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第二预备队:田儋建漠南暖圈,匈奴降卒放马忙 下-《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二、暖圈落成:马嘶人笑,风雪不侵

  第七天傍晚,暖圈终于建好了。

  五排整齐的马栏,每间都铺着干草,火墙烧得旺旺的,整个暖圈里暖烘烘的,连空气里都飘着干草的清香。

  五千匹战马被一匹匹牵进去,有的好奇地嗅着新环境,

  有的舒服地打了个响鼻,还有的直接卧在干草上,发出满足的嘶鸣。

  呼衍骨的白马被牵进了最里面的隔间,它试探着靠近火墙,

  又立刻缩回来,惹得大家都笑了。

  田儋让人端来熬好的姜汤,给马灌了一点:

  “驱驱寒,过几天就好了。”

  暖圈外,秦兵和匈奴降卒一起搭起了篝火,田儋让人杀了两头羊,

  一半用秦人的法子炖着吃,一半用匈奴人的法子烤着吃。

  呼衍骨捧着陶碗,喝着热乎乎的羊肉汤,

  看着暖圈里时不时探出头的马头,突然对田儋说:

  “……以前在左贤王帐下,冬天马冻死了,他们只会打我们,从没想过建暖圈。”

  田儋递给她一块烤羊肉:

  “大秦不一样。

  你们现在是大秦的兵,马是大秦的马,大家都是一家人,就得互相照应。”

  “一家人?”

  稽粥眨着眼睛,

  “那俺们能学秦话不?

  以后想跟秦兵弟兄聊天。”

  “当然能!”

  田儋笑着说,

  “明天就请学堂的先生来,教你们认秦字、说秦话,还教你们算马料账。”

  正说着,外面的风雪又大了起来,卷着雪粒打在暖圈的茅草顶上,

  发出“沙沙”的声响,却一点也透不进暖意。

  暖圈里,马嚼着草料的声音、偶尔的嘶鸣声,

  和外面的风雪声混在一起,竟有种奇异的和谐。

  一个秦兵突然指着暖圈说:

  “你们看!

  那匹白马在朝咱们摇尾巴呢!”

  大家看过去,果然,呼衍骨的白马正站在栏边,尾巴轻轻摇着,眼睛亮晶晶地看着呼衍骨。

  呼衍骨放下陶碗,走过去摸了摸马鼻子,马伸出舌头,舔了舔他的手。

  “它以前从不跟人这么亲。”

  呼衍骨的声音有点哑。

  田儋笑着说:

  “因为它知道,这里安全,暖和,不会再挨冻了。”

  三、放马忙:牧歌混秦腔,漠南春意近

  接下来的日子,漠南的草原上多了道新风景。

  匈奴降卒们骑着马,赶着羊群,在雪地里放牧,

  秦兵们则在暖圈里铡草、喂料、清理马粪,大家分工合作,配合得越来越默契。

  呼衍骨成了“马倌头儿”,每天带着几个匈奴人和秦兵去检查马的状况,

  哪个马该梳毛了,哪个马该加料了,他都记得清清楚楚。

  有天早上,他发现一匹小马驹有点发烧,立刻跑去告诉田儋,

  还建议用匈奴的土方子——煮艾草水给马擦身子。

  田儋赶紧让人找来艾草,又请老吴的医官队派了个懂兽医的村医来。

  村医检查后说:“还真是风寒,呼衍骨的法子管用,

  再配上大秦的退烧药,很快就好。”

  小马驹痊愈后,呼衍骨特意把它的缰绳系上了红布条,像匈奴人给孩子祈福一样。

  稽粥笑着问:

  “骨叔,你现在觉得,田将军是骗咱们的不?”

  呼衍骨哼了一声,却没否认,只是说:

  “……暖圈是好东西,秦兵也不全是坏人。”

  学堂的先生来了之后,匈奴降卒们学秦话的劲头很足。

  稽粥学得最快,已经能背出“马”“羊”“暖圈”等好几个秦字了。

  他还教秦兵们唱匈奴的牧歌,秦兵们则教他们唱大秦的军歌,

  有时候放马走到远处,能听到草原上飘来混着秦腔的牧歌,格外热闹。

  田儋看着这一切,给项羽写了封军报,里面说:

  “漠南暖圈已成,匈奴降卒皆安,战马损耗率不足1%,

  开春后可向天驷城输送良种马千匹。”

  他还特意提了呼衍骨和稽粥的名字,说他们“识马性,通秦话,可为大用”。

  这天傍晚,呼衍骨赶着最后一批马回暖圈,看见田儋正指挥人往车上装东西。

  走近一看,是满满一车波斯麦种子。

  “这是……”

  呼衍骨问。

  “陈农官派人送来的。”

  田儋满脸笑容地说道:

  “开春之后啊,咱们就在暖圈旁边开垦荒地,种上波斯麦。

  等麦子收获的时候,既能当作马料,又能给你们磨成面粉做面食吃,

  可比那马料饼美味多啦!”

  呼衍骨看着那些颗粒饱满的种子,心中一动,突然开口说道:

  “田将军,您可能不知道,俺们匈奴人其实也会种地呢。

  以前在河西走廊的时候,俺们就种过粟米。”

  田儋闻言,眼睛一亮,兴奋地说道:

  “那可真是太好了!

  有你们这些会种地的匈奴兄弟帮忙,咱们这麦子肯定能种得又好又多!”

  说罢,他还热情地拍了拍呼衍骨的肩膀,对他的话表示赞赏和鼓励。

  “开春后,你就当‘农官助手’,教大家种地,怎么样?”

  呼衍骨看着远处渐渐变绿的草芽,又看了看暖圈里安稳的马匹,用力点了点头。

  风雪渐渐停了,漠南的春天不远了。

  暖圈里的马膘越来越肥,匈奴降卒们的笑声越来越多,

  秦兵和他们勾肩搭背,用半生不熟的秦话和匈奴话聊天。

  有时候,田儋会站在高坡上,看着草原上放牧的身影和暖圈里升起的炊烟,

  心里琢磨着赢欣公子说的“协同”——或许,让不同部落、不同族群的人,

  为了好日子一起努力,就是最好的协同。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广袤的草原上,将一切都染成了金黄色。

  稽粥悠闲地赶着羊群,嘴里哼唱着新编的牧歌。

  那歌声悠扬婉转,仿佛与这片草原融为一体。

  稽粥的歌声中,还夹杂着一些秦话,这是他最近从大秦商人那里学来的。

  他用不太标准的发音,唱出了这样的歌词:

  “暖圈暖,马儿壮,大秦匈奴是一家……”

  这歌声随风飘向远方,正巧被呼衍骨听到了。

  呼衍骨是匈奴的一位首领,他听到稽粥的歌声后,

  并没有像往常一样责骂他,反而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比漠南的阳光还要温暖的笑容。

  呼衍骨知道,稽粥是个聪明好学的孩子,他对大秦的文化充满了好奇。

  而这首新编的牧歌,虽然歌词简单,却也表达了稽粥对大秦和匈奴友好相处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