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高大的城墙在地平线上投下冰冷的阴影,如同一头蛰伏的巨兽,但此刻围城的北秦大营却并未将全部注意力投向这座孤城。真正的战场,已然转移到了烽烟之外的广袤乡野。
慕容月褪去了随军征战的戎装,换上了一身素雅却难掩威仪的深色曲裾。她站在刚被北秦军接管的京兆郡旧官仓前,空气中弥漫着陈米和尘土的气息,却让周围黑压压一片、面黄肌瘦的百姓眼中燃起了灼热的光。
“开仓!”慕容月的声音清越,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穿透了寒冷的空气。
沉重的仓门被兵士们奋力推开,露出里面堆积如山的谷粟。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和呜咽,那是绝望中看到生机的本能反应。
“王妃仁德!”
“活菩萨啊!”
“北秦王万胜!”
慕容月抬手,止住了纷杂的呼喊。她目光扫过一张张写满苦难的脸庞,缓声道:“关中父老,受苦了!胡虏暴虐,横征暴敛,以致生灵涂炭,饿殍遍野。今我北秦王师,吊民伐罪,非为攻城略地,实为解倒悬之苦,复我汉家疆土!”
她的话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句句敲在百姓的心坎上。几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已然跪倒在地,涕泪纵横。
“此间粮秣,皆乃胡虏搜刮尔等之民脂民膏!今日,物归原主!”慕容月继续道,“按丁口造册,每户先领粟米一斛,以度饥荒!若有欺瞒克扣、强取豪夺者——”她声音陡然转厉,目光如冰刃般扫过负责发放粮草的官吏和军士,“无论官阶高低,立斩不赦!”
“诺!”周遭军士齐声应喝,声震四野,也让百姓们最后一丝疑虑彻底打消。领粮的队伍开始有序前行,虽然依旧急切,却少了以往的疯狂与混乱。粥棚也随之架起,滚烫的粟米粥散发出救命的香气。
与此同时,数骑快马携带着盖有北秦王大印的告示,奔向四方乡邑。告示上明确写着:《均田令》将于春耕之前,在光复各州县推行,无主荒地、前朝官田、逆产皆纳入授田范围,计口授田,轻徭薄赋。
消息像春风一样吹过冻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活力。许多原本躲在山林中观望的流民扶老携幼地回归故里,一些中小坞堡的主事人也悄悄派出了使者,来到北秦大营表达归附之意。
慕容月并未停留在官仓。她带着一队精干文吏和护卫,亲自走访周边乡里。田垄荒芜,村舍残破,景象凄惨。她仔细询问老农去年的收成、佃租几何、胡人征粮之苛酷,随行书吏飞速记录。
在一处被焚毁大半的村落,她看到几个孩童正在挖掘冻土下的草根,小手冻得通红。慕容月沉默片刻,解下自己的狐裘披风,裹在一个最瘦弱的孩子身上,吩咐左右:“从我军用储备里,再调拨一批肉干和盐,分与各乡幼童。”
“王妃,军中储备亦不宽裕……”一名文吏低声提醒。
“孩子们饿死了,我们打下再多的城池,守住的也不过是一片死地。”慕容月语气平静,却带着千钧之重,“执行命令。王上那里,我自会分说。”
她的举动,被许多百姓看在眼里,迅速口耳相传。北秦王妃的仁名,与北秦军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力量。
偶尔也有不和谐音。一支北魏的溃兵流窜至附近乡里,试图抢粮抓丁,被慕容月提前安排的巡逻骑兵迅速剿灭,首级悬于乡亭示众。另有原北魏委任的一名胥吏,试图在发放粮种时中饱私囊,被民众告发,慕容月当即下令将其捆于市集,杖责五十,革职永不叙用。
恩威并施,速决立信。
短短十余日,京兆郡周边已然换了一番气象。虽然战争阴云未散,但生机已开始萌动。百姓们谈论的不再是恐惧和逃亡,而是即将分到的田地和减免的赋税。甚至开始有青壮主动询问加入北秦军,或是为大军输送粮草民夫,以换取家中能多分些田亩。
慕容月站在一处稍高的土坡上,望着远处依旧被围困的长安孤城,又看看身后渐渐有了人烟生气的乡村,轻轻呼出一口白气。
她知道,夫君在前线浴血奋战,攻城略地。而她在这里,进行的是一场无声的战争,争夺的是比土地更重要的东西——人心。
这片曾经流淌着无数鲜血和眼泪的土地,正在用希望和期待,为她夫君的王业,奠定最坚实的根基。
民心所向,便是最稳固的疆土。
慕容月褪去了随军征战的戎装,换上了一身素雅却难掩威仪的深色曲裾。她站在刚被北秦军接管的京兆郡旧官仓前,空气中弥漫着陈米和尘土的气息,却让周围黑压压一片、面黄肌瘦的百姓眼中燃起了灼热的光。
“开仓!”慕容月的声音清越,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穿透了寒冷的空气。
沉重的仓门被兵士们奋力推开,露出里面堆积如山的谷粟。人群中爆发出一阵压抑不住的骚动和呜咽,那是绝望中看到生机的本能反应。
“王妃仁德!”
“活菩萨啊!”
“北秦王万胜!”
慕容月抬手,止住了纷杂的呼喊。她目光扫过一张张写满苦难的脸庞,缓声道:“关中父老,受苦了!胡虏暴虐,横征暴敛,以致生灵涂炭,饿殍遍野。今我北秦王师,吊民伐罪,非为攻城略地,实为解倒悬之苦,复我汉家疆土!”
她的话语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却句句敲在百姓的心坎上。几个白发苍苍的老者已然跪倒在地,涕泪纵横。
“此间粮秣,皆乃胡虏搜刮尔等之民脂民膏!今日,物归原主!”慕容月继续道,“按丁口造册,每户先领粟米一斛,以度饥荒!若有欺瞒克扣、强取豪夺者——”她声音陡然转厉,目光如冰刃般扫过负责发放粮草的官吏和军士,“无论官阶高低,立斩不赦!”
“诺!”周遭军士齐声应喝,声震四野,也让百姓们最后一丝疑虑彻底打消。领粮的队伍开始有序前行,虽然依旧急切,却少了以往的疯狂与混乱。粥棚也随之架起,滚烫的粟米粥散发出救命的香气。
与此同时,数骑快马携带着盖有北秦王大印的告示,奔向四方乡邑。告示上明确写着:《均田令》将于春耕之前,在光复各州县推行,无主荒地、前朝官田、逆产皆纳入授田范围,计口授田,轻徭薄赋。
消息像春风一样吹过冻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活力。许多原本躲在山林中观望的流民扶老携幼地回归故里,一些中小坞堡的主事人也悄悄派出了使者,来到北秦大营表达归附之意。
慕容月并未停留在官仓。她带着一队精干文吏和护卫,亲自走访周边乡里。田垄荒芜,村舍残破,景象凄惨。她仔细询问老农去年的收成、佃租几何、胡人征粮之苛酷,随行书吏飞速记录。
在一处被焚毁大半的村落,她看到几个孩童正在挖掘冻土下的草根,小手冻得通红。慕容月沉默片刻,解下自己的狐裘披风,裹在一个最瘦弱的孩子身上,吩咐左右:“从我军用储备里,再调拨一批肉干和盐,分与各乡幼童。”
“王妃,军中储备亦不宽裕……”一名文吏低声提醒。
“孩子们饿死了,我们打下再多的城池,守住的也不过是一片死地。”慕容月语气平静,却带着千钧之重,“执行命令。王上那里,我自会分说。”
她的举动,被许多百姓看在眼里,迅速口耳相传。北秦王妃的仁名,与北秦军的军纪严明、秋毫无犯相结合,产生了巨大的力量。
偶尔也有不和谐音。一支北魏的溃兵流窜至附近乡里,试图抢粮抓丁,被慕容月提前安排的巡逻骑兵迅速剿灭,首级悬于乡亭示众。另有原北魏委任的一名胥吏,试图在发放粮种时中饱私囊,被民众告发,慕容月当即下令将其捆于市集,杖责五十,革职永不叙用。
恩威并施,速决立信。
短短十余日,京兆郡周边已然换了一番气象。虽然战争阴云未散,但生机已开始萌动。百姓们谈论的不再是恐惧和逃亡,而是即将分到的田地和减免的赋税。甚至开始有青壮主动询问加入北秦军,或是为大军输送粮草民夫,以换取家中能多分些田亩。
慕容月站在一处稍高的土坡上,望着远处依旧被围困的长安孤城,又看看身后渐渐有了人烟生气的乡村,轻轻呼出一口白气。
她知道,夫君在前线浴血奋战,攻城略地。而她在这里,进行的是一场无声的战争,争夺的是比土地更重要的东西——人心。
这片曾经流淌着无数鲜血和眼泪的土地,正在用希望和期待,为她夫君的王业,奠定最坚实的根基。
民心所向,便是最稳固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