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天意即民意-《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

  雨水洗过的建康城,空气清冽却弥漫着无形的硝烟。那城墙之上,两个巨大的、灼烧般的白色“诛桓”字,如同两柄悬天之剑,刺穿了铅灰色的苍穹,也刺穿了桓楚政权勉强维持的威严。石灰遇水反应的余热仍在蒸腾,形成低矮的白雾缭绕在字迹周围,更添几分神秘与肃杀。

  城墙下,早已人山人海。最初的惊骇过后,是死一般的寂静,随即是压抑不住的嗡鸣。恐惧、敬畏、狂喜、茫然……无数种情绪在人群中交织、碰撞、发酵。有人跪地叩首,口称“天降神罚”;有人紧握双拳,眼中喷火;有人左顾右盼,惶恐不安。昨夜的“鬼画符”流言与眼前这神迹般的巨字瞬间串联,答案呼之欲出——这不是鬼魅,这是天意!是上天对桓玄篡逆的震怒与裁决!

  “看!那字在‘流血’!”一声尖利的叫喊划破短暂的沉寂。

  只见“诛”字最凌厉的一笔末端,黏土和石灰的混合物在雨水持续冲刷下,剥落了一小块,露出了下方昨夜刻下的童谣密码刻痕。那刻痕深处,不知何时竟渗出了暗红色的液体!是昨夜陈衍刻字时磨破手掌渗入砖缝的血迹?还是老魏咳血时溅落?抑或是某种巧合的矿物质析出?在惊疑不定的民众眼中,这顺着雪白字迹蜿蜒流下的暗红痕迹,分明就是“天罚”在泣血!

  “天怒人怨!神字泣血啊!”人群彻底炸开了锅。恐惧迅速转化为对桓玄的滔天恨意和对“天意”的无限敬畏。无形的力量在汇聚,沉默的火山濒临爆发。

  “刁民聚众!妖言惑众!给我杀!!” 桓玄的心腹大将、负责城防的卞范之脸色铁青,率领如狼似虎的楚卫精锐赶到。他们盔甲鲜明,刀枪出鞘,试图用最直接的血腥镇压这即将失控的局面。

  “杀!一个不留!”卞范之长剑指向人群,眼中尽是疯狂。楚卫骑兵纵马冲入人群,长刀挥舞,带起一片血雨腥风。手无寸铁的百姓惨叫着倒下,孩童的哭声撕心裂肺。混乱中,有人被推搡着撞向城墙,额头正好磕在“桓”字那雪白的竖笔上,鲜血瞬间染红了那冰冷的石灰。

  “天字饮血!天意索命!”目睹此景的百姓目眦欲裂,恐惧被更深的愤怒取代。他们不再仅仅是看客,血亲的死亡、自身的恐惧,与那城墙上的“天字”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一个老妪扑倒在儿子血肉模糊的尸体旁,猛地抬头,用尽毕生力气指向那被鲜血染红的“桓”字,嘶声哭喊:“天要诛桓!天要诛桓啊——!!”

  这声泣血的呐喊如同点燃了最后的引信。

  “天要诛桓!”

  “神罚已至!桓玄当诛!”

  “跟这群畜生拼了!”

  石块、泥巴、甚至鞋子,雨点般砸向冲杀的楚卫。原本四散奔逃的人群,在绝望和愤怒的驱使下,开始自发地、混乱地反击。他们用身体阻挡马蹄,用牙齿撕咬盔甲缝隙,用捡起的刀枪与楚卫搏命。没有组织,没有号令,只有源自本能和“天意”认同的同仇敌忾。

  卞范之被一块飞石砸中额头,血流满面。他惊骇地看着眼前如同疯魔的民众,看着那城墙之上在血与火映衬下愈发刺眼的“诛桓”巨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冲头顶。他第一次清晰地感受到,这“天意”背后,是沸腾的、足以吞噬一切的“民意”!

  混乱中,昨夜陈衍刻下的童谣密码刻痕,在血水、雨水和混乱脚步的摩擦下,某些部分变得异常清晰。有识字的人在混乱中瞥见,结合位置和巨字,下意识地念诵出那早已被禁止的童谣:“肩吞护寒肩,腹吞暖肚皮……炭灰护身甲,守我……守我……”

  “守我刘寄奴!”不知是谁在混乱中接上了最后一句,声音高亢,充满希望!

  “守我刘寄奴!诛灭桓楚贼!”呼应的声音越来越多,最终汇成一股洪流,压过了兵刃交击和惨叫声!童谣的内容在此时此地,与“诛桓”天字和眼前的血腥镇压完美契合,被赋予了全新的、明确的指向——守护带来希望的刘裕,诛杀残暴的桓玄!这不再是虚无缥缈的童谣,而是“天意”昭示下的战斗口号!

  “诛桓!守刘寄奴!”

  “天意即民意!杀贼!”

  城墙上的白色巨字,在血与火的洗礼下,在万千民众愤怒的呐喊中,完成了从“神迹”到“旗帜”的最终蜕变。它不再仅仅是石灰和黏土的化学反应产物,而是成为了汇聚民心、点燃反抗烈焰的图腾。陈衍利用技术制造的“天意”,在此刻,被汹涌澎湃、不惜以血抗争的“民意”彻底点燃,并赋予了它最强大的生命力和最明确的政治意义。

  建康城,这座帝国的都城,在“诛桓”的呐喊和“天意即民意”的怒吼中,剧烈地颤抖起来。桓玄的龙椅之下,烈焰已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