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让后世的叛国者看看,什么是忠诚-《三国:大汉第一毒》

  “孔明……”

  沈潇在心里艰难地吞了口唾沫。

  “你这份见面礼,我怕主公他老人家收到的时候,手会抖啊……”

  他费力地将已经彻底瘫软的刘辟,从自己的大腿上扒拉下来,刚想开口说几句场面话,安抚一下刘辟。

  诸葛亮,却已经先他一步动了。

  少年的目光径直转向了刚刚爬起来,还一脸茫然的刘辟。

  “刘渠帅。”

  刘辟浑身一个激灵,脸上那悲怆的表情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恭敬和讨好。

  “哎!诸葛先生!您有何吩咐,尽管说!上刀山,下火海,万死不辞!”

  “吩咐不敢当。”

  诸葛亮声音清朗如玉。

  “亮只是想问渠帅,投效玄德公,可有诚意?”

  “有!当然有!”刘辟把胸膛拍得砰砰作响“我刘辟对玄德公,对沈先生,对您!那是忠心耿耿,日月可鉴!”

  “很好。”

  诸葛亮点点头。

  “既然有诚意,那便要拿出诚意来。”

  “如今,便有一个天大的功劳,摆在渠帅面前。”

  “不知渠帅,敢不敢取?”

  刘辟一听“功劳”二字,眼睛瞬间就亮了。

  他现在最怕的就是自己黄巾出身,投过去遭人白眼,若能先立下大功,那地位不就稳如泰山了?

  “敢!敢敢敢!先生请讲!别说一个,就是十个百个,我也敢取!”

  诸葛亮缓缓伸出了一根手指,修长而白皙,与他十二岁的年龄并不相符。

  “其一,献民。”

  “汝南,不能留了。此地四面受敌,乃必死之局。渠帅需即刻动员,将麾下三万兵马,连同城中愿意跟随的十万百姓,尽数迁往长安,并入主公治下。”

  嘶——!

  刘辟倒吸一口凉气,感觉后槽牙都在发酸。

  迁徙十余万人?

  这……这动静也太大了!

  “先生……此事……此事非同小可,仓促之间,恐怕……”

  “没有恐怕。”

  诸葛亮直接打断了他,语气淡漠却决绝。

  “此事,必须由你亲自坐镇,方能弹压军心,安抚百姓。”

  同时诸葛亮心想:“没有你亲自坐镇,怎样才能在我叔父和兄弟那里体现出,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的境遇。至于安全护送百姓,还得须沈先生派人辅助。”

  刘辟听得一愣一愣的。

  明明是让他放弃经营多年的老巢,怎么从这少年嘴里说出来,反倒像是给了他一个天大的恩赐和机会?

  不等他想明白其中的关键,诸葛亮的声音再次响起。

  而这一次,话语中的内容,让旁边的沈潇都感到一阵心惊肉跳。

  “其二。”

  “我叔父诸葛玄,兄长诸葛瑾,幼弟诸葛均,及家人亦在城中。”

  “此番迁移,还请渠帅派一队最信得过的亲兵,‘护送’他们全家,一同前往长安。”

  他特意在“护送”两个字上,加重了读音,每个字都像是一记重锤,敲在刘辟和沈潇的心上。

  刘辟不是傻子,他瞬间就听懂了。

  这哪里是护送!

  这分明就是绑票!是挟为人质!

  沈潇的眼皮不受控制地狂跳起来。

  好家伙!

  我真是好家伙!

  这小子对自己家人,都这么狠?!

  他原以为,诸葛亮是被自己那番理想蓝图所感召,却万万没想到,这少年一旦下定决心,做得比自己想象的,要决绝一万倍!

  然而,更让沈潇感到头皮发麻,甚至脊背生寒的,还在后面。

  “迁徙路上,渠帅要替亮办一件事。”

  诸葛亮凝视着刘辟,嘴角勾起一抹与年龄极不相称的深沉笑意。

  “你要大张旗鼓,让所有人都知道,我琅琊诸葛氏,深感玄德公乃旷世仁主,故而举族来投!”

  “不仅要说。”

  “还要做。”

  “路上,要时不时地,让我叔父、兄长和幼弟,在万千百姓面前露面,要让所有人亲眼看到,我诸葛家的人,确实在队伍里!”

  “要让他们相信,我诸葛氏,是心甘情愿,奔赴长安!”

  轰!!!

  沈潇的脑子里,像是被一道天雷劈中,嗡的一声,一片空白。

  他……彻底明白了。

  这根本不是阴谋。

  这是阳谋!

  是摆在光天化日之下,斩断一切退路的阳谋!

  一旦这个消息传遍天下,一旦诸葛玄、诸葛瑾等人的身影,在万众瞩目之下出现在前往长安的迁徙队伍里,“诸葛氏投效刘备”这件事,就成了铁板钉钉,再无更改的既成事实!

  到那时,就算他们心里有一万个不情愿,去投靠其他诸侯,也会被当奸细抓起来吧。

  这一手,直接将整个诸葛家族,和刘备的战车,用世上最坚固的焊条,给活活焊死在了一起!

  沈潇死死盯着眼前这个面容清秀,身形单薄的少年。

  狠!

  太狠了!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站队和效忠。

  这是在献祭!

  是拿自己全家老小的名誉和未来,当成祭品,献上的一份血淋淋的投名状!

  他想起了自己之前嘲讽那些士族“狡兔三窟”、“鸡蛋不放一个篮子”的生存智慧。

  没想到,诸葛亮听进去了。

  然后,用最极端,最彻底,最惨烈的方式,给了他一个回应。

  ——你看不起那种做法?

  ——好,我便亲手,将所有的退路,付之一炬!

  ——从今往后,我诸葛家,食谁之禄,忠谁之事!再无二心!

  沈潇心中,只剩下无尽的感慨与震撼。

  他娘的,跟这些历史上的顶级妖孽比起来,自己那点穿越者的先知先觉,简直就是三岁小儿的把戏!

  人家这才是真正的狠人,真正的政治家!

  一旦选定君主,便会用尽一切手段,扫清所有障碍,哪怕这个障碍,是自己的至亲!

  刘辟已经被诸葛亮这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的毒计给吓傻了。

  他看着诸葛亮的眼神,已经不是敬佩,而是最原始,最纯粹的恐惧。

  连自己家人都算计得如此明明白白,这要是算计起敌人来……

  刘辟毫不怀疑,自己若是敢有半点异心,明天,脑袋就得被挂在城楼上风干!

  “先生……先生放心!”

  刘辟的声音都在发颤,几乎是带着哭腔在保证。

  “此事!我刘辟一定办得妥妥当当!绝不辜负先生的嘱托!”

  “很好。”

  诸葛亮满意地点点头,那双深不见底的眸子里,终于透出了一丝淡淡的笑意。

  他转过身,重新面向沈潇,对着他,深深一揖。

  “先生,亮之薄礼,不成敬意。”

  “从今日起,亮,愿为主公谋,为先生忧。”

  沈潇看着眼前这个躬身长揖的少年,心神剧震。

  他脑海里闪过的,是史书上那寥寥数语,却重逾泰山的记载。

  是诸葛亮自己,为了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他的儿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在绵竹关死战不降,满门忠烈,为国尽忠。

  甚至,还有他那位远在江东的兄长,诸葛瑾。兄弟二人,分仕二主,终其一生,都未曾因私下的亲情,而泄露过半分机密,动摇过半分忠诚。

  食谁之禄,忠谁之事。

  这在后世听起来像是迂腐的口号,可在这个时代,在这些顶级的人杰身上,却是用鲜血和生命去践行的铁律!

  沈潇想到了后世。

  想到了那个受尽皇恩,却悍然反叛,让盛世大唐沦为炼狱的安禄山。

  想到了那个跪在岳飞墓前,被万世唾骂的秦桧。

  想到了那个“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让神州陆沉的吴三桂。

  更想到了近代,那些为了一己私利,出卖国家,甘为鹰犬的无耻之徒。

  那些人,享受着国家的恩惠,享受着万民的供养,却在关键时刻,毫不犹豫地将屠刀挥向自己的同胞,将国家利益当成献媚的投名状。

  两相对比,何其讽刺!何其悲凉!

  眼前的少年,仅仅十二岁,却用一种近乎残忍的决绝,向自己,向刘备,向这个天下,宣告了他的忠诚。

  他斩断的,不仅仅是家族的退路。

  他斩断的,是一种根植于人性深处的,精致的利己主义。

  这哪里是什么薄礼?

  这分明是一颗毫无保留,滚烫赤诚的,国士之心!

  沈潇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万丈波涛,上前一步,双手扶起诸葛亮。

  “你……很好。”

  千言万语,最终只汇成了这三个字。

  一旁的刘辟,见这两位“真神”终于谈妥,连忙像条哈巴狗一样凑上来,满脸堆笑地问:“沈先生,诸葛先生,那……咱们何时动手?”

  诸葛亮看了一眼沈潇,见他默许地点头,便当仁不让地接过了指挥权。

  那一瞬间,他那张稚嫩的脸上,瞬间浮现出一种与年龄完全不符的沉稳与威严。

  “事不宜迟!”

  “刘渠帅,你立刻去召集麾下所有校尉、都尉级别的将官!”

  “一炷香后,府衙议事!”

  “另!”

  “即刻封锁全城,许进不许出!”

  “任何人不得擅自离城!”

  “违令者,斩!”

  少年清朗的声音,在厅堂内回荡。每一个字,都带着金石般的决断与力量。

  沈潇站在他身后,看着这个十二岁的少年,在投效的瞬间,便开始雷厉风行地调动数万人的命运,心中忽然生出一种荒谬而又无比真实的感觉。

  历史的车轮,好像被自己踹了一脚之后……直接装上了一个叫“诸葛亮”的核动力引擎。

  这速度,已经不是快了。

  是起飞了!

  而自己,好像从一个执棋的棋手,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一个……给棋手端茶倒水,顺便在旁边喊“卧槽,牛逼”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