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天天日报-《港片:78年,我先赚它一亿!》

  梁英伟拍拍他的肩膀:“听你的。你懂市场,我来负责生产和管理。”

  “销售这块就全靠你了!”

  “哈哈,咱俩就是最佳组合!将来肯定发财!”

  两个年轻人走在街头,满怀憧憬地谈论着未来。

  但他们不知道的是,此刻,一列开往北美的货轮上,已经装满了十万台古典吊扇。

  这些产品比他们还没生产的风扇还要精致、成熟。

  在另一个时空里,那位靠风扇起家的大刘,在这个世界,可能还没开始起步。

  都是系统闹的。

  秦迪无意间截走了本该属于别人的首桶金。

  这只带着系统的小蝴蝶,扇动翅膀掀起的风浪,已经超出了梁英伟和大刘这两个港岛年轻人所能应对的范围。

  与此同时。

  鳄鱼恤大厦内。

  梁安德因薪资上涨和对秦迪的忠诚度提升,正兴致勃勃地汇报他打听到的港岛报纸市场情报。

  “老板,我找了几个朋友,其中还有汇丰的一个外国人,多方打听后发现,目前愿意出手的报社其实不少。”

  “但要是按照您的要求来看,目前只有一家符合条件。”

  “这家报纸,叫《天天日报》。”

  《天天日报》?

  秦迪听过这个名字。

  这家报纸,在港岛媒体圈曾有过风光的过去。

  “这份报纸,是港岛二天堂药厂的韦家于1960年11月1日创办的。”

  “刚问世时,是全港第一份采用柯式印刷技术并配有彩色图片的日报,当时引起出版界轰动,开创了先河,被称为‘港岛第一份彩色日报’。”

  “创办人是韦基则,社长则是他的弟弟韦基顺。”

  梁安德娓娓道来《天天日报》的背景。

  秦迪点点头。

  脑海中浮现出原主的记忆,也想起了港岛人对这家报纸的印象。

  《天天日报》。

  不久前他收购鳄鱼恤公司时,这张报纸还用夸张的标题写过关于他的报道。

  这是一份很受年轻人欢迎的报纸,内容偏八卦,经常挖明星和名人的私事。

  因为它主要服务的就是这类读者群体。

  “……这几年经营状况下滑,销量一路走低。”

  “……五年前,每天还能卖两万份。”

  “……到了去年,日均销量不到一万份。”

  “……韦家便动了出售的念头,消息传了一年多。”

  “……最近,他们终于决定正式出手。不少买家都感兴趣,其中妙丽集团的刘天,出价最高。”

  “……”

  听着梁安德带来的消息,秦迪对《天天日报》的兴趣反而越来越浓。

  第一,它资历老,在港岛报界有分量,堪称元老级的存在。

  还曾是港岛第一张彩色日报,这个头衔也够响亮,拿出去能唬住不少人。

  第二,《天天日报》过去规模大,尽管近年风光不再,但销售网络仍在,这对日后拓展渠道很有帮助。

  第三,这家报社有自己的印刷厂,而且规模不小。

  这意味着,日后自己出版报纸,不用再外包给别的印刷厂,既能控制成本,又能提升效率。

  这也是为什么,天天日报的对外转让价格始终不低。

  标价200万港币。

  别觉得这个数目划算。

  当时港岛卖得最好的两份报纸——信报和明报,市值不过千万左右。

  天天日报最风光的时候,估值也有五六百万港币。

  连年亏损之后,现在标价200万都算偏高,愿意接手的人也不多。

  说到底,秦迪关注的核心只有一样——人!

  他觉得,《天天日报》的团队有潜力!

  虽然现在销量不佳,一部分确实是因为员工素质参差。

  但秦迪更认同的是,问题主要出在管理层。

  一个缺乏远见的领导者,限制了报纸的发展高度。

  而天天日报正是如此。

  它之所以无法崛起,根本原因就是掌舵人能力不足,跟员工没太大关系。

  只要接手这份报纸。

  换上一个有思路的负责人。

  秦迪坚信,《天天日报》还能重新焕发光彩。

  面对这样的判断,他只有一种回应。

  “买下来!”

  对他而言。

  最初收购报纸,只是为了完成系统任务。

  后来认真想想。

  如果想在港岛扎稳脚跟,继续拓展娱乐圈与媒体行业,舆论阵地必不可少。

  既如此,就不能草率买一家几万十几万的小报社应付过去。

  必须认真对待。

  从头做起太费事。

  那就干脆入手一份有基础的报纸。

  天天日报的情况。

  刚好契合他的目标。

  所以答案只有一个——买!

  妙丽集团总部。

  董事长刘天刚开完会回到办公室,翻看文件时忽然想起一件事。

  他立即把助理叫了进来:

  “安娜,韦氏兄弟那边最近有联系吗?”

  “报告老板,最近没有。”

  “嗯……没联系也算好消息。我们给天天日报的报价,是几家买家里面最高的。别人报100万、120万,我们出了165万。”

  刘天点头,语气中带着自信:“所以,这份报纸肯定是我的!”

  在原本的时间线中。

  妙丽集团的刘天,正是《天天日报》的第二任主人。

  他读书不多,十几岁就出来闯荡。

  后来做点小生意赚了些钱,转行生产皮鞋,越做越大。

  如今,妙丽已经是一家资产过亿的大型企业。

  有钱之后,人总会追求更高层次的东西。

  刘天文化不高,受人点拨后,便想收购一家报纸,借以提升自己的格局。

  人嘛,总觉得自己是命运剧本的主角。

  在最初接手《天天日报》时,他确实干出过成绩。

  到了1982年,报纸发行量甚至突破了十万份。

  可惜,好日子没持续太久。

  1984年,刘天资金链断裂,天天日报换了主人,从此一路下滑,到2000年前后,彻底告别了曾经的辉煌。

  这个时间线里,

  刘天已经没有机会再掌控天天日报。

  有人出手比他更果断。

  于是,过了一会儿,秘书匆匆走进来,低声说:

  “老板,韦家那边问,我们能不能再加点价。他们说要卖一千万。”

  正在处理岛国一笔棘手生意的刘天,直接摆手:

  “加什么加!他们都已经撑不住了。卖不卖随他们!”

  “哦~”秘书委屈地点头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