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留镇关中”的决策如同一声闷雷,在陈衍心中炸响,带来的不是豁然开朗,而是刺骨的寒意与强烈的预感不祥。他目睹了刘裕如何安排那看似平衡实则脆弱的留守结构,看着年仅十一岁的刘义真那懵懂茫然的神情,再看到王镇恶与沈田子之间那几乎不加掩饰的相互敌视,他再也无法保持沉默。
就在刘裕忙于清点行装、部署南返事宜的间隙,陈衍于深夜求见,神色是从未有过的凝重与急切。
刘裕正在批阅文书,抬头见到陈衍的模样,微微一怔,放下笔:“阿衍?如此晚了,有何急事?”他以为又是器械或粮草的问题。
陈衍深吸一口气,摒退了左右侍从,殿内只剩下他与刘裕二人。烛火跳跃,映照着他忧心忡忡的脸庞。
“大将军,”陈衍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开门见山,“关于留镇关中之事,衍,心有巨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刘裕眉头微皱,身体向后靠了靠:“哦?你有何虑?但说无妨。”他语气平静,但眼神深处已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耐。大局已定,他不希望再横生枝节。
陈衍走到巨大的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长安之上:“大将军!关中之地,确乃形胜,然此刻,实乃绝地、死地!其危有三,恕衍直言!”
“其一,孤悬于外!长安距建康,何止千里?中间隔着潼关、黄河,更有北魏大军虎视眈眈!一旦有事,音讯难通,援军难至!留守之军,如同弃子,孤悬于汹涌怒海之上,唯有自生自灭!”
“其二,敌强我弱!拓跋嗣麾下皆是百战铁骑,数量庞大,机动如风!我军留守兵力,经衍粗略计算,扣除需护卫您南返的精锐,满打满算,不过四万余众,且久战疲敝,士气已不如前。更要分兵把守潼关、渭城、灞上等多处要地,兵力捉襟见肘!以疲敝之师,抗虎狼之敌,众寡悬殊,焉能久守?”
“其三,内忧未除!关中初定,人心浮动,豪强观望,溃兵流窜。姚秦宗室虽降,其心难测!更……更紧要者,”陈衍顿了一下,声音更加沉重,“王镇恶将军与沈田子将军,皆乃虎臣,然……然二人素来不睦,积怨已深。今以幼主临之,以双雄并立,权责不明,一旦外敌压境,内部号令不一,甚至……甚至彼此倾轧,则祸起萧墙,覆亡就在顷刻之间!”
陈衍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锤子,敲在现实的铁砧上,发出冰冷刺耳的声响。他说的全是无法反驳的事实,将刘裕那层基于政治算计的华丽外衣,无情地剥开,露出里面残酷的真相。
刘裕的脸色渐渐阴沉下来。陈衍的话,戳中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担忧,但他绝不能承认。
“阿衍!”刘裕打断他,语气加重,“你未免太过危言耸听!镇恶、田子皆国家柱石,岂因私怨而废公事?朕……我留兵四万,皆是百战精锐,据守坚城,拓跋嗣岂敢轻犯?待我回到建康,整顿朝纲,粮草兵员自会源源不断送来!”
“大将军!”陈衍急迫地上前一步,几乎是在恳求,“粮草何时能至?一个月?两个月?军中存粮还能支撑多久?箭矢、甲胄损耗,如何补充?拓跋嗣不是姚泓,他不会给我们时间!他此刻不动,正是在等待我军生变,等待您南返的消息!一旦您离开关中,他大军必至!届时,水路断绝,陆路封锁,关中便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最后的努力,猛地单膝跪地,抱拳道:“大将军若决意南返,衍,恳请准许衍留守长安!衍不才,愿以性命担保,竭尽所能,辅佐义真公子,协调诸将,巩固城防,改良军械,死守待援!衍深知此地险恶,愿与此城共存亡,绝不辱命!只求大将军……莫要将这千斤重担,压于一稚子与二相争之虎将身上!此非托付,实乃……实乃遗弃也!”
陈衍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激烈、如此直白地反对刘裕的决策,甚至提出了将自己置于死地的请求。他深知留下几乎是九死一生,但他更无法眼睁睁看着数万将士因为高层的政治算计而陷入绝境。
殿内一片死寂。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刘裕看着跪在面前的陈衍,眼神极其复杂。有恼怒,有欣赏,有一丝动摇,但更多的,是帝王心术下的冰冷决断。他需要王镇恶、沈田子这样的猛将留在关中互相制衡,也需要陈衍这样的技术人才随他回江东,为他未来的霸业继续效力。更重要的是,他绝不能因为陈衍的劝谏就更改已成定局的决策,那将损害他作为统帅的权威。
他缓缓起身,走到陈衍面前,亲手将他扶起。
“阿衍之心,我岂不知?忠勇可嘉!”刘裕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缓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然留守人选,朕意已决,勿复多言。你之才具,于我之大业,另有重用,岂可陷于此地?”
“至于关中……”刘裕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声音变得缥缈而冷酷,“成大事者,岂能畏首畏尾?当年项羽破釜沉舟,方有巨鹿之胜。今日留守诸将,亦当有此决死之心!守得住,是我朝之幸;守不住,亦是他们的命数!”
此话一出,陈衍如坠冰窟。他彻底明白了,在刘裕心中,关中和他的帝王之路相比,是可以权衡、甚至可以牺牲的筹码。
“下去吧,阿衍。”刘裕转过身,不再看他,“整顿工坊,将一应急需物资器械,尽数移交留守诸军。然后,随我南返。”
陈衍站在原地,只觉得浑身冰冷。他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最终,他只能深深地看了一眼刘裕的背影,拱手,躬身,一步一步退出了大殿。
殿外的冷风一吹,他猛地打了个寒颤。抬头望去,长安的夜空漆黑如墨,没有一丝星光,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无法避免的血色风暴。他的谏言,失败了。一场巨大的悲剧,似乎已能看到它清晰的轮廓,正向着留守的人们,一步步逼近。
就在刘裕忙于清点行装、部署南返事宜的间隙,陈衍于深夜求见,神色是从未有过的凝重与急切。
刘裕正在批阅文书,抬头见到陈衍的模样,微微一怔,放下笔:“阿衍?如此晚了,有何急事?”他以为又是器械或粮草的问题。
陈衍深吸一口气,摒退了左右侍从,殿内只剩下他与刘裕二人。烛火跳跃,映照着他忧心忡忡的脸庞。
“大将军,”陈衍的声音低沉而有力,开门见山,“关于留镇关中之事,衍,心有巨虑,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刘裕眉头微皱,身体向后靠了靠:“哦?你有何虑?但说无妨。”他语气平静,但眼神深处已有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耐。大局已定,他不希望再横生枝节。
陈衍走到巨大的地图前,手指重重地点在长安之上:“大将军!关中之地,确乃形胜,然此刻,实乃绝地、死地!其危有三,恕衍直言!”
“其一,孤悬于外!长安距建康,何止千里?中间隔着潼关、黄河,更有北魏大军虎视眈眈!一旦有事,音讯难通,援军难至!留守之军,如同弃子,孤悬于汹涌怒海之上,唯有自生自灭!”
“其二,敌强我弱!拓跋嗣麾下皆是百战铁骑,数量庞大,机动如风!我军留守兵力,经衍粗略计算,扣除需护卫您南返的精锐,满打满算,不过四万余众,且久战疲敝,士气已不如前。更要分兵把守潼关、渭城、灞上等多处要地,兵力捉襟见肘!以疲敝之师,抗虎狼之敌,众寡悬殊,焉能久守?”
“其三,内忧未除!关中初定,人心浮动,豪强观望,溃兵流窜。姚秦宗室虽降,其心难测!更……更紧要者,”陈衍顿了一下,声音更加沉重,“王镇恶将军与沈田子将军,皆乃虎臣,然……然二人素来不睦,积怨已深。今以幼主临之,以双雄并立,权责不明,一旦外敌压境,内部号令不一,甚至……甚至彼此倾轧,则祸起萧墙,覆亡就在顷刻之间!”
陈衍的每一句话,都像一把锤子,敲在现实的铁砧上,发出冰冷刺耳的声响。他说的全是无法反驳的事实,将刘裕那层基于政治算计的华丽外衣,无情地剥开,露出里面残酷的真相。
刘裕的脸色渐渐阴沉下来。陈衍的话,戳中了他内心最深处的担忧,但他绝不能承认。
“阿衍!”刘裕打断他,语气加重,“你未免太过危言耸听!镇恶、田子皆国家柱石,岂因私怨而废公事?朕……我留兵四万,皆是百战精锐,据守坚城,拓跋嗣岂敢轻犯?待我回到建康,整顿朝纲,粮草兵员自会源源不断送来!”
“大将军!”陈衍急迫地上前一步,几乎是在恳求,“粮草何时能至?一个月?两个月?军中存粮还能支撑多久?箭矢、甲胄损耗,如何补充?拓跋嗣不是姚泓,他不会给我们时间!他此刻不动,正是在等待我军生变,等待您南返的消息!一旦您离开关中,他大军必至!届时,水路断绝,陆路封锁,关中便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他深吸一口气,做出了最后的努力,猛地单膝跪地,抱拳道:“大将军若决意南返,衍,恳请准许衍留守长安!衍不才,愿以性命担保,竭尽所能,辅佐义真公子,协调诸将,巩固城防,改良军械,死守待援!衍深知此地险恶,愿与此城共存亡,绝不辱命!只求大将军……莫要将这千斤重担,压于一稚子与二相争之虎将身上!此非托付,实乃……实乃遗弃也!”
陈衍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这是他第一次如此激烈、如此直白地反对刘裕的决策,甚至提出了将自己置于死地的请求。他深知留下几乎是九死一生,但他更无法眼睁睁看着数万将士因为高层的政治算计而陷入绝境。
殿内一片死寂。只有烛火噼啪作响。
刘裕看着跪在面前的陈衍,眼神极其复杂。有恼怒,有欣赏,有一丝动摇,但更多的,是帝王心术下的冰冷决断。他需要王镇恶、沈田子这样的猛将留在关中互相制衡,也需要陈衍这样的技术人才随他回江东,为他未来的霸业继续效力。更重要的是,他绝不能因为陈衍的劝谏就更改已成定局的决策,那将损害他作为统帅的权威。
他缓缓起身,走到陈衍面前,亲手将他扶起。
“阿衍之心,我岂不知?忠勇可嘉!”刘裕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缓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决绝,“然留守人选,朕意已决,勿复多言。你之才具,于我之大业,另有重用,岂可陷于此地?”
“至于关中……”刘裕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声音变得缥缈而冷酷,“成大事者,岂能畏首畏尾?当年项羽破釜沉舟,方有巨鹿之胜。今日留守诸将,亦当有此决死之心!守得住,是我朝之幸;守不住,亦是他们的命数!”
此话一出,陈衍如坠冰窟。他彻底明白了,在刘裕心中,关中和他的帝王之路相比,是可以权衡、甚至可以牺牲的筹码。
“下去吧,阿衍。”刘裕转过身,不再看他,“整顿工坊,将一应急需物资器械,尽数移交留守诸军。然后,随我南返。”
陈衍站在原地,只觉得浑身冰冷。他张了张嘴,却发不出任何声音。最终,他只能深深地看了一眼刘裕的背影,拱手,躬身,一步一步退出了大殿。
殿外的冷风一吹,他猛地打了个寒颤。抬头望去,长安的夜空漆黑如墨,没有一丝星光,仿佛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无法避免的血色风暴。他的谏言,失败了。一场巨大的悲剧,似乎已能看到它清晰的轮廓,正向着留守的人们,一步步逼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