡政府联合发起的、关于“调解太平洋冲突”的“非正式会议”,正在一间可以俯瞰日内瓦湖的、装饰奢华而隔音良好的酒店会议室内进行。
与会的美、英、法代表,衣着光鲜,面带忧色,语气“公允”而“恳切”地阐述着他们的观点,试图扮演和平缔造者的角色。
“诸位尊敬的代表,”美国特使,一位资深的、以“中立”和“务实”着称的外交官,指间夹着雪茄,侃侃而谈。
“太平洋地区持续升级的军事冲突,已经严重影响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尤其是对至关重要的国际贸易航线的破坏,令所有依赖海洋贸易的国家感到深切担忧。”
“德意志帝国作为欧洲乃至世界的重要稳定力量,我们完全理解其在太平洋维护自身合法利益和殖民地安全的必要性。” 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微妙。
“但是,持续的、不断升级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对日本本土和其海上运输生命线的近乎毁灭性打击,是否有些……过于激烈,超出了必要的自卫范畴?这种强度的对抗,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局势升级,甚至不幸地将更多原本中立的无辜民众卷入战火,这恐怕并非各方所愿。”
英国流亡政府的代表,一位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的老派绅士,随即用一种带着忧虑的腔调附和:
“确实如此。我们通过一些……非正式的渠道了解到,日本方面其实已经多次表达了寻求和平解决争端的意愿。”
“他们承认在珊瑚海以及后续的一些冲突中,可能存在‘某些战术层面的过激行为’,并表示愿意在确保其‘基本生存权益’和‘国家尊严’的前提下,进行严肃而富有诚意的谈判。”
“持续的封锁和无休止的打击,只会让东京内阁中的温和派失势,让军方的立场更加强硬,这显然不利于问题的根本解决,只会加深仇恨的循环。”
法国流亡政府的代表则更加直白,几乎不加掩饰地暗示道,同时用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
“而且我们必须从更宏观的地缘政治角度考虑问题,一个过度虚弱、甚至面临内部崩溃风险的日本,可能会导致整个远东地区的力量出现危险的真空和失衡,从而产生新的、更加难以预料和控制的混乱与不稳定因素。”
“这似乎……并不完全符合在场所有主要大国的长远利益和安全考量。” 他的潜台词显而易见:一个被严重削弱的日本,将无法在远东有效牵制德国和苏俄政府、华夏的力量。
他们的言辞包裹着“和平”、“稳定”、“无辜民众”的糖衣,看似中立公允,实则处处偏袒日本,试图为日本的被迫反击行径和日益残酷的战术寻找开脱和淡化的理由,并试图利用所谓的“国际社会担忧”和“力量平衡”等概念,向德国施加压力。
迫使德国停止或至少大幅放缓在太平洋的凌厉攻势,为已显疲态、濒临绝境的日本,赢得宝贵的喘息之机,甚至谋求一个体面的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