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毒士钓鱼,恶人还需恶人磨2-《三国:大汉第一毒》

  公元196年,秋。

  刘备主力大军班师返回长安后不过数日,一道由新任益州牧府发出的公文,便如一颗投入静湖的巨石,在整个益州与汉中地区,激起了滔天巨浪。

  公文的行文由鲁肃亲自执笔,措辞温和恳切,充满了为国为民的大义。

  其内容,明面上说得冠冕堂皇:为应对南中叛乱,保障大军后勤,州牧府决定对辖区内所有郡县的田亩、人口,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和登记。

  以便“合理”调配资源,“公平”分摊赋税。

  但盘踞在益州上百年的士族豪强们,没有一个是蠢货。

  他们从这温润如玉的字里行间,嗅到了一股血腥气。

  清查田亩?

  核实人口?

  这哪里是调配资源,这分明是要摸他们的家底,要掘他们的根!

  一时间,成都城内,各大士族府邸的气氛骤然紧绷。

  “岂有此理!”

  成都大族张氏的府邸内,家主张裕将那份公文狠狠拍在案上,震得茶盏倾倒,他气得须发戟张。

  他正是刘备入城时,被沈潇点名要“重点关照”的张肃的堂弟。

  张肃跟着吴懿跑了,他留了下来,本以为能凭家族势力在新主手下继续作威作福,没想到清算来得如此之快,如此之狠。

  “我张家在蜀郡立足百年,田产几何,人口几许,皆是祖上传承!何须他刘备的人来指手画脚!”

  “家主息怒!”下首的幕僚连忙起身劝道,“公文以南征大计为名,我们若是公然反对,岂不是坐实了不顾国家大义的罪名?”

  “狗屁的国家大义!”张裕破口大骂,“他刘备的南征,凭什么要我们益州人来出钱出命?刘焉、刘璋父子在时,何曾对我们如此苛待!这分明是借着南征的名义,来削弱我等!”

  “话虽如此,可如今形势比人强啊。”一名族中长者满面愁容,长叹一声。

  “刘备大军数十万,连刘璋都望风而降。我们手里那点部曲家兵,如何是对手?依老夫看,不如……忍一时风平浪静。”

  “忍?怎么忍!”张裕双目赤红。

  “今日他敢清查田亩,明日就敢加增赋税,后日就敢夺我等的家产!”

  “一步退,步步退!退到最后,我张家百年基业,就要毁于一旦!”

  就在张家内部吵得不可开交,人心惶惶之际,州牧府的第二波动作,接踵而至。

  诸葛亮与鲁肃,这两位在刘备集团中以才学德行着称的顶尖名士,亲自出面,于成都城内最大的讲堂,举办了一场“新政说明会”。

  请柬发遍了益州所有叫得上名号的士族家主、名士大儒。

  讲堂之内,座无虚席。

  所有人的目光,都死死锁在台上那两个年轻人身上。

  一人羽扇纶巾,神态飘逸,深邃的眼眸似乎能洞穿人心。

  一人身形敦厚,面带微笑,温和的态度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诸位乡贤,今日请大家来,是想就州牧府的新政,与诸位坦诚布公地聊一聊。”

  鲁肃率先开口,他声音洪亮,态度诚恳。

  “想必大家都已看到公文。清查田亩、核实人口,并非是要与诸位为难。恰恰相反,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诸位的合法利益,同时,也是为了让益州这片土地,更加繁荣,更加安定。”

  台下响起一片压抑的议论,夹杂着几声冷笑。

  保护我们的利益?

  说得比唱得还好听。

  诸葛亮站起身,手中羽扇轻轻一摇,接过了话头。

  “亮知道,诸位心中必有疑虑。或恐官吏借机盘剥,或恐新政加重负担。这些,主公和沈军师早已考虑到了。”

  他顿了顿,目光掠过全场,每一个被他看到的人,都感到一阵莫名的心悸。

  “今日,我便将新政的核心,原原本本地告知诸位。”

  “此新政,名为‘计口授田,累进税制’!”

  话音落下,他刻意停顿,让这八个字在每个人心中炸响。

  “何为‘计口授田’?”

  “简而言之,凡我大汉子民,无论男女老幼,皆可按人头,从官府手中分得一份足以糊口的田地,是为‘口分田’。”

  “此田,归个人所有,可耕种,可传代,但不得随意买卖!”

  “如此,可保天下再无失地流民,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

  此言一出,台下瞬间哗然。

  那些家无恒产的小地主和寒门士子,眼中迸射出难以置信的光芒。

  人人有田分?

  这是何等善政!这是何等胸襟!

  而那些大地主、大豪强的脸色,则在瞬间变得铁青。

  他们立刻明白了这背后那把捅向他们心窝的刀子。

  官府把土地分给泥腿子了,他们以后还去哪里兼并土地?

  没有了活不下去的流民,他们又去哪里招募廉价的佃户和家奴?

  这是在掘他们的根!

  “那……那我等家中原有的田产,又该如何?”一个尖锐的声音从人群中响起,正是张裕。

  “问得好。”诸葛亮微微一笑,仿佛等他发问已久。

  “诸位家中祖传的田产,我们称之为‘永业田’。”

  “这部分田产,官府不仅不会收缴,还会明文立法,加以保护。”

  “此乃诸位的合法私产,神圣不可侵犯!”

  听到这话,张裕等人的脸色稍稍缓和。

  但诸葛亮的下一句话,却让他们刚放下的心,又被狠狠地攥住,提到了嗓子眼。

  “但是,”诸葛亮加重了语气,眼神也变得锐利。

  “为了体现公平,也为了充实国库以应对南征,我们将对所有的‘永业田’,实行一种全新的税制——,并对大户,分户、分田、分产,这些都会分给你们的亲人。”

  “‘累进税率’!”

  “何为‘累进税率’?很简单。”

  “拥有的土地越多,需要缴纳的税率就越高!”

  “比如,家中只有百亩薄田的,可能只需缴纳一成的税。”

  “而家中拥有千亩良田的,税率可能就是两成。”

  “若是拥有万亩,甚至十万亩土地的,那税率,可能就是三成、四成,甚至更高!”

  “如此,既能保证国库充盈,又不会让普通百姓负担过重。更能抑制土地兼并,让财富不至于过分集中于少数人之手。此乃利国利民,千古未有之良法!”

  “至于分户、分田、分产,相信大家都明白什么意思。”

  轰!

  所有的大地主,血色从脸上褪尽,变得一片惨白。

  累进税率!分户、分田、分产!

  这不是割肉,这是凌迟!

  他们名下动辄数万亩的良田,若按这个税率缴纳,每年交出的粮食将是一个天文数字!

  这比直接抢走他们的土地,还要让他们痛苦百倍,而分走的东西,虽然是给了他们的亲人,但那些人对他们来说与奴隶无异!

  “荒唐!简直是荒唐至极!”

  张裕再也按捺不住,猛地站起,指着台上的诸葛亮怒斥:“自古以来,朝廷税赋,非什一即十五税一,何曾有过如此苛法!至于分户、分田、分产,则是你们巧立名目,公然劫掠!我等不服!”

  “对!我们不服!”

  “此法若行,与盗匪何异!”

  一时间,群情激奋,利益受损最重的大士族家主们纷纷起身,声嘶力竭地反对。

  面对着几乎失控的场面,诸葛亮神色不变,静静看着那些叫嚣的人。

  那眼神,已近乎悲悯。

  他身旁的鲁肃重重一咳,声音不大,却如洪钟贯耳,瞬间压下了所有嘈杂。

  “诸位,稍安勿躁!”鲁肃沉声道,“此法并非我二人杜撰,而是在并州、凉州、司隶等地,已经推行数年,且成效卓着的国策!在那些地方,百姓安居乐业,府库日益充盈,豪强与寒门,皆能各安其份。事实证明,此法可行!”

  “我不管什么并州凉州!”张裕梗着脖子喊道,“这里是益州!我等世代生于斯,长于斯,绝不接受此等苛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