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旗下报纸当日阅读量突破10万人-《港片:78年,我先赚它一亿!》

  他迅速确认了报纸上的分析无误。

  反倒是蓝水商业,真的藏着致命的问题。

  财务造假,这个足以毁掉一家公司的丑闻。

  李大照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想到自己的前程,再想到自己主导投入的几百万资金,脑袋顿时乱作一团。

  忽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

  马上挥舞着手中的《天天日报》,飞奔冲进交易所。

  “……15万份不够?那就加到25万份。”

  “……已经过了中午,怕10万份卖不出去?”

  “……怕什么?这是新版的第一期。今天卖不完,明天和新的一起发。”

  “……肯定有人要。多印一些没问题。现在是免费期,销量高点也正常。”

  ……

  《天天日报》新版上线,中午过后不久,大概是下午一点左右。

  报社那边,韦建邦打电话来汇报。

  说今天首批印刷的15万份新版报纸,已经全部送完。

  秦迪直接让再加印10万份。

  报纸确实讲求时效,但报纸上的连载小说,可是别无分号。

  经过发酵之后。

  明天一定有人打听今天的报纸,多数都是为了小说而来。

  既然如此。

  多印的这10万份,就算今天送不出去,也可以留到明天一起发。

  一点都不会浪费。

  挂掉电话后,秦迪耳边传来熟悉的系统提示音【叮】!

  他忍不住笑出声。

  “行业制霸(传媒)”的第二阶段任务,完成了。

  【恭喜宿主完成《行业制霸(传媒)》第二环任务——旗下报纸当日阅读量突破10万人。】

  【奖励经验值3000点,抽奖机会一次】

  【……】

  “轻松搞定。”

  耸耸肩,他继续处理手头堆积的事务。

  是晨星公司那边的。

  他的人现在正在九龙观塘工业区的晨星办公楼里。

  从他穿越到现在,已经过去一个多月。

  穿越那天起,他就下令晨星电风扇全面投产。

  将生产主力从畅销东南亚和港岛的立式和挂式电风扇,转向外观略显复古的吊顶风扇。

  还给它取了个名字——“古典吊顶风扇”。

  系统的判断被事实验证是正确的。

  随着样品与首批产品陆续进入欧美市场,

  刚成立不久的两家分销公司传回的消息令人振奋。

  这款在港岛人眼中稍显过时的吊顶风扇,在欧美却大受欢迎。

  怀旧风潮的兴起、石油危机带来的环保意识提升,以及性价比优势,

  这三股力量共同推高了晨星“古典吊顶风扇”的热度。

  短短一个多月时间,晨星风扇在欧美市场销量已接近30万台。

  要知道,在秦迪父亲秦阳还在世时,公司最好的月销量也就20万台左右。

  如今两家工厂必须昼夜轮班,才能勉强满足市场需求。

  更让秦迪惊喜的是,除了已出货的30万台,

  目前来自欧美各地代理商和两家分销公司的订单总量,已经突破万台。

  并且这个数字还在不断攀升,每天都有十几万到二十万台的新订单涌入。

  晨星公司抓住了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秦迪并不知道,这次机会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在原本的时空里,同一时期有个姓刘的年轻人也抓住了这波风口。

  他仅凭1.7万港币起步,在两年内打造出一家拥有上万员工的公司,现金流超过2亿港币,

  直接跻身港岛顶级富豪之列。

  但在这个时空,风口被更强、更有“远见”的秦迪提前锁定。

  那位姓刘的年轻人,注定会创业失败。

  晨星公司董事长办公室内,

  总经理、两位厂长与其他几位管理层安静地坐着。

  秦迪靠在老板椅上翻阅最近一个月的财务报告。

  过去一个多月,晨星已出货30万台电风扇,

  全部是秦迪坚持投产的古典吊顶风扇。

  这还只是完成运输并结清货款的数字,途中和未生产订单远高于此。

  前10万台,秦迪为快速打开市场,定价较低,利润微薄。

  真正赚钱的是后20万台。

  在港岛普通售货员月薪还只有1000港币左右的时候,

  一台普通立式电风扇售价不过50到80港币。

  挂墙式小电风扇价格更实惠,通常在四十元左右。

  天花板吊扇最贵,普遍能卖到八十到一百元之间。

  晨星公司目前主打的“古典天花板吊扇”,在港岛市场已经被认为设计陈旧,不太受欢迎。

  但在欧美地区却恰恰相反。

  不仅热销,售价也远高于港岛。

  除去运费后,晨星卖给欧美代理商的价格大约是每台一百二十港币。

  分销商再卖给当地超市和零售店的价格,能到两百港币上下。

  据分销公司人员透露,普通外国消费者在店里买这种风扇,大概需要支付三百港币一台!

  这让代理晨星吊扇的外国经销商大赚一笔,也因此订单源源不断,持续上涨。

  他们赚得盆满钵满。

  秦迪这边也赚得不少!

  在港岛制造一台这样的吊扇,成本大约六十港币。

  出口一台利润能达到六十到九十港币,平均大概每台能净赚七十五港币。

  前十万台几乎等于是亏本试水,没怎么赚钱。

  后面二十万台,短短一个多月,就让晨星公司净赚了一千五百万港币!

  这相当于晨星公司以往七八个月的总利润!

  出口一台赚的钱,顶得上在港岛卖出三四台的利润!

  “……难怪大家都热衷做外贸。”

  “……只因外国人的钱太好赚,美元实在太香了。”

  秦迪一边想着,一边心里美滋滋的。

  晨星公司这笔钱他暂时不打算抽走。

  他打算用这笔资金继续投入,扩大产能,或者……

  他抬头看向晨星公司的管理团队,却发现大家虽然都在会议室,脸上却没有喜悦,反而满是焦虑。

  这是怎么回事?

  订单暴增、利润大涨,他们为什么不高兴?

  看完财务报告的秦迪再次看向管理层。

  发现他们一个个愁眉不展,毫无喜色。

  问题出在哪?

  与胸有成竹的秦迪不同。

  管理层担心的是,产能根本跟不上!

  只有秦迪坐在椅子上,神情轻松,仿佛一切尽在掌握。

  “怎么?有生意还愁眉苦脸,你们这是赚了钱还抱怨?”秦迪笑着调侃。

  “秦总,我们是真的担心产能问题。现在接的订单太多了,但工厂产能有限,再扩产也来不及了。”总经理陈时忠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