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雪线之下,春日的气息艰难地驱赶着冬日的余威。这片位于西凉东北方向的边境地带,并非一马平川的战场,而是由连绵的丘陵、干涸的河床、以及零星点缀其间的戍堡烽燧构成的复杂地域。往常,这里只有呼啸的风声、偶尔响起的驼铃以及戍卒们枯燥的巡逻脚步声。
但今时不同往日。
自北秦大将王镇恶率领的先锋大军抵达后,这片往日荒凉的土地,彻底被战争的喧嚣所笼罩。
这一日,天刚蒙蒙亮,地面便传来了沉闷而富有节奏的震动,仿佛有什么庞然大物正在地下苏醒。远处地平线上,一道巨大的烟尘长龙缓缓升起,遮蔽了初升的朝阳。紧接着,是如同滚雷般连绵不绝的轰鸣声——那是数千只铁蹄同时叩击大地、无数双军靴整齐踏步所汇聚成的恐怖声浪。
驻守在一处名为“赤泉戍”的西凉边境哨塔上的士兵们,最先发现了异常。他们惊恐地看到,目力所及的最远处,一片黑色的潮水正漫过丘陵,向着边境线涌来!
“敌袭?!!”年轻的戍卒声音发颤,几乎要敲响警锣。
老兵什长一把按住他的手,脸色凝重地眯眼远眺:“不像……看旗帜,是北秦的玄鸟旗。但他们没有直接冲过来……像是在……列阵?”
随着距离拉近,那黑色潮水的真容逐渐清晰。那根本不是什么潮水,而是无数排列着严整阵型的北秦士兵!黑色的旗帜如同死亡的森林,在风中猎猎作响。阳光开始穿透尘雾,照射在密集的矛尖和盔甲上,反射出令人心悸的寒光。
队伍最前方,是王镇恶亲自统领的“陷阵营”重步兵。他们身着统一的精良筒袖铠,手持长戟或厚背环首刀,巨大的方盾组成密不透风的盾墙,每向前踏出一步,都地动山摇,口中发出低沉的“嗬!嗬!”声,杀气盈野。
紧随其后的,是阵容更加庞大的轻步兵方阵,强弩手居于阵中,弩箭上弦,冰冷的箭簇斜指天空。
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北秦大军在距离边境线约三里的一处开阔地停了下来,这个距离恰到好处——正好在西凉常规弓弩的极限射程之外,却又在其视线可及的清晰范围内。
他们没有立刻安营扎寨,而是……开始了大规模的操演!
战鼓声陡然变得激昂,不同颜色的令旗在空中挥舞。庞大的军阵随着鼓点和旗语,开始眼花缭乱地变阵。从紧密的方阵变为突击的楔形阵,再转换为防御的圆阵,继而分散为交错掩护的小阵……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数万人如同一个整体般协调运转,没有丝毫滞涩混乱。
喊杀声、兵甲撞击声、战鼓号角声,汇成一股巨大的声浪,冲击着赤泉戍乃至更后方所有西凉戍卒的耳膜和心神。他们何曾见过如此军容鼎盛、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
更让他们心惊胆战的景象,还在后面。
一阵沉重的机括转动声响起,伴随着牲畜的嘶鸣和士兵的号子声。数十架被巨大毡布覆盖的庞然大物,被牛马和士兵合力从队伍后方推到了阵前。
毡布被猛地掀开!
阳光下,露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战争机器——那是比西凉军中任何器械都要庞大、结构更复杂的重型投石机和大型床弩!巨大的抛竿、复杂的滑轮组、粗壮的扭力绳索、以及寒光闪闪的巨大弩枪,无不显示着其骇人的破坏力。北秦工械营的士兵们围着这些巨兽忙碌着,进行着“调试”和“演示”性的操作,将巨大的石弹填入弹袋,将儿臂粗的弩枪架上滑轨。
其威慑意味,不言而喻。
紧接着,大地再次传来不同于步兵的震动。一支骑兵队伍从侧翼缓缓开出。
不同于西凉常见的轻装弓骑,也不同于北凉卢水胡的杂乱骑手。这支骑兵,人数约千骑,却给人千军万马般的压迫感。
人马皆披玄甲!
无论是骑士还是战马,都被黑色的金属甲片所覆盖,阳光照射下,如同移动的钢铁堡垒。骑士手中持有的,是长度惊人的马槊,槊尖闪烁着冷冽的光芒。他们沉默地前行,队形密集而整齐,唯有甲叶摩擦发出的哗啦声和马蹄踏地的闷响,汇聚成一股令人窒息的低沉轰鸣。
这便是北秦威名赫赫的“玄甲重骑”!他们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冲锋的姿态,只是缓缓地、如同一堵移动的钢铁城墙般,在阵前横向掠过。那种无声的、纯粹的、碾压性的力量感,比任何嘶吼冲锋更具冲击力。
赤泉戍上的西凉戍卒们,早已看得目瞪口呆,面色如土。手中的兵器似乎都变得沉重冰冷。一些年轻的新兵甚至双腿发软,需要扶着墙垛才能站稳。
“那……那就是北秦的兵……”
“老天爷……那些投石车,怕是能砸塌姑臧的城墙吧?”
“那些铁罐头……怎么打?刀枪根本刺不穿啊!”
“快……快看他们的旗号……是‘王’!是那个杀神王镇恶亲自来了!”
恐惧如同瘟疫般在戍卒中蔓延。什长艰难地咽了口唾沫,嘶哑着嗓子对身边一个机灵的手下吼道:“还愣着干什么!快!快马加鞭,回敦煌报信!把这里看到的,一五一十,全都告诉主上!快!”
一骑快马,带着无尽的惊惶,冲出戍堡,向着敦煌方向疯狂奔去。
类似的场景,在西凉漫长的北部和东部边境线上,凡是可以观察到的制高点或戍堡,几乎同时上演着。王镇恶巧妙地调度部队,在不同的地段,向不同的西凉观察点,“展示”着北秦军力的不同侧面。
他甚至在一次骑兵演练中,故意让一队轻骑“追逐逃散的惊马”,越过了边境线短短一箭之地,在西凉戍卒惊恐的注视下,又从容不迫地勒马返回,留下对方一身冷汗和更加深重的恐惧。
这哪里是什么军事演习?
这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赤裸裸的武力炫耀和心理恐吓!
王镇恶高踞于指挥车上,冷冷地眺望着远方西凉戍堡上那些模糊而慌乱的身影,嘴角勾起一丝残酷的笑意。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要让西凉人,从最低等的戍卒到王宫里的李暠,都清清楚楚地看到、听到、感受到北秦的强大武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无数次预演抵抗的徒劳和失败的惨状。
战争的胜负,有时在真正开打之前,就已经在士气和心理的较量中决定了。
当关于北秦军威的各种夸张而又基本属实的描述,通过一道道紧急军报雪片般飞入敦煌王宫时,所带来的心理冲击是毁灭性的。朝堂之上,主战派的声音不由自主地弱了下去,连最激进的将领,在脑海中想象一下要与那样的军队和装备为敌时,也不禁感到喉咙发干。
李暠拿着那些描述着“巨炮如山”、“铁骑如墙”、“声震百里”的军报,手颤抖得几乎握不住。慕容月书信中的历史警示犹在耳边,而眼前王镇恶展示的,则是冰冷而现实的、无法抗拒的武力。
边境的风云变幻,通过无数双惊恐的眼睛和快马的蹄声,最终化为了压在敦煌王座上那千钧重担。西凉的犹豫,正在迅速被绝望所取代。
但今时不同往日。
自北秦大将王镇恶率领的先锋大军抵达后,这片往日荒凉的土地,彻底被战争的喧嚣所笼罩。
这一日,天刚蒙蒙亮,地面便传来了沉闷而富有节奏的震动,仿佛有什么庞然大物正在地下苏醒。远处地平线上,一道巨大的烟尘长龙缓缓升起,遮蔽了初升的朝阳。紧接着,是如同滚雷般连绵不绝的轰鸣声——那是数千只铁蹄同时叩击大地、无数双军靴整齐踏步所汇聚成的恐怖声浪。
驻守在一处名为“赤泉戍”的西凉边境哨塔上的士兵们,最先发现了异常。他们惊恐地看到,目力所及的最远处,一片黑色的潮水正漫过丘陵,向着边境线涌来!
“敌袭?!!”年轻的戍卒声音发颤,几乎要敲响警锣。
老兵什长一把按住他的手,脸色凝重地眯眼远眺:“不像……看旗帜,是北秦的玄鸟旗。但他们没有直接冲过来……像是在……列阵?”
随着距离拉近,那黑色潮水的真容逐渐清晰。那根本不是什么潮水,而是无数排列着严整阵型的北秦士兵!黑色的旗帜如同死亡的森林,在风中猎猎作响。阳光开始穿透尘雾,照射在密集的矛尖和盔甲上,反射出令人心悸的寒光。
队伍最前方,是王镇恶亲自统领的“陷阵营”重步兵。他们身着统一的精良筒袖铠,手持长戟或厚背环首刀,巨大的方盾组成密不透风的盾墙,每向前踏出一步,都地动山摇,口中发出低沉的“嗬!嗬!”声,杀气盈野。
紧随其后的,是阵容更加庞大的轻步兵方阵,强弩手居于阵中,弩箭上弦,冰冷的箭簇斜指天空。
而这,仅仅只是开始。
北秦大军在距离边境线约三里的一处开阔地停了下来,这个距离恰到好处——正好在西凉常规弓弩的极限射程之外,却又在其视线可及的清晰范围内。
他们没有立刻安营扎寨,而是……开始了大规模的操演!
战鼓声陡然变得激昂,不同颜色的令旗在空中挥舞。庞大的军阵随着鼓点和旗语,开始眼花缭乱地变阵。从紧密的方阵变为突击的楔形阵,再转换为防御的圆阵,继而分散为交错掩护的小阵……整个过程如行云流水,数万人如同一个整体般协调运转,没有丝毫滞涩混乱。
喊杀声、兵甲撞击声、战鼓号角声,汇成一股巨大的声浪,冲击着赤泉戍乃至更后方所有西凉戍卒的耳膜和心神。他们何曾见过如此军容鼎盛、训练有素的精锐之师?
更让他们心惊胆战的景象,还在后面。
一阵沉重的机括转动声响起,伴随着牲畜的嘶鸣和士兵的号子声。数十架被巨大毡布覆盖的庞然大物,被牛马和士兵合力从队伍后方推到了阵前。
毡布被猛地掀开!
阳光下,露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战争机器——那是比西凉军中任何器械都要庞大、结构更复杂的重型投石机和大型床弩!巨大的抛竿、复杂的滑轮组、粗壮的扭力绳索、以及寒光闪闪的巨大弩枪,无不显示着其骇人的破坏力。北秦工械营的士兵们围着这些巨兽忙碌着,进行着“调试”和“演示”性的操作,将巨大的石弹填入弹袋,将儿臂粗的弩枪架上滑轨。
其威慑意味,不言而喻。
紧接着,大地再次传来不同于步兵的震动。一支骑兵队伍从侧翼缓缓开出。
不同于西凉常见的轻装弓骑,也不同于北凉卢水胡的杂乱骑手。这支骑兵,人数约千骑,却给人千军万马般的压迫感。
人马皆披玄甲!
无论是骑士还是战马,都被黑色的金属甲片所覆盖,阳光照射下,如同移动的钢铁堡垒。骑士手中持有的,是长度惊人的马槊,槊尖闪烁着冷冽的光芒。他们沉默地前行,队形密集而整齐,唯有甲叶摩擦发出的哗啦声和马蹄踏地的闷响,汇聚成一股令人窒息的低沉轰鸣。
这便是北秦威名赫赫的“玄甲重骑”!他们甚至没有做出任何冲锋的姿态,只是缓缓地、如同一堵移动的钢铁城墙般,在阵前横向掠过。那种无声的、纯粹的、碾压性的力量感,比任何嘶吼冲锋更具冲击力。
赤泉戍上的西凉戍卒们,早已看得目瞪口呆,面色如土。手中的兵器似乎都变得沉重冰冷。一些年轻的新兵甚至双腿发软,需要扶着墙垛才能站稳。
“那……那就是北秦的兵……”
“老天爷……那些投石车,怕是能砸塌姑臧的城墙吧?”
“那些铁罐头……怎么打?刀枪根本刺不穿啊!”
“快……快看他们的旗号……是‘王’!是那个杀神王镇恶亲自来了!”
恐惧如同瘟疫般在戍卒中蔓延。什长艰难地咽了口唾沫,嘶哑着嗓子对身边一个机灵的手下吼道:“还愣着干什么!快!快马加鞭,回敦煌报信!把这里看到的,一五一十,全都告诉主上!快!”
一骑快马,带着无尽的惊惶,冲出戍堡,向着敦煌方向疯狂奔去。
类似的场景,在西凉漫长的北部和东部边境线上,凡是可以观察到的制高点或戍堡,几乎同时上演着。王镇恶巧妙地调度部队,在不同的地段,向不同的西凉观察点,“展示”着北秦军力的不同侧面。
他甚至在一次骑兵演练中,故意让一队轻骑“追逐逃散的惊马”,越过了边境线短短一箭之地,在西凉戍卒惊恐的注视下,又从容不迫地勒马返回,留下对方一身冷汗和更加深重的恐惧。
这哪里是什么军事演习?
这分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赤裸裸的武力炫耀和心理恐吓!
王镇恶高踞于指挥车上,冷冷地眺望着远方西凉戍堡上那些模糊而慌乱的身影,嘴角勾起一丝残酷的笑意。他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要让西凉人,从最低等的戍卒到王宫里的李暠,都清清楚楚地看到、听到、感受到北秦的强大武力,让他们在脑海中无数次预演抵抗的徒劳和失败的惨状。
战争的胜负,有时在真正开打之前,就已经在士气和心理的较量中决定了。
当关于北秦军威的各种夸张而又基本属实的描述,通过一道道紧急军报雪片般飞入敦煌王宫时,所带来的心理冲击是毁灭性的。朝堂之上,主战派的声音不由自主地弱了下去,连最激进的将领,在脑海中想象一下要与那样的军队和装备为敌时,也不禁感到喉咙发干。
李暠拿着那些描述着“巨炮如山”、“铁骑如墙”、“声震百里”的军报,手颤抖得几乎握不住。慕容月书信中的历史警示犹在耳边,而眼前王镇恶展示的,则是冰冷而现实的、无法抗拒的武力。
边境的风云变幻,通过无数双惊恐的眼睛和快马的蹄声,最终化为了压在敦煌王座上那千钧重担。西凉的犹豫,正在迅速被绝望所取代。