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衍书院,论道台。
第二轮辩经大会,名为“道统之辨”,实则已演变为内门弟子彰显自身优越的舞台。
高台之上,云雾缭绕,圣人亲传弟子赵承渊一袭云纹白袍,神情倨傲,目光扫过台下数千外门弟子,如同神只俯瞰蝼蚁。
他端起面前的玉杯,轻抿一口灵茶,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道之一途,重在传承。无名师指引,无正统心法,纵有天资,亦如无根之萍,终究难窥大道真容。尔等外门弟子,与其在此空耗光阴,妄谈道统,不如勤修苦练,早日突破炼气,尚有几分前途。”
此言一出,满场哗然。
这已不是辩经,而是赤裸裸的羞辱!
外门弟子们个个面色涨红,敢怒不敢言。
他们出身微末,资源匮乏,本就步履维艰,如今还要承受这等来自云端之上的轻蔑。
就在这压抑得令人窒息的氛围中,一个清朗而坚定的声音,如同一柄利剑,划破了沉闷的空气。
“弟子苏玄策,请教赵师兄。”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名青衫少年排众而出,身形挺拔如松,眼神清亮如星。
正是此前在外门大比中崭露头角的苏玄策!
赵承渊眼皮都未抬一下,只从鼻腔里发出一声轻哼,仿佛苏玄策的挑战,只是微不足道的聒噪。
苏玄策毫不在意,他朝着高台遥遥一拜,声如洪钟:“弟子以为,道非独尊,众生皆可问道!”
“道非独尊,众生皆可问道!”
短短十个字,仿佛一道惊雷在论道台上空炸响!
台下无数外门弟子只觉得胸中郁结之气一扫而空,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
高台上,几位原本闭目养神的长老,也倏然睁开了双眼,目光中带着一丝惊异,齐齐投向那个不起眼的青衫少年。
赵承渊终于正眼看向苏玄策,嘴角勾起一抹讥讽的弧度:“哦?一个连筑基都未完成的寒门小子,也配与我谈论大道?你可知何为《太初道典》?你可懂何为《万法归源录》?你连道统的门槛都未摸到,有何资格在此狺狺狂吠?”
他的声音充满了不屑,在他看来,苏玄策的挑战不过是跳梁小丑的哗众取宠。
然而,苏玄策面色平静如水,他迎着赵承渊轻蔑的目光,缓缓开口:“《太初道典》开篇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不仁’,非冷酷无情,而是视众生平等,不因其出身贵贱而有偏私。圣人亦言,大道三千,条条皆可证道。赵师兄身为圣人亲传,却将道统划分为三六九等,以出身论英雄,岂非与圣人之道背道而驰?”
赵承渊脸色一僵,他没想到一个外门弟子竟能将《太初道典》信手拈来,且理解得如此透彻。
他冷哼一声:“强词夺理!《万法归源录》总纲亦强调,法有正邪,道有高低。我天衍书院乃正道魁首,传承的自然是无上大道,岂是尔等旁门左道所能比拟?”
“说得好!”苏玄策朗声一笑,笑声中带着一丝锋锐,“《万法归源录》确实强调法有正邪,但其评判标准,在于‘心’,而非‘法’!心正,则万法皆为正道;心邪,则无上大道亦成魔功!师兄口口声声正统,却心怀偏见与傲慢,将同门视为草芥,不知这颗心,是正是邪?”
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这番话,不亚于指着赵承渊的鼻子骂他“心术不正”!
赵承渊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猛地站起,厉声喝道:“一派胡言!你这等黄口小儿,不过是道听途说,强解经文!若无正统,何来大道?简直是笑话!”
苏玄策眼神骤然变得深邃,他看着暴怒的赵承渊,一字一句地说道:“赵师兄可知,上古曾有一部失传已久的奇功,名为《天地问心诀》?”
《天地问心诀》!
这五个字一出,连高台上的几位长老都面露骇然之色。
此乃传说中的功法,据说直指本心,能勘破一切虚妄,但早已失传千年!
苏玄策并未理会众人的震惊,自顾自地说道:“《问心诀》残篇有载:‘道在天地,亦在人心。农人荷锄,是为耕耘之道;匠人执锤,是为锻造之道;走卒贩夫,亦有生存之道。道无处不在,何来独尊一说?’赵师兄,你连众生之道都无法正视,又谈何执掌圣人道统?”
声声质问,字字诛心!
赵承渊彻底呆住了,他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竟无一言可以反驳。
《天地问心诀》他只在最核心的典籍中见过寥寥数语的记载,而苏玄策却能说出其中的残篇内容!
这怎么可能?
一个寒门小子,怎么可能接触到这等秘辛?
羞辱、惊疑、愤怒……无数种情绪在他心中交织,最终化为一股无法遏制的狂怒。
“你……你……”他指着苏玄策,气得浑身发抖,最终猛地一挥手。
“砰!”
他面前的玉石案几应声而碎,化为齑粉!
“竖子狂言,不可理喻!”
赵承渊怒吼一声,再也顾不得圣人亲传的风度,拂袖而去,只留下一个狼狈而愤怒的背影。
整个论道台,陷入了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被这惊天逆转震撼得无以复加。
一个外门弟子,竟在辩经大会上,将圣人亲传驳斥得哑口无言,最终恼羞成怒,掀桌离场!
这简直是天衍书院建立以来,闻所未闻的奇事!
辩经大会不欢而散,苏玄策的名字,却如风暴般席卷了整个书院。
当晚,一封请柬送到了他的住处。
发出邀请的,是内门第一美女,同样出身不凡的叶清歌。
观星台,皓月当空,星河璀璨。
叶清歌亲自为苏玄策斟上一杯清茶,茶香袅袅,沁人心脾。
她一双美眸凝视着苏玄策,轻声开口:“苏师弟今日之言,振聋发聩,清歌佩服。只是不知,师弟这一身惊世学识,师承何处?不像是寻常外门弟子所能拥有。”
话语虽是赞赏,却暗藏试探。
苏玄策端起茶杯,神色自若:“叶师姐过誉了。我不过是自幼喜读杂书,恰好在一些残篇孤本中,看到过些许前人感悟罢了。”
他巧妙地避开了核心问题,将一切归于“杂书”。
叶清歌闻言,美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她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说道:“我观师弟气度不凡,与常人迥异,倒让我想起多年前京城一个显赫的家族。只可惜,一夜之间,高楼倾塌,徒留一地悲凉。”
来了!苏玄策心中一动,知道真正的试探开始了。
他放下茶杯,目光望向遥远的夜空,仿佛陷入了回忆,声音带着一丝沧桑:“师姐所言,莫非是那个曾经执掌天下文运,声威赫赫的叶家?”
叶清歌端着茶杯的手,几不可查地微微一颤。
苏玄策没有看她,继续说道:“我早年曾在北境边陲流浪,听一位行将就木的老兵说起过一桩旧事。他说叶家当年并非谋逆,而是功高震主,遭人构陷。满门忠烈,皆成冤魂,只余下一个襁褓中的遗孤,不知所踪。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他将话题引向“边陲听闻”,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却又将最关键的信息抛了出来。
观星台上的风,似乎在这一刻停滞了。
叶清歌久久没有说话,她低头看着杯中沉浮的茶叶,绝美的容颜在月光下显得有些朦胧。
良久,她才幽幽一叹:“世事如棋,真假难辨。苏师弟,夜深了,请回吧。”
苏玄策起身告辞,当他转身的刹那,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身后那道清冷的目光,变得无比复杂。
然而,苏玄策的风头,也刺痛了另一双眼睛。
内门弟子,柳若寒的洞府中,灯火彻夜未熄。
他看着桌上那本自己连夜赶制出来的册子,封面上用鲜血写着四个狰狞大字——《血魂炼心诀》,脸上露出了阴狠的笑容。
“苏玄策,你不是
第二轮辩经大会,名为“道统之辨”,实则已演变为内门弟子彰显自身优越的舞台。
高台之上,云雾缭绕,圣人亲传弟子赵承渊一袭云纹白袍,神情倨傲,目光扫过台下数千外门弟子,如同神只俯瞰蝼蚁。
他端起面前的玉杯,轻抿一口灵茶,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道之一途,重在传承。无名师指引,无正统心法,纵有天资,亦如无根之萍,终究难窥大道真容。尔等外门弟子,与其在此空耗光阴,妄谈道统,不如勤修苦练,早日突破炼气,尚有几分前途。”
此言一出,满场哗然。
这已不是辩经,而是赤裸裸的羞辱!
外门弟子们个个面色涨红,敢怒不敢言。
他们出身微末,资源匮乏,本就步履维艰,如今还要承受这等来自云端之上的轻蔑。
就在这压抑得令人窒息的氛围中,一个清朗而坚定的声音,如同一柄利剑,划破了沉闷的空气。
“弟子苏玄策,请教赵师兄。”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名青衫少年排众而出,身形挺拔如松,眼神清亮如星。
正是此前在外门大比中崭露头角的苏玄策!
赵承渊眼皮都未抬一下,只从鼻腔里发出一声轻哼,仿佛苏玄策的挑战,只是微不足道的聒噪。
苏玄策毫不在意,他朝着高台遥遥一拜,声如洪钟:“弟子以为,道非独尊,众生皆可问道!”
“道非独尊,众生皆可问道!”
短短十个字,仿佛一道惊雷在论道台上空炸响!
台下无数外门弟子只觉得胸中郁结之气一扫而空,眼中重新燃起了光芒。
高台上,几位原本闭目养神的长老,也倏然睁开了双眼,目光中带着一丝惊异,齐齐投向那个不起眼的青衫少年。
赵承渊终于正眼看向苏玄策,嘴角勾起一抹讥讽的弧度:“哦?一个连筑基都未完成的寒门小子,也配与我谈论大道?你可知何为《太初道典》?你可懂何为《万法归源录》?你连道统的门槛都未摸到,有何资格在此狺狺狂吠?”
他的声音充满了不屑,在他看来,苏玄策的挑战不过是跳梁小丑的哗众取宠。
然而,苏玄策面色平静如水,他迎着赵承渊轻蔑的目光,缓缓开口:“《太初道典》开篇有云:‘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此‘不仁’,非冷酷无情,而是视众生平等,不因其出身贵贱而有偏私。圣人亦言,大道三千,条条皆可证道。赵师兄身为圣人亲传,却将道统划分为三六九等,以出身论英雄,岂非与圣人之道背道而驰?”
赵承渊脸色一僵,他没想到一个外门弟子竟能将《太初道典》信手拈来,且理解得如此透彻。
他冷哼一声:“强词夺理!《万法归源录》总纲亦强调,法有正邪,道有高低。我天衍书院乃正道魁首,传承的自然是无上大道,岂是尔等旁门左道所能比拟?”
“说得好!”苏玄策朗声一笑,笑声中带着一丝锋锐,“《万法归源录》确实强调法有正邪,但其评判标准,在于‘心’,而非‘法’!心正,则万法皆为正道;心邪,则无上大道亦成魔功!师兄口口声声正统,却心怀偏见与傲慢,将同门视为草芥,不知这颗心,是正是邪?”
此言一出,四座皆惊!
这番话,不亚于指着赵承渊的鼻子骂他“心术不正”!
赵承渊的脸色瞬间变得铁青,他猛地站起,厉声喝道:“一派胡言!你这等黄口小儿,不过是道听途说,强解经文!若无正统,何来大道?简直是笑话!”
苏玄策眼神骤然变得深邃,他看着暴怒的赵承渊,一字一句地说道:“赵师兄可知,上古曾有一部失传已久的奇功,名为《天地问心诀》?”
《天地问心诀》!
这五个字一出,连高台上的几位长老都面露骇然之色。
此乃传说中的功法,据说直指本心,能勘破一切虚妄,但早已失传千年!
苏玄策并未理会众人的震惊,自顾自地说道:“《问心诀》残篇有载:‘道在天地,亦在人心。农人荷锄,是为耕耘之道;匠人执锤,是为锻造之道;走卒贩夫,亦有生存之道。道无处不在,何来独尊一说?’赵师兄,你连众生之道都无法正视,又谈何执掌圣人道统?”
声声质问,字字诛心!
赵承渊彻底呆住了,他张了张嘴,却发现自己竟无一言可以反驳。
《天地问心诀》他只在最核心的典籍中见过寥寥数语的记载,而苏玄策却能说出其中的残篇内容!
这怎么可能?
一个寒门小子,怎么可能接触到这等秘辛?
羞辱、惊疑、愤怒……无数种情绪在他心中交织,最终化为一股无法遏制的狂怒。
“你……你……”他指着苏玄策,气得浑身发抖,最终猛地一挥手。
“砰!”
他面前的玉石案几应声而碎,化为齑粉!
“竖子狂言,不可理喻!”
赵承渊怒吼一声,再也顾不得圣人亲传的风度,拂袖而去,只留下一个狼狈而愤怒的背影。
整个论道台,陷入了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被这惊天逆转震撼得无以复加。
一个外门弟子,竟在辩经大会上,将圣人亲传驳斥得哑口无言,最终恼羞成怒,掀桌离场!
这简直是天衍书院建立以来,闻所未闻的奇事!
辩经大会不欢而散,苏玄策的名字,却如风暴般席卷了整个书院。
当晚,一封请柬送到了他的住处。
发出邀请的,是内门第一美女,同样出身不凡的叶清歌。
观星台,皓月当空,星河璀璨。
叶清歌亲自为苏玄策斟上一杯清茶,茶香袅袅,沁人心脾。
她一双美眸凝视着苏玄策,轻声开口:“苏师弟今日之言,振聋发聩,清歌佩服。只是不知,师弟这一身惊世学识,师承何处?不像是寻常外门弟子所能拥有。”
话语虽是赞赏,却暗藏试探。
苏玄策端起茶杯,神色自若:“叶师姐过誉了。我不过是自幼喜读杂书,恰好在一些残篇孤本中,看到过些许前人感悟罢了。”
他巧妙地避开了核心问题,将一切归于“杂书”。
叶清歌闻言,美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她话锋一转,看似随意地说道:“我观师弟气度不凡,与常人迥异,倒让我想起多年前京城一个显赫的家族。只可惜,一夜之间,高楼倾塌,徒留一地悲凉。”
来了!苏玄策心中一动,知道真正的试探开始了。
他放下茶杯,目光望向遥远的夜空,仿佛陷入了回忆,声音带着一丝沧桑:“师姐所言,莫非是那个曾经执掌天下文运,声威赫赫的叶家?”
叶清歌端着茶杯的手,几不可查地微微一颤。
苏玄策没有看她,继续说道:“我早年曾在北境边陲流浪,听一位行将就木的老兵说起过一桩旧事。他说叶家当年并非谋逆,而是功高震主,遭人构陷。满门忠烈,皆成冤魂,只余下一个襁褓中的遗孤,不知所踪。不知此事,是真是假?”
他将话题引向“边陲听闻”,将自己摘得干干净净,却又将最关键的信息抛了出来。
观星台上的风,似乎在这一刻停滞了。
叶清歌久久没有说话,她低头看着杯中沉浮的茶叶,绝美的容颜在月光下显得有些朦胧。
良久,她才幽幽一叹:“世事如棋,真假难辨。苏师弟,夜深了,请回吧。”
苏玄策起身告辞,当他转身的刹那,他能清晰地感觉到,身后那道清冷的目光,变得无比复杂。
然而,苏玄策的风头,也刺痛了另一双眼睛。
内门弟子,柳若寒的洞府中,灯火彻夜未熄。
他看着桌上那本自己连夜赶制出来的册子,封面上用鲜血写着四个狰狞大字——《血魂炼心诀》,脸上露出了阴狠的笑容。
“苏玄策,你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