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武英殿陈情归来,田娃虽得了皇帝“先记着”的承诺,心头巨石却未减轻半分。他知道,这暂时的安稳如同走在悬崖边的绳索,稍有不慎便会万劫不复。他强压下身体的不适与心中的焦虑,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宝钞工坊的督导中,每一道工序、每一张印版都亲自过问,确保绝无疏漏。这是他眼下最能把握,也最能向皇帝证明价值的领域。
然而,火药作案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都察院那边的调查似乎陷入了僵局。炭商邱大在狱中咬死了只是与王德太监因炭款支付问题发生争执,矢口否认与户部主事有任何不法勾当,对与曹国公府管事的接触更是讳莫如深,只说是寻常生意往来。那名户部主事也喊冤不止,声称与邱大仅有数面之缘,绝无钱财交易,至于其与李善长姻亲的关系,更是扯不上干系。
案情胶着,流言却在暗地里愈发汹涌。有说田娃为推卸责任,故意将水搅浑,攀扯重臣;也有说李善长权势熏天,都察院查不下去;甚至还有隐约的猜测,指向曹国公李文忠,言其或有不满,借此生事。朝堂之上,原本因田娃救火之举而稍歇的攻讦之声,又渐渐有了抬头的迹象。
这日傍晚,田娃正在书房对照着宝钞样张核对防伪细节,亲随匆匆而入,面色凝重,低声道:“伯爷,刚得的消息,都察院大牢里……邱大昨夜暴毙了!”
田娃手中蘸满朱砂的笔猛地一顿,一滴殷红落在样张上,迅速晕开。“暴毙?”他声音沉了下去,“如何暴毙?”
“说是……突发急症,狱医赶到时已气绝身亡。都察院已验过尸,表面并无外伤。”亲随的声音压得更低,“伯爷,这……死无对证了。”
田娃放下笔,缓缓坐直身体,额角的伤处又开始隐隐作痛。邱大一死,指向户部的那条线就算断了。是灭口?还是巧合?若是灭口,是谁的手笔?李善长?或是……其他不想让调查继续下去的人?
“王德那边呢?”田娃追问。那个与邱大争吵的掌左太监,是另一个关键人物。
“王德自事发后便被内官监看管起来,说是惊惧过度,一病不起,如今也是问不出什么话来。”亲随回道,“内官监那边,口风很紧。”
关键证人,一死一病。所有的线索似乎都断在了这里。田娃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阻碍着调查,这力量盘根错节,深不见底。他原本以为只是简单的贪渎或管理不善,现在看来,其下隐藏的旋涡,远超他的想象。
正在此时,老管家又来禀报:“伯爷,刘伯温刘大人来访。”
田娃精神一振,立刻道:“快请!”
刘伯温依旧是一身素净的道袍,神色平静,只是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屏退左右,与田娃在书房对坐。
“诚意伯的伤,可好些了?”刘伯温寒暄道。
“有劳中丞挂念,已无大碍。”田娃苦笑一下,“只是这心里的疙瘩,怕是难解了。”
刘伯温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书桌上那张染了朱砂的宝钞样张,淡淡道:“宝钞之事,关乎国运,伯爷能在此多事之秋,依旧持守本分,兢兢业业,陛下心中是明白的。”
他话锋一转,声音低沉了几分:“至于火药作一案,伯爷想必也已察觉,水甚深。邱大暴毙,王德病重,线索看似断了。然,世间之事,但凡做过,必有痕迹。”
田娃心中一动,倾身问道:“中丞有何见教?”
“见教不敢当。”刘伯温轻轻摇头,“只是提醒伯爷,查案有时如同下棋,并非只有直来直去一条路。邱大虽死,他生前接触之人,往来账目,未必清扫得干干净净。王德虽病,伺候他的小太监,内官监中与他素有不睦之人,或可知晓些隐秘。此外,”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着田娃,“那日陛下召见,伯爷曾言及查到邱大与曹国公府管事有接触。伯爷可知,曹国公近日,曾因北疆军屯事务,与户部及李相国,颇有些……争执?”
田娃瞳孔微缩。刘伯温这是在点醒他,案件的背后,可能牵扯着更高层次的朝堂博弈,甚至是勋贵集团与淮西文官集团,或是军方与户部之间的权力角力。火药作的事故,或许只是某个契机,一把被人利用的刀。
“多谢中丞指点迷津。”田娃郑重拱手。刘伯温的话,如同在迷雾中为他点亮了一盏灯,指明了可能的方向。
“伯爷是聪明人,一点即透。”刘伯温起身,“多事之秋,谨言慎行,持身以正,方是立身之道。老夫言尽于此,告辞。”
送走刘伯温,田娃独自在书房中沉思良久。刘伯温的暗示再明白不过,此案不能只盯着已经断掉的明线,需从旁枝末节,从人事关系的矛盾处着手。而且,必须更加谨慎,因为对手可能隐藏在更高处。
他重新铺开一张纸,提笔蘸墨,开始梳理所有已知的、与案件相关的人与事,试图从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碎片中,拼凑出隐藏的图景。邱大的账本、王德的人际、户部主事的背景、曹国公与户部的争执……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突破口。
窗外夜色渐深,书房内的烛火却亮至天明。田娃知道,真正的较量,现在才正式开始。他不仅要洗刷自己的失察之罪,更要在这错综复杂的迷局中,找出真相,无论这真相指向何方,会触动谁的利益。这已不仅仅是为了自保,更是为了他对这个自己参与缔造的王朝,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然而,火药作案的阴影始终笼罩着他。都察院那边的调查似乎陷入了僵局。炭商邱大在狱中咬死了只是与王德太监因炭款支付问题发生争执,矢口否认与户部主事有任何不法勾当,对与曹国公府管事的接触更是讳莫如深,只说是寻常生意往来。那名户部主事也喊冤不止,声称与邱大仅有数面之缘,绝无钱财交易,至于其与李善长姻亲的关系,更是扯不上干系。
案情胶着,流言却在暗地里愈发汹涌。有说田娃为推卸责任,故意将水搅浑,攀扯重臣;也有说李善长权势熏天,都察院查不下去;甚至还有隐约的猜测,指向曹国公李文忠,言其或有不满,借此生事。朝堂之上,原本因田娃救火之举而稍歇的攻讦之声,又渐渐有了抬头的迹象。
这日傍晚,田娃正在书房对照着宝钞样张核对防伪细节,亲随匆匆而入,面色凝重,低声道:“伯爷,刚得的消息,都察院大牢里……邱大昨夜暴毙了!”
田娃手中蘸满朱砂的笔猛地一顿,一滴殷红落在样张上,迅速晕开。“暴毙?”他声音沉了下去,“如何暴毙?”
“说是……突发急症,狱医赶到时已气绝身亡。都察院已验过尸,表面并无外伤。”亲随的声音压得更低,“伯爷,这……死无对证了。”
田娃放下笔,缓缓坐直身体,额角的伤处又开始隐隐作痛。邱大一死,指向户部的那条线就算断了。是灭口?还是巧合?若是灭口,是谁的手笔?李善长?或是……其他不想让调查继续下去的人?
“王德那边呢?”田娃追问。那个与邱大争吵的掌左太监,是另一个关键人物。
“王德自事发后便被内官监看管起来,说是惊惧过度,一病不起,如今也是问不出什么话来。”亲随回道,“内官监那边,口风很紧。”
关键证人,一死一病。所有的线索似乎都断在了这里。田娃感到一种无形的力量在阻碍着调查,这力量盘根错节,深不见底。他原本以为只是简单的贪渎或管理不善,现在看来,其下隐藏的旋涡,远超他的想象。
正在此时,老管家又来禀报:“伯爷,刘伯温刘大人来访。”
田娃精神一振,立刻道:“快请!”
刘伯温依旧是一身素净的道袍,神色平静,只是眉宇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屏退左右,与田娃在书房对坐。
“诚意伯的伤,可好些了?”刘伯温寒暄道。
“有劳中丞挂念,已无大碍。”田娃苦笑一下,“只是这心里的疙瘩,怕是难解了。”
刘伯温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书桌上那张染了朱砂的宝钞样张,淡淡道:“宝钞之事,关乎国运,伯爷能在此多事之秋,依旧持守本分,兢兢业业,陛下心中是明白的。”
他话锋一转,声音低沉了几分:“至于火药作一案,伯爷想必也已察觉,水甚深。邱大暴毙,王德病重,线索看似断了。然,世间之事,但凡做过,必有痕迹。”
田娃心中一动,倾身问道:“中丞有何见教?”
“见教不敢当。”刘伯温轻轻摇头,“只是提醒伯爷,查案有时如同下棋,并非只有直来直去一条路。邱大虽死,他生前接触之人,往来账目,未必清扫得干干净净。王德虽病,伺候他的小太监,内官监中与他素有不睦之人,或可知晓些隐秘。此外,”他顿了顿,意味深长地看着田娃,“那日陛下召见,伯爷曾言及查到邱大与曹国公府管事有接触。伯爷可知,曹国公近日,曾因北疆军屯事务,与户部及李相国,颇有些……争执?”
田娃瞳孔微缩。刘伯温这是在点醒他,案件的背后,可能牵扯着更高层次的朝堂博弈,甚至是勋贵集团与淮西文官集团,或是军方与户部之间的权力角力。火药作的事故,或许只是某个契机,一把被人利用的刀。
“多谢中丞指点迷津。”田娃郑重拱手。刘伯温的话,如同在迷雾中为他点亮了一盏灯,指明了可能的方向。
“伯爷是聪明人,一点即透。”刘伯温起身,“多事之秋,谨言慎行,持身以正,方是立身之道。老夫言尽于此,告辞。”
送走刘伯温,田娃独自在书房中沉思良久。刘伯温的暗示再明白不过,此案不能只盯着已经断掉的明线,需从旁枝末节,从人事关系的矛盾处着手。而且,必须更加谨慎,因为对手可能隐藏在更高处。
他重新铺开一张纸,提笔蘸墨,开始梳理所有已知的、与案件相关的人与事,试图从那些看似不相关的碎片中,拼凑出隐藏的图景。邱大的账本、王德的人际、户部主事的背景、曹国公与户部的争执……每一个细节都可能成为突破口。
窗外夜色渐深,书房内的烛火却亮至天明。田娃知道,真正的较量,现在才正式开始。他不仅要洗刷自己的失察之罪,更要在这错综复杂的迷局中,找出真相,无论这真相指向何方,会触动谁的利益。这已不仅仅是为了自保,更是为了他对这个自己参与缔造的王朝,那份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