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工坊深耕-《我的发小是朱元璋》

  朝堂上的风波虽暂告平息,但田娃深知,那不过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片刻宁静。皇帝今日能保他,是因为他还有用,宝钞之事未成,内府整顿方启,他的价值尚未榨干。若他稍有行差踏错,或失去圣心,那些潜伏的暗箭便会立刻将他万箭穿心。

  他不再将精力浪费于与言官的口舌之争,也无暇过多揣测李善长等人微妙的态度,而是将全部心神,沉入到他最能掌控,也最能体现他价值的领域——工部与宝钞工坊。

  内府的整顿,他交给了联合稽查小组中的户部与都察院官员去具体执行,自己只把握大方向,定期听取汇报,遇到顽固阻力时才亲自出面,以皇帝旨意强压。他刻意避免与内官发生直接冲突,将矛盾控制在事务层面,不给旁人留下“跋扈揽权”的口实。

  他的工作重心,彻底转向了宝钞的印制与防伪技术的最后攻关。他知道,这才是他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朱元璋对他容忍和期待的根源。

  宝钞工坊内,气氛比以往更加凝重而专注。田娃几乎日日泡在坊内,与那些从各地招募来的顶尖工匠同吃同住,反复试验。油墨的浓稠度、纸张的纤维配比、雕版的深浅与纹路、套印的精准度……每一个细节,他都要求做到极致。

  “此处纹路,再细三分,要做出那种迎光方能显现的隐线。”田娃指着一块雕版,对满头大汗的刻工说道,“寻常仿造,绝难注意到此等微末之处。”

  “伯爷,这已是极限了,再细,刀就走不动了,而且印刷时极易模糊。”老刻工为难道。

  “那就换更硬的木材,或者,尝试铜版。”田娃毫不犹豫,“不惜工本,我要的是万无一失!”

  他又转向负责调配油墨的工匠:“这蓝色,还不够独特,我要一种市面上绝无仅有的色泽。试试加入少量青金石粉末,或者……那种海外传来的‘回回青’,看看效果。”

  在田娃近乎苛刻的要求和充足的资源支持下,宝钞的防伪技术不断提升。除了早已确定的多色套印、隐线暗记、特殊纸张外,他又引入了“微雕文字”——在图案的某些繁复处,刻入肉眼几乎无法分辨的微小字号,需用特制的放大水晶才能看清;以及“凹凸印”——利用版刻深浅,使钞面部分图案具有细微的凹凸手感,难以仿制。

  这些技术,在这个时代,堪称鬼斧神工。工匠们起初觉得这位伯爷过于异想天开,但在田娃的坚持和指导下,当第一张几乎完美的样张呈现在众人面前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那不仅仅是一张纸,更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汇聚了这个时代最顶尖的工艺。

  田娃拿着那张尚带墨香的样张,心中也涌起一股成就感。这不仅是他的政绩,更是他来到这个时代,真正留下的,能推动时代前进一小步的印记。

  他将样张和详细的技术说明封存好,准备择机呈报皇帝。他知道,当这张宝钞正式发行,必将引起更大的轰动,也会触动更多旧有势力的利益。但他无所畏惧,技术上的绝对领先,是他最硬的底气。

  这期间,张唯也曾来工坊拜访过他一次。如今的张唯,在翰林院谨小慎微,勤恳任事,已渐渐站稳脚跟,身上少了几分初入官场的青涩,多了几分沉稳。他见到田娃,依旧执礼甚恭,对田娃的维护之恩感激涕零。

  田娃看着他,只淡淡说了一句:“翰林院是清贵之地,亦是是非之场。记住,你的根基是陛下认可的‘实务’之才,多研究经世济民的学问,少掺和那些清谈虚议。脚踏实地,方能行稳致远。”

  张唯凛然受教。他知道,伯爷这是在点醒他,也是在保护他。

  就在田娃全身心投入工坊,几乎忘却朝堂纷扰之时,北方的边关,传来了新的消息。北元残余势力,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蛰伏后,似乎又有异动,小股骑兵开始频繁骚扰边境。

  消息传到京师,朝堂之上,刚刚平息的暗流,似乎又有了新的涌动方向。一些关于边防、关于军费、关于勋贵将帅的议论,开始悄然兴起。

  田娃得到消息时,正在检查一批新制成的钞纸。他放下手中的纸张,走到工坊窗前,望向北方。边境不宁,意味着朝廷的注意力将被分散,也意味着他推行的宝钞和内府整顿,可能会面临新的变数。

  “多事之秋啊……”他轻轻叹了口气,眉头微蹙。这大明的江山,看似稳固,实则内忧外患,从未停歇。而他这条原本只想顺应历史、安稳度日的穿越之鱼,已被时代的浪潮,推到了风口浪尖的最中心。他转身,目光重新变得坚定,无论外界如何风云变幻,他必须先把自己手中的事情,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