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农夫表彰:张小三获“农模”,嬴政亲赐良田10亩-《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咸阳的冬日暖阳,

  透过农科馆的雕花木窗,

  洒在“农墨同心”的匾额上。

  匾额下的长案铺着明黄色锦缎,

  上面摆着鎏金奖牌、线装农书,

  还有一卷用朱砂圈注的田契——

  那是嬴政亲批的10亩关中良田,

  就在渭水岸边,

  土肥得能攥出油。

  农科馆外的广场上,

  挤满了从各地赶来的农户、农官和墨家工匠。

  王大伯裹着新赐的秦式锦袍,

  手里攥着去年的波斯麦种,

  时不时踮脚往馆内望:

  “小三咋还没来?

  这娃在润疆种出六石亩产,

  教俺们堆肥,

  该当这个‘农模’!”

  阿木穿着西域彩布短打,

  怀里揣着张小三画的农具图,

  声音里满是骄傲:

  “在润疆,

  小三兄弟教俺用风车水车,

  修曲辕犁,

  连俺阿爹都学会了堆肥,

  这奖他拿得最稳!”

  人群突然静了下来,

  只见陈农官引着个穿粗布短褂的少年走来,

  少年脸膛黝黑,

  手上满是老茧,

  袖口还沾着点麦糠——

  正是张小三。

  他刚从润疆赶回来,

  身上的风尘还没来得及拍净,

  站在雕梁画栋的农科馆里,

  显得有些局促,

  手不自觉地攥着衣角。

  “小三,别慌。”

  陈农官拍了拍他的肩,

  声音温和,

  “陛下知道你在润疆的功劳,

  特意让你站在最前面。”

  张小三点点头,

  目光扫过人群,

  看到王大伯、阿木,

  还有墨家的曹平,

  他们都笑着朝他摆手,

  心里的紧张才消了些。

  这时,

  殿外传来“陛下驾到”的唱喏声,

  所有人立刻躬身行礼。

  嬴政身着玄色帝冕,

  步履沉稳地走进馆内,

  目光第一时间就落在了张小三身上,

  嘴角泛起笑意:

  “你就是张小三?

  陈农官的奏折里,

  十次有八次提你。”

  张小三赶紧跪下磕头,

  声音有些发颤:

  “草民张小三,

  参见陛下。”

  “起来吧。”

  嬴政抬手示意,

  指着长案上的奖牌,

  “知道今天召你回来做什么吗?”

  “听陈农官说,

  陛下要表彰种粮好的农夫。”

  张小三站起身,

  眼睛盯着地面,

  不敢抬头。

  “不仅是表彰。”

  嬴政走到他身边,

  拿起那卷田契,

  “你在润疆流沙农站,

  试种波斯麦亩产超六石,

  改良播种器让出苗率提两成,

  教三百多农户用风车水车、学堆肥法,

  还帮牡丹改良盐碱地的灌溉方案——

  这些功劳,

  配得上‘大秦农模’的称号,

  也配得上这10亩良田。”

  人群里立刻响起掌声,

  王大伯忍不住喊:

  “陛下说得对!

  小三这娃实诚,

  去年俺家堆肥烧苗,

  他半夜冒雨来教俺补浇淡盐水,

  比亲儿子还上心!”

  曹平也上前一步,

  捧着个新造的“多功能播种器”:

  “陛下,

  这播种器就是小三提的改进建议,

  加了可调株距的滑片,

  既能种波斯麦,

  又能种占城稻,

  比以前的老样式好用三倍!

  他虽不是墨家弟子,

  却懂农具的门道,

  是真把种地当回事。”

  嬴政接过播种器,

  仔细看了看,

  递给张小三:

  “这是你心血改的,

  留着自己用。

  渭水岸边的良田,

  都是熟田,

  有墨家的曲辕犁,

  有农科站的新种,

  明年定能再获高产。”

  张小三却突然跪下,

  把田契推了回去:

  “陛下,

  这良田草民不能要。”

  嬴政愣了一下,

  饶有兴致地问:

  “哦?

  别人求都求不来的良田,

  你为何不要?”

  “润疆还有很多归附的西域农户,

  他们没地种,

  只能租田,

  一年收的麦要交一半租子。”

  张小三抬起头,

  眼里闪着光,

  “草民在润疆有三亩试验田,

  够种了。

  这10亩良田,

  不如分给阿木他们,

  让他们也能有自己的地,

  跟着大秦好好种粮。”

  人群瞬间安静了,

  阿木更是睁大眼睛,

  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小三兄弟,

  这是陛下赐你的……”

  “俺知道。”

  张小三打断他,

  “但种地的人,

  最懂没地的苦。

  俺在农学堂时,

  先生说‘粮安大秦,

  要让每个农夫有田种’,

  这话俺记在心里。”

  嬴政盯着张小三看了许久,

  突然笑了,

  声音洪亮:

  “好!

  好一个‘让每个农夫有田种’!

  朕没看错你,

  这‘农模’不仅种粮厉害,

  心更齐。”

  他弯腰扶起张小三,

  把田契重新塞给他,

  又对身边的内侍说:

  “传朕旨意,

  润疆再划拨五百亩良田,

  分给归附的西域农户,

  每户三亩,

  免三年租税。

  张小三的10亩,

  朕再追加5亩,

  不准推!”

  张小三眼圈红了,

  再次磕头:

  “谢陛下!

  草民一定把田种好,

  再教更多人种粮,

  不辜负陛下的恩典!”

  “起来吧。”

  嬴政亲手把鎏金奖牌挂在他脖子上,

  奖牌上刻着“大秦农模”四个大字,

  还嵌着一粒小小的波斯麦图案。

  “朕不要你只种好自己的田,

  要你做‘农模’的样子——

  把润疆的经验带到关中,

  带到北境,

  让更多农夫学会种新种、用新农具,

  这比100亩良田更重要。”

  陈农官这时上前奏道:

  “陛下,

  臣已安排小三开春后去北境农站,

  教丁零人种波斯麦、搭保温棚,

  再带墨家的新农具过去,

  保准北境的亩产再提一成。”

  “好!”

  嬴政点头,

  目光扫过全场,

  声音透过铜制扩音筒传遍馆内:

  “大秦二五计,

  粮安为根本。

  张小三一个少年,

  能在润疆干出一番事,

  靠的不是运气,

  是踏实、是肯教、是心里装着百姓。

  朕今天表彰他,

  就是要告诉所有人——

  不管你是老秦户、西域人,

  还是归附的部落民,

  只要肯为大秦种粮、为民生出力,

  朕就赏!

  大秦的良田,

  要给最会种、最愿教的人!”

  人群里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王大伯抹着眼泪笑:

  “俺就说小三是好样的!

  明年俺也去北境,

  帮着小三教种地!”

  阿木举着农具图喊:

  “俺带西域的乡亲学堆肥!

  让润疆的盐碱地,

  全变成高产田!”

  曹平也高声道:

  “墨家工坊赶制一百台新播种器,

  跟着小三去北境!

  农墨同心,

  保准北境粮产翻番!”

  嬴政看着眼前热闹的景象,

  对张小三道:

  “你看,

  一个人的力量有限,

  但你这‘农模’的样子,

  能带动一群人、一片地。

  明年秋收盘点,

  朕要在咸阳宫摆宴,

  听你讲北境的丰收故事。”

  张小三用力点头,

  握着播种器的手更紧了。

  阳光透过窗棂,

  照在他脖子上的奖牌上,

  反射出的光,

  落在每个人的笑脸上——

  那是丰收的光,

  是希望的光,

  是大秦粮安根基上,

  最温暖的光。

  当天傍晚,

  张小三跟着陈农官、曹平走出农科馆,

  王大伯、阿木早已在门口等着,

  手里捧着刚烤好的麦饼,

  是用他在润疆种的波斯麦做的,

  喷香扑鼻。

  “小三,快尝尝!”

  王大伯递过麦饼,

  “这麦饼,

  比去年的更筋道,

  明年种在渭水的田上,

  准更好吃!”

  张小三咬了一口,

  麦香在嘴里散开,

  甜丝丝的。

  他望着远处的渭水,

  仿佛看到了15亩良田上,

  波斯麦随风起伏,

  农户们用着新播种器,

  笑着、忙着,

  远处的粮储库,

  堆得越来越满。

  “陈农官,”

  他突然开口,

  “开春去北境,

  能带上阿木吗?

  他懂西域人的习惯,

  教起来更方便。”

  陈农官笑着点头:

  “正有此意。

  你带技术,

  他带人脉,

  曹平带农具,

  咱们去北境,

  再种出一片好田!”

  曹平拍着他的肩:

  “放心!

  新的曲辕犁、保温棚零件,

  俺都备好了,

  到了北境,

  让丁零人见识见识,

  大秦的‘农模’和新农具,

  有多厉害!”

  张小三笑了,

  把奖牌小心翼翼地放进怀里,

  又咬了一大口麦饼。

  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一直延伸到渭水岸边,

  延伸到那片即将播种的良田上——

  那里,

  藏着“农模”的初心,

  藏着农墨的默契,

  藏着大秦二五计里,

  最坚实、最动人的丰收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