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主动出击-《用忍术搞谍战,过分了吧》

  清晨的阳光透过平安旅社那扇布满灰尘的窗户,勉强驱散了室内的阴冷。

  陈轩从并不安稳的睡梦中醒来,昨夜的惊险与收获如同潮水般在脑中回荡,让他迅速清醒。

  集中精神,那部莱卡相机和电台,此刻正静静地躺在他的系统背包里。

  陈轩下了床,仔细聆听了门外走廊的动静,确认安全后,才简单洗漱,走出了这间暂时的避难所。

  上海的早晨,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复杂的味道。

  既有路边摊贩传来的食物香气,更有一种难以言喻的、属于沦陷区的压抑和恐慌。

  街道上,趾高气扬的巡捕、神色倨傲的日本浪人、行色匆匆面露忧色的洋行职员,与大量面黄肌瘦、眼神麻木的中国百姓形成了刺眼的对比。

  报童挥舞着报纸,吆喝着最新的战况,标题无一不是国军再度后撤、又一片国土沦陷的消息。

  这一切,如同冰冷的重锤,一记记敲在陈轩的心头。

  后世和平年代的记忆滤镜被彻底打碎,今生国破家亡、强敌环伺的残酷现实无比清晰地压了下来。

  那种作为一个“现代普通人”的疏离感和侥幸心理正在迅速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沉痛、更紧迫的认同感和使命感。

  “这就是我的时代,我的战场……”

  陈轩默默地想着,意志愈发坚定。

  仿佛是一种精神的淬炼和融合,他感到体内那股名为“查克拉”的能量骤然变得汹涌澎湃,变得更加凝实和强大。

  【查克拉:250\/250 → 350\/350】。

  同时,他的大脑也愈发清明,昨日的疲惫一扫而空,思维变得异常敏锐和冷静。

  后世的见识与今生的特工训练记忆,在这一刻完成了更深层次的交融。

  见多识广、谨慎小心的现代灵魂,与一腔热血、训练有素的军统特工躯体,不再有隔阂。

  查克拉源于精神和肉体,如今陈轩的两个灵魂彻底融合,也让查克拉得到了提升。

  “安全第一。”

  陈轩深吸一口气,压下翻涌的情绪。

  “只有活着,才能做更多事。”

  他走进一家看起来还算干净的生煎铺子,要了一客生煎和一碗豆浆。

  一边吃,一边整理着思绪。

  联系总部?

  暂时还不行。

  且不说“掌柜”生死未卜,没有完成接头的他,就算联系上了总部,也无法解释电台的来源。

  又如何让总部相信一个刚刚抵达上海、遭遇埋伏的低级特工,能搞到“日军即将在南京进行大屠杀”这种石破天惊、甚至听起来有些天方夜谭的绝密情报?

  最大的可能不是被相信,而是被怀疑、被审查,甚至被当作敌人散布谣言的棋子。

  “必须另辟蹊径!”

  陈轩快速地思考着前世的零星记忆。

  “通过报纸公开?制造国际舆论压力?或者想办法直接通知南京的平民?甚至……直接对日军指挥系统进行斩首破坏?”

  他想起了那位在南京保护了无数平民的德国人拉贝,想起了那面着名的纳粹旗。

  但这依然存在变数,国际舆论在绝对的利益和武力面前,有时是苍白的,尤其是现在的日本,上下都充斥着狂热的军国主义思想,否则也不会干出对美国宣战这种蠢事。

  而且如果国际真的有用,上海也不会沦陷了。

  这时,陈轩又想起了看过的电影《南京!南京!》和相关的历史记载。

  电影中,南京百姓们在江边无船可渡。

  因为蒋凯申为防在国际社会上造成“不战而逃”的负面形象,下令封锁江面,撤走所有船只,彻底断绝守军的唯一退路。

  唐智生上任之后,就下令收缴了各部队的船只,关闭南京渡口轮船,封堵码头通道,营造出“背水一战”和破釜沉舟的态势,借此鼓舞士气

  但唐智生却私下里为自己留了一艘船,各级将领见状,也纷纷效仿,这也为他后来逃离埋下了伏笔。

  而且,南京保卫战中,守城的多是淞沪战场上撤下来的疲惫之师和新兵,装备低劣,而蒋凯申为了保存实力,早已带着国军的精锐西撤。

  那些年轻的士兵,并没有被凶残强大的敌人吓倒,为了祖国和民族的存亡,在绝对劣势下,用血肉之躯书写中华民族最悲壮的一页。

  “装备……物资……”

  陈轩的眼睛猛地亮了起来。

  “如果,我能给守军送去一批武器弹药、药品粮食呢?哪怕只是杯水车薪,也能让他们多坚持一刻,多杀几个鬼子!或者,能给逃难的百姓提供一些船只和食物呢?”

  一个大胆甚至疯狂的计划在他脑中成型。

  自己虽然只有一个人,但他有一个几乎无限的移动军火库——系统背包。

  “日本的军备库、各国商会的仓库、青帮的走私仓库……我全都要!”

  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混合着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在他胸中激荡。

  变身术,就是陈轩最大的底气。

  吃完早饭,陈轩立刻开始了行动。

  他首先需要的是更详细的情报和启动资金。

  陈轩找了一个僻静的角落,再次动用变身术,这一次变成了一个穿着体面西装、戴着金丝眼镜的中年商人模样。

  根据原主的记忆和前世看影视剧的经验,他努力模仿着这个时代商人的举止和气派。

  首先的目标是外滩附近的外国银行,比如花旗银行、汇丰银行。

  陈轩选择这些银行,是因为它们相对“中立”,业务规范,且对黄金这种硬通货来者不拒。

  走进汇丰银行大厅,大理石的地面光可鉴人,衣着笔挺的外籍经理和华人职员穿梭忙碌。

  陈轩操着半生不熟的英语,夹杂着中文,表示想要兑换一些美元。

  他谨慎地先取出一枚“小判金”,递给柜台后的外籍职员。

  那职员拿起金币,仔细检查了成色和重量,又用一个小型天平称了称,脸上露出了职业化的微笑。

  “先生,您的金币成色很好。按照目前的牌价,可以兑换35美元。”

  职员用带着口音的中文说道。

  陈轩心中迅速计算,这比他自己预估的30美元还要高一些,看来系统出品的金币纯度极高。

  他点点头,没有急于全部兑换,而是先换了10枚,拿到了350美元。

  厚厚的一叠美钞,在这个时代是实实在在的巨款。

  他将钱小心地收好,离开了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