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0章 打包,全都打包带走!-《三国:大汉第一毒》

  一九三年,四月二十五日。

  都昌城外,黄巾军曾经的营地,此刻已是另一番景象。

  数十万流民被重新规划,按照男女老幼,家庭分入不同区域。

  他们依旧衣衫褴褛,面带菜色,但眼中那股死寂般的绝望,已被一缕名为“希望”的微光所取代。

  临时的指挥大帐内,油灯的光晕下,沈潇盯着桌案上堆积如山的竹简,只觉得一个头变成了两个大。

  人口清点,粮草调配,路线规划,防疫防病……

  幸好,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子明先生,这是最新清点出的名册,共计九十一万三千余人。”

  邴原,邴根矩,这位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大儒,此刻却像个最资深的户籍官,将一份墨迹未干的竹简递了过来,神情一丝不苟,没有丝毫差池。

  “有劳根矩先生了。”沈潇接过竹简,只扫了一眼,就感觉一阵眼晕。

  “先生,此为粮草调配方案。”

  孙邵,孙长绪,这位未来的东吴首任丞相,正淋漓尽致地发挥着他卓越的内政才能,将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条。

  “已按您的吩咐,优先保证了孩童与老人的用度。”

  另一边,王修与彭璆也各自捧着文书,汇报着“护民军”的整编进度和沿途路线的勘探情况。

  看着这几位大才各司其职、忙碌有序的身影,沈潇心中早已乐开了花。

  孔融这个“运输大队长”,送来的快递实在是太顶级了!

  这几个人,随便拎一个出去,都是能独当一面的郡守之才。

  现在,却全都在这给自己打白工。

  爽!

  简直爽翻了!

  “诸位先生,这几日,辛苦了。”

  沈潇缓缓站起身,对着几人郑重无比地行了一礼。

  “迁移之事,千头万绪,若非有诸位坐镇,潇早已焦头烂额,不知所措。”

  他将姿态放得极低,语气诚恳至极。

  邴原等人连忙还礼,他们对沈潇也愈发佩服。

  这位子明先生,年纪轻轻,却有如此魄力与手腕,不仅兵不血刃化解都昌之围,更难得的是,他一心为这数十万生民谋划出路。

  此等胸襟气度,远非孔融那种只知空谈高论的酸腐文人可比。

  “先生言重了,此乃我等分内之事。”邴原抚着长须,正色道,“能为这数十万黎民奔走,亦是我辈读书人的幸事。”

  听到这话,沈潇的脸上恰到好处地浮现出忧虑,随即,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唉……”

  一声叹息,将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吸引了过来。

  “子明先生何故叹息?”孙邵最先关切地问道。

  沈潇紧锁眉头,指着地图上那条从青州蜿蜒向西,几乎横跨整个中原的漫长路线,满面愁容。

  “诸位请看。”

  “此去长安,路途遥遥数千里,中间要穿过兖州、司隶,不知要经过多少郡县。”

  他的声音沉下去,带着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这数十万百姓,虽有五万护民军护卫,可终究只是乌合之众。沿途若是遇到一些心怀叵测的地方官吏,或是被哪路山匪贼寇盯上,稍有差池,便可能引发滔天大乱!”

  “我最怕的,不是别的。”

  “我怕我这一番心血,最终却成了他们的催命符!我怕他们还没走出青州,就饿死、病死、被人害死在半路上啊!”

  这番话,情真意切,字字泣血,将一个为民请命者的担忧与自责,表现得淋漓尽致。

  邴原、孙邵几人顺着他的手指看向地图,脸色也渐渐凝重起来。

  他们都是经验丰富的干吏,自然明白这其中的风险有多大。

  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人口大转移,任何一个微小的环节出错,后果都将是毁灭性的。

  “先生的担忧,不无道理。”王修沉声道,“此事,确实容不得半点疏忽。”

  沈潇的目光,缓缓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眼中带着无比的恳求与期盼。

  “潇,有一不情之请。”

  他再次对着几人深深一揖,这一次,弯下的腰,久久没有直起。

  “潇,恳请诸位先生,能帮人帮到底,送佛送到西!”

  “恳请诸位,能亲自出马,护送这数十万百姓,平安抵达目地地!”

  “有诸位先生的大名与德望在,沿途州郡,谁敢为难?有诸位的经天纬地之才,一路上的大小事务,何愁不能迎刃而解!”

  “此事若成,诸位救下的,将是近百万生民!”

  “此等功德,足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一番话,掷地有声,又说在四位大才的心坎上!

  既是恳求,又是恭维,更是用“名垂青史”这四个文人最无法抗拒的字眼,来撬动他们心中最后的天平!

  邴原、孙邵、王修、彭璆四人,面面相觑,心头掀起滔天巨浪!

  这可不是出差十天半个月,这一来一回,没有大半年根本下不来!

  可是……

  可是,若是因为他们的缺席,导致这百万生民的迁徙大计功亏一篑,血流成河,那他们这辈子,良心何安!

  “好!”

  邴原第一个站了出来,他性格刚直,眼中闪烁着决然的光芒,一拍桌案!

  “子明先生有此活百万人的仁心,我邴原岂能袖手旁观!这趟浑水,我陪先生一起蹚了!”

  “算我孙邵一个!”孙邵也毅然决然地说道,“不将他们安然送到地方,我心难安!”

  “附议!”

  “同去!”

  王修和彭璆也齐声应道,再无半分犹豫。

  成了!

  沈潇心中狂喜,差点当场蹦起来,脸上却是一副感激涕零、喜极而泣的模样,激动地握住邴原的手。

  “有诸位先生相助,大事可成!大事可成啊!”

  他心里的小人已经开始疯狂吐槽了。

  等你们把人送到长安,见过我家主公的王霸之气,再看看我家主公治下百姓安居乐业的盛景,你们还舍得回来给孔融那胖子打工?

  更何况……等你们回来,这青州姓什么,都两说了!

  袁绍、曹操可都盯着这块肥肉呢!到时候,你们想回都回不来!

  嘿嘿,打包,全都打包带走!一个都不能少!

  ……

  送走了满心壮志、准备为名垂青史而奋斗的四位大才,沈潇立刻回到馆驿,将一名心腹亲卫叫到身前。

  “拿着我的令牌和亲笔信,立刻带人,去办一件事。”

  沈潇压低了声音,眼中闪过狐狸般的狡黠。

  “你即刻前往邴原、孙邵、王修、彭璆四位先生的府上。”

  “记住,姿态要客气,言辞要恳切,要表现出十万分的火急和诚意!”

  亲卫躬身肃立:“请先生吩咐!”

  “你就对他们的家人说,我刚刚收到长安发来的绝密军情,袁绍与曹操即将挥师南下,合攻青州!北海郡首当其冲,不日将化为一片血火战场!”

  “为了报答四位先生辅佐我的高义,也为了保护国之栋梁的家眷,我沈潇,斗胆做主,已经安排好了最好的车马船只,护送诸位家眷,立刻启程,先行一步,前往长安暂避风头!”

  “你务必告诉他们,到了长安,一切用度,皆由我家主公承担!要让他们感觉到,这是天大的恩情,是我们不顾一切在危难关头雪中送炭!”

  亲卫听得一愣一愣的。

  这……先生,这说得这么好听,不就是绑票吗?

  看着亲卫那呆滞的表情,沈潇没好气地在他后脑勺上拍了一下。

  “蠢货!这叫‘先斩后奏’!这叫‘战略性转移’!”

  “你想想,等几位先生在前线收到消息,知道我把他们的家人都从即将到来的火坑里救了出来,他们不得感激得痛哭流涕,对我们纳头便拜?”

  “把他们的后路一断,他们就只能死心塌地跟着主公干了!懂吗!”

  亲卫恍然大悟,脸上的表情瞬间从呆滞化为了狂热的崇拜,用力点头:“属下明白了!保证办得妥妥当当,让他们感恩戴德!”

  看着亲卫领命离去的背影,沈潇满意地搓了搓手。

  斩草除根……啊呸,是斩断后顾之忧,这一手,玩得漂亮!

  忙完了这一切,沈潇伸了个懒腰,只感觉浑身舒坦。

  是时候,去见一见那位真正的大神了。

  “孟起,子龙。”

  沈潇走出房门,对着院中正在切磋武艺的马超和赵云喊道。

  “备车,再备上一份厚礼。”

  “咱们去拜访一位真正的大人物。”

  马超收起长枪,甩了甩额前的汗珠,好奇地问道:“先生,去见谁啊?比那孔北海的官还大?”

  沈潇的嘴角,勾起一抹神秘的笑容。

  “官不大。”

  “但他的名字,有时候,比当今天子的分量,还要重。”

  马车在乡间的小道上缓缓行驶,远离了都昌城的喧嚣。

  一九三年,四月二十七日,清晨。

  马车最终停在了一处极为朴素的庄院门前。

  这里没有高墙大院,没有披甲护卫,只有几排篱笆,一方菜圃,宛如寻常的农家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