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黄河天险-《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

  黄河,犹如一条咆哮的黄色巨龙,横亘在北府军西征的道路上。浪涛汹涌,河面宽阔,对岸后秦军的营寨依险而建,旌旗隐约可见,弩炮森然。这条天堑,成为了刘裕主力沿汴水西进,直扑洛阳的第一道,也是最凶险的一道关卡。

  北府军善步战、水战亦不弱,但面对如此浩瀚奔腾的大河以及严阵以待的守军,传统的舟师战法显得有些吃力。后秦军凭借黄河之险,以大型战船游弋拦截,辅以岸基弩炮,企图将北府军阻隔在东岸。

  刘裕驻马河畔,望着浊浪排空,眉头紧锁。强渡损失太大,且难以站稳脚跟。

  “必须压制敌军水军,掩护步卒登陆!”刘裕沉声道,目光投向身旁的陈衍,“阿衍,我们的舟师,需要更强有力的战舰和器械!”

  压力再次传递到陈衍的工坊区。这一次,战场从陆地转移到了水上。

  广固城外的船坞顿时忙碌起来。得益于平定南燕时俘获的大量船只和工匠,陈衍有了施展的基础。他并非造船大家,但拥有超越时代的流体力学、结构力学理念和标准化生产思维。

  “楼船!”陈衍指着图纸,“现有的楼船不够高大,载兵不多,且稳定性不足。加宽船体,增加隔水舱!楼舱不用过高,但需坚固,多层布置弩手和炮手,我要它们成为河上的移动堡垒!”

  “艨艟!”他又指向另一种船型,“突击用,速度是关键!减少不必要的负重,船首包铁,增设撞角!桨手防护需加强,两侧加设生牛皮蒙覆的护板!”

  最大的创新在于“拍竿”。此时的拍竿多用于近战砸击,威力有限且操作笨拙。陈衍召集工匠,提出了改良方案:“加长竿身,以绞盘滑轮组助力升降操纵,省力且能蓄积更大动能!竿头不必用巨石,换成包铁的重木,或铁钉狼牙锤,专砸敌船船板、桅杆!”

  工匠们起初疑惑,但在陈衍的详细讲解和反复试验下,第一艘改良后的楼船和装有新式拍竿的艨艟终于下水试航。

  黄河之上,北府水军进行演练。新建的楼船果然平稳许多,如同移动的城楼,其上弩炮齐备。改良后的艨艟速度迅捷,逼近假想敌船后,兵士奋力转动绞盘,沉重的拍竿带着呼啸的风声狠狠砸下,“轰”的一声巨响,用作靶船的旧舰船板顿时碎裂,木屑横飞!

  “好!”亲自观演的刘裕忍不住大喝一声,“有此利器,何愁黄河不渡!”

  正式进攻的日子到来。北府军舟师蔽江而下,声势浩大。

  新式楼船作为核心,弩箭炮石如雨点般泼向对岸秦军阵地和前来拦截的秦军战船,进行火力压制。艨艟快船则如离弦之箭,穿插突击,利用撞角撞击敌船侧翼,逼近后,恐怖的拍竿一次次扬起砸落,将秦军较小的战船砸得七零八落,船翻人溺。

  水战激烈异常,黄河之上箭矢交错,炮石呼啸,火光四起,船只碰撞碎裂之声不绝于耳。北府军凭借装备和战术的优势,渐渐掌握了主动权。

  与此同时,在北府水军与秦军水师缠斗之际,岸上的北府步卒也没有闲着。刘裕指挥步卒利用大型筏排、以及部分艨艟的掩护,冒着箭矢,开始强渡登陆。一旦有士卒登上滩头,便迅速结阵,向秦军岸防营垒发起猛攻。

  水陆并进,相辅相成。黄河天险在北府军全新的战术和改良装备面前,终于被撕开了一道口子。

  血染黄河,浮尸塞流。北府军付出了代价,但成功的渡河点越来越多,滩头阵地逐渐巩固。后秦军的黄河防线,开始动摇、崩溃。

  陈衍站在一艘楼船的指挥台上,望着前方惨烈而壮阔的战场景象,听着拍竿砸碎敌船的轰鸣,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只有一种冰冷的现实感: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意味着更有效率的杀戮。他推动了这一切,只为那最终止戈的梦想,而通往梦想的道路,却是由无数的鲜血与牺牲铺就。

  黄河,这条母亲河,今日再次见证了子孙后代的纷争与血火。北府军的旗帜,终于插上了西岸的土地。西征的后秦之门,已被强行叩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