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服私访的见闻,让田娃那份关于巩固宝钞信用的奏疏,字字句句都浸透着现实的沉重与迫切。奏疏呈上,他没有像往常一样在朝会上等待群议,而是请求单独觐见。
武英殿内,朱元璋仔细翻阅着奏疏,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田娃垂手立于下首,心中忐忑。他知道,这些措施一旦推行,将牵动整个帝国的神经,耗费的人力物力绝非小数。
良久,朱元璋放下奏疏,抬眼看向田娃,目光锐利:“你奏疏中所言,各地对宝钞疑虑尚深,可是实情?”
“臣不敢欺瞒陛下。”田娃躬身,将自己在市集、兑换所以及商号中的所见所闻,择要陈述,语气平实,却细节清晰,“……民间非是不信朝廷,实是远离京师,信息不通,兑付不便,心中无底。宝钞之信,若不能根植于州县乡野,则终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朱元璋沉默片刻,他起于微末,深知民间疾苦与百姓心态。田娃所言,句句在理。他敲了敲那份奏疏:“在全国广设兑换所,授权特许商户,给予税收优惠……田娃,你这可是要给咱的国库,再开几个大口子啊。所需钱粮官吏,又从何而来?”
田娃早有准备,从容答道:“陛下,广设兑换所,未必需要全部新建官衙。可充分利用各地现有的官仓、税课司,增设职能,选派得力吏员专司其事。初期投入虽大,然一旦宝钞信用稳固,流通加速,商税必然增长,长远来看,利远大于弊。至于特许商户,乃是借鸡生蛋,利用其现有网络,朝廷只需加强监管,给予政策便利,而非直接投入金银。”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陛下,此乃为宝钞筑基,亦是巩固国本!若因惜一时之费,而坐视宝钞信用萎缩,则前功尽弃,他日若再有边患大灾,朝廷将再无腾挪之余地!两相比较,孰轻孰重,望陛下圣裁!”
朱元璋站起身,在御案前踱了几步。殿内只听得见他的脚步声和沉重的呼吸声。终于,他停下脚步,斩钉截铁道:“准了!便依你所奏!然,田娃,你给咱听好了,此事由你总揽,若耗费巨大却未见实效,或是出了大的纰漏,引发民变,朕绝不轻饶!”
“臣,必竭尽全力,以死报陛下信重!”田娃深深一揖,心头巨石落地,却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皇帝这是将帝国金融改革的千斤重担,彻底压在了他的肩上。
有了皇帝的尚方宝剑,田娃再次展现出其雷厉风行的一面。他协调户部、吏部、都察院,迅速下达政令。一时间,通往各布政使司、府州县的驿道上,快马奔驰,传递着关于设立宝钞兑换点、推行税收优惠、遴选特许商户的公文。
阻力如期而至,且比想象中更为顽固。
许多地方官员对此新政阳奉阴违,或以“库银紧张”、“吏员不足”为由拖延,或对设立兑换点消极应付。一些偏远州县的守旧官员,甚至公开抱怨这是“朝廷没事找事”,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而那些被触及利益的阶层,反抗则更为隐蔽和激烈。某些习惯了在银钱兑换、高利贷中牟利的士绅豪强,暗中散布宝钞即将作废的谣言;一些与旧钱庄业务紧密关联的官吏,则对特许商户的遴选设置障碍,试图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商号推上前台,继续把持地方金融。
田娃对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依靠都察院和暗中联系的锦衣卫,严厉打击散播谣言、消极怠工者,数名品阶不低的官员因此被革职查办,起到了不小的震慑作用。另一方面,他亲自审阅各地上报的特许商户名单,驳回那些明显有官商勾结背景的提名,坚持选拔信誉良好、业务广泛的正当商号。
过程充满了博弈与妥协。有时为了在某个顽固的行省打开局面,田娃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同意由当地官府推荐部分人选,但前提是必须符合基本标准。他深知,水至清则无鱼,在如此庞大的帝国推行新政,不可能完全杜绝旧势力的渗透,关键在于把握住大方向,不让改革彻底变质。
数月过去,努力的成效开始零星显现。
在江南一些商业发达的府县,新设立的官兑点逐渐排起了队伍,百姓们发现用宝钞兑换铜钱确实方便,手续费也低廉,最初的疑虑慢慢消减。一些获得授权的“宝钞特许商户”,如经营粮行、布庄、车马行的大商号,其开具的、盖有特殊印鉴的票据,开始在小范围内流通,因其背后有商号信誉和官府背书的双重保障,接受度甚至比单纯的宝钞还要高。
虽然距离“根植天下”的目标还很遥远,北地和许多内陆地区的推行依旧步履维艰,但星星之火已然点燃。
这一日,田娃收到了一份来自扬州知府的秘密呈报。呈报中提到,当地几家最大的盐商和绸缎商,在尝试使用宝钞进行大宗交易后,因其便利,已开始联合向官府施压,要求进一步扩大宝钞在漕运、市舶等领域的结算范围,甚至隐隐表达了希望朝廷发行更大面额宝钞,以适应巨额交易的需求。
田娃看着这份呈报,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笑容。资本的力量,一旦被引导和释放,其带来的推动力,有时竟比行政命令更为强大。这些商人,已经敏锐地嗅到了宝钞带来的新机遇。
然而,他同样清楚,商人的逐利本性,也是一把双刃剑。他们此刻的支持,是因为有利可图;若将来政策变动,或利益受损,他们的反噬也将同样猛烈。
他将这份呈报小心收好。宝钞的根,正在市场的土壤中,自发地向下生长。但这还远远不够。他需要更完善的制度,更有效的监管,来引导这股力量,使其真正成为巩固国本的参天大树,而非失控的藤蔓,反过来绞杀帝国的肌体。前方的路,依然漫长而险峻。
武英殿内,朱元璋仔细翻阅着奏疏,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田娃垂手立于下首,心中忐忑。他知道,这些措施一旦推行,将牵动整个帝国的神经,耗费的人力物力绝非小数。
良久,朱元璋放下奏疏,抬眼看向田娃,目光锐利:“你奏疏中所言,各地对宝钞疑虑尚深,可是实情?”
“臣不敢欺瞒陛下。”田娃躬身,将自己在市集、兑换所以及商号中的所见所闻,择要陈述,语气平实,却细节清晰,“……民间非是不信朝廷,实是远离京师,信息不通,兑付不便,心中无底。宝钞之信,若不能根植于州县乡野,则终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朱元璋沉默片刻,他起于微末,深知民间疾苦与百姓心态。田娃所言,句句在理。他敲了敲那份奏疏:“在全国广设兑换所,授权特许商户,给予税收优惠……田娃,你这可是要给咱的国库,再开几个大口子啊。所需钱粮官吏,又从何而来?”
田娃早有准备,从容答道:“陛下,广设兑换所,未必需要全部新建官衙。可充分利用各地现有的官仓、税课司,增设职能,选派得力吏员专司其事。初期投入虽大,然一旦宝钞信用稳固,流通加速,商税必然增长,长远来看,利远大于弊。至于特许商户,乃是借鸡生蛋,利用其现有网络,朝廷只需加强监管,给予政策便利,而非直接投入金银。”
他顿了顿,加重语气:“陛下,此乃为宝钞筑基,亦是巩固国本!若因惜一时之费,而坐视宝钞信用萎缩,则前功尽弃,他日若再有边患大灾,朝廷将再无腾挪之余地!两相比较,孰轻孰重,望陛下圣裁!”
朱元璋站起身,在御案前踱了几步。殿内只听得见他的脚步声和沉重的呼吸声。终于,他停下脚步,斩钉截铁道:“准了!便依你所奏!然,田娃,你给咱听好了,此事由你总揽,若耗费巨大却未见实效,或是出了大的纰漏,引发民变,朕绝不轻饶!”
“臣,必竭尽全力,以死报陛下信重!”田娃深深一揖,心头巨石落地,却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皇帝这是将帝国金融改革的千斤重担,彻底压在了他的肩上。
有了皇帝的尚方宝剑,田娃再次展现出其雷厉风行的一面。他协调户部、吏部、都察院,迅速下达政令。一时间,通往各布政使司、府州县的驿道上,快马奔驰,传递着关于设立宝钞兑换点、推行税收优惠、遴选特许商户的公文。
阻力如期而至,且比想象中更为顽固。
许多地方官员对此新政阳奉阴违,或以“库银紧张”、“吏员不足”为由拖延,或对设立兑换点消极应付。一些偏远州县的守旧官员,甚至公开抱怨这是“朝廷没事找事”,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而那些被触及利益的阶层,反抗则更为隐蔽和激烈。某些习惯了在银钱兑换、高利贷中牟利的士绅豪强,暗中散布宝钞即将作废的谣言;一些与旧钱庄业务紧密关联的官吏,则对特许商户的遴选设置障碍,试图将与自己关系密切的商号推上前台,继续把持地方金融。
田娃对此心知肚明。他一方面依靠都察院和暗中联系的锦衣卫,严厉打击散播谣言、消极怠工者,数名品阶不低的官员因此被革职查办,起到了不小的震慑作用。另一方面,他亲自审阅各地上报的特许商户名单,驳回那些明显有官商勾结背景的提名,坚持选拔信誉良好、业务广泛的正当商号。
过程充满了博弈与妥协。有时为了在某个顽固的行省打开局面,田娃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同意由当地官府推荐部分人选,但前提是必须符合基本标准。他深知,水至清则无鱼,在如此庞大的帝国推行新政,不可能完全杜绝旧势力的渗透,关键在于把握住大方向,不让改革彻底变质。
数月过去,努力的成效开始零星显现。
在江南一些商业发达的府县,新设立的官兑点逐渐排起了队伍,百姓们发现用宝钞兑换铜钱确实方便,手续费也低廉,最初的疑虑慢慢消减。一些获得授权的“宝钞特许商户”,如经营粮行、布庄、车马行的大商号,其开具的、盖有特殊印鉴的票据,开始在小范围内流通,因其背后有商号信誉和官府背书的双重保障,接受度甚至比单纯的宝钞还要高。
虽然距离“根植天下”的目标还很遥远,北地和许多内陆地区的推行依旧步履维艰,但星星之火已然点燃。
这一日,田娃收到了一份来自扬州知府的秘密呈报。呈报中提到,当地几家最大的盐商和绸缎商,在尝试使用宝钞进行大宗交易后,因其便利,已开始联合向官府施压,要求进一步扩大宝钞在漕运、市舶等领域的结算范围,甚至隐隐表达了希望朝廷发行更大面额宝钞,以适应巨额交易的需求。
田娃看着这份呈报,脸上露出了复杂的笑容。资本的力量,一旦被引导和释放,其带来的推动力,有时竟比行政命令更为强大。这些商人,已经敏锐地嗅到了宝钞带来的新机遇。
然而,他同样清楚,商人的逐利本性,也是一把双刃剑。他们此刻的支持,是因为有利可图;若将来政策变动,或利益受损,他们的反噬也将同样猛烈。
他将这份呈报小心收好。宝钞的根,正在市场的土壤中,自发地向下生长。但这还远远不够。他需要更完善的制度,更有效的监管,来引导这股力量,使其真正成为巩固国本的参天大树,而非失控的藤蔓,反过来绞杀帝国的肌体。前方的路,依然漫长而险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