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第五预备队:董翳融冻土开荒,丁零人学种地-《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贝加尔湖以南的冻土还没完全化冻,脚踩上去能听到“咯吱”的冰裂声。

  董翳蹲在田埂上,手里攥着一把耐寒麦种,指尖蹭过冻土表面的薄冰——这是第五预备队接手的开荒任务,

  要在贝加尔城周边开垦两百亩麦田,可这冻土硬得像铁,

  连巧成城的寒铁犁都犁不动,丁零人围在旁边,眼神里满是怀疑。

  “董将军,这土冻了大半年,

  连草根都扎不进去,你们秦人真能种出麦子?”

  巴图抱着胳膊,他是丁零部落里最有经验的猎手,去年冬天还跟着王贲看过耐寒麦试种,

  可那是小面积育苗,这么大片冻土开荒,他心里没底。

  董翳没急着辩解,反而招手让士兵推来一台“蒸汽松土机”——

  这是张衡特意送来的改良器械,铁制的犁头带着尖齿,机身冒着白汽。

  “巴图大叔,你看这玩意儿。”

  他按下开关,松土机的尖齿扎进冻土,“突突”声里,冻土被翻起一层,

  冰碴混着黑土落在田埂上,比人工挖快了十倍。

  丁零人都凑了过来,阿骨扒着松土机的边缘,眼睛瞪得溜圆:

  “这铁家伙真厉害!

  比俺们用石镐挖快多了!

  可……挖开了还是冻的,种子种进去不也得冻死?”

  “问得好!”

  董翳从马车上搬下一袋草木灰,里面还混着腐熟的牛羊粪,

  “这是陈农官教的法子,草木灰能化冰,还能肥土,

  撒在翻好的冻土上,三天就能化冻,比晒太阳快多了。”

  一、冻土破冰:蒸汽松土 草木灰,黑土露生机

  接下来的日子,第五预备队的士兵和丁零人一起忙了起来。

  董翳把人分成两队:一队用蒸汽松土机翻土,一队撒草木灰,

  阿骨主动跟着董翳学撒灰,手里的木瓢抖得均匀,

  草木灰落在冻土上,像给黑土盖了层黄纱。

  “阿骨,撒灰要离种子沟两指远,不然会烧苗。”

  董翳手把手教他,“你看,这土化了之后是黑的,

  说明肥力足,种出来的麦子能长到腰那么高。”

  阿骨似懂非懂地点头,突然指着远处喊:

  “董将军!

  那片土怎么不冒热气?

  是不是冻得太硬了?”

  董翳跑过去一看,果然有块洼地,冻土比别处厚半尺,松土机的尖齿都扎不深。

  “别急,用‘融雪剂’。”

  董翳让人拿来一麻袋盐巴——这是从辽东运来的渔盐,混着水洒在洼地上,盐水能加速冰化。

  巴图看着盐巴,心疼地说:

  “这么好的盐,用来化冰太可惜了!

  俺们以前只有过节才能吃点盐。”

  “盐能化冰,也能让麦子长得更壮,不浪费。”

  董翳笑着说,“等麦子熟了,一斤麦子能换半斤盐,到时候你们天天都能吃咸的。”

  巴图眼睛一亮,赶紧招呼丁零人过来帮忙撒盐,连之前看热闹的长老都蹲下来,

  用手扒拉着化冻的黑土,嘴里念叨着:

  “真软了……真能种麦子了。”

  三天后,两百亩冻土终于化透了,黑黝黝的土地散发着泥土的腥气。

  董翳让人把育好的耐寒麦苗从暖棚里搬出来——这些麦苗是在章邯送的暖炉车旁培育的,绿油油的,带着嫩芽。

  丁零人围过来看,阿骨小心翼翼地摸了摸麦苗:

  “这芽儿真嫩,能在冻土上活吗?”

  “能!”

  董翳拿起一株麦苗,示范着栽进土里,

  “栽的时候根要埋深点,浇点湖水,这麦苗耐寒,就算夜里降温也冻不死。”

  巴图跟着学,第一次栽苗手忙脚乱,麦苗歪歪扭扭的,董翳帮他扶正:

  “别慌,慢慢来,种庄稼跟打猎一样,多练几次就会了。”

  二、丁零学农:从猎手到农夫,麦田里的转变

  丁零人以前靠打猎为生,从没种过地,一开始总闹笑话——有人把麦苗栽反了,根朝上;

  有人浇水太多,把苗泡烂了;

  还有人怕鸟啄苗,在田埂上插满了猎矛,把董翳都逗笑了。

  “巴图大叔,猎矛插在这里没用,得用稻草人。”

  董翳拿来几根竹竿,裹上破布,做成稻草人插在田里,

  “鸟怕人,看到稻草人就不敢来了,比猎矛管用。”

  巴图看着稻草人,挠了挠头:

  “还是你们秦人办法多,俺们以前只会用矛赶狼。”

  日子一天天过去,丁零人渐渐摸出了种地的门道。

  巴图每天天不亮就去田里,看看麦苗有没有被冻着,浇浇水、除除草;

  阿骨则拿着董翳给他的简体字小本子,把每天种地的步骤记下来,

  比如“三月撒灰、四月栽苗、五月浇水”,虽然字写得歪歪扭扭,却格外认真。

  有天夜里突然降温,董翳担心麦苗冻坏,带着士兵和丁零人去田里盖草帘。

  巴图扛着草帘跑在最前面,一边跑一边喊:

  “快!

  别让麦苗冻着!

  这可是咱们的口粮!”

  阿骨跟着跑,小本子揣在怀里,生怕被风吹丢了。

  等草帘盖好,天已经亮了。

  董翳看着浑身是霜的巴图,递给他一块麦饼:

  “辛苦你了,巴图大叔。”

  巴图咬着麦饼,看着田里的草帘,突然说:

  “董将军,俺现在觉得,种地比打猎稳当——打猎要看天气,还怕遇到熊;

  种地只要好好照料,秋天就能收粮,不用饿肚子。”

  董翳笑了:

  “以后咱们还能种更多东西,比如西域的苜蓿,能喂牛羊;

  比如岭南的占城稻,一年能收两季,日子会越来越好。”

  三、协同护苗:农科支持 物资保障,麦田长势旺

  开荒种地不是第五预备队孤军奋战——陈农官每隔十天就派人来送农技手册,

  教他们怎么防治蚜虫、怎么给麦苗追肥;

  张衡的工匠队送来新的铁锄,比丁零人用的石锄轻便多了;

  章邯送的暖炉车也派上了用场,在育苗棚里持续供暖,保证新育的苗能顺利移栽。

  有天,田里的麦苗突然发黄,丁零人慌了,巴图跑到董翳的营帐,急得满头汗:

  “董将军!

  麦苗黄了,是不是要死了?”

  董翳跟着他去田里,蹲下来看了看,又捏了捏土:

  “没事,是缺肥了,陈农官送的有机肥还在吗?撒点进去就行。”

  士兵们把有机肥(腐熟的牛羊粪)撒在田里,没过几天,麦苗又绿了起来。

  阿骨摸着绿油油的麦苗,对董翳说:

  “董将军,俺以后要当农官,教更多丁零人种地,让大家都有粮吃。”

  董翳摸了摸他的头:

  “好啊,等你学会了,就当贝加尔城的小农官。”

  丁零长老看着麦田的长势,心里的石头彻底落了地。

  他找到董翳,手里捧着一包晒干的野果:

  “董将军,俺们丁零人以前不信种地能活,现在服了。

  这野果是俺们的心意,感谢你们教俺们种地,让俺们不用再怕冬天没粮。”

  董翳接过野果,笑着说:

  “长老客气了,这是咱们一起努力的结果。

  等秋天麦子熟了,咱们一起打麦、磨面,

  做麦饼吃,让整个贝加尔城都尝尝咱们种的麦子。”

  四、麦田丰收:冻土变良田,民心归大秦

  初秋的贝加尔湖,风里带着麦香。两百亩麦田金灿灿的,

  麦穗压弯了麦秆,丁零人和秦军士兵一起忙着收割,

  镰刀割麦的“唰唰”声,混着笑声,在田埂上回荡。

  巴图握着镰刀,动作比一开始熟练多了,割下的麦子捆得整整齐齐。

  他举起一束麦穗,对董翳喊:

  “董将军!

  你看这麦穗,颗粒真饱满,比俺们以前吃的粟米强多了!”

  董翳走过去,搓出麦粒,递了一颗给巴图:“尝尝,新麦的味道。”

  巴图嚼着麦粒,甜丝丝的,眼睛里满是笑意:

  “好吃!

  比冻肉好吃多了!

  今年收了这些麦,俺们部落再也不用饿肚子了!”

  阿骨拿着小本子,一边记录收割的数量,一边念:

  “一亩收麦五石,两百亩就是一千石,够咱们吃一年了!”

  收割完麦子,董翳让人把一部分麦子留给丁零人当口粮,剩下的送到贝加尔城的粮库。

  丁零长老带着族人,捧着新磨的面粉,来到第五预备队的营帐,

  要跟士兵们一起做麦饼。

  帐篷里,暖炉车烧得旺旺的,面粉和着水,揉成面团,贴在炉壁上,不一会儿就烤得金黄。

  阿骨拿起一块麦饼,咬了一口,烫得直哈气,却笑得开心:

  “好吃!

  这是俺们自己种的麦子做的饼,比什么都香!”

  董翳看着热闹的场面,对身边的副将说:

  “你看,这就是‘融’的意义——不是让丁零人变成秦人,是让他们学会种地,过上安稳日子,从心里认可大秦。

  这冻土开荒,开的不仅是田,更是民心。”

  副将点头:“是啊,现在丁零人都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

  以后北境肯定会越来越稳。”

  夕阳下,贝加尔湖泛着金光,麦田里的麦垛像一座座小山,

  丁零人的帐篷里飘着麦饼的香气。

  董翳知道,这只是冻土开荒的开始,接下来还要扩大种植面积,

  教丁零人种苜蓿、种蔬菜,建更多的粮库和学堂。

  而这片曾经的冻土,如今已变成良田,像一颗种子,

  在丁零人的心里,在大秦的北境,长出了希望和未来。

  阿骨拿着写满字的小本子,跑到董翳面前:

  “董将军,俺明年还要学种地,学认字,以后帮你管麦田!”

  董翳笑着点头:

  “好!

  明年咱们一起,把贝加尔湖以南,都种上麦子,让这里变成大秦的北境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