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农家寻新种:陈农官赴安息,带回波斯麦种子-《大秦万年之赳赳老秦》

  紫河商路的晨光刚漫过阿姆河,一支由十辆马车组成的队伍就踏着晨露前行——

  车身上没挂玄甲军团的旗帜,反而印着“大秦农科”的麦穗纹,

  车厢里装着巧成城的铸铁锅、天驷城的彩布,还有老吴医官队特制的青蒿药膏。

  陈农官坐在最前面的马车上,手里攥着一张泛黄的图纸,

  上面画着一种颗粒饱满的麦子,是英布从安息俘虏口中听说的“波斯麦”,

  据说能在石缝里生长,耐寒耐旱,产量比大秦的粟米高两倍。

  “陈大人,前面就是安息的‘赫拉特城’,巴伦先生说在城门口等咱们。”

  车夫老李勒住马,指着远处土黄色的城墙,

  “钟离昧将军的护航队就在后面,您放心,黑沙盗早被清干净了。”

  陈农官点点头,掀开马车帘——他今年五十多岁,

  头发已有些花白,却总爱背着个装满农书的布包,走哪都带着小铲子,

  连去年在润疆试种耐寒麦时,都亲自蹲在田里拔草。

  这次赴安息寻种,是赢欣公子亲自托付的:

  “北境冻土、润疆沙地,都缺耐造的粮种,

  波斯麦要是真能种成,二五计的‘粮安’就稳了一半。”

  刚到城门口,一个裹着波斯锦袍的身影就跑了过来,

  正是安息商人巴伦,手里还提着个装满香料的布包:

  “陈大人!

  可算等着您了!

  俺跟赫拉特的农夫说好了,他们的波斯麦刚收完,还留着最好的种子!”

  陈农官赶紧下车,握住巴伦的手:

  “巴伦先生,麻烦你了!

  这波斯麦要是能带回大秦,润疆的农夫就不用再怕旱灾,

  北境的丁零人也能多收些粮。”

  巴伦笑着摆手:

  “您客气!

  去年大秦军团护俺们商队平安到波斯湾,这点忙算啥?

  不过……赫拉特的贵族曼苏尔,也想要这波斯麦种子,还说要跟您‘公平竞争’呢。”

  一、赫拉特田埂:见麦识种,农夫诉特性

  跟着巴伦走进赫拉特城郊的麦田,陈农官立刻被田里的景象吸引——

  收割后的麦茬比大秦的粟米秸秆粗一倍,散落的麦粒饱满得像小石子,

  几个穿着粗布短打的农夫正蹲在田里,捡拾遗漏的麦穗。

  “这就是波斯麦?”

  陈农官蹲下身,捡起一粒麦粒,放在嘴里咬了咬,

  口感比粟米更筋道,“麦粒这么饱满,一亩能收多少?”

  领头的农夫叫哈桑,皮肤黝黑,手上满是老茧,闻言笑着说:

  “好年景能收五石!

  就是天旱、天冷也不怕——去年冬天赫拉特下了三尺雪,这麦子开春照样发芽;

  夏天三个月没下雨,也没旱死,比咱们种的大麦强十倍!”

  陈农官眼睛一亮,从布包里掏出小铲子,挖了一块田里的土:

  “这土是沙质的?跟润疆的土差不多啊!”

  “可不是嘛!”

  哈桑指着远处的沙丘,“那边的石缝里都能种,就是产量少点,也能收两石。

  俺们安息人,全靠这麦子过活,贵族都抢着要好种子呢。”

  正说着,一阵马蹄声传来,十几个穿着丝绸长袍的人簇拥着一个留着卷发的贵族过来,

  正是曼苏尔,手里拿着一把镶嵌宝石的弯刀,语气傲慢:

  “哈桑,这秦人来抢你的种子?

  你忘了去年是谁给你送的农具?”

  哈桑赶紧站起来,有些局促:

  “曼苏尔大人,陈大人是来买种子的,不是抢……”

  “买?”

  曼苏尔冷笑一声,看向陈农官,“你们秦人有什么资格买?

  去年你们的军团打了黑石城,抢了安息的香料,现在还想来抢麦子?”

  二、以物易种:铁锅换麦种,诚意破隔阂

  陈农官没动气,反而从马车上搬下一口铸铁锅,放在曼苏尔面前:

  “曼苏尔大人,俺们不是来抢的,是来换的。

  这是巧成城造的铁锅,能用十年,煮波斯麦粥比你们的铜锅快三倍,还不糊底。

  您要是愿意给种子,俺们还能送您十匹天驷城的彩布,比您身上的丝绸还鲜亮。”

  曼苏尔瞥了一眼铁锅,却没接:

  “铁锅有什么稀罕?

  俺们安息也有铜锅!”

  “可铜锅贵啊!”

  巴伦在旁边插话说,“曼苏尔大人,您部落里的农夫,大多用的是土锅,煮三次就裂。

  要是有了大秦的铁锅,农夫们种麦更有劲,您收的税也能多些。

  再说,大秦的商队以后常来,您还能换更多好东西,

  比如连弩箭、暖炉车,比您的弯刀管用多了!”

  曼苏尔愣了愣,看向哈桑——哈桑正眼巴巴地盯着铁锅,显然很想要。

  曼苏尔心里盘算着:连弩箭他见过,英布军团用那玩意儿破了黑石城,

  要是能换几支,以后部落冲突也有底气;

  暖炉车他也听说过,冬天能让帐篷暖和,比烧牛粪省事。

  “俺要二十口铁锅、二十匹彩布,还要十支连弩箭!”

  曼苏尔摆出傲慢的样子,“给了这些,俺就给你一百斤最好的波斯麦种子,

  还让哈桑跟你去大秦,教你们怎么种。”

  陈农官立刻答应:

  “成交!

  连弩箭俺们带了备用的,现在就能给你;

  铁锅和彩布,让商队明天送过来。

  不过俺有个条件,哈桑要跟俺去大秦,俺们会好好待他,

  教他种大秦的占城稻,等他回来,还能给安息带新种。”

  哈桑一听能去大秦,眼睛都亮了:

  “俺愿意去!

  俺早就听说大秦有能在水里种的稻子,想看看是啥样!”

  曼苏尔见哈桑愿意,也没再阻拦,挥挥手让手下去拿种子:

  “别以为俺怕你们秦人,是看在铁锅和连弩箭的份上。

  要是你们敢欺负哈桑,俺就不让商队给你们送香料!”

  三、返程护种:暖棚保麦种,墨家助同行

  第二天,陈农官带着一百斤波斯麦种子、

  哈桑,还有钟离昧的护航队启程返回大秦。

  为了保护种子不被冻坏(此时已入秋,北境开始降温),

  墨家工匠特意送来两辆暖炉车,车厢里烧着温和的炭火,

  温度保持在十度左右,种子装在陶罐里,铺着干草,防止颠簸。

  “这暖炉车真管用!”

  陈农官摸了摸车厢壁,暖暖的,“曹平先生说这是改良过的,

  比之前的省煤,能烧十天,正好够到润疆。”

  哈桑趴在车窗边,看着外面的戈壁,好奇地问:

  “陈大人,大秦的润疆,真的跟赫拉特的沙地一样?”

  “差不多,就是冬天更冷。”

  陈农官拿出润疆的地图,指着上面的麦田,

  “不过俺们有耐寒麦,现在再加你的波斯麦,以后冬天也能种,一年能收两季!”

  钟离昧骑着马走在队伍旁边,笑着说:

  “陈大人,您这种子比俺们的连弩还金贵!

  昨天黑沙盗的余孽想偷袭,俺们直接用连弩车把他们赶跑了,

  一粒种子都没让他们碰着!”

  走了半个月,终于到了润疆的第一个农站。

  陈农官刚把种子卸下来,农站的学生们就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问:

  “先生,这就是波斯麦?

  真能在沙地里种吗?”

  “能!”

  陈农官笑着拿起一粒种子,

  “明天咱们就试种,哈桑先生会教咱们怎么选地、

  怎么施肥,等长出苗,你们就知道了!”

  四、试种初成:沙地产新麦,粮安添底气

  润疆的试种很顺利。

  哈桑教农站学生们“浅播深盖”——种子播得浅,

  上面盖一层厚沙,既能保墒,又能防低温;

  施肥用腐熟的牛羊粪,比安息的草木灰更肥。

  没过多久,绿油油的麦苗就从沙地里冒了出来,比同期种的耐寒麦长得更壮。

  消息传到北境,丁零首领律蒙特意带着董翳来润疆看:

  “这麦子真能在冻土种?

  俺们贝加尔湖以南,冬天能到零下三十度!”

  “能!”

  陈农官指着麦苗,“哈桑先生说,这麦子能扛零下十度的低温,

  俺们再用暖棚育苗,开春移栽,肯定能活!

  明年北境也种上,你们就不用再怕冬天没粮了!”

  律蒙激动地抓住哈桑的手:

  “要是真能种成,俺们丁零人一辈子感谢你!

  以后俺们的麦田,一半种耐寒麦,一半种波斯麦,再也不用靠打猎过活了!”

  哈桑看着绿油油的麦苗,也很开心:

  “等俺回去,就把大秦的占城稻种子带回去,

  教安息人在水边种稻,到时候安息有稻子,

  大秦有麦子,咱们互相换,都能过好日子!”

  陈农官把试种成功的消息写成奏折,快马送回咸阳。

  嬴政看到奏折,立刻下旨:“明年在润疆、北境推广波斯麦,

  让陈农官牵头,墨家造农具,农科站教技术,务必让新种惠及百姓!”

  站在润疆的麦田里,陈农官望着远处忙碌的农夫和丁零人,

  心里踏实得很——这一百斤波斯麦种子,不仅能让大秦的粮产量提高,

  还能让安息和大秦的百姓更亲近,这就是二五计“农墨同心,粮安大秦”的意义。

  他知道,接下来还要改良农具、教更多人种植,

  但只要有这好种子,有农科和墨家的协作,大秦的粮袋子,一定会越来越稳。

  风掠过麦田,麦苗轻轻晃动,像一片绿色的波浪。

  陈农官捡起一粒刚长出来的嫩麦,放在嘴里尝了尝,

  清甜的味道里,满是大秦丰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