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0章 革委会上门刁难-《四合院:守护何雨水,何雨柱逆袭》

  何雨柱穿着那身洗得发白、几乎成为他保护色的蓝色工装,穿行在贴满大字报、如同挂满挽联的厂区道路上。

  他面色沉静,目光平视,对周遭投来的各种目光——探究、嫉妒、幸灾乐祸或是隐含的同情——一概不予回应。

  他的步伐依旧稳健,但只有他自己知道,每一步都如同踩在烧红的烙铁上,必须极度谨慎,才能不被这疯狂的时代烫伤。

  后勤处物资科,这个他经营多年、力图打造成稳固堡垒的地方,如今也难逃风雨飘摇。

  办公室里的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雨前的死寂。

  科员们人心浮动,有人积极靠拢新崛起的“造反派”,忙着写材料、表忠心;

  有人则如惊弓之鸟,终日惶惶,生怕哪一张大字报就贴到自己头上;

  剩下的,则像何雨柱一样,努力维持着表面平静,试图在夹缝中继续那早已名存实亡的“正常工作”。

  何雨柱坐在自己的办公桌前,面前摊开的是物资调配清单,但他的心思早已不在这些枯燥的数字上。

  他清楚地知道,昨天在厂“指挥部”的那场问话,以及街道革委会上门刁难,都只是风暴来临前的第一波涟漪。

  真正的惊涛骇浪,正在厂领导层内部酝酿、爆发。

  果然,上午九点刚过,一阵异常喧闹、甚至带着火药味的吵嚷声就从厂部办公楼方向传来。

  紧接着,高音喇叭里传出的不再是千篇一律的语录歌,而是一个充满激动和胜利宣告的声音,以一种近乎嘶吼的语调,宣读着一份《关于彻底改组红星轧钢厂旧领导班子的决定》。

  声音通过劣质喇叭的放大,带着刺耳的失真,却清晰地传递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消息:

  以杨厂长等原厂党委成员为核心的“旧班子”,被正式定性为“顽固不化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彻底夺权”,靠边站,接受审查!

  即日起,由厂无产阶级革命造反派联合总部(简称“厂革联”)成立的“革命委员会”正式接管轧钢厂一切权力!

  广播声如同一声惊雷,在混乱的厂区上空炸响。

  刹那间,各种欢呼声、口号声、质疑声、以及不知所措的议论声混杂在一起,形成一股更加混乱的声浪。

  何雨柱走到窗边,撩开窗帘一角向外望去。

  只见厂部办公楼前的小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

  无数手臂随着台上演讲者的节奏挥舞。

  台上,几个熟悉又陌生的面孔正意气风发地站在那里,其中赫然就有昨天审问他的那个宣传科孙干事,以及那个锻工学徒赵卫东。

  他们脸上洋溢着夺取权力后的亢奋与得意。

  而台下的人群中,何雨柱看到了李怀德。

  他站在人群的前排,脸上努力挤出一副“微妙”的表情,但微微佝偻的背脊和眼神深处那一闪而过的仓皇与阴鸷,却暴露了他此刻真实的处境。

  杨厂长的身影则没有看到,想必处境更为艰难。

  “革委会……终于还是来了。”

  何雨柱心中默念,并无多少意外,只有一种“靴子落地”的沉重感。

  权力的更迭如此迅速而粗暴,原有的秩序被彻底打碎,一个更加不可预测、充满内部争斗的新时期开始了。

  广播结束后不久,后勤处办公室的门就被粗暴地推开了。

  依旧是赵卫东带着几个人,但这次他们的气焰更加嚣张,脸上带着“钦差大臣”般的倨傲。

  “何雨柱!”

  赵卫东直接点名,连“同志”二字都省去了,“厂革命委员会已经成立!现在宣布委员会决定:原后勤处领导班子停止工作,接受审查!后勤处一切工作,暂时由委员会指派的工作组接管!”

  他身后一个戴着眼镜、面色蜡黄的中年人上前一步,此人名叫钱复。

  原是厂办一个不起眼的文书,笔杆子尚可,惯于见风使舵,如今看来是迅速投靠了“厂革联”,捞到了一个后勤工作组组长的职位。

  钱复推了推眼镜,拿出一份文件,照本宣科:

  “何雨柱,根据群众反映和初步掌握的情况,你与原走资派李怀德关系密切,后勤物资管理存在重大疑点。在新工作组全面清查期间,你必须随叫随到,配合调查,未经允许,不得擅自离开厂区,更不得干涉工作组正常工作!听明白了吗?”

  这是变相的停职审查和软禁。

  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所有科员都低着头,不敢出声。

  何雨柱面色平静地看着钱复和赵卫东,心中冷笑。

  这套组合拳下来,夺权、换人、审查,一气呵成。

  钱复这种角色,不过是某些人推到前台的傀儡,真正的权力博弈,隐藏在“厂革联”和这个新成立的“革委会”内部。

  “我服从组织决定。”

  何雨柱没有任何争辩,只是淡淡地回了一句。

  在这种时候,任何多余的言语和情绪,都可能成为对方攻击的借口。

  赵卫东对他的“识相”似乎有些失望,哼了一声,对钱复使了个眼色。

  钱复立刻挺了挺瘦弱的胸膛,开始对科员们发号施令,要求立刻交接所有账目、文件、仓库钥匙,语气刻板而生硬,试图尽快树立权威。

  何雨柱默默地站起身,开始整理自己桌面上属于个人的少量物品——一支钢笔,一个用了多年的搪瓷缸子。

  工作上的东西,他早已梳理清楚,账目清晰,手续完备,不怕他们查。

  他担心的,是接下来更加混乱的局面。

  就在工作组忙着接收后勤处权力的时候,厂区内的派系斗争已经初现端倪。

  “厂革联”并非铁板一块。

  它本身就是由多个原本就有嫌隙、或者为了共同目标暂时联合起来的“战斗队”、“造反团”仓促拼凑而成的联合体。

  如今权力到手,蛋糕如何分配,立刻就成了矛盾的焦点。

  以孙干事(如今应该称为孙委员)为代表的一派,大多出身科室,有一定文化,擅长舞文弄墨、搞理论批判和上层路线,自诩为“理性造反派”,主张“文斗”,试图通过掌控宣传和组织部门来把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