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之内,烛火摇曳。
李善长与刘伯温对坐于主考房内,气氛凝重。两份被同考官列为上等的试卷摊在案上,一份来自浙江士子,文采飞扬,经义精熟;另一份则出自张唯之手,策论紧扣边防实务,提出的“沿边筑堡、军屯与民屯并举、择地开设官市以安虏心”等数条策略,条条切中肯綮,虽文辞稍逊,却显露出难得的经世之才。
“伯温先生,”李善长抚着胡须,打破了沉默,“此文虽质朴,然所言边策,非深谙北地情势者不能道也。陛下重开科举,本意便是选拔此等能吏干才。依老夫看,当列其名次靠前。”
刘伯温微微蹙眉,他并非不认可张唯的策论,但顾虑更深:“丞相所言甚是。此子策论确实切中时弊。然,科举取士,亦需兼顾文章法度。若因其策论优长便过于拔擢,恐天下士子以为朝廷轻经义而重权变,长远来看,并非美事。且……”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些许,“此子毕竟与诚意伯有旧,若名次过高,外界难免再生揣测,于伯爷,于科举清誉,皆非益善。不若置于二甲中游,既显其才,亦免非议。”
李善长目光一闪,他听出了刘伯温的言外之意。平衡,永远是朝堂上的首要考量。他沉吟片刻,正欲开口,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内侍在帘外高声道:“二位大人,陛下口谕,召即刻入宫,呈前十名试卷御览!”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皆是一凛。皇帝果然时刻关注着此次科考,并且直接干预了最终排定。
武英殿内,朱元璋仔细翻阅着呈上的十份试卷的朱笔誊抄本。他看得极慢,尤其是在策论部分,时而点头,时而凝思。当看到张唯那份试卷时,他停留的时间最长。
良久,他放下试卷,目光扫过垂手侍立的李善长与刘伯温。
“咱看了,文章好的,策论难免空泛;策论实在的,文章又稍欠火候。”朱元璋的声音在殿内回荡,“都说天下英才尽在此处,咱看,还是各有长短。”
他拿起御笔,直接在那份录有最终排名和建议的奏本上划动起来。
“治国,不能光要会写花团锦簇文章的,也不能光要只会埋头干事的。但眼下,咱的大明初立,北元未灭,百废待兴,最缺的,是能办实事、解实忧的人!”朱元璋一边说,一边将张唯的名字从原本拟定的二甲第十七名,直接提到了一甲第二名,榜眼!
“陛下!”李善长和刘伯温几乎同时出声,却又都顿住。这个决定,太过惊人。一甲前三,榜眼之位,何等清贵显要,授予一个名不见经传,且与勋贵有旧的北地学子,必然引起轩然大波。
朱元璋放下笔,目光锐利如刀:“怎么?觉得咱拔擢过甚?”他冷哼一声,“咱问你二人,他这策论中所言边策,可能用?”
李善长躬身:“回陛下,条条可用,切中要害。”
“可能解边患,安边民?”
刘伯温深吸一口气:“若施行得法,确可收奇效。”
“那便是了!”朱元璋斩钉截铁,“咱取的是能为咱安定天下的人才,不是只会吟风弄月的书生!至于那些闲言碎语,”他眼中寒光一闪,“谁敢非议,让他来跟咱说!”
皇帝金口玉言,一锤定音。李善长与刘伯温再无话可说,只能躬身领命。
放榜之日,贡院门外人山人海。当那张巨大的黄榜张贴出来,看到“张唯”二字高悬一甲第二位时,人群中瞬间炸开了锅。惊叹声、质疑声、议论声交织一片。尤其是许多自视甚高的江南士子,更是面露不服与愤懑。
“张唯?何人?”
“听闻是北地学子,还是诚意伯府上的……”
“莫非……真有私情?”
“慎言!陛下御笔亲定,岂容置疑!”
消息传到诚意伯府,田娃正在书房练字。闻听张唯高中榜眼,他握笔的手微微一顿,墨点滴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墨迹。他放下笔,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反而眉头微蹙。
“伯爷,张公子高中榜眼,这是天大的喜事啊!”老管家满面红光地进来道喜。
田娃轻轻摇头,叹了口气:“福兮祸之所伏。陛下这是把他,也把我,放在了火上烤啊。”
他深知,朱元璋此举,一是确实赏识张唯之才,二是要借此事强力推行重实务的取士标准,三来,也未尝不是对他田娃的一种警示和考验——皇帝能给你荣耀,也能将你置于风口浪尖。
不久,张唯身着崭新的进士服,在众人复杂目光的注视下,前往宫中参加恩荣宴。随后,依制授官,张唯被直接授为翰林院编修,这是个极清贵的官职,意味着他正式踏入了大明王朝的核心文官体系。
然而,风波并未平息。数日后,便有几位江南籍的官员联名上奏,虽不敢直言皇帝不公,却旁敲侧击,提及“取士需兼顾南北,以防偏颇”,“翰林清选,尤重文章根柢”云云。
朱元璋在朝会上将奏本掷于地下,勃然怒道:“咱取士,唯才是举!何分南北?尔等只知江南文风鼎盛,可知北地学子于战乱中求学之艰?张唯策论,能安邦定国,尔等空谈,可能御虏安民?再敢以此等地域之见妄议朝政,休怪咱不讲情面!”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至此,朝堂之上关于科举名次的争议才被强行压了下去。但所有人都知道,南北士人之间的裂痕,经此一事,已悄然加深。
田娃在下朝时,与张唯在宫门外相遇。张唯快步上前,深深一揖,神色激动又带着一丝不安:“伯爷,晚辈……”
田娃扶住他,打断了他的话,目光平静而深邃:“不必多言。陛下简拔于你,是看中你的才学能为。往后在翰林院,谨言慎行,多做事,少掺和是非。记住,你的根基,是陛下认可的‘实务’二字,莫要辜负了。”
张唯凛然受教:“晚辈谨记伯爷教诲!”
看着张唯离去时依旧难掩兴奋却又步履沉稳的背影,田娃抬头望向巍峨的宫墙。科举之争暂告段落,但由此引发的朝堂格局变化,才刚刚开始。他这位身居高位,又与“新贵”榜眼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诚意伯,未来的路,恐怕要更加小心了。
李善长与刘伯温对坐于主考房内,气氛凝重。两份被同考官列为上等的试卷摊在案上,一份来自浙江士子,文采飞扬,经义精熟;另一份则出自张唯之手,策论紧扣边防实务,提出的“沿边筑堡、军屯与民屯并举、择地开设官市以安虏心”等数条策略,条条切中肯綮,虽文辞稍逊,却显露出难得的经世之才。
“伯温先生,”李善长抚着胡须,打破了沉默,“此文虽质朴,然所言边策,非深谙北地情势者不能道也。陛下重开科举,本意便是选拔此等能吏干才。依老夫看,当列其名次靠前。”
刘伯温微微蹙眉,他并非不认可张唯的策论,但顾虑更深:“丞相所言甚是。此子策论确实切中时弊。然,科举取士,亦需兼顾文章法度。若因其策论优长便过于拔擢,恐天下士子以为朝廷轻经义而重权变,长远来看,并非美事。且……”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些许,“此子毕竟与诚意伯有旧,若名次过高,外界难免再生揣测,于伯爷,于科举清誉,皆非益善。不若置于二甲中游,既显其才,亦免非议。”
李善长目光一闪,他听出了刘伯温的言外之意。平衡,永远是朝堂上的首要考量。他沉吟片刻,正欲开口,门外传来急促脚步声,一名内侍在帘外高声道:“二位大人,陛下口谕,召即刻入宫,呈前十名试卷御览!”
两人对视一眼,心中皆是一凛。皇帝果然时刻关注着此次科考,并且直接干预了最终排定。
武英殿内,朱元璋仔细翻阅着呈上的十份试卷的朱笔誊抄本。他看得极慢,尤其是在策论部分,时而点头,时而凝思。当看到张唯那份试卷时,他停留的时间最长。
良久,他放下试卷,目光扫过垂手侍立的李善长与刘伯温。
“咱看了,文章好的,策论难免空泛;策论实在的,文章又稍欠火候。”朱元璋的声音在殿内回荡,“都说天下英才尽在此处,咱看,还是各有长短。”
他拿起御笔,直接在那份录有最终排名和建议的奏本上划动起来。
“治国,不能光要会写花团锦簇文章的,也不能光要只会埋头干事的。但眼下,咱的大明初立,北元未灭,百废待兴,最缺的,是能办实事、解实忧的人!”朱元璋一边说,一边将张唯的名字从原本拟定的二甲第十七名,直接提到了一甲第二名,榜眼!
“陛下!”李善长和刘伯温几乎同时出声,却又都顿住。这个决定,太过惊人。一甲前三,榜眼之位,何等清贵显要,授予一个名不见经传,且与勋贵有旧的北地学子,必然引起轩然大波。
朱元璋放下笔,目光锐利如刀:“怎么?觉得咱拔擢过甚?”他冷哼一声,“咱问你二人,他这策论中所言边策,可能用?”
李善长躬身:“回陛下,条条可用,切中要害。”
“可能解边患,安边民?”
刘伯温深吸一口气:“若施行得法,确可收奇效。”
“那便是了!”朱元璋斩钉截铁,“咱取的是能为咱安定天下的人才,不是只会吟风弄月的书生!至于那些闲言碎语,”他眼中寒光一闪,“谁敢非议,让他来跟咱说!”
皇帝金口玉言,一锤定音。李善长与刘伯温再无话可说,只能躬身领命。
放榜之日,贡院门外人山人海。当那张巨大的黄榜张贴出来,看到“张唯”二字高悬一甲第二位时,人群中瞬间炸开了锅。惊叹声、质疑声、议论声交织一片。尤其是许多自视甚高的江南士子,更是面露不服与愤懑。
“张唯?何人?”
“听闻是北地学子,还是诚意伯府上的……”
“莫非……真有私情?”
“慎言!陛下御笔亲定,岂容置疑!”
消息传到诚意伯府,田娃正在书房练字。闻听张唯高中榜眼,他握笔的手微微一顿,墨点滴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墨迹。他放下笔,脸上并无太多喜色,反而眉头微蹙。
“伯爷,张公子高中榜眼,这是天大的喜事啊!”老管家满面红光地进来道喜。
田娃轻轻摇头,叹了口气:“福兮祸之所伏。陛下这是把他,也把我,放在了火上烤啊。”
他深知,朱元璋此举,一是确实赏识张唯之才,二是要借此事强力推行重实务的取士标准,三来,也未尝不是对他田娃的一种警示和考验——皇帝能给你荣耀,也能将你置于风口浪尖。
不久,张唯身着崭新的进士服,在众人复杂目光的注视下,前往宫中参加恩荣宴。随后,依制授官,张唯被直接授为翰林院编修,这是个极清贵的官职,意味着他正式踏入了大明王朝的核心文官体系。
然而,风波并未平息。数日后,便有几位江南籍的官员联名上奏,虽不敢直言皇帝不公,却旁敲侧击,提及“取士需兼顾南北,以防偏颇”,“翰林清选,尤重文章根柢”云云。
朱元璋在朝会上将奏本掷于地下,勃然怒道:“咱取士,唯才是举!何分南北?尔等只知江南文风鼎盛,可知北地学子于战乱中求学之艰?张唯策论,能安邦定国,尔等空谈,可能御虏安民?再敢以此等地域之见妄议朝政,休怪咱不讲情面!”
天子一怒,伏尸百万。至此,朝堂之上关于科举名次的争议才被强行压了下去。但所有人都知道,南北士人之间的裂痕,经此一事,已悄然加深。
田娃在下朝时,与张唯在宫门外相遇。张唯快步上前,深深一揖,神色激动又带着一丝不安:“伯爷,晚辈……”
田娃扶住他,打断了他的话,目光平静而深邃:“不必多言。陛下简拔于你,是看中你的才学能为。往后在翰林院,谨言慎行,多做事,少掺和是非。记住,你的根基,是陛下认可的‘实务’二字,莫要辜负了。”
张唯凛然受教:“晚辈谨记伯爷教诲!”
看着张唯离去时依旧难掩兴奋却又步履沉稳的背影,田娃抬头望向巍峨的宫墙。科举之争暂告段落,但由此引发的朝堂格局变化,才刚刚开始。他这位身居高位,又与“新贵”榜眼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诚意伯,未来的路,恐怕要更加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